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成人免费视频,国产一级a作爱视频免费观9看,色五月丁香亚洲,亚洲欧美性爱在线视频,1000部黄片免费观看一区,国产亚洲性生活视频播放,三级黄色在线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

時間:2025-04-01 08:47:11 三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1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白板出示獅子大王和兩塊菜地。

  談話:這是兩塊菜地,獅子大王要把這兩塊菜地分給兔子和狐貍,善良的兔子讓狐貍先挑選,狐貍急急忙忙挑了這一塊(后一塊長方形),狐貍這次占到便宜了沒有呢?(學生發(fā)表意見)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趴匆豢矗兄娴拇笮�

 �、俪鍪厩榫硤D,問: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觀察課桌的表面和數學書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觀察數學書的表面和文具盒的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壑赋觯和ㄟ^觀察發(fā)現(xiàn)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呢的面積。

 �、普f一說,表述面的大小。

  ①談話:現(xiàn)在誰來說一說課桌表面的大小是課桌的什么?數學書的封面呢?

 �、谀銈儠纫槐日n桌面的面積和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的大小嗎?(在小組里先說一說再集體交流)

 �、敲幻容^面的大小。

  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摸一摸練習本的封面,學具盒蓋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認為哪個面的面積最大,哪個面的面積最小。

 �、日乙徽遥钪械钠渌矬w你能比較它們表面的面積大小嗎?

  ⑸講述:通過觀察和摸物體的面等活動,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2、教學例2啟慧提供

 �、懦鍪疽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問:這是兩個什么圖形?請你們拿出兩張這樣的紙片,有什么辦法能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品中〗M討論。

 �、羌w交流。

 �、戎v述:你們用重疊和測量的方法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是兩種很好的比較方法。從比較結果我們看出,在這兩個圖形中,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也說明了平面圖形的.面積也有大有小。

  3、教學“試一試”

 �、懦鍪緝蓚€平面圖形。

  問:你們能想辦法比出書中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嗎?

 �、品纸M討論,集體交流。

  ⑶談話:請每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比一比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4、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談話:剛開始上課時,大家討論了狐貍搶先挑選菜地占沒占到便宜的問題,當時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現(xiàn)在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讓兩個學生分別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結果。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指名讀題。

  問: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大,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小嗎?

  談話:如果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課后可以從中國地圖上再找出一些省份來比一比。

  2、想想做做3啟慧提供

  出示書中的圖,學生讀題,明確要求。

  問:你用什么辦法比較四個圖形的面積?

  學生嘗試在書上數方格,并比較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指名說出比較結果,問:你是怎樣知道圖4有8個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讀題目,明確要求。

  學生在書中描一描、涂一涂。

  問:你們描出的藍線的長度是這個圖形的什么?用紅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啟慧提供

  出示題中的學校平面圖。

  談話:這是美麗的校園的平面圖,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較平面圖中各個區(qū)域的面積的大小嗎?

  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5、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談話:剛開始上課時,大家討論了狐貍搶先挑選菜地占沒占到便宜的問題,當時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現(xiàn)在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讓兩個學生分別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結果。

  四、全課總結

  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還有哪些收獲和疑問?

  五、作業(yè):布置學生課后做思考題。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2.經歷嘗試、失敗、成功等過程,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比較面積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激發(fā)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準備例2的三幅圖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并給學生提供剪刀、長方形紙條、透明方格紙和硬幣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學生選用。

  學生每人準備一支藍彩筆,一支紅彩筆。

  課件。

  教學過程:

  一、主動參與,探索新知,在概念對比中建構面積的意義

  1.規(guī)范摸的動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義。

  2.再次摸,體會大小。

  3.總結板書,揭示面積的意義(板書課題:面積的意義)。

  4.拓展面的意義,鞏固面積概念。

  5.自由列舉,比比物體表面的面積。

  6.閉眼摸物體,辨析周長和面積。

  7.說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讓學生判斷是周長還是面積

  二、比較面積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體到面,明確平面圖形的面積。

  2.畫平面圖形,體會平面圖形的.面積。

  3.說一說校園平面圖的建筑和各自面積的大小。

  4.比較幾個省的面積。

  5.小組研究面積大小的比較方法

  6.制造矛盾,讓學生解決,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7.練習數方格的方法

  三、及時總結,升華認識,形成經驗

  通過今天的學習,當你碰到一些物體時,會注意觀察它的什么?

