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成人免费视频,国产一级a作爱视频免费观9看,色五月丁香亚洲,亚洲欧美性爱在线视频,1000部黄片免费观看一区,国产亚洲性生活视频播放,三级黄色在线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法律論文>刑法畢業(yè)論文>犯罪化原則與我國的“嚴打”政策

犯罪化原則與我國的“嚴打”政策

時間:2023-02-20 08:30:37 刑法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犯罪化原則與我國的“嚴打”政策

【內(nèi)容提要】由于“嚴打”政策本身蘊含著強烈的犯罪化觀念及其行動,因此,在“嚴打”政策法治化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與犯罪化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則的關系。尤其要遵循最低限度干預原則、合理組織對犯罪的反應原則和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則,以免“嚴打”活動脫離法治的軌道。
  犯罪化問題,簡單地來說,就是指如何界定刑法涉足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的問題,也就是如何確定犯罪圈、刑罰圈大小的問題。人類控制社會的手段具有多樣性,不僅有法律的,還有政治的、經(jīng)濟的、道德的等手段。而且在法律的手段中,除了刑事的手段外,還有民事的、行政的手段。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控制社會的手段將愈加豐富。因此,對反社會行為采用何種防治手段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上看,也是反映社會文明、進步的問題。這是因為,法律(特別是刑法)涉足社會生活越深、越廣,就意味著公民所擁有的權利、自由也就愈狹小,其中也就愈潛藏著更大的侵犯人權的危險。正如德國刑法學家耶林所言:“刑罰猶如雙刃之劍,用之不當,則國家和個人兩受其害!狈缸锘托塘P圈的范圍過寬,刑法泛化,刑罰觸角延伸得過長,必然導致如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所稱的“刑事法規(guī)的肥大癥”(Hypertrophie Von Strafgesetz),或耶林所擔憂的“無可忍受的刑法上的通貨膨脹”(Inflation desStrafrenchts),其后果必然是法令滋彰,國家刑罰權任意擴張,人民動輒得咎。[1]因此,可以說,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刑罰化與非刑罰化是世界刑法演進中永恒的主題。人類社會刑法發(fā)展的歷史,就是刑法逐漸將其本來觸及的過廣范圍讓渡予其他法律規(guī)范和一般社會規(guī)范調(diào)整,從而達到社會大眾所能普遍接受的程度的歷史。因此,在當代社會里,犯罪化問題的實質(zhì)就是刑法對犯罪圈、刑罰圈界定的合理化問題,它蘊含著國家對社會大眾權利和自由的關懷程度。
  自從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社會就處于由傳統(tǒng)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轉(zhuǎn)變之中,直到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系的建立,社會轉(zhuǎn)型需要經(jīng)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在社會轉(zhuǎn)型中,建立在舊體制基礎上的利益格局不復存在,新體制又還未真正建立,因此,出現(xiàn)了權威真空時期。在這種真空社會中,人們似乎置身于一種“無序化”的狀態(tài)之中。同樣因為權威真空的出現(xiàn),社會整合功能失調(diào),規(guī)律性地形成了各類社會問題(包括各種越軌行為、犯罪行為)的驟增。[2]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刑事犯罪就開始抬頭,社會治安出現(xiàn)了不良狀態(tài),各種新型犯罪行為不斷滋生。面對這種現(xiàn)狀,犯罪化觀念不僅成為我國刑事政策的主導思想,而且也成為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切實行動。
