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教版三年級數學——認識周長2
課前思考:
本課在學生已經認識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認識周長的含義,為接下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打下基礎。
羅老師設計的《認識周長》這一課,主要分成這樣幾部分內容來學習。
1、“認識邊線”!斑吘”一詞在三年級學生中有一定的認知經驗,但不是特別清晰。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老師課前先讓學生為老師無框的鏡子加邊框來認識,并在小朋友的充分交流中揭示“邊線”的名稱。
2、“初識周長”。創(chuàng)設了以下學習活動:摸一摸、描一描、議一議、畫一畫,將“周長”概念完成建構,納入已有認知系統(tǒng)。
3、再認周長。認識周長后,再讓學生回到之前所認識的物體的“邊線”,總結到這些邊線就是這些物體的周長。
4、量出或計算出圖形的周長,主要分成兩部分內容學習,一是不規(guī)則的物體,以數葉為例,二是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計算,以三角形和四邊形為例,在計算的過程中,加深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課后反思:
這一部分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并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從而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本課我作出以下幾點反思:
一、讓學生去發(fā)現——在開放的例證中認識本質。
發(fā)現學習就是讓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材料,親自去發(fā)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guī)律。這種學習方法可以減少學生對教師和教材的依賴性。在這個認知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同時體驗到“發(fā)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這種興奮感和自信心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教材采用舉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游泳池池口邊線的長是游泳池的周長”。因此,讓學生找到較多的例證是認識周長的前提。教學中,我讓學生指一指生活中物體面上的邊線,如:數學書、三角尺和課桌等。學生學會了自己在生活中尋找、發(fā)現,不斷地充實概念的外延。通過充分地感知,周長的意義在他們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
二、讓學生去探索——在多樣的方法中深化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弊寣W生主動的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無疑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學真實有效。
測量平面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是本課又一教學目標,也是本課的難點。學生主要要學會測量兩種圖形:一種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一種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
在探索測量曲線圖形的方法時,我讓學生量一量樹葉的周長,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可以用線來測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線圍一圍樹葉的周長,最后用尺量一量。在這個過程中,我力求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但由于三年級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限,這一環(huán)節(jié)操作起來總顯得有點困難。
由線段圍成的圖形周長的測量,學生在探索測量方法時,積極動腦,通過比較交流,發(fā)現先用直尺量每條線段,然后計算得出周長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由此,學生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而在此基礎上對方法的優(yōu)化,又提升了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在個性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數學思維。
教育具有創(chuàng)造未來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應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有意識的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樹立學生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個性品質。
通過多次的活動,學生理解了周長的意義,他們所認識到的周長的本質特征是一致的。同時,他們的意義建構又是富有個性特征的。在課尾,我組織了量一量自己腰圍的活動,安排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有時間創(chuàng)造,有機會展示,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里。課后想想,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在課尾,似乎有點簡單,學生已經量過樹葉了,而量樹葉遠比量腰圍要困難,所以可以設計一個更有深度,更意義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數學思維。
課后反思:
“周長”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這一知識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對“周長”的教學應在學生探索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礎上密切聯系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和圖形,通過觀察與積累,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長”,從而建立周長的概念。同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圍、量、算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彼此交流,測量計算一個圖形周長的方法,并鼓勵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在活動中鞏固周長的認識,發(fā)展數學思考。
《數學課程標準》關于“空間與圖形”特別強調學習內容的現實背景,強調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體驗。因此,本節(jié)課我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
在這節(jié)課上,主要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教學:認識邊線——初識周長——再認周長——計算周長。
1、“認識邊線”!斑吘”一詞在三年級學生中有一定的認知經驗,但不是特別清晰。在認識邊線中,基于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又分了兩個層次,一是找出沒有邊框的物體某個面的邊線,老師課前先讓學生為老師無框的鏡子加邊框來認識邊線,再通過指出數學書封面、三角尺的邊線來進一步認識物體的邊線;二是借助描平面圖形的邊線來認識平面圖形也有邊線。通過這兩個層次,學生對于邊線從具體實現了向抽象的有效過渡,對于邊線,他們的認識就突破了“有線”向“無線”的飛躍。這對于學生準確建立周長的概念是非常有幫助的。
2、“初識周長”。教材采用舉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游泳池池口邊線的長是游泳池的周長”。因此,讓學生找到較多的例證是認識周長的前提。教學中,在學生認識了邊線后,以游泳池池口邊線的長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廠為例,這樣“周長”的概念可謂“呼之欲出”,并通過指名說、同桌練說,自己默默地說一說來練習說什么是“周長”。通過充分地感知,周長的意義在他們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將“周長”概念完成建構,納入已有認知系統(tǒng)。
3、再認周長。認識周長后,再讓學生回到之前所認識的物體讓學生指一指生活中物體面上的邊線,如:數學書、三角尺和課桌等。學生學會了自己在生活中尋找、發(fā)現,不斷地充實概念的外延,總結到這些邊線就是這些物體的周長。
