- 相關推薦
基于期望價值理論的動機相關性因素實證研究
基于期望價值理論的動機相關性因素實證研究收稿日期:2013-03-02
基金項目:國家文化教指委課題“職校生英語學習心理因素探究”(WJ125YB063)
作者簡介:崔文尖(1955-),男,山東泰安人,副教授,主要主要從事語言學、教學法研究。
崔文尖
�。ㄖ楹3鞘新殬I(yè)技術學院 國際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摘要:動機是決定成就最根本的內在因素。根據(jù)期望價值理論,從態(tài)度和信心兩個方面來考察動機,通過研究在校高職學生的英語學業(yè)成就,發(fā)現(xiàn):(1)信心,態(tài)度、學業(yè)成績均存在性別差異,女生顯著好于男生,因而動機強于男生;(2)學業(yè)成績與動機呈正相關, 因而女生學業(yè)成績進步快于男生;(3)在諸多影響英語學業(yè)成績的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信心和態(tài)度;(4)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動機沒有實質性影響;研究數(shù)據(jù)證實期望價值理論對動機的描述符合實際。
關鍵詞:動機;學習態(tài)度;效價;學習信心;期望值;期望公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5884(2013)04-0053-03
動機是促使人采取行動的內驅力。人們很早便開始研究自己的行為動機,歷史上因此產(chǎn)生過許多理論。最早有過詹姆士、弗洛伊德的本能主義動機理論,將動機歸結為人的本能。之后出現(xiàn)了巴浦洛夫的S—R(刺激-反應)理論,把一切行為歸結為外界對人體某個器官的刺激所引發(fā)的反應。Skinner將這種反應總結為四種模式:強化、負強化,懲罰和消除,曾經(jīng)深刻地影響了動機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興起的、馬斯洛、加德納等的人本主義動機觀則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研究人的行為動機,強調從價值觀、潛能、需求等內在因素上來觀察人的行為。他們提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意義的,都是受需求所控制的;而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只有在下一級需求得到滿足后,產(chǎn)生對上一級需求的追逐才會有行動的內驅力,這就是動機。Keller(1985)更是直接指出:動機就是“人們?yōu)榱双@得或避免某種經(jīng)歷,達到某個目的所做出的抉擇,并為此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边@個需求理論對人的行為具有較好的解釋力,曾產(chǎn)生過廣泛的影響。但它的不足亦顯而易見:過于簡單,無法解釋為什么同樣的需求會產(chǎn)生不同的動機和動機強度。于是,期望價值理論誕生了。
一期望價值理論概述
早期的期望價值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Atkinson) (1964)提出。與以往把人的行為動機簡單歸于需求單個因素不同,他將成就行為分成成就驅力、成功預期和誘因價值三個因素;成就驅力分為追求成功動機(Mach)和避免失敗動機(Maf);他用成功預期(Ps)和失敗預期(pf)來定義預期;而誘因價值則被定義為成功誘因(Is)和失敗誘因(If),這樣便有以下數(shù)學關系式:Mach=(Mas X Ps X Is)-(Maf X Pf X If)3
很顯然,成功誘因(Is)=1—Pf,失敗誘因(If)=1—Ps,由此可以導出:任務難度越大,成功幾率越低,成功誘因價值就越高;任務難度越小,成功幾率越高,成功誘因價值就越低。但是早期理論的不足是過于強調內部因素的激發(fā),忽視了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是期望價值理論最活躍的時期,與此時興起的認知科學不謀而合。圍繞阿特金森的理論,出現(xiàn)了許多新拓展,最有名的就是Vroom(1964), Eccles(1998)的研究,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期望價值理論。與早期理論的心靈主義特點不同,他們將環(huán)境影響的因素包括進來,認為個體對任務的知覺以及對以往行動結果的認知不僅取決于本身的認知水平,而且取決于行為、信念、文化、環(huán)境、價值的影響。而價值是對什么值得擁有、一系列穩(wěn)定的整體的信念,這種信念來源于社會公認的標準和個人的心理需求以及自我知覺,明顯帶有認知科學的烙印。Vroom(1964)從認知角度解釋動機就是行為的目的,是一系列的預期、判斷、選擇和朝著目標前進的行為。人們有了需求,并且有可能滿足這種需求時,便產(chǎn)生了期望。它是人們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自己的能力以及社會信念,在一定時間內能希望達到的目標或滿足需求的心理活動。因此期望理論最關心的就是兩個問題:(1)期望是什么,實現(xiàn)的可能性有多大;(2)目標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動機必須要與付出的努力,努力所帶來的表現(xiàn)以及最終獲得的結果放在一起考察才有意義。期望本身就是尚未實現(xiàn)的目標,反過來對行為又產(chǎn)生激勵,這種激勵等于效價(目標價值)valence與期望值(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性)expectancy的乘積,這就是著名的期望公式:M(動機)=V(效價)×E(期望值)