  從刑事立法上看,自1980年至1996年我國第一部刑法施行的16年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通過了20多個刑事《決定》和《補充規(guī)定》(單行刑法),其修改補充速度之迅速,涉及面之廣泛,在世界刑法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1997年修訂后的刑法,其分則規(guī)定的總罪名數(shù)已遠遠超過了1979年制定的第一部刑法典。由此可見,犯罪化刑事政策在我國的那一個時期已占居了主導地位,也得到了許多理論學者的肯定。如有學者認為:“犯罪化與非犯罪化都應予以重視,但從大陸國家國情和現(xiàn)行刑事立法的現(xiàn)狀出發(fā),主要的問題不是非犯罪化,而當務之急是犯罪化!盵3](P8)也有學者認為,我國刑法的修訂,應該循著犯罪化和非犯罪化的雙向思路發(fā)展,但應著重于犯罪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刑事立法經(jīng)歷了較長時期的發(fā)展,國家的社會關系也比較穩(wěn)定,刑法上規(guī)定的犯罪范圍寬泛,就連在我們國家作為違反治安管理法規(guī)定的某些行為也列為犯罪。在這種情況下,犯罪化自然不成其為問題。而我國則不同,立法經(jīng)驗相對不足,在盡量縮小刑法打擊面思想的指導下,將犯罪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nèi),加之社會關系有了巨大的變化,新的對社會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為不斷發(fā)生,刑事立法不可避免地將犯罪化作為自己的任務之一。否則,就會使立法不能滿足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4]還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國家非犯罪化和非刑罰化等輕刑化措施,僅是其刑罰制度的一個側面,他們的犯罪觀念與我國不同,他們宣布非犯罪化的往往是違警罪,這在我國早已非犯罪化了。因此,我國刑法的當務之急不是非犯罪化和非刑罰化,而是將新出現(xiàn)的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犯罪化、刑罰化!盵5]
  在社會治安狀況惡化,嚴重刑事犯罪頻繁發(fā)生的情況下,刑事立法中的犯罪化觀念在所難免,這也反映了社會轉(zhuǎn)型時期人們懲治犯罪的迫切愿望和對社會安全感的強烈需求。但如果僅以社會治安狀況這一點作為刑事立法犯罪化的依據(jù)則又是欠妥當?shù)摹_@是因為,社會治安狀況惡化,惡性犯罪頻繁發(fā)生,固然與刑法的介入度、懲治力度有關,但也與相關的社會調(diào)控措施不完善有關,與其他法律規(guī)范、社會規(guī)范調(diào)整功能的弱化相關。因此,我國如此迅速的犯罪化立法確實存在著對社會發(fā)展特點缺乏足夠認識的盲區(qū),也反映出刑事立法在抗制反社會行為問題上的傳統(tǒng)刑法化心理傾向。同時,在迅速犯罪化立法的過程中,還有兩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一是司法上承受能力問題。如果司法上無法消化犯罪化帶來的壓力,那么刑法本身的規(guī)范作用就不可能達到,甚至還可能產(chǎn)生一些負面效應;二是刑罰資源的限度性問題。在社會創(chuàng)造的財富有限的情況下,所能分配給司法的份額并不是無限的,同樣會受到一定的比例限制。因此,如果犯罪化的范圍過廣,速度過快,必然意味著國家要投入更多的刑罰資源,而當資源的投入需求超過社會財富所能承擔的比例限額時,反而會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從而阻礙社會的發(fā)展。而實際情況是,與迅速進行著的大規(guī)模犯罪化立法活動相對照,我國刑事司法工作受到了現(xiàn)時社會發(fā)展條件的嚴重制約。一方面,司法人員的刑事執(zhí)法觀念并沒有因為立法內(nèi)容的迅速變化而發(fā)生同步改變,致使對已經(jīng)確立的某些新類型犯罪的懲治,受到了執(zhí)法者本身觀念形態(tài)的阻礙;另一方面,由于改革過程中人們價值觀發(fā)生著重大沖突,一定范圍內(nèi)又存在著“觀念雙重”現(xiàn)象,致使對某些犯罪(尤其是經(jīng)濟犯罪)的司法介入,較難得到社會的理解和普遍認同,“嚴格司法”也常因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而步履維艱。[6](P13-14)因此,反社會行為的發(fā)生率及其總量,只不過是刑事立法犯罪化政策運用的一個方面的依據(jù),除此之外,還必須受到犯罪化政策實施中一些基本原則要求的制約。由于“嚴打”政策本身蘊含著強烈的犯罪化觀念,因此,在“嚴打”政策法治化的過程中,同樣也必須處理好它與犯罪化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則的關系。
  一、最低限度干預原則與“嚴打”
  刑法介入社會生活應持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這是刑事政策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因為,刑法作為一部最具權利損害特征的部門法,它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又造成對人的權利、自由的剝奪。事實上,社會秩序的維護和個人權利自由的保障是較難協(xié)調(diào)的。因為,刑法介入社會的某一領域,直接涉及到相對方的利害關系,每當它保護其中一方利益時,就意味著對另一方利益的限制甚至剝奪。
  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刑法對社會生活的介入度問題尤其引人注目。因為,它承繼著對既定社會基本價值和秩序維護的重任。在社會迅速變

