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少教多學”:實現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新轉變
“少教多學”:實現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新轉變
朱芒芒
。ńK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10013)
摘要:“少教多學”作為教學理念和行動,體現在對課堂教學本質的再認識上,體現在對課堂教學的再實踐上,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上。在新課程背景下,加強對“少教多學”的研究,探索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的策略和方法,對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研究中,要堅持科學實驗的基本路徑,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力求本土行動的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地來豐富、充實研究內容,不斷地改進、完善研究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少教多學”體現策略展望
一、教學原理與學習理論的相互滲透:一種世界性潮流
眾所周知,教學實踐是由教與學兩種活動構成,沒有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就無所謂教學。然而,在理性思維中教與學是可分的,也就是說,實踐中的教學活動必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認識和研究。教學是教學原理、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怎樣教”;學習是學習理論、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怎樣學”。在對教學原理與學習理論進行獨立研究的同時,對這兩者之間相互滲透的關注,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研究所表明的,“有效的教學原理必然是建立在有關的學習理論的基礎之上的,有效的學習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發(fā)現一般教學原理的最切實可行的起點。教與學存在著一種交互作用的關系。這種關系包括教學目的、教學結果和教學評價:促進學習是教學的唯一合適的目的;學習是教學效果的唯一可靠的尺度;教學是否有效,在于它是否有效地控制支配學習的各種變量”。這種潮流,預示著學科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轉變期。
教學原理與學習理論相互滲透的結果轉化成新的教學理念和行動,首先體現在對課堂教學本質的再認識上:課堂上,教與學二者不可割裂——“以學定教,少教多學”。這種認識體現了課堂教學由傳統意義的“教學客體”(以教學效率為中心),到現代意義的“教學主體”(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的重心轉移,即從教學研究向教師和學生研究轉移。課堂教學的本質不在于追求較高的教學效率,而在于教學過程中對“人”的關注,即對教學的雙主體——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這種認識還體現了現代教學哲學的價值取向。教學哲學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對于教學的目標、手段、方法、策略等的整體的理論把握。課堂教學應當傳授給學生什么知識,采用什么方法傳授給學生,都取決于一定的教學哲學取向。如:在組織教學中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教師為中心?是重視學習的教材,還是重視學習的學生?這種對教學哲學意義的尋求,集中在以教(與學)作為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行為上。
“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作為教學理念和行動,同時體現在對課堂教學的再實踐上——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接受、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還提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一些學校和教師在實踐層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其中,實績顯著且影響較大的,有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實驗、江蘇省溧水縣東廬中學的“講學稿”實驗、山東省荏平縣杜郎口中學的“自主學習”實驗。其中,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實驗把課堂教學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1)出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出示這堂課的自學要求。(2)學生根據自學要求進行自學,教師巡視,發(fā)現學生自學中的問題。(3)學生匯報自學結果。(4)糾正、討論、指導自學結果。(5)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教師當堂批改作業(yè)。(教育論文 m.htc668.com)東廬中學的“講學稿”實驗是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講學稿”(既是學生的學案,又是教師的教案),通過“講學稿”這個載體,將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合二為一!爸v學稿”具有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學什么、如何學、學到什么程度,在“講學稿”中都有所體現。杜郎口中學的“自主學習”實驗實行“10+35”的課堂教學模式,旨在提供更大的空間用于學生小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進程中可以及時交流分享,及時反饋矯正。以上實驗的具體做法有所不同,卻具有共同的顯著效果: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活動平臺;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從可能走向現實,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落到實處;有效整合了教與學的基本呈現方式,即以活動體驗為學習平臺,整合教學內容研讀、問題探討等呈現方式,有利于發(fā)揮課堂教學的綜合效應。這些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將教與學的關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課堂教學真實地體現“以學定教”,不僅僅是一種教學追求,還可以成為有效的教學行為;“少教多學”作為一個基本的教學理念,指導并貫穿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促使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有機融合成為現實。
[NextPage]
“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作為教學理念和行動,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上。20世紀50年代,人本主義教育家們開始意識到傳統教育中教師被置于中心地位的弊端,針對性地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他們提出,教師要相信人的潛能,允許學生有選擇自己學習方式的機會。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尊重學生,珍視他們,與他們在感情上和思想上產生共鳴。教師在其中扮演參謀、咨詢者的角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輔助者與主人(學習的)之間的關系,沒有任何權威或長官意志”(羅杰斯)。20世紀80年代,錢夢龍?zhí)岢隽恕皩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觀,這對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語文教學理論和實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進入新世紀后,唐江澎的“體悟教學”對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又有了新的闡發(fā)。他認為,應確立“學生是發(fā)展著的人”的理念,以“人人”模式構建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要理解、尊重、信任自己的學生,摒棄強制手段,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參與、展現的機會——一方面,教學是師生共同探究真理的過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是方向的引導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發(fā)者、方法的指導者。對如何構建教學中新型的師生關系這個教學的基本問題的研究,“以學定教,少教多學”有助于我們開拓新的視角,完善新的理論依據,提供實踐層面的鮮活經驗。
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研究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已于2011年9月批準立項。目前,這個課題的研究工作已正式啟動。我們對其中的概念內涵界定如下:(1)研究對象:“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指在近現代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具有國際和本土特色的現代語文教育基本觀念。它的出現,反映了人們對教與學關系的深層次思考和對以往教學實踐的反思,并且準確地概括出了當代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基本趨勢。(2)研究目標:策略與方法,指構建“少教多學”的教學原則,研究相應的教學行為策略和學習行為策略,從而提煉出適合學生需要的“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范式。
