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都靈之馬》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摘要:本文從鏡頭畫面設(shè)計和情節(jié)安排的角度,分析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最后一部電影《都靈之馬》中的女性角色形象,探討貝拉·塔爾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和最終呈現(xiàn)的獨特效果。
關(guān)鍵詞:電影;形象塑造;鏡頭;實驗電影;藝術(shù)語言;
作者簡介:沈揚(1991—),女,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美術(shù)學動畫藝術(shù)研究。;
貝拉·塔爾(BélaTarr)是匈牙利的著名導演,他的作品畫面充滿詩意,善用長鏡頭,并且將長鏡頭拍攝的形式與電影內(nèi)容進行了個人獨特的設(shè)計,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2011年上映的《都靈之馬》是貝拉·塔爾的最后一部影片,導演對其中角色的提煉、劇情的設(shè)置和拍攝手法的運用,都達到了他的巔峰水平,體現(xiàn)了成熟的個人藝術(shù)語言。影片主要內(nèi)容是末日之下一對父女最后6天的生活,影片對困境這一命題進行了探討。片中主要角色之一,父女中的女兒,作為困境中的女性,是如何被導演塑造的、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特征、有什么樣的行為,都是本文的探討范圍。
1沉默的支持者
影片中的女兒有明顯的沉默而辛勤的特質(zhì)。影片從劇情內(nèi)容的第1天開始,女兒角色就一直是個辛勤的勞動者。她為父親照顧生活的點點滴滴,輔助父親的工作:影片最開始,女兒頂著風從鏡頭外走進鏡頭里,流利地接下了父親手中的牽馬繩,打開馬廄的門,馬兒走進了馬廄;接下來打開倉庫的門,并幫助父親把馬車推回庫房,卸下馬鞍,為馬添加飼料;走到房屋不遠處將晾曬在繩子上的衣服收到了盆里,回到屋子里幫助父親脫下襯衫、外褲和長靴,并換上在家穿的衣物,撿起自己掉落在地上的披肩;撿起兩顆土豆,煮熟土豆,招呼父親吃飯。到第2天早上為父親穿褲子、襯衣、外套、套鞋子,洗衣服,馬拒絕行路后卸下馬車,把車推回倉庫……所有工作都井井有條、行云流水,不需要任何言語,女兒便和父親的動作配合得嚴絲合縫,每一處都體現(xiàn)了生活中的默契,和那種由內(nèi)而外的、溫和堅定的支持的力量。在她的身上,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個最普通的勞動女性的形象,從她消瘦的身形、微微佝僂的背影,能看到不屬于她這個年齡的成熟和穩(wěn)重。
第3天從女兒早晨起床的畫面開始拍攝,鏡頭一開始是從一種偷窺的角度,拍下了女兒起床穿衣、拎著桶向室外走去的過程;在女兒走出房門后,鏡頭的角度開始轉(zhuǎn)變,畫面形成了一個稍微仰視的角度,在室外呼嘯的狂風中,原本單薄的背影被拍出了一種更加厚實、堅強的意味,在整個室外女兒從水井打水的過程中,這種仰視的鏡頭一直沒有改變;而當女兒拎著水桶走向室內(nèi)時,鏡頭又恢復(fù)到平視的角度。這一段長鏡頭中鏡頭角度的改變,暗示了女兒在家里服從的地位和在外面支撐起家的運轉(zhuǎn)的能力,這是一種無聲的贊揚。
整部電影里,一共有30個長鏡頭,女兒幾乎沒有什么臺詞,但從她沉默的勞作中,又或是坐在窗前凝視窗外風暴的背影中,我們能感受到比語言更有力量的東西。導演摒棄了過多的臺詞,不強調(diào)語言對形象的塑造,更著重于時間流逝中角色的行為。電影中連貫而真實的跟隨鏡頭帶來的力量感和時間感無與倫比,導演用長鏡頭來觀察故事的發(fā)展和女兒的行為,減少了過多的臺詞對觀看者思考的干擾,產(chǎn)生了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shù)渲染力和表達效果。
2虔誠的信仰者
影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女兒坐在椅子前望向窗外暴風的畫面,窗戶的十字木紋就像十字架一樣,而女兒坐在窗邊長時間一動不動、凝視窗外的這個行為,暗中符合了基督徒向十字架祈禱的動作,尤其是在鏡頭從正后方拍攝女兒的背影、使其和十字窗重疊在一起的時候。雖然影片中的父女二人都體現(xiàn)了一種明顯的宗教信仰者的姿態(tài),但女兒更加虔誠:在第3天的片段中,當吉卜賽人離開后,女兒收拾了餐桌,然后拿起圣經(jīng)開始朗讀。影片中第2天來買酒的人表示上帝已經(jīng)不存在了,并發(fā)表了一系列自己的看法,父親對這些看法說了“不要說了,這些都是廢話”,女兒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一句話,但是在買酒的人離開房子之后,女兒立刻走到窗戶旁邊望向窗外,窗外離開的買酒人和女兒之間橫著十字架一般的窗戶,這個畫面看起來仿佛是女兒在向十字架祈禱,希望阻擋這不祥的信號傳遞者一般。這種畫面的元素設(shè)置,演員的動作設(shè)置,還有鏡頭中人與人、人與物位置的設(shè)置,構(gòu)成了女兒這一形象背后的信仰符號。當然導演表達的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影片中種種的跡象(片名暗指的關(guān)于尼采的故事和尼采本人宣稱的方向)表明這是一部“上帝已死”基調(diào)的電影,但是女兒身上這種有尊嚴的“相信上帝”的信仰態(tài)度,[1]則是導演欣賞的。導演用自己的方式敘述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有信仰的人——對人的關(guān)注、對人的憐憫、對存在的思考,并把這些特質(zhì)加在女兒這一角色身上。