動中,新舊價值觀念之間發(fā)生劇烈的沖撞,為了避免社會陷于無序,刑事立法的內(nèi)容必須與原社會基本價值觀念中仍然合理的因素保持一致。否則,就會令社會大眾因社會心理的失落而變得無所適從。正如有學者所說,刑法規(guī)定的內(nèi)容應當與社會保持一種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即表述新法的基本原理必須與已形成的文化和法律原則保持一致并具有延續(xù)性。[7](P68)另一方面,對新出現(xiàn)的價值觀念,刑法也應擔負起扶持與保護的重任。因為,“它不能只因為在各方面已經(jīng)恰當?shù)胤从骋话愕赖滤疁驶蚪邮芰松鐣辛餍械男袨闇蕜t便以此自足;它必須被看成一種積極的引導力,能夠作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工具!盵8](123)在這樣社會中,人們對刑法抱有很大的期望,同時,國家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也會不自覺地對刑法寄予厚望。這樣,表現(xiàn)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理性的因素往往屈從于感性的因素,刑法觀念發(fā)達,犯罪化觀念活躍,“嚴打”就成了這一觀念的現(xiàn)實外化。
  在刑法的秩序維護與個人人權保障的關系上,我們絲毫不懷疑秩序維護是刑法追求的價值目標。因為,不僅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良好的秩序,而且從本然的意義上說,個人權利自由的實現(xiàn)同樣有賴于良好的秩序。我們難以想象在一個混亂的社會環(huán)境下能有多少自由可言。但是,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我們又很難得出“秩序”重于“自由”,“秩序”必須得到法律優(yōu)先保護的結論。事實上,對秩序的追求總伴隨著對他人權利自由的相對限制與剝奪,因此,對秩序的追求反而應持這樣一個目標,即為了人們享受更多的自由。否則,秩序的追求便會偏離正義的軌道。日本學者西原春夫指出,刑法所保護的利益是以個人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也即可以最終還原為個人利益。如果刑法犧牲了個人利益而保護那些不可能還原為個人利益的國家和社會利益,則是完全錯誤的,人們完全可以抵抗這種法律,而不應受到制裁。[9](P46)因此,從本質(zhì)上來說,社會秩序并不與個人自由、權利相沖突,法律所保護的社會秩序與個人自由之間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個人自由是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的終極目標。正如洛克所言:“法律按其真正的含義而言,與其說是限制還不如說是指導一個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當利益,而并不在這里受法律約束的人們的一般福利范圍之外做出規(guī)定。”[10](P16)馬克思也曾指出:“法律上所承認的自由在一個國家中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的。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運動的手段一樣。”[11](P71)
  秩序、自由雖然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但那是針對法律終極目標的追求而言的,在實際具體的條件下,秩序與自由又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某些沖突。因為,“秩序”意味著控制、約束,而“自由”則意味著擺脫控制、約束,特別是刑法,它是通過剝奪、限制他人的自由、權利來達到維護秩序的目的的,二者之間的沖突更為明顯。盡管人們期望刑法“努力在尊重個人自由和維護社會根本制度之間保持平衡”,[12](P181)事實上,刑法也只有在兩個保護(即保護社會利益和保護個人利益)上取得平衡,才能發(fā)揮其理想的功能。但是,“平衡”又常常是相對的,它是一種理想追求,在具體的司法運作中,刑法的社會功能與個人權利保障功能之間,是永遠不可能有絕對的平衡的,人們都將面臨這樣兩種觀念的側重面的選擇。