  四、聯(lián)想對比,拓展思維,形成空間觀念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3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體會面積單位的大小,能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2、能正確地應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通過練習,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含義,鞏固面積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授

  1、選適當的單位填空。

  (1)一根跳繩長約2()。

  (2)一間臥室的面積約為22()。

  (3)一張報紙的面積約為44()。

  (4)教室的門高約為2()。

  2、填空:

  7平方米=()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公頃=()平方千米

  3公頃=()平方米4米=()厘米1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3、邊長為12厘米的正方形紙,可以剪成面積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個?

  4、一根鐵絲正好能圍成邊廠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這根鐵絲圍成長方形,它的面積有多大?

  5、調查我國的陸地土地面積約多少平方千米。你能從地圖上知道我國哪個省或自治區(qū)的面積最大嗎?

  6、右圖是鋪了正方形地磚的客廳地面。

  (1)這個客廳共鋪了多少塊地磚?

  (2)如果每塊地磚的邊長5分米,這個客廳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

  7、(1)綠化面積是多少?

  (2)每塊水泥磚是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鋪路共需多少塊水泥磚?

  8、某足球場的長約是100米,寬約是50米,足球場的面積約是多少?

  9、小調查

  調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學校操場的面積,并在全班交流。

  長㎝

  寬㎝

  面積㎝

  10、數學游戲

  在下面的方格紙上畫出面積是16cm的圖形,你能畫出幾

  種?它們的周長相等嗎?

 �。ㄔ谶@個活動中,學生復習了面積與周長的含義;能夠畫出多種形狀不同的圖形,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的周長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數學事實。)

  三、小結

  教學后記:學生基本能正確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正)方形的面積,但對一些稍微有變化的題目,就感覺措手不及,說明空間觀念比較差。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4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佟鞍又傅氖鞘裁础�?“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邸�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1)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2)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jié)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xiàn)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xiàn)在經過了幾分?一節(jié)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能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致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5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 游戲新課,感知面積

  1、黑板出示:面積 關于面積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戲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游戲2:好,接下來,請一個同學,到講臺上來,閉緊眼睛,伸出你的手,找找老師的手是哪個面,對了,你是看到還是摸到的?

  (二)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面積的意義

  出示:現(xiàn)在,請大家看這個盒子,有面嗎?

  師:是看到還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師:再請你閉上眼睛,摸盒子的2個面,(指定)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還有想說的嗎?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兩個面是一樣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師:那就是說,物體的面有大有小(生說)(板書;面 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積(板書:面積)

  師;好,大家一起拿出數學書,和老師一起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

  引導: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國旗面的大小就是國旗的面積 師,這些物體的面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摸到的 在數學里,有沒有什么面只能看到,不能摸到呢?

  生;2個說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一張紙有4個格子,另一張紙有8個格子,你認為可能一樣大嗎?理由。有沒有可能8個格的紙面積大呢?理由

  師:如果一個格子是一個面積單位,那么這張紙有幾個。 在數學上,有專用的面積單位 1平方分米

  師:有了面積單位,就可以量物體的表面的面積。 請大家量一量書面的面積 師:生匯報,你量了…、、

  思考,現(xiàn)在就用它6個小正方形去量黑板,好嗎?不夠,(生指)全班都接給你,你還想擺嗎?太麻煩了,那怎么辦呢?

  驗證:請一個學生上臺板演?怎么辦?引導,用大的面積 出示:平方米

  師:更大的面積單位是平方米。

  師:請大家想像以下一平方米多大?請你用手比劃比劃 師:到底怎樣的正方形呢? 生:邊長是1米

  師:他講得對嗎?誰會說出到底多大的圖形?

  師:那我們一起來量一量。出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估一估,這么大的面積單位里面可以站多少人?請學生上臺站一站

  師:出示小卡片,這張卡片,用面積單位來量這個卡片面積多大呢?

