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影響高職院校教師對黨組織認識程度的歸因分析
影響高職院校教師對黨組織認識程度的歸因分析
作者/梁毳
摘要:"調查就是要解決問題。"從教師對黨組織的認識程度的實際調研出發(fā),運用歸因理論及凱利的歸因模型的研究成果,對調研結果進行了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分析,提出了對青年教師進行自我努力定式為主要目標的內歸因訓練對策,以不斷探索基層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歸因理論;實際調查;歸因分析;歸因模型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在調查我院教師入黨態(tài)度方面,64.43%的被調查教師表示將積極努力,爭取入黨,但也有14.29%的表示信心不足,4.76%的表示沒意義,從來都沒想,16.53%的表示無所謂,順其自然。為此,基層黨組織運用歸因理論的研究成果,幫助入黨態(tài)度不積極的教師調整其歸因偏差,制訂可行的方案,促其進行積極的內歸因,煥發(fā)其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產生積極的行為。
一、調研結果分析依據(jù)的歸因理論及歸因模型
本次調研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對全院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共收回357份紙質問卷,另一部分是專對五年制專職班主任進行了調查,共收回22份紙質問卷。本次調查,共設計了16個問題,均設置了A、B、C、D四個選項,采用的是抽樣調查方式,問卷的發(fā)放、回收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是由南區(qū)綜合辦公室進行的,目的是為了使問卷發(fā)放與結果分析分離,更有利于其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為省略起見,以下文字中提到五年制專職班主任的調研結果時,統(tǒng)一用班主任代替其表述。對調研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進行分析時,我們依據(jù)的理論基礎是海德的歸因理論和凱利的歸因模型。
1.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Attributiontheory),人力資源管理和社會心理學里面的激勵理論之一。歸因(attribution)是指人們對已發(fā)生事件的原因的推論或解釋。美國格式塔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歸因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弗里茨·海德(FritzHeider)1944年在《社會知覺與現(xiàn)象世界的因果關系》一文中指出,應重視行為因果關系的研究,1958年,在《人際關系心理學》中又發(fā)揮了這一觀點,提出歸因理論。海德認為,人有理解周圍環(huán)境和控制環(huán)境的強烈的動機,為此,人們必須有能力預測他人將如何行動。因此海德力圖從因果角度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行為的原因,他指出人的行為的原因可分為內部原因(如需要、情緒、興趣、態(tài)度、信念、努力程度等)和外部原因(如他人的期望、獎勵、懲罰、指示、命令,天氣的好壞、工作的難易程度等)。他發(fā)現(xiàn)人們常把自己的成功歸因為內部因素,把別人的成功歸因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敗歸因為外部因素,把別人的失敗歸因為內部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認為,對行為成敗歸因的分類只限于內部和外部二因素的劃分顯得過于簡單,還應加上穩(wěn)定性與可控性兩個因素。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鶎狱h組織運用歸因理論的研究成果,幫助青年教師提高其主觀努力程度,進行努力定式歸因,就一定能對教師的下一次行為選擇發(fā)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2.凱利的歸因模型
在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都有很大影響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Kelley,1921-2002),于1967年,發(fā)表《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對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又一次擴充和發(fā)展,提出了三維歸因理論,又稱三度理論。它認為人們在進行因果歸因時需從主、客觀領域中的客觀刺激物(存在)、行動者(人)、所處關系或情境(時間和形態(tài))這三個范疇去認識。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于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系或情境屬于外部歸因。追求成功的人,往往把成功的原因歸因于自己的能力,(m.htc668.com)而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自己努力不夠,他們認為只要努力,總會成功。凱利將歸因現(xiàn)象區(qū)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夠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的歸因,稱為多線索歸因;另一類則是依據(jù)一次觀察就做出歸因的情況,稱為單線索歸因。本調研結果的歸因應用的是單線索歸因,利用此模型的研究成果,引導青年教師進行內歸因,對于激勵青年教師提高入黨積極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調研結果的歸因分析
海德認為,人們對成功或失敗事件的歸因主要有內歸因和外歸因兩種。一般人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傾向于內歸因,認為是他人能力不足或態(tài)度不端正導致問題將無法解決;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傾向于情境歸因或外歸因,認為是運氣不佳或裁判不公等情境因素,只要這些因素被排除,則有可能取得成功。對問題究竟采取的是內歸因還是外歸因,將直接影響到教師對下一次行為的選擇,因此,進行歸因分析的目的是引導教師科學歸因,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歸因偏差,以調動其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觀能動性。
1.內歸因