在這一點上,存在著兩種模式,一是選擇個人自由、權利為主導,即個人本位或民法本位的價值觀模式,這種模式下的刑事立法和司法,關注對個人權利、自由的全面保護,注重對社會生活的適度干預,合理地劃定犯罪圈、刑罰圈,以保障公民的權利、自由不受刑法的過度干預,從而使刑法對社會生活的干預界定在維護公共安全秩序所絕對必需的限制之內(nèi),強調(diào)其他法律手段在社會生活中的調(diào)控作用,即強調(diào)刑法對社會生活的最低限制干預;二是選擇社會保護功能為主導的模式,即社會本位的立法價值觀模式,這一模式下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側重于社會利益的保護,強調(diào)刑法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干預,刑法廣泛地涉足公民個人的生活領域,過分強調(diào)刑法在調(diào)控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刑事立法和司法上的上述選擇兩種模式,實質(zhì)上是兩種不同的犯罪觀的現(xiàn)實外化。前一種模式所體現(xiàn)的如果是一種適度犯罪化思想的話,那么,后一種模式可以稱之為過度犯罪化思想。過度犯罪化思想是我國整個封建社會刑事立法和司法的特點,這種觀念對我國當前的法律實踐影響深遠,比如在“嚴打”期間,一些地方的司法機關擅自擴大“嚴打”的對象范圍,對所有犯罪實行“水漲船高”,一律從重判處,甚至對具有從輕、減輕情節(jié)的犯罪案件也一律從重處罰。
  對于這兩種犯罪化思想,我們雖然不能簡單地做出孰優(yōu)孰劣的評價。但從刑法的演進史上看,“刑法的進步在于刑法觀念的更新。在國際社會普遍強調(diào)人權,人權意識凸現(xiàn)的今天,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將受到應有的重視。人權保障作為刑法機能之一,甚至被視為刑法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盵13]因此,適度犯罪化、刑罰化思想,必然代表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未來走向。這既是由刑法(罰)本身的嚴厲性和侵害性特征所決定,同時也是由刑法的最后手段性特性所決定的。刑法的最富侵害性特征決定了它對社會生活的介入只能是最低限度的,即只能以維護社會公共安全與秩序的絕對必需為限。正如德國刑法學家耶施克所認為的,刑事政策必須要求立法者為了避免不必要地將某些行為列為犯罪,同時為了在一般人思想上維護刑罰的嚴肅性,必須將刑法所必須歸罪的行為范圍限制在維護公共安全秩序所必需的最低范圍之內(nèi)。[14]
  我國進行的每一次“嚴打”活動,都有明確的對象范圍,能否由此就認為已經(jīng)把“嚴打”限制在了維護公共安全秩序所必需的最小范圍之內(nèi)?我們認為,不能簡單地得出肯定的結論。這時因為,一方面,由于“嚴打”的界限本身并無確切的法律標準,比如“嚴重暴力”的“嚴重”如何判斷?“嚴重影響群眾安全的多發(fā)性犯罪”中的“嚴重”、“多發(fā)”又怎樣劃定?從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中,我們難以找到具體的標準。也正因為如此,司法實踐中突破這些界限的現(xiàn)象才有時發(fā)生;另一方面,如果可以在兩者之間簡單地劃上等號,那就意味著,只要我們事先確定一定的對象,然后進行“嚴打”就具備了當然的合理性,這顯然是與刑法的人權保障等的目標相背離的,也不符合刑法的最低限度干預原則。
  最低干預原則符合哪些具體的內(nèi)容呢?即對“絕對必需”應當怎樣理解。在這點上,耶施克的看法為我們理解問題提供了具體的思路,他說:第一,對于某一反社會的行為,只要它未對社會賴以正常運轉(zhuǎn)的基本價值觀念、基本秩序造成不可容忍的侵害,即在社會基本的價值觀念影響下,社會仍能維持其基本的秩序狀態(tài),就沒有必要對這一類行為犯罪化。第二,對一類犯罪,只要它還未對普通的價值觀念、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極大的破壞,就不應輕易啟動刑法的優(yōu)先權。第三,在其他法律手段可以滿足社會基本秩序運轉(zhuǎn)需要時,刑法只能作為潛在的保障手段而存在。第四,適用較輕的刑罰就足以抗制犯罪時,就應排除重刑的適用,即刑事立法規(guī)定的刑罰及刑事司法適用的刑罰量,必須以足以預防和控制犯罪為限。
  準確理解刑法最低限度干預原則的具體內(nèi)涵,對“嚴打”政策的準確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既可以成為確定“嚴打”對象范圍的依據(jù),又可為啟動“嚴打”政策在時機上提供原則性的指導。
  二、合理組織對犯罪的反應原則與“嚴打”
  合理地組織對犯罪的反應,是