可見行為動機的強度(M)由目標價值的大小(V)與期望值(E)的高低所決定。而效價(目標價值)又是由個人價值取向、人生態(tài)度、主觀需求、個性特征和社會價值來決定的。Lewin(1951)認為它是“特定目標的心理價值”;但Vroom(1964)認為它只是“朝著特定結果的情感取向,”后者似乎更加具體。Rotter將其定義為“個體認為在具體環(huán)境中某種不斷加強的力量會作為具體的行為出現(xiàn)的可能性”(轉引自趙詠2006)。Vroom認為它是指人們根據(jù)過去經(jīng)驗與能力,判斷自己能夠達到目標并實現(xiàn)相應獎酬的概率。顯然Vroom的解釋更接近“信心”的含義。由于效價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取值,因此期望值成了最重要、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人對自己努力爭取的目的期望值越高,動機強度就越高。這一觀點在學習理論中就是“學習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即“學習信心”;而效價則被定義為“學習態(tài)度”。這是期望公式給學習理論帶來的最大啟示。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這個世紀初,是國內研究外語學習動機的高潮時期,許多學者都做過深入研究,如華慧芳(1998),武和平(2001),劉東樓(2002),秦曉晴(2002),楊國俊(2002),高一虹(2003)等。但研究大都集中在分類描述上。2005年之后,國內對動機的研究急劇減少�;谄谕麅r值理論的實證研究更不多見。Wen(1997)曾以在美國的亞裔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作過一次學習漢語的動機研究。他以期望價值理論模式對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的效價,和可能達到的目標值進行了相關性實證研究,所使用的動機測量公式是:動機=價值×期待值×預期學習能力。實驗證明,學習動機與學業(yè)成就呈顯著正相關。郝玫,郝若萍(2001)曾借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Charles D. Spieberger 等人于1970 年編制的《焦慮品質與焦慮狀態(tài)測量表》,對大學生英語成績與成就動機、狀態(tài)焦慮做過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英語成績與成就動機存在正相關, 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趙詠(2006)也做過類似實證研究,對象是47名河北師范大學英語專業(yè)三年級學生,使用了相同的動機測量模式,通過問卷調查他們的動機類型和期望價值模式動機因素與學業(yè)成績的相關性。研究提出了兩個與期望理論相關的假設:期望價值模式中的學習目標與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關;期望價值模式中的學習目標與學生努力程度和對工作的焦慮感有關。調查數(shù)據(jù)證實:學生對期望價值模式中的學習目的越重視,語言水平越高。學生的努力程度與“講流利英語、提高英語閱讀水平、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等與英語學習有關的目的相關,而“與工作中的焦慮感無關”,證明動機與語言水平呈正相關。
二一項基于期望價值理論的動機研究
為了進一步驗證期望價值理論中有關動機的分析,筆者對珠海某職業(yè)技術學院2012年入學的1313名新生進行了研究(男生666人,女生647人),采取匿名問卷,注明性別以便進行英語學業(yè)成績對比分析。 共25個選項,全部在網(wǎng)上完成。所獲數(shù)據(jù)采用excel軟件進行分析計算。根據(jù)期望價值理論,學習動機主要由學習信心和學習態(tài)度決定;而學業(yè)成績與學習動機直接相關,故研究主要關心學習興趣,信心,態(tài)度與學業(yè)成績是否存在性別差異,以及性別與其他因素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程度。研究假設為:(1)信心,態(tài)度、學業(yè)成績均存在性別差異,女生顯著好于男生,因而動機亦強于男生;(2)學業(yè)成績與動機呈正相關,因而女生比男生進步大;(3)在諸多影響英語學業(yè)成績的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信心和態(tài)度;(4)課堂教學對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有重要影響。研究數(shù)據(jù)證實了前3個假設,否定了第4個假設。下面是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
�。ㄒ唬⿲W習興趣的性別差異比較
調查首先關心對英語的喜好程度,在回答是否喜歡英語時,學生對A.喜歡;B.一般;C.不喜歡的選擇數(shù)據(jù)如下:
男A:190 B:340 C:129;女A:294 B:315 C:49
分別占總人數(shù)28.8%、51.2%、20%; 44.7%、48.9%、7.4%
女生較男生更喜歡英語,只有約7.4%的女生不喜歡,遠低于男生的20%。通過卡方檢驗P值=2.645E-14< 0.05,證明男女生之間調查數(shù)據(jù)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對英語的喜好程度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ǘ┯⒄Z學習難易感受程度的性別差異比較
其次關心的是對學習英語的難度感受值。在回答英語是否難學時學生在A.難學;B.一般;C.容易的選擇數(shù)據(jù)如下:
男A: 379 B: 248 C:30;女A: 286 B: 348 C: 23
分別占總人數(shù)的58%、37.4%、4.6%;50%、46%、4%
可見英語對男生來說更難學。采用卡方檢驗可獲得P 值 = 1.466E-06 < 0.05,證實兩者的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可以認為難度感受有顯著性別差異。
�。ㄈ┯⒄Z學習信心程度的性別差異比較
調查的另一個重點是學習信心,因為它是學好英語的關鍵因素之一。學生在A.有信心;B.信心不足;C.沒有信心的選擇數(shù)據(jù)如下:
男A:191 B:337 C:131; 女A:239 B:53.5 C:10
分別占總人數(shù)的29%、51%、20%;36.5%、53?5%、10%
可見,女生對學習英語更有信心,通過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P值 = 5.818E-08 < 0.05。因此,可以認為信心的性別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ㄋ模┒嘁蜃臃治�
為了比較幾個重要因素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程度,調查將各選項分別賦予3、2、1連續(xù)性數(shù)值,如:重視英語記3分,一般記2分,不重視記1分,代入公式Cov(X,Y)=E(XY)-E(X)E(Y),將獲得的數(shù)據(jù)填入下表,得到協(xié)方差相關矩陣表及X值,顯示它們之間的相關程度:

上表顯示:在幾個重要因子中,對英語學習的態(tài)度與難度之間相關度最高,且為負相關,說明對待英語的態(tài)度越積極,難度感受越低;反之,越消極,難度感受越高;根據(jù)公式:
M(動機)=V(效價)×E(期望值),我們可以得到:

效價在學習理論中是對所學知識價值的認知,即學習態(tài)度;期望值是對實現(xiàn)目標的難度估算,即信心。這樣以上表達式告訴我們:難度值與學習態(tài)度呈反比,研究數(shù)據(jù)證實了這一點。事實上很難想像一個厭惡英語的學生會對掌握英語感到駕輕就熟;反之,熱愛英語的學生一定會在學習中迎難而上,為戰(zhàn)勝困難而樂此不疲,難度感受自然低。其次,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信心與態(tài)度高度正相關,同樣可以用期望理論解釋:期望值既然是對實現(xiàn)目標概率的主觀估算,則必然受信心的影響;信心高,則估算值高;而動機是態(tài)度與信心的乘積,這意味當人無論怎樣信心百倍,如果態(tài)度為零,則它們的乘積——動機——為零;當態(tài)度無論如何正確,如果信心為零,動機同樣為零。另一對顯著相關的因子是信心與難度,呈高度負相關,說明信心越高難度感受越低;信心程度越低難度感受越高。這在期望價值理論里是同一個問題——期望值——的兩個方面:當目標難度大時,人們對實現(xiàn)概率的主觀估算自然就低;難度低時,估算自然高。學生課外學習的主動性與態(tài)度同樣相關,幾乎達到顯著水平;另一個與主動性相關,并幾乎達到顯著水平(0.392)的因子是信心,信心越強,越可能利用課外時間學習英語,而信心不足則主動性低、不愿課外花時間學習。教師授課與態(tài)度和主動性雖然相關(與信心、學習態(tài)度、難度感受度的相關度分別為0.204、0.197和-0.168),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研究假設4被否定,即:教師授課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沒有實質性影響,這可能與學生的年齡有關:對未成年的中小學生來說,教師的授課可能會對動機有實質性影響;而對已經(jīng)成年、形成自己世界觀、自學能力較強的大學生來說,教師授課對學習動機的影響不如想象那么大。而授課有趣與難度感受呈負相關,說明教師授課如果風趣吸引人,有助于降低學習難度。研究證明女生學習動機強于男生。
�。ㄎ澹⿲W業(yè)成績對比分析
為了觀察動機強度不同是否會導致學業(yè)成績差異,研究對學生入學后第一學期的英語期末考試的成績進行了對比分析。男生平均分為65.42,女生為74.80,通過差異性 t 檢驗,發(fā)現(xiàn)t值21.265<上限10.242 13,下限8.512 18,故p<0.05,可以充分拒絕零假設,男女生期末考成績差異顯著。研究雖然還不能排除其它因素的影響,但可以顯示女生在動機的兩個最重要的指標:學習態(tài)度和信心上均顯著好于男生,學業(yè)成績也顯著好于男生,因此可以斷定,學習動機與學業(yè)成績成正相關。
(六)期末與高考的相關度
