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解析
(上海市南匯縣教師進修學校 黃建初)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zhì)量,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這是一個有 待于進一步探索與研究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解析,與專家、同行共同探討提高中學歷 史課教學質(zhì)量問題。
教師的課前準備
教師的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前提。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就包含 了這個道理。
備課備什么?一要備學生,二要備教材。同樣的學生,不同的內(nèi)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樣的內(nèi)容,不同 的學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因此,備課無止境。
筆者通過調(diào)查研究,覺得在以下三個方面還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課的靈魂,十分重要。一堂好的歷史課,肯定有正確的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的。反之亦然。 在現(xiàn)實中,還存在著很多備課不備教學目的,隨意性很強的課。沒有教學目的課,沒有了靈魂,因此,質(zhì)量就 很難得到保證。
我們說教學目的是靈魂,因為教學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學生基礎之上的課堂教學目標,它直接制約 了教學方法的選擇,史論史實的補充,重點難點的確定,以及教具的選擇等等。
教學目的要有三個方面組成: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
例1:《北伐戰(zhàn)爭和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一課的教學目的:通過本課教學活動,使學生:
1.了解、掌握北伐戰(zhàn)爭和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的主要史實。
2.感染工農(nóng)群眾高漲的革命熱情和共產(chǎn)黨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3.受到一次分析歷史史實中得出歷史結論的基本能力訓練。
例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課的教學目的:通過本課教學活動,要求學生:
1.掌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召開,《共同綱領》的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和 祖國大陸的統(tǒng)一。
2.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zhì)和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3.通過舊政協(xié)與新政協(xié)的比較,指導學生進行一次歷史比較能力訓練。
上述兩例教學目的都制定得較確當,教師易操作,目的容易達到。
如果在教學目的中將能力培養(yǎng)作如下表述:“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 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能力”等等,則流于空洞,難以把握。因為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是一個累積遞進 的過程,只有具體化、針對性強,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也更容易操作和評價。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一般都是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有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還是歷史長河中的里程碑。
教學難點一般都是學生不易認識理解的內(nèi)容,而這一難點又是學生應該認識理解的內(nèi)容。
例1:《清朝政局的變動》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清朝政局變動的原因和影響。
難點:清朝政局變動的影響。
例2:《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羅斯!靶抡薄
難點:羅斯!靶抡钡奶攸c,實質(zhì)和作用。
從上述二例可見,有些課的重點和難點是重合的。但有些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
例3:《元朝的統(tǒng)一》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元統(tǒng)一過程中的大事。
難點:元的統(tǒng)一與文天祥抗元的辯證關系。
例4:《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初步形成》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
難點:中國共產(chǎn)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
一般來說,確定教學重點相對確定教學難點要容易些,而教學難點的確定往往與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積累有十 分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除吸收別人經(jīng)驗之外,也要根據(jù)自己所教對象,多作調(diào)查研究,注意經(jīng) 驗的積累。為此寫教后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三)教具
歷史課的教具主要有小黑板、掛圖(圖畫與地圖)、幻燈、投影、錄音、錄相,等等。運用教具是為了提 高課的質(zhì)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具的運用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相一致。運用教 具可以增強聽覺和視覺效果。
在實際中,目前還存在兩種需要加以克服的傾向:一是上課沒有一件教具;二是運用了教具,但不恰當。 有的是為了用教具而使用教具,有點“裝門面”的味道。有的沒有配合講授充分發(fā)揮教具的作用,影響了效果 。
有些學校條件比較好,各種教具都有,在教學中可以有選擇地使用。因為一堂課使用教具的種類不能太多 ,以免造成學生眼花繚亂。
農(nóng)村中學目前大多條件還有限,錄相等器材還不具備,但是最普通的教具——小黑板總是有的。備課時在 小黑板上畫一張路線圖,寫一段名言詩句,列一些數(shù)據(jù)資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教案的具體實施,是提高歷史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學生學習歷史的最多的時間是在課堂上,教師 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主要途徑也是在課堂上。
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比如有人的因素(教師與學生),教材的因素(課本和輔助教材 ),教學時間的多少,教學方法手段的先進性,授新課、復習課和考試評價,以及一節(jié)課從復習舊課到完成作 業(yè)的全過程,等等。本文限于篇幅,針對目前的實際情況提出三個問題。
(一)組織教學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教師有責任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和保持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把學生組織起來積極主 動地學習。課堂教學組織得當,不但可以促進教和學的活動正常進行,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
教師要善于用語言來組織教學。從一個教學內(nèi)容過渡到另一個教學內(nèi)容時,要用過渡語。從一種教學方法 過渡到另一種教學方法時,也要用過渡語如:“由于……,結果導致了……的發(fā)生。”“……之后,歷史又是 怎樣發(fā)展的呢?”“請同學們想一想,……”,“請同學們看黑板”等等。
教師要善于營造積極而活躍的,協(xié)調(diào)而融洽的課堂氣氛來組織教學。這種氣氛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 。相反,拘謹而刻板,冷淡而緊張的氣氛會使學生厭煩,產(chǎn)生不利于學生的情緒。
(二)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已成為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教學過程來看,可以把提問分為復習舊課的提問,講 授新課的提問,課堂小結的提問。從提問方式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是什么”和“為什么”兩大類。從思維 角度看,可以分為記憶、理解層次的提問,分析、比較層次的提問,和論證、評價層次的提問。從思維方向看 ,有集合性思維的提問,也有擴散性思維的提問。
在復習舊課中,我們一般采用“是什么”的提問方式。在講授新課中,以“是什么”和“為什么”交替為 多見,在小結中,以歸納總結性的提問最多。
隨著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日益受到歷史教育界的重視。這一點也是目前課堂教 學中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下列的問題比較容易。如:是誰?哪一年?什么地方?但這種問題解決的記憶,學生 通過看書就能回答。
有些教師在備課中,設計了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歷史,課上得有深度。
如: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問:“慕尼黑協(xié)定明明是公開簽訂的,為什么稱它為‘陰謀’?”