新社會防衛(wèi)論者提出的一個刑事政策口號,它是新社會防衛(wèi)論整個理論的基石。正如法國學者安賽爾所言:“社會防護,特別是在其確立之初,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一場對刑事政策的思想運動和改革運動,也就是說,要合理在組織對犯罪的反應!盵15]社會防護運動幾乎是與20世紀50年代歐洲刑法的改革運動同步的,其后的影響波及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可以說,它也是世界刑法改革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世界各國刑事政策的走向影響深遠,而它又與當時歐洲刑法改革運動具有共同的時代背景。一方面,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整個歐洲都在積極地進行法制的重建,廣泛地推行犯罪化戰(zhàn)略;另一方面,由于20世紀后,許多國家一下子從農(nóng)業(yè)階段進入到了工業(yè)階段,舊的維系社會秩序運轉(zhuǎn)的傳統(tǒng)失去了其本來的效能,上個世紀的舊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結構消失了,同時,在一個日益異質(zhì)的社會機體中,不同社會群眾之間出現(xiàn)了文化沖突,在沖突中涌現(xiàn)了大批的“社會邊緣者”和“社會不適應者”。面對這個異質(zhì)的社會,特別是在這個異質(zhì)的社會中,大規(guī)模推行犯罪化戰(zhàn)略與法律包括刑法所肩負的保障人權的宗旨相沖突,一時間成為各國刑事政策關注的焦點。
  在這樣一個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社會防護運動論者主張運用現(xiàn)代所有人文學科的力量,通過多學科的研究對現(xiàn)行的制度進行檢討。其基本立場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1、認為刑事政策的基礎在于保護個人,犯罪人具有“再社會化的權利”。2、主張在承認刑法必要性并加以維護的同時,力求使它的內(nèi)容更加適合社會保護的客體(個人)和主體(社會)相互配合的要求。[16]3、刑法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對付犯罪的工具。首先,應當對“預防”予以極大的注意,通過“預防”抑制誘發(fā)犯罪的因素;其次,應當超越刑罰的范圍,對犯罪形勢和沖突形勢,同時運用民法的、行政法的,社會法的以及教育、衛(wèi)生、社會福利組織等方法。[15]從新社會防衛(wèi)論的基本立場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在刑事政策上的價值取向。在防護社會方面,他們反對單純強調(diào)刑法解決的專有權傳統(tǒng)觀念,反對報復性的懲罰制度,強調(diào)預防手段在抗制社會不安定因素措施中的重要性,重視其他法律手段及社會手段對抗制犯罪的作用。他們主張實行人道主義的刑事政策,主張犯罪人的再社會化權利,其實質(zhì)是強調(diào)社會應當負起使犯罪人復歸社會的義務。應該說,我們推行“嚴打”政策與西方國家“輕輕重重”政策中的“重重”刑事政策是基本切合的,即作為特殊時期抗制特定犯罪的“嚴打”政策本身無是未可厚非的,但這一政策思想在向立法、司法的現(xiàn)實化過程中所蘊含的價值追求是否秉持了人權保障的宗旨,卻仍然值得關注。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擅自擴大“嚴打”范圍,對諸多刑事犯罪實行“水漲船高”、一律從重處罰的現(xiàn)象,不能不說是單一的加重處罰思維模式的集中反映。歷次“嚴打”的犯罪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一方面,我國近年來刑事案件特別是重大刑事案件仍然保持著大幅度的上升趨勢,另一方面,破案率的比率卻在下降,這說明,一、雖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早已定為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戰(zhàn)略,但現(xiàn)實情況是在社會防衛(wèi)問題上,我們既未能很好地體現(xiàn)“綜”,更不能說已經(jīng)做到了有效的“合”。二、雖然我們也強調(diào)其他法律手段、社會規(guī)范在社會防衛(wèi)中的作用,但由于傳統(tǒng)刑法觀念的影響,它們攔截犯罪發(fā)生的功能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fā)揮。三、即使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刑事控制措施,由于低破案率、高犯罪黑數(shù)、長訴訟期限等情況的存在,也難以發(fā)揮正常的威懾效應。