  思考:量這張小卡片,能用剛才的面積單位嗎? 生:不能,理由

  放手問:從中你想到什么?還有更小的面積單位?

  引導生說: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反復說) 猜猜1平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縮放)

  師:找找生活中的面積單位。 哪些物品是1平方厘米,哪些是1平方分米,哪些是1平方米。 ……、、

  板書

  面積和面積單位

  面 的 大小 是 面積

  邊長1米的正方形1平方米

  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

  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里米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生活情景,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技能目標:能通過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探索24時記時法表示時間的規(guī)律,能正確地進行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相互轉換。

  情感與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去,愿意和同學合作交流,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時間觀念,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和認識24時記時法,正確地把兩種記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

  教學難點:能正確地理解0時和24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情

  1、創(chuàng)設情景

  老師先給小朋友講個故事,想聽嗎?

  小明是足球迷,小剛告訴他,星期六8時有球賽。小明早早就打開了電視機,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播放。你們猜猜: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猜測)小明等呀等呀,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就打電話去問小剛,一問才知道,原來不是上午8時而是晚上8時。(板書兩個時間)

  小結:像這樣說成上午……、下午……、晚上……的記時方法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經常用的,我們稱之為普通記時法。(板書普通記時法)

  2、引出課題

  用普通記時法表示時間,如果不說明是什么時候的幾時,容易產生誤會,引起混亂,還可能誤了大事,所以通常我們都要說清楚是上午還是下午。

  大家都喜歡看電視嗎?出示節(jié)目預報。你喜歡看什么節(jié)目呢?你喜歡的節(jié)目是在什么時候播出的?(電腦出示)這些14時、18時,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記時法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24時記時法。(板書課題:24時記時法)

  二、引導探索

  1、認識0時到12時

  (1)播放新年鐘聲敲響的錄像,問: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0點鐘聲用敲響)也就是說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0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是0時。(電腦出示鐘面圖)那時你一般在做什么呢?(睡覺)可能還在做夢呢,在甜蜜的夢境中嶄新的一天開始了。板書:0時

  (2)(點擊電腦,時針轉動)時針轉到1時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了?(1時、凌晨1時)板書:凌晨1時

  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簡單地說成1時。

  (3)時針轉至8出現(xiàn)學生升旗圖片。問:現(xiàn)在又是什么時間了?你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嗎?與你的同伴互相說一說,誰來說?

  上午8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簡單地說成8時。板書:8時上午8時

  (4)(時針繼續(xù)轉動到10,匯報,再轉到12)時針走了一圈,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了?你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嗎?自己輕聲說一說,誰來說?

  中午12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簡單地說成12時。

  (5)小結:從0時開始到12時已經經過了幾個小時?在這12個小時中,用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表示時刻有什么不同?小組討論一下,誰來說?

  在這12個小時中,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前面要加凌晨或者上午;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前面不要加凌晨或上午。

  2、學生自主探索認識13時到24時

  (1)時針接著往下轉一大格,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了?你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嗎?與你的同伴討論一下。

  得出下午1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是13時,13時就是下午1時。

  (2)(時針繼續(xù)轉動),用24時記時法表示,自己填一填,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現(xiàn)在是24時,一天終于結束了,同時意味著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所以24時也是第二天的0時。從13時到24時又經過了幾個小時?在這12個小時中,用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表示時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組討論一下,誰來說?

  3、組織討論:

  師: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時間里,鐘面上的時針正好走幾圈?一共是幾小時?(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一天24時小時的情況。(電腦)小朋友仔細觀察用兩種記時法表示的時間,對比一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把你的`發(fā)現(xiàn)在小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哪個小組發(fā)現(xiàn)的秘密最多。

  (1)小組交流

  (2)小組匯報

  (3)教師小結

  三、應用

  1、想想做做1

  請你根據每一幅圖上小朋友的活動情況,說一說這是什么時候的幾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是幾時?

  2、你在日常生活中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

  3、想想做做2-5,7-8(視時間情況而定)

  四、拓展

  想想做做的第6題。給鐘面畫上時針。

  五、你知道嗎?