有人將這類問題與采桃子作比喻:“問題”好比樹上的桃子,學生要采桃子必須要“跳躍”或“登高”。 在教學中,固然也可適當運用前一類的問題,但更提倡運用后一類的問題,使學生“學”而“思”,在“思” 中“學”。真正使素質(zhì)教育落到實處。
(三)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什么是突出重點?先舉兩個同樣的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來克星頓槍聲”的教學實例。
例1:教師讓學生看關于“來克星頓槍聲”的內(nèi)容。
師問:“來克星頓槍聲”發(fā)生在什么時間?
生答:1775年4月18日。
師問:“來克星頓槍聲”標志了什么?
生答:標志北美獨立戰(zhàn)爭響起了第一槍,戰(zhàn)爭爆發(fā)了。
師答:哪位同學把“來克星頓槍聲”這段內(nèi)容歸納一下?
生答:……。
例2:教師出示繪有《來克星頓之戰(zhàn)》示意圖的小黑板,指圖描述。
“1775年4月18日深夜,一隊英軍從波士頓出發(fā)去偷襲民兵的秘密火藥庫。民兵保爾·瑞維爾駕船走近路趕 在英軍前面,騎馬飛馳通知沿途民兵作好戰(zhàn)斗準備。凌晨,英軍到達來克星頓,與民兵相遇,槍聲響了起來, 不知是誰打了第一槍。英軍繼續(xù)前進,破壞了康科德的民兵火藥庫。這時天開始亮了。埋伏在樹叢中、房屋旁 、石塊后的民兵紛紛向英軍開槍。晨曦中,穿著紅黃色相間的軍裝的英軍成了民兵最好的射擊目標。英軍暈頭 轉(zhuǎn)向,逃回了波士頓。北美民兵用散兵戰(zhàn)打敗了英國正規(guī)軍,譜寫了一首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樂曲!
比較上述實例,可以看出:例1的教師運用看書、提問、歸納三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來克星頓槍聲”這一 知識點。例2的教師自制“示意圖”描述“來克星頓槍聲”,目的也是讓學生掌握“來克星頓槍聲”。例1的教 師沒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只是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反復訓練。學生是通過課本的文字來記憶“來克星頓槍 聲”。例2的教師通過描述提供給學生較多的信息量:4月18日到4月19日具體地描述為“深夜”,“凌晨”;瑞 維爾的行動路線說明了他趕到英軍前面的可能性;作戰(zhàn)雙方的特征和民兵打敗英軍的軍事原因,等等。
兩位教師上課所用時間基本一樣,備課所用時間當然不一樣。例1的教師不用備課也可以這樣上課。要做到 例2,顯然不備課是無法做到的。學生學習時間一樣,但得到的信息顯然不一樣。例2的教師已經(jīng)為分析美國獨 立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在軍事方面埋下了伏筆,而且恰到好處。正如評課者所說,這種課才有“歷史味”!先給學 生具體的感性認識,再通過作業(yè)、復習上升為理性認識,使學生對教學重點有深刻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
怎樣突破難點?突破難點主要有三種方法:
一是將難點作淺化處理。比如把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這一難點進行淺化處理:舉一個明代蘇州機 戶的例子,然后歸納成:“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
二是運用學生舊知識,作比較,打比方。比如:把西歐封建莊園與東漢田莊作比較;把統(tǒng)一前德意志、意 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特點與中國春秋戰(zhàn)國作比較;把北洋軍閥統(tǒng)治與藩鎮(zhèn)割據(jù)作比較。
三是把難點分解,設計問題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設置階梯與學生共同討論。比如把“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 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變成問題組: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出現(xiàn)了哪幾派不同主張的政治派別?”
“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張其實質(zhì)是什么?”
“殺蔣可能會導致什么局面的出現(xiàn)?”
“不殺蔣呢?”
“可見,中國共產(chǎn)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是基于什么原因?”
這樣層層深入,最后達到了化難為易的目的,使學生的記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同時也進行了一次培養(yǎng) 思維能力的訓練。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解析】相關文章:
中學歷史材料解析題研究08-07
淺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導入新課的方法08-15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三種基本模式08-07
解析新課標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08-25
民族地區(qū)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08-17
中學歷史說課稿08-16
解析尊重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