  由此觀之,合理地組織對犯罪的反應,也是我國刑事政策導向上應予解決的迫切課題,我們認為,在強調(diào)“嚴打”抗制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犯罪重要性的同時,應當組織起多層次的以人權保障為宗旨的防衛(wèi)社會、抗制犯罪的網(wǎng)絡體系。首先,應該在政策指導思想中強調(diào)民事、經(jīng)濟、行政手段及其他社會措施抗制刑事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刑法手段從根本上來說是消極的,它在抗制犯罪中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正如意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菲利所說:“我糾正的一個一直被濫用的古老比喻,犯罪一直被比喻成是應當被刑法的堤圍在中間的激流,否則,文明社會就會被這種激流所淹沒。我不否認刑罰是圍堵犯罪的堤壩,但我斷言這些堤壩是不會有多大的力量和效用的。每個國家都會從其長期的令人悲痛的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它們的刑罰之堤不能保護其免遭犯罪激流的淹沒;而且,我們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當犯罪的萌芽已經(jīng)生成時,刑罰防止犯罪增長的力量特別弱。”[17](P76)其次,使“嚴打”嚴格地“依法”進行,同時強調(diào)刑事司法活動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正常運轉(zhuǎn),刑罰的必然性、及時性是刑罰有效性發(fā)揮的前提條件,而如果刑事司法活動過程中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缺漏,那就會影響刑罰的必然性、及時性的實現(xiàn),最終必然影響刑罰功能的有效發(fā)揮。第三、“嚴打”之后,重視對刑滿釋放人員的安置工作,這也是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越是健全的社會,越重視刑滿釋放人員的就業(yè)問題,因為只有生活有著落,才能使他們不至于重蹈覆轍,蹋入重返社會的行列。雖然,做到這一點關涉方方面面,同樣會面臨重重困難,但其重要性卻絕不低于“嚴打”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本質(zhì)上而言,它屬于社會防衛(wèi)“預防”環(huán)節(jié)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則與“嚴打”
  刑法的最后手段性是刑法謙抑原則的題中之義,是權利意識增強前提下對作為社會調(diào)控手段的刑法本質(zhì)予以深刻認識的結果。刑法作為法律制裁體系中最嚴厲的一種,決定了它在維護社會秩序上的輔助性地位。
  現(xiàn)代刑法是以保護社會利益和公民個人權利為己任的,正如法國刑法學家斯瓦葉所指出的:“在我們社會里,現(xiàn)代刑法致力于協(xié)調(diào)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和對個人自由的保護!盵18](P70)然而,作為刑法適用經(jīng)過結果的刑罰,由于其本身的嚴厲性特點,決定了它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而只能作為國家防衛(wèi)社會的最后一道防線而設置,在采用其他手段能夠抗制反社會行為時,就應避免刑法手段的使用。因為,如果“把刑法當作特效藥考慮的立場,是很簡單但卻是危險的,刑法決絕不是萬能的。”[19](P179)因為,一旦達不到國家的預期,那不僅它所造成的后果無法挽回,而且國家也失去了采用其他手段予以彌補的機會。西方有的刑法學者在總結刑法適用的經(jīng)驗時指出:“最大的社會政治失敗之一就是對當代諸多問題表現(xiàn)得無能或不愿采取有效的非刑事處理方式來解決。例如,酒精與藥品濫用行為通常在刑事司法制度中加以規(guī)定,主要是別的制度對此沒有規(guī)定。如果說這種行為是處于罪與非罪之間的行為是合理的話,那么刑事制裁就不應廣泛適用,那些構成社會事務合法目的的許多行為并不符合應受譴責與應受申訴行為的范圍,因而似乎不適于以刑事方式來處理!盵20](P4)
  法律調(diào)控手段的多樣性(相互配合性)也決定了刑法只能作為最后手段來使用。在作為社會手段的諸種法律措施(規(guī)范)中,各種法律手段不是獨立地作用于社會的。事實上,他們是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發(fā)揮作用的。在這一整體中,具有優(yōu)先適用權的不是刑法,而是刑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手段。刑法不但不是國家對社會秩序進行調(diào)控的唯一手段,而且相對于民法、經(jīng)濟法、行政法而言,它反而處于輔助的地位。正如盧梭所言:“刑法從根本上來說,與其說是特別法,還不如說是其他法律的制裁力量!盵21](P63)這一名言從一定意義上不僅道出了對不同的反社會行為應當適用不同的法律制裁方式,而且也說明了只有其他法律手段無法抗制時,才