  學生自己閱讀“你知道嗎?”,鼓勵學生課后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相互介紹,增長知識。

  六、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結束語:一天24小時人人擁有,聰明人珍惜時間,每分每秒都有收獲,愚蠢的人只顧眼前的享受和玩耍,讓時間白白的從身邊溜走,最終一事無成。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習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

  2.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3.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舉起收集的樹葉,說說它們的名稱。

  生:桑樹葉、梧桐樹葉、銀杏樹葉

  師:看到這些樹葉大家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樹葉真是千姿百態(tài)。是五顏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好嗎?

  [評:讓學生了解課前所收集的樹葉的名稱,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體現(xiàn)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lián)系。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二、探究發(fā)現(xiàn)

  1.計算長方形面積。

  師:出示一個沒有數據的長方形,能說出它的面積嗎?能想辦法嗎?生:量出長、寬。用數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積。

  師:(屏幕顯示),把長方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長方形中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評:求長方形的面積是學生已有的經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能有效激活學生用數方格方法求圖形面積的經驗,促使學生把這一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

  2.計算三角形面積。

  師:屏幕顯示一個三角形,你能說出它的面積嗎?學生互相討論,匯報。

  生:像長方形一樣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把三角形分開拼成一個正方形。

  師:你想得真好!把圖形分開來,再移動變成正方形。數一數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生:9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先數整格的,再數半格的,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師:同樣是在方格紙上數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數的過程有什么不同?

  生:長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評:求三角形的面積,學生不僅提出了數方格的辦法,而且在方格的啟發(fā)下,大膽想像,指出了先分割,再拼合的方法。這樣做便于學生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3.計算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

  師:(屏幕出示地圖、樹葉、鑰匙等實物圖,再抽象出平面圖形。)與三角形和長方形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都是由彎彎曲曲的線圍成的。它們都是不規(guī)則圖形。

  師:你們認為像這樣的不規(guī)則圖形應該怎樣計算它們的面積呢?請同學們以樹葉為例,小組討論。

  匯報:生:把它看作一個長方形來計算面積。

  師:怎么看?生:把彎彎曲曲的線看成是直的,和長方形很像。

  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它的面積。

  師:如果把樹葉放在方格紙中,這個不規(guī)則圖形和剛才看到的三角形比,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嗎?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樹葉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師:那么怎樣用數方格的辦法來算出它的面積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應該把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師:這時,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積是準確的嗎?到底哪種方法更接近呢?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算半格,計算出的面積就會比實際面積大得多,還是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比較好。

  [評:從全是整格一有的正好半格一有的比毒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教師抓住不同圖形的特征,精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矛盾不斷激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猜想、爭論,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現(xiàn)了非常可貴的估算意識。]

  請學生上臺匯報計算方法,用自己發(fā)現(xiàn)的方法計算樹葉的面積。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來,然后把半格的編號并標出來。(見圖)

  生:不滿半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把彎曲的'部分都畫成半格,再數。(見圖2)

  生:整格的分別標上數據,在兩個半格中間標上一個數據。(見圖3)

  [評: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想法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獲取成功的快樂。學生在計算時創(chuàng)造了分類計數等有效的方法,展示的過程給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提供了條件。]

  三、解決問題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物體的表面是不規(guī)則圖形?

  生:手的表面。還有很多樹葉的表面是不規(guī)則圖形。身體的正面。

  師:先估一估,再計算你手中的樹葉的面積。說說是怎樣估的?

  生:用剛才的樹葉比較。

  生:讓樹葉跟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比。

  師:把估出的面積記在心里,再算一算樹葉的面積,看誰估的面積和計算的面積最接近。

  學生匯報計算的方法。

  生:我的樹葉兩半是一樣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積再乘2就可以了。

  [評:教師隨時注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大膽估算,采用多種估算方法。在計算時學生提出了利用樹葉的對稱性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難能可貴!應該給予更多鼓勵!]

  四、拓展延伸

  1.學生相互合作,選擇手、地圖和鑰匙中的一種計算出面積。

  2.小結。這節(jié)數學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請把這節(jié)課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寫下來。

  3.回家再找一些不規(guī)則圖形算出它的面積,好嗎?

