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整合地方課程資源 重建歷史課堂教學
整合地方課程資源 重建歷史課堂教學文/湯紅琴
摘 要: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fā)展和發(fā)生;應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教材的改革應立足于教學實踐,而教學實踐最優(yōu)化目標的實現(xiàn)則離不開教學內(nèi)容的精心安排,離不開對教學內(nèi)容有目的的整合。教學內(nèi)容不同于教科書內(nèi)容,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的各種信息。廣泛地收集、有目的地選擇以及合理地運用是地方素材與教材內(nèi)容有機地融合以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課程資源;地方素材;歷史教學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課程資源這一新概念,它是保證課程實施目標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凡是教育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qū),其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程度也很高。課標指出:要充分開發(fā)利用鄉(xiāng)土教材和社區(qū)課程資源。從微觀的角度看,課程整合包括同一學科內(nèi)不同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整合和不同學科間相關內(nèi)容之間的整合。本文主要針對地方資源與歷史教學的整合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大面撒網(wǎng)廣泛收集
1.物——一張網(wǎng)
物力資源除教材外包括圖書館、網(wǎng)絡、媒體、博物館、名勝遺跡等。博物館如蘇州三香路上的革命博物館就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照片、歷史文件、實物等。此外,還有民俗、戲曲、佛教、園林、蘇繡藝術、碑刻等博物館。名勝則有水面開闊、疏朗明凈的拙政園;依山傍水、古樸清幽的滄浪亭;石峰林立、假山盤旋的獅子林……
它們共同編織出一張歷史的網(wǎng),共同匯合成一條歷史的河,共同造就出一個歷史的寶庫。
2.人——收網(wǎng)者
相對于存在的物而言,人具有獨特的能動性?梢哉f沒有了人的參與,物也就失去了它的教育價值。這里所說的人既指學生,又指教師,更指知曉蘇州歷史文化的任何個體。從一定意義上說,人在資源的整合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是聯(lián)系地方資源和歷史課堂教學的橋梁和紐帶。而在人才流動頻繁的今天,教師擇業(yè)早已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有許多青年教師對工作所在地的鄉(xiāng)土歷史資源知之甚少。所以,教師在自身努力學習的同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學生資源,把師生互動的范圍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前準備和課后活動中去。不僅要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更應注重師生之間的合作。
二、著眼教學精挑細選
1.從心理學角度看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與社會環(huán)境的長期交往,他們往往對自己熟悉或親近的環(huán)境、地點、人物較塵封的歷史更為注意,這就是地理上的接近性和情感上的接近性。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提出在“做中學”,認為“生活即教育”。而班都拉則有著名的“社會學習論”,主張榜樣、環(huán)境的作用。古運河畔寒山寺鐘聲悠揚,七里山塘水流緩緩,靈巖山吳宮遺址隨處可見,山麓安臥名將韓世忠,天平山金秋楓葉繽紛,范文正公祠堂坐落其中。一切都是那么的親切,仿佛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眼前。蘇州的運河、蘇州的老街、蘇州的園林、蘇州的山水,它們曾共同見證了蘇州的歷史,它們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
有人說,讓山區(qū)的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北京天安門》去感受“雄偉”“高大”的時候,讓學生去看一下村上那棵老槐樹或許會更直接有效。誠然這個例子可能夸大了一些,但在一定程度上卻表明用生活中的事物,用學生所能接觸到的素材來舉例,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親切感,而且也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并通過“說”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看
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離不開歷史文化的不斷積淀,作為一名蘇州學生,生于這樣的環(huán)境,亦或是長于這樣的環(huán)境。他們多多少少會聽到一些關于蘇州的傳說、關于蘇州的名人、名勝、名菜,甚至是民俗、民風。有了已有知識的鋪墊,教師在教學時往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他們學習的自豪感,引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得意”的光環(huán)下去探索新的知識,在積累中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三、立足課標發(fā)展創(chuàng)造
現(xiàn)代教學就是立于科學而達于藝術的教學。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鄉(xiāng)土歷史資源可以說是實現(xiàn)藝術教學的一種偉大嘗試,也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1.作為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
精彩的導入能迅速地使學生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課堂教學中,而利用地方素材作為新課導入的引子,會給學生一種親近感。如,講授“科舉取士”先問學生:“蘇州有個地方叫三元坊,你們知道這個地名的來歷嗎?”(是因為曾有一位蘇州書生連中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而得名)。此處可到實地拍一些照片以加強直觀性。
2.舉作例子,加深知識的理解
(1)枯燥內(nèi)容趣味化
許多學生會認為學歷史就是“背”歷史,太枯燥無味。其實歷史是豐富而流動的,對于初中生的學習特點,多舉一些實例會加強歷史的生動性,中學教師應以講故事、講知識為主,而不要過多地羅列原因、意義、評價。同樣,學生也對歷史故事情有獨鐘。如,講漢武帝時介紹蘇州的朱買臣曾被召至會稽郡,鞏固西漢統(tǒng)一,加強民族融合。而“覆水難收”的小故事則讓學生在笑聲中深刻地記住這樣一個人、一個皇帝、一個朝代。
。2)復雜內(nèi)容生活化
歷史就在生活里,生活就在歷史里。變復雜為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是使歷史直面化、形象化。流連于七里山塘去感受當年繁榮的蘇州經(jīng)濟;泛舟于環(huán)城河上去遙想千年來曾經(jīng)過的船只;登高于天平山頂去體會蘇州人對范仲淹的懷念;隱身于園林之中去感悟文人墨客們的心境;側耳聆聽那寒山寺的鐘聲,你是否聽到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吟詩聲,你是否感悟到了岳飛那“三聲馬蹀閼氏血,五伐旗梟克汗頭”的豪情和傷感?
這些名勝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讓學生置身于如此的情境之中去感受幾百年或是幾千年前的歷史一幕,達到一種“無聲(教師的語言描述)勝有聲(學生與歷史的交流)”的教學意境。教師的職責是“用教科書教”,而非“教教科書”,不應成為教科書的奴隸。在符合課標的前提下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才能更體現(xiàn)新課改的思想和理念。
參考文獻:
。1]李啟明。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0-45.
[2]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3-15.
。3]閻步克。勉為其難,盡力而為[J]。歷史教學,2005(3):5-1.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新區(qū)第二中學)
【整合地方課程資源 重建歷史課堂教學】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論文02-17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意義03-23
地方課程教學計劃06-28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論文(通用7篇)08-04
學校地方課程教學計劃01-04
淺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05-31
地方課程教學計劃9篇04-06
地方課程教學計劃15篇01-16
地方課程教學計劃12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