為了保證信度和效度,我們對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與期末成績進行了擬合性檢驗,相關度分別達到0.450和0?406,證明兩次考試相關。
此研究表明:期望價值理論通過將外在目標設置與個人需求結合起來考察,較好地解釋了動機如何與信心,態(tài)度,難度感受等主觀因素相關聯(lián),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對人的行為動機中的各種權變因素進行了深入解析,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為改進提高教學效果指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當然期望理論也有不足,最明顯的是效價與期望值在概念上往往無法區(qū)分,原因是理論還不夠嚴謹。其次,期望價值理論將人的行為動機過于簡單化;事實上,人的行為動機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由理性選擇決定的,許多非理性因素都可能影響人的行為。但總體來看,期望理論仍是目前為止對動機、尤其是學習動機的解釋最為全面可靠的理論。
參考文獻:
[1] 高一虹,趙媛,程英,等。中國大學生本科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xiàn)代外語,2003(1):29-38.
[2] 郝玫,郝若平。英語成績與成就動機、狀態(tài)焦慮的相關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32-36.
�。�3] 華惠芳。試論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的研究[J]。外語界,1998(3):44-47.
�。�4] 姜立利。期望價值理論的研究進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2):33-35.
�。�5] 劉東樓。外語教學中動機問題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02(7):58-61.
�。�6] 秦曉晴。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J]。外語研究,2002(4):74-78.
�。�7] 武和平。九十年代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述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16-121.
�。�8] 楊國俊。論英語學習動力的強化策略[J]。外語界,2002(3):27-31.
[9] 趙詠。期望價值理論及其在外語學習動機中的應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8):132-135. http://m.htc668.com/
�。�10] Atkinson, J.,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28.
�。�11] Keller. J, 1985 Motivation Design of Instruction[M]。 New York Pergamon 264.
�。�12]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s[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cation 57.
�。�13] Vroom. V.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M]。 New York Wiley 14.
�。�14] Wen, X. H. 1997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Students of Chinese[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 235-236.
�。�15] Eccles, J.S. & etc, 1998 Motivation to succe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M]。 New Wiley 134-155.
《基于期望價值理論的動機相關性因素實證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基于期望價值理論的動機相關性因素實證研究】相關文章:
基于Performance Assessment理論的英語寫作教學研究04-09
基于三種理論對學校組織管理的啟示08-25
學習倦怠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述評08-26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研究08-26
價值預設事物與事態(tài)——邁農對象理論中的價值論問題08-26
抖音短視頻用戶使用動機研究08-19
基于情感因素的獨立學院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08-2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