  [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估計并計算手掌、鑰匙、地圖的面積,及時鞏固新學習的方法,學生的體驗是豐富而深刻的。鼓勵學生把最感興趣的地方寫出來,是很好的總結和反思,值得提倡。]

  [總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本節(jié)課很好地實踐了這一理念。除此之外,還有必要提出三點: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為本課安排的內容容量很少:先介紹用數方格方法計算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然后估計兩片樹葉的面積,最后嘗試計算自己手掌的面積。教師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間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內容做了補充。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適合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活動,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2.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策略。計算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只要得到一個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時候估算就能解決問題了。據此,教師注意適時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導學生在計算時主動地估算,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估算的意識。更可貴的是,學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時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找參照物類比、利用面積單位去估計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發(fā)展。

  3.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有效地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學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計算樹葉的面積,學生提出化曲為直、分類計數的方法;估計樹葉的面積學生運用了類比的方法;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樹葉的對稱性,利用了對稱特點簡化計算過程。正因為融入了數學思想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濃厚的數學情趣,學生在活動中思維得到磨礪,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優(yōu)化,學習的經驗得到充實,成功、自信的體驗得到強化。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8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余數的和有余數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后校對反饋,并且說出口算的算法。

  二、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信息,并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并且說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并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么,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后,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說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驗算,學生說。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并且說說為什么能算的這么快。

  三、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著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淇淋,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fā),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淇淋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說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并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并且說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余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余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說)

  2、課堂作業(yè):補充p2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提供了思維基礎。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xiàn)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來展開的 。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并會應用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學法

  (一)說教法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著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真真實實的感受,實實在在的體驗。

  (二)說學法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了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兩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長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來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

  (二)探索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1)觀察身邊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紅旗、桌椅、書本等,讓學生指出他們的表面在哪?

  (2)讓學生比較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便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板書)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課件出示各種規(guī)則及不規(guī)則封閉圖形,讓學生說出什么是封閉圖形。

  (2)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

  通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和封閉圖形大小的認識,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面積的概念。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fā)認識沖突,怎么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比然出現(xiàn)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設計意圖: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俪S玫拿娣e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垡螅喊阎匾恼Z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俪S玫拿娣e單位有哪些?(板書: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郛嬕划嫞涸诓莞灞旧袭嬕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菰囈辉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指定不需要學生的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lián)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四)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并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huán)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五)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么?

  設計意圖: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采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學生學習了本部分的內容為四年級學習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三角形和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估算、口算和筆算方法的活動,使學生經歷理解算理的過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理解算理,體驗算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索算法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在理解算理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筆算乘法的順序與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答題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小紅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媽媽一起來到書店買書,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一套書12本,每本24元。)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個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想法出發(fā),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

  預設生:一共花多少元?

  師:這也是小紅正在思考的問題。(課件出示)你們能解決嗎?怎樣列算式?

  學生列算式,師板書24×12

  師:這是一道幾位數乘幾位數的算式?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那像24×12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揭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礎上口算出實際得數。

  師:大約一共花了多少錢呢?你能估算一下嗎?

  (1)預設3種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數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請學生思考,這個240是估大了還是小了?(小了)為什么?

  引導學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實際上算的是幾本書的價格?(10本)那要計算一共花多少錢,還要怎么做呢?

  學生說想法,課件演示幫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師:也是240元,這次,又少計算了哪一部分呢?

  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書少算了幾元?(4元)要計算一共付多少錢,還要怎樣做?

  學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課件演示20×10=200這部分,計算一共花了多少錢?還要計算哪一部分?

  結合課件演示學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顧口算過程,為筆算作好鋪墊。

  請學生回想一下口算的過程,是怎樣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錢的,以這種口算方法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請同位互相說一說。

  學生交流。

  把沒學過的知識轉變成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這種方法在數學上叫做轉化。

  【設計意圖:在估算的基礎上口算實際得數,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為后面理解算理做鋪墊。】

  2、筆算

  請學生結合著口算的過程,試著用豎式的形式來計算24×12=?