內歸因是指觀察者預測與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從個體自身所具有的、導致其行為表現(xiàn)的品質和特征角度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包括個體的需要、情緒、興趣、態(tài)度、信念、努力程度等。我院教師對以下問題的回答,采取的就是內歸因的方式,這需要對這些教師進行自我努力感的多次歸因訓練,以促使其在下一次行為選擇時,能看到事物積極的方面,秉持樂觀、積極努力的態(tài)度,增強教師積極行為的動力,促使問題得以解決。
。1)當前黨員思想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全院教師的回答中,56.86%的教師認為,當前黨員思想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個人主義嚴重。這需要引起黨組織的高度重視,從內歸因角度,幫助教師堅定其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
(2)青年教師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原因。全院教師的回答中,29.97%的教師是信仰共產主義,愿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只有22.97%的教師是為今后工作生活提供很多機會。說明將近三分之一信仰共產主義的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積極的帶動作用,幫助五分之一以上的教師,從內歸因分析出發(fā),去端正入黨動機。
2.外歸因
外歸因是指觀察者預測與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從個體自身以外的、導致其行為表現(xiàn)的條件和影響,包括環(huán)境條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響等角度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海德認為,人們在解釋自己失敗的原因時,傾向于外歸因,認為只要導致失敗的外部因素被排除,則有可能取得成功。對以下問題,我院教師采用的就是外歸因方式,但這些問題情境的排除,則需要從調動這些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的角度才能使之得到解決。
。1)系統(tǒng)學習黨的理論的方式。全院教師的回答中,34.17%的教師認為是通過參加黨組織開展的各種培訓的方式系統(tǒng)學習黨的理論,比班主任低了40.83%,44.82%是通過網(wǎng)絡、電視、報紙、雜志的方式,比班主任高了25.82%,只有9.8%的認為是通過學習專業(yè)書籍的方式,而另外的11.2%則認為平時忙,很少涉獵。這需要教師克服外歸因的傾向,多從自我努力程度出發(f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青年教師入黨積極性不高的原因。班主任的回答中,33%的被調查教師認為,青年教師入黨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是黨組織考察標準高、時間長、程序嚴,比全院教師高了8.35%;27%的認為是入黨受約束,不自由,以及政治學習太多;13%認為是不為官不入黨,比全院教師低了15.01%,這與其他同類調查相比(50%以上非黨員表示出了入黨積極性不高,也有認為"入黨受約束,不自由";"不為官不入黨";"黨費繳得高"),所占人數(shù)較少,一定程度上說明我院被調查教師的入黨動機是較社會普通水平要更積極向上,這也從一定的角度說明我院黨組織的宣傳教育工作是扎實深入的,也說明被調查教師對黨組織的調查工作是非常重視的。
3.內外歸因相結合
。1)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途徑。全院教師的回答中,35.85%的認為參加黨組織開展的各種培訓是其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途徑;16.25%認為是通過研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原著的途徑比班主任低了6.75%;26.89%認為是通過網(wǎng)絡、電視、報紙、雜志的途徑這比班主任高了8.89%;21.01%是靠自己主動學習的途徑,這比班主任高了15.01%,這說明在這個問題上,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要更高些,這是可貴的,也是需要繼續(xù)發(fā)揚的。
(2)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的過程中的制度建設建議。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的過程中,我們最需要加強的是哪個方面的制度建設的建議中,70%認為應從完善外部監(jiān)督、考核制度方面加強;30%認為應加強自身理論建設和黨內民主建設,這需要引起基層黨組織的高度重視,在監(jiān)督、檢查、考核、任命等方面加強制度建設,以更好地發(fā)揮黨支部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學習型黨支部的建設。
綜上所述,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與環(huán)境即主體與客體,它既是一種主體對環(huán)境客體的改造過程,同時也是環(huán)境客體反過來影響主體,成為主體的自我改造過程。運用歸因理論和歸因模型的研究成果,去認識、分析、調節(jié)青年教師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行為,強調自我努力感的歸因,以促使其產生堅持努力的行為,對于提高青年教師的入黨積極性起著重要作用,這也是符合個體歸因變化的規(guī)律和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的。研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本,是青年教師提高理論修養(yǎng),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途徑之一,只有史論結合,才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面對和解決現(xiàn)代教育問題,為此,構筑信息化的文本研讀平臺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
【影響高職院校教師對黨組織認識程度的歸因分析】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教師崗前培訓心得體會12-06
高職院校產學研基地建設的困境及對策08-26
高職院校輔導員培訓心得03-01
高職院校專業(yè)課建設途徑探析08-27
高職英語教學論文 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及現(xiàn)狀的分析04-29
環(huán)境保護影響因素分析05-31
淺析高職院校秘書實務課程教學改革08-26
高職院校《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改革初探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