進入刑法的制裁范圍。之所以如此,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權利觀念的增強,公民個人的權利和利益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在一個利害交織并且相互間界限日益模糊難辯的社會中,刑法的重要性顯得相對次要,特別是在涉及私權的領域,更是如此。正如日本學者淺田茂所言,在經(jīng)濟領域,“特別是關于權利、利益、債權等,基本上是屬于私的自治的原則,或者是契約自由的原則。只有在民事制裁、行政制裁都不能充分對法益予以保護時,才輪到刑法出場!盵22]我國學者陳興良也認為,只有在侵權行為法與行政處罰法不足以抗制犯罪的情況下,才能用刑法加以抗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刑法與眾不同體現(xiàn)出其謙抑性,這就是其補充性,刑法的補充性并不是指在抗制犯罪上居于次要地位,而是指相對于侵權行為與行政處罰法而言,刑法是抗制犯罪的最后手段。[22]
  刑法的最后手段性還與刑法自身的局限性相關。首先,刑法在抗制犯罪上的作用是有限的,“自稱為一種能夠消除所有犯罪因素的簡便并且有效的救治措施的刑罰,只不過是一種徒有虛名的萬靈藥。”[23]現(xiàn)代犯罪學的研究表明,犯罪是多種原因綜合的結果,犯罪原因的復雜性,說明預防、控制犯罪的手段的多重性。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期望僅憑刑法就能達到預防抗制犯罪的愿望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其次,刑法手段具有負面功能。如果說犯罪具有促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促進道德意識的凈化的正向功能的話,那么,與此相對應,刑法也具有促使犯人罪改善其犯罪手段的負面功能。這在集權觀念發(fā)達的國家里,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這是因為,集權觀念愈發(fā)達,刑法觀念也就愈發(fā)達,當刑法控制犯罪的效果不理想時,自然就會采取進一步擴大刑法調(diào)控范圍和加重刑罰的方法。而罪犯也會采取更新手法、逃避懲處的新的犯罪方法。當刑法的調(diào)控范圍超過一定限度時,又會導致犯罪的泛濫。因為當人們的權利觀念麻木或者逐漸淡漠時,便不能辨別保護和打擊的原則界限了。
  綜上所述,犯罪化政策是一種帶有積極擴張性、干預性的政策,“嚴打”政策是犯罪化政策的具體化。因此,在“嚴打”過程,應當遵循犯罪化的一些基本觀念、原則,這是防止“嚴打”活動脫逸法治軌道的重要保障。
  收稿日期:2002-09-16
【參考文獻】
  [1]梁根林.論犯罪化及其限制[J].中外法學,1998,(3):52.
  [2]游偉.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我國刑事立法思想探討[J].法學,1994,(12):9.
  [3]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4]馬克昌,李希慧.完善刑法典兩個問題的思考[J].法學,1994,(12):42-43.
  [5]王友才.試論刑罰輕與重的選擇[J].法律科學,1994,(1):33-38.
  [6]游偉.刑法改革與刑事司法新課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7][英]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8][英]Dennis loyd.法律的理念[M].張茂柏,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4.
  [9][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與哲學[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
  [10][英]洛克.政府論(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12][英]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M].王獻平,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13]張文,何慧新.中國刑法學:二十世紀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當代法學,1999,(1):13.
  [14][德]漢斯·海因里!ひ┛.世界刑法改革運動概要[J].法學譯叢,1981,(1):18.
  [15][法]馬克·安賽爾.從社會防護運動角度看西方國家刑事政策的新發(fā)展[J].國外法學,1989,(2):60.
  [16][日]澤登俊雄.新社會防衛(wèi)論[J].法學譯叢,1987,(3):48.
  [17][意]菲利.犯罪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18]朱華榮.各國刑法比較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19][日]中山研一,等.經(jīng)濟刑法入門[M].日本:成文堂,1994.
  [20][美]胡薩克.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
  [21][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22]全理其.刑法增設新罪的基本原則[J].法學研究,1996,(5):71.
  [23]陳興良.刑法謙抑的價值蘊含[J].現(xiàn)代法學,1996,(3):22.


【犯罪化原則與我國的“嚴打”政策】相關文章:

加強防范工作 嚴打經(jīng)濟犯罪08-05

我國的對外政策08-17

質(zhì)疑“嚴打”08-05

德國醉酒犯罪的立法模式及對我國的借鑒價值08-05

我國財政赤字政策的走向選擇08-07

淺議我國綠色證券政策的法律構建08-18

稅收法定原則與我國稅收法治08-05

淺析我國生態(tài)補償?shù)姆稍瓌t與制度思考08-05

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影響與我國財政政策選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