3主動的承受者
影片中的第2天,農(nóng)戶家的馬突然表現(xiàn)得反常,套上馬鞍后不愿意出行,父親非常惱怒、不耐煩地先回到屋里,自行脫下在外穿的衣服,由于父親的右手已經(jīng)無法使用,所以衣服和褲子都是脫了一半的狀態(tài),而女兒由于照顧馬和關(guān)門等善后工作,進屋要遲一些,此時父親非常不耐煩地喊道:“過來!快點!”面對近乎呵斥的語調(diào),女兒依舊井井有條地拿著家居衣物過來幫助父親更衣。
在第3天,馬拒絕吃飼料,女兒對馬說“吃吧,你必須得吃”并輕輕撫摸了一下馬頭,這句話在影片的最后,父親也說了。在后來,父女倆準備逃難時,女兒主動拖起了木車,馬卻跟在最后方。尼采從老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運,女兒從馬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命運。
女兒對面臨的所有問題、所有困境,都極其的平靜,甚至平靜到麻木。小到父親的呵斥,大到種種非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對她來說不需要任何過多的質(zhì)疑就可以接受。
影片中間,來到馬夫家買酒的人對父女倆說城市已經(jīng)墮落毀滅了所以只能來他們家買酒,并且說“卓越偉大高尚的一切都不應(yīng)該參與爭斗,不應(yīng)該有任何反抗……那些卓越偉大高尚的人不得不從頭開始去理解和接受這一點”,這些敘述不僅是對外面城邦的毀滅的注解,也是對這對父女將要面對的事態(tài)和不得不接受的狀態(tài)的注解。另外,導演還借第三者之口,暗示女兒身上“不應(yīng)該有任何反抗”“從頭去理解,接受這一切”的特質(zhì)。
4溫柔的反抗者
這部影片中女兒身上的特質(zhì)非常明顯,全片中稍微明顯的反抗部分只有以下兩個片段:
第2天的場景中,當父親揮舞著馬鞭強迫馬套上車出去干活的時候,女兒出聲喊了一句“停下”,制止了父親鞭打馬兒的動作,但她之后依然做好了一系列收拾的動作,并沒有其他明顯的情緒表現(xiàn)。
在第3天的場景中,父女倆吃飯的時候,一群吉卜賽人開車來到房子外尋找水源,父親出聲讓女兒去井邊趕走這群人,女兒走出房子,對那群吉卜賽人說:“離開這兒,走開!”面對吉卜賽人讓女兒和他們一起去美國的調(diào)戲,女兒也只是回答“我哪也不去”。吉卜賽人開車呼嘯而去,女兒佇立在狂風中,任由風沙擊打她的面部,卷起她的長發(fā),就像她面對這不可抗拒的打擊一樣,她的無聲反抗,透露了內(nèi)心的柔軟。
這兩處情節(jié)中女兒的反抗細微到不可察覺,更像是對馬的憐憫,或是單純服從父親的指令而做出的行動。導演在反抗行為中加入了溫柔的意味,使女兒的性格在單調(diào)冰冷的黑白畫面和故事中顯得有了一絲溫度。
《都靈之馬》中,如果父親形象暗喻的是基督,[2]那么女兒暗喻的就是人類。貝拉·塔爾通過情景和情境的設(shè)置,刻意地與對象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感,寫實化的跟拍,時間流逝中的細膩觀察,去除了過于浮夸的對白、人為矯飾的沖突,更著重于描繪女性自身平靜沉默中爆發(fā)的強大生命力和韌性,在影史中留下了一個沉默寡言卻堅定有力、充滿信仰的女性角色。
參考文獻
[1]貝拉·塔爾.貝拉·塔爾——拍電影是件苦差事[J].羅姣,譯.世界電影,2013(1):163-168.
[2]貝拉·塔爾,彭萬榮,謝詩思,謝小紅.成為你自己——貝拉·塔爾訪談[J].電影藝術(shù),2018(1):136.
【《都靈之馬》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探析】相關(guān)文章:
鑒賞詩歌中的景物形象的教學設(shè)計08-24
建設(shè)工程中的主要合同類型探析08-21
探析自主學習策略在中專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08-22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比較法的探析08-20
高職思政課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探析08-26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探析08-24
心理暗示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探析08-24
探析動畫視聽設(shè)計元素在日式動畫作品中的應(yīng)用08-19
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chǎn)因果關(guān)系之探析03-25
二中之酒店_700字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