《“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課題研究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少教多學”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2)“少教多學”的過程需要強化而不是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3)“少教多學”有利于實現教學重心的轉變: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從關注“教的活動”轉變到關注“學的活動”,教學的過程就是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變到以“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智能、提高素質并重”。(4)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多教少學”、“滿堂灌”的弊端,“少教多學”有助于構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合理關系。(5)開展“少教多學”的課題研究,有利于開闊教師的學科視野,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開展教學研究,實現向專家型和學者型教師的轉化。
《“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課題力求達到的目標是:(1)梳理國內外有關“少教多學”的研究成果,合理運用其中與自身教學聯系相對緊密的研究成果,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檢驗,豐富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提升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水平。(2)在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開展“少教多學”教學理念的培訓及學術研討、交流活動,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少教多學”策略與方法的研究方向。(3)總結有關“少教多學”教學思想的研究結論,豐富國內相關研究的內容,為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4)確立“少教多學”的原則,構建相應的教學行為策略和學習行為策略的研究框架,進而提煉出適合學生需要的“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范式。
“少教多學”注重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它意味著不再依賴于死記硬背的學習、反復的考試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更多地關注經驗式的發(fā)展、自主學習和差異化教學;它重視學生思維、態(tài)度、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力圖通過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來塑造學生的精神品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行“少教多學”的必要性,中小學語文學科“少教多學”的內涵和特點,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行“少教多學”的原則,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少教多學”的課型研究,“少教多學”在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的結論與展望,等等。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除了要遵循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這些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外,還要特別關注符合課題本身特征的幾個研究原則:(1)明確發(fā)展性!吧俳潭鄬W”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從人的發(fā)展的廣闊角度來看待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以及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層次性,充分反映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2)突出創(chuàng)造性!吧俳潭鄬W”的理念容納了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并依據語文教學原理和學生的認知心理規(guī)律,科學而又有人情味地組織課堂教學,開辟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錘煉和開發(fā)。(3)講究自主性。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主動的、健康的發(fā)展。(4)注重實踐性。引導學生樂于觀察、善于分析,靈活運用看、聽、說、讀、問、析、寫等多種方法進行語文學習,發(fā)展觀察、記憶、想象、聯想、表達等基本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5)強調結合性!吧俳潭鄬W”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讀寫訓練體系。它要求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把課內和課外、教法和學法、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6)體現興趣性。必須及時地進行激勵,營造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精心誘導學生以持久、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課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文獻研究法。有關“少教多學”的研究資料主要見于各種相關的談話與學術文章中,可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并通過知網等專業(yè)論文平臺,查詢、收集、分析、整理和歸納有關的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指導。(2)調查研究法。研究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實依據,明確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3)案例研究法。本課題研究屬于應用性研究,來自教學實踐,又服務于教學實踐。教學案例是研究的基礎和樣本。應在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啟發(fā)和指導下,對語文學科各種類型的“少教多學”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反思成敗得失,提出改進意見,并通過實踐檢驗,進一步提高研究結論的普遍意義和可借鑒性。(4)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指實踐者在行動中為解決自身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自己對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理性認識,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所遇到的問題,以期引導、改進和評價自己的決定與行動。參與課題研究與實驗的教師,不僅是一個行動者,而且是一個研究者,要通過行動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認識制約課堂教學效益的各種因素,不斷改進“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5)比較研究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才可以取長補短,獲得可靠的研究成果。本課題的比較研究包括:比較、借鑒新加坡“少教多學”教育改革的經驗,比較、研究我國語文教學的過去和現狀,比較、研究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學校的“少教多學”。(6)實踐經驗總結法。收集、分析和歸納整理出新課程背景下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揭示經驗的實質并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歸納出可資利用和借鑒的規(guī)律性東西,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供指導和幫助。
三、對“少教多學”研究的展望
當前,在新課程背景下,加強對“少教多學”的研究,探索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的策略和方法,對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堅持科學實驗的基本路徑。在“少教多學”的研究中,我們應該遵循這樣幾個基本路徑:第一,能夠提出有意義并能通過實證研究來證實的問題。第二,要把實踐研究和相關的理論互相結合起來。第三,要講求研究的方法,要在獲得大量實證性實驗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有條理的、明確的邏輯推理,形成一種合理的邏輯關系。第四,要重視重復的驗證和研究推廣工作。通過“少教多學”的研究,把語文教學的研究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力求本土行動的多元化。研究中要防止一種傾向,就是把研究變成一種模式化、僵化的東西。如果一種課堂教學研究成為一種模式,那它也將走向終結!吧俳潭鄬W”的內涵十分豐富,它的呈現方式也應該是多元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每所學校都各具特色,學生之間也是千差萬別,“一刀切”的方法永遠不可能適應所有的學生。必須認識到,對于學生來說什么才是最有意義的,怎樣才能使學生獲益更多,以及怎樣才能形成學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說,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應該適應學校特殊需要的新課程,應該給予學生新的選擇和機會,其結果就會形成一種多元的呈現方式。研究“少教多學”,是從基層開始的,是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長,所有參與這一研究活動的學校、教師,都應從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出發(f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統一的課題規(guī)劃上發(fā)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多角度、全方位地來豐富、充實研究內容,不斷地改進、完善研究的理論體系。
【“少教多學”:實現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新轉變】相關文章:
高中作文少教多學08-01
少教多學的心得體會11-09
湘西地區(qū)小學少教多學模式的構建08-21
"少教多學"走進生物實驗08-25
課前預習是實施少教多學的前提08-24
課堂教學改革是“少教多學”的完美體現08-20
中學英語少教多學模式中常見的問題08-01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采用少教多學的教學思考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