  請學生先獨立試著算一算,然后小組討論豎式。

  展示學生出現(xiàn)的幾種豎式,全班交流、完善:

  預設生1:3個豎式

  預設生2:一個豎式,有+號,240后面寫0。

  預設生3:一個豎式,無+號,240后面無0。

  學生討論優(yōu)化豎式。(重點討論“+”和“0”的去存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豎式,在討論交流中不斷完善,形成最后的筆算過程。這個過程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實現(xiàn)情感目標。】

  3、梳理過程

  (1)課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計算兩本書的價格,用個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著計算10本書的價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這個24的位置決定了它表示的是24個(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這個0可以省略不寫。最后把它們(加起來),計算的就是12本書的價格了。

  【設計意圖:結合著12本書,學生理解算理。動態(tài)的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掌握算法�!�

  請同位互相說一說怎樣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然后請在探究中寫錯豎式的學生再計算一遍。

  【設計意圖:這是學生內化的一個過程�!�

  (2)師生共同板書,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現(xiàn)在沒有了書,我們再一起把這個筆算過程寫在黑板上。

  學生說教師板書豎式。

  【設計意圖:這次板書過程,看似重復,實際不然。目的一是檢查學生對筆算的內化情況;目的二是為后面對比優(yōu)化方法做鋪墊;目的三是有利于幫助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

  (3)比較優(yōu)化方法

  請學生對比口算過程和筆算過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說說理由。

  當我們在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計算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時候,用豎式計算更簡便一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請同學們用豎式的形式計算14×22=43×12=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題不在多,重點是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如果小紅下次買18本書,每本書24元,又該怎么計算呢?請同學們課下動腦筋好好研究研究。

  【設計意圖:這節(jié)課學習的是不進位的乘法,后續(xù)將學習進位乘法,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連貫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11

  一、教材和教學目標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而編排的�!懊娣e”的編排,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首先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設計了一系列“矛盾沖突”: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一些,用重疊的方法也很難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從而使學生產生認識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通過親身體驗與討論交流,學生發(fā)現(xiàn)“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接著教材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探索“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選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進而自然地引出面積單位的教學。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難點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學生認識到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有以下三點: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3、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yǎng)和發(fā)展空間觀念目標。

  4、時間安排

  基于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要求,本節(jié)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用時5分鐘。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用時10分鐘。

  (3)認識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表象。用時15分鐘。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用時10分鐘。

  5、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個。兩個大小不一的長方形。

  學具:兩張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紙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實物。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我采取教學方法是觀察、實驗探究法,將情景引入、直觀演示等方法貫穿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比如:上課開始通過情景引入創(chuàng)設涂色比賽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積的意義,我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動手操作與合作探究中真實地感受什么是面積,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為了讓學生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正確表象,我采用活動教學法,目的是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并運用這些表象解決相關的問題。學生認識了面積和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權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理解面積單位含義,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三、教學程序和教學策略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三維目標。

  1、 激趣導入新課

  根據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易從情景中引發(fā)學習興趣,因此我首先由在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上進行涂色比賽引入,當學生完成后,我提出問題:誰輸?誰贏?原因是什么?讓學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個面,有大小之分的,為學生學習面積概念做好鋪墊。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在游戲的參與中體驗,感知,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自然引出新知,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積的含義。這一環(huán)節(jié)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學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通過讓學生指一指身邊物體(如:黑板,課桌,書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誰大誰小,讓學生通過實物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小結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第二步:教學封閉圖形的大小。

  通過質疑:假設我們把練習本的封面畫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狀?引出封閉圖形,并出示一組封閉圖形,讓學生認一認有哪些是封閉圖形,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面積大一些,讓學生感知到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第三步: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由學生概括說出面積的含義,教師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懊妗笔鞘裁�?說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理解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面積有大有小,那么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呢?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請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這就造成了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

  (2)提供學具,讓學生自己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

  (3)匯報展示。學生在選擇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標準:有的選擇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圖形,既長方形和正方形混合來擺;有的選擇大小相同的圖形(如同一種正方形或同一種長方形),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為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大小不同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因為前面學生已經拼擺、測量,所以學生自然而然的選擇正方形。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體現(xiàn)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4、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這個環(huán)節(jié)分三步來完成。