4、量出或計算出圖形的周長,在教學“求周長”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為學生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操作與練習,第一次是求實物(樹葉)的周長,第二次是求三角形、四邊形的周長,第三次是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圖形的周長,在計算的過程中,加深對周長含義的理解。從而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動中,在思維水平不斷的交流與碰撞中得到發(fā)展。
另外,談談本課在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上進行了比較周全的考慮,如:
1、在探討求三角形、四邊形的周長時,教師先承接上面求數葉周長的方法問:這個圖形的周長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測量工具?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測量出周長嗎?那怎么辦?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完成三角形周長的計算過程,引導學生說出測量每條邊的長度,并在課件出示每條邊的長度。然后追問:知道了每條邊的長度后,該怎么得出周長?并把計算的方法呈現給學生。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自己完成四邊形的周長就顯得很容易,而且過程很清晰。
2、在探討“周長的計算”時,對于第一個邊長3分米的等邊三角形學生講出了連加和乘兩種算法;對于兩邊分別是3厘米和4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學生講出了好幾種方法,每種方法的出現,教師都把判斷權教給學生:對嗎?這樣做是什么意思?通過復述的方式讓其他同學明白計算的根據和道理。
當然,在這里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同時是否需要優(yōu)化?當學生說出了幾種方法時,老師對每種方法都讓學生講出列式的理由,并且用板書及時記錄學生的想法,鼓勵了學生問題解決的策略多樣化。我覺得如果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稍作比較,“哪種方法你最喜歡?為什么?”在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作一鋪墊。
3、在探索書上62頁第5題將兩個圖形合并成一個圖形周長有無變化時,教師先讓學生數出分開時兩個圖形的各自周長,而后出示合并的圖形,學生都是直接把兩個周長相加,教師沒有否定,而是引導學生數一數,再次認識了圖形的周長,并且提出疑問:怎么小了?一個學生回答:合在一起就小了。教師還是沒有急于總結歸納,而是問其余學生“聽明白的舉手。我沒聽懂,誰能解釋給我聽!睗u漸地,越來越多的同學有了發(fā)現,教師沒有因為學生說出了答案就沾沾自喜,而是把判斷權還給了學生“你們都這樣認為嗎?”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由學生自己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發(fā)現并得出規(guī)律。
《認識周長》一課反思
第一次試上這堂課讓我學會了兩個字——低調,上的我一點傲氣都沒有了,下課鈴聲響的那一刻我甚至還沒回過神,完全忘記了把握時間,整堂課是我跟著學生在走,失去了引領的作用,主導的作用被這些主體弄的一點力量都沒有。我要深刻的反思這一敗筆。
整個的這堂課好象不是我在教學生,而是在管學生,沒有控制好課堂的教學節(jié)奏以及學生活動的時間。對本解課教材的鉆研還不夠,我把教材分成了兩部分教學,一是認識周長,二是測量周長,而我思考的整個教學方向都傾向了認識周長,一心想讓學生感興趣,所以設計了些繁雜的活動內容,忘卻了本課的重點,對于周長學生是很容易懂的,而我卻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研究探討學生已經明白的內容。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我完全忘卻了教學的目的,而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又產生了諸多本課教學以外的問題,又浪費了較長的時間去講解,去驗證。
而后的活動又一度使我失去了主導作用,被學生的問題牽著走。
為了使學生能有效快速的完成活動內容,我在課前也做了相當多的準備工作,可還是因此拖住了教學的腳步,是我沒有掌握好時間,沒有合理控制住學生的的活動時間。
鈴聲響起的那一刻,我已無話可說,看著自己寫的整整三大張紙的備課材料,卻只完成了一張,又看了一下學生們好象都還余興未了,歡快的、跳躍的離開了教室,而我思考著——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空歡喜吧?
回家后,腦海中還是不斷閃出課堂教學的片段,可能是記憶深處在幫我一一指出教學中的敗筆吧!下次努力把這把扳回來。
到了第二次的教研活動課時,發(fā)現上課的時間還是不足,還是有題目沒有講完,同樣是在活動環(huán)節(jié)和認識周長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浪費了較多的時間,影響了整堂課的效率。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自己在教學每個環(huán)節(jié)中沒有聯系的總結性的語言,等于是沒有把整堂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圓滑的連接起來,讓人覺得很生硬。
通過數學組老師的指點和幫助,把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解決。幫助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去教學重點部分。去粗取精,完善了整個教學內容。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的內容是認識周長,發(fā)現很多學生對周長的認識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卻無法清晰的描述,因此,在這節(jié)課中,讓學生通過一連串的活動,自己感悟、獲取周長的概念。從“看”到“指”從“指”到“描”,又從“描”到“量”。不斷更新的活動對學生來說充滿了挑戰(zhàn),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達到最佳境界。教學的思路是這樣的:
認識周長的導入: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對“邊線”的理解,利用給鏡子鑲邊框這一問題的討論自然引出邊線的概念。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可以讓學生在充分感受物體表面一周的邊線的長的基礎上,自己想一想,試著讓學生以一物體討論并說說什么是“周長”,這一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
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以指一指、畫一畫為中心,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在熟悉、親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長的含義、探究周長的求法。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量出葉子的周長這一實際操作,讓學生充分感知物體周長的含義,然后讓學生量,再次感知圖形周長的含義,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學習需求。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水平,因此,課的結尾,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選擇生活中最感興趣的物體進行實際測量。這樣,努力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周長的計算:書上首先給出的關于周長計算范疇很大,任何一個圖形都可以計算它的周長,那么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要給學生一個總的方法。練習安排的是要解決的是一個三角形一個四邊形的周長,要怎么計算出周長,首先要明確周長是怎么回事,在二年級的時候學生學過圖形,知道了三角形就是三條線段組成,那么這里就可以利用測量出三角形三條線段的長,再相加得到三角形的周長。通過測量,學生掌握了計算周長的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數學——認識周長2】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認識周長說課稿01-08
周長的認識08-16
蘇教版三年級數學認識周長教案04-12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認識周長》教案01-16
蘇教版三年級數學教案:認識周長04-15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04-15
周長的認識教學反思08-26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