  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并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

  第二步: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學習“1平方厘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拿,讓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著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圖形并把它印到腦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習“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學習“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面積單位,發(fā)展其空間觀念。

  第三步:用面積單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并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畫、找、量等環(huán)節(jié)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lián)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5、練習內化,鞏固新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三個練習。第一題目的是強化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第二題使學生學會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為下節(jié)課做好鋪墊,并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思維的空間;第三題進一步在學生腦海中加深面積單位的表象。

 �、�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2)邊長是( )的正方形,面積是( )。

  ②填上適當的單位。

  一枚郵票的面積約是4( )

  教室的地面約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數學課本長大約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2)面積是8平方厘米的圖形。

  6、全課總結

  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來談談收獲,不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學生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

  四、教學體會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

  1、立足面向全體,重視發(fā)展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說、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xiàn)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無論是時間的安排還是教學策略上都結合學生提供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chuàng)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2、注重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到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鼓勵學生拿、想、比、畫、量等策略讓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整節(jié)課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有效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研究面積是什么,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面積教案10-12

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02-05

數學《面積》的教案設計06-08

小學數學面積單位教案05-17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03-21

數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教案10-25

《組合圖形的面積》數學教案09-25

大班數學比較面積教案07-18

數學圓的面積教案(精選20篇)11-28

數學教案梯形面積計算07-06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1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白板出示獅子大王和兩塊菜地。

  談話:這是兩塊菜地,獅子大王要把這兩塊菜地分給兔子和狐貍,善良的兔子讓狐貍先挑選,狐貍急急忙忙挑了這一塊(后一塊長方形),狐貍這次占到便宜了沒有呢?(學生發(fā)表意見)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趴匆豢矗兄娴拇笮�

 �、俪鍪厩榫硤D,問: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觀察課桌的表面和數學書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觀察數學書的表面和文具盒的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壑赋觯和ㄟ^觀察發(fā)現(xiàn)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呢的面積。

 �、普f一說,表述面的大小。

  ①談話:現(xiàn)在誰來說一說課桌表面的大小是課桌的什么?數學書的封面呢?

 �、谀銈儠纫槐日n桌面的面積和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的大小嗎?(在小組里先說一說再集體交流)

 �、敲幻容^面的大小。

  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小。

  摸一摸練習本的封面,學具盒蓋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認為哪個面的面積最大,哪個面的面積最小。

 �、日乙徽遥钪械钠渌矬w你能比較它們表面的面積大小嗎?

  ⑸講述:通過觀察和摸物體的面等活動,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2、教學例2啟慧提供

 �、懦鍪疽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問:這是兩個什么圖形?請你們拿出兩張這樣的紙片,有什么辦法能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品中〗M討論。

 �、羌w交流。

 �、戎v述:你們用重疊和測量的方法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是兩種很好的比較方法。從比較結果我們看出,在這兩個圖形中,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也說明了平面圖形的.面積也有大有小。

  3、教學“試一試”

 �、懦鍪緝蓚€平面圖形。

  問:你們能想辦法比出書中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嗎?

 �、品纸M討論,集體交流。

  ⑶談話:請每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比一比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4、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談話:剛開始上課時,大家討論了狐貍搶先挑選菜地占沒占到便宜的問題,當時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現(xiàn)在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讓兩個學生分別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結果。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指名讀題。

  問: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大,哪個省的面積比較小嗎?

  談話:如果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課后可以從中國地圖上再找出一些省份來比一比。

  2、想想做做3啟慧提供

  出示書中的圖,學生讀題,明確要求。

  問:你用什么辦法比較四個圖形的面積?

  學生嘗試在書上數方格,并比較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指名說出比較結果,問:你是怎樣知道圖4有8個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讀題目,明確要求。

  學生在書中描一描、涂一涂。

  問:你們描出的藍線的長度是這個圖形的什么?用紅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啟慧提供

  出示題中的學校平面圖。

  談話:這是美麗的校園的平面圖,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較平面圖中各個區(qū)域的面積的大小嗎?

  小組討論后集體交流。

  5、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談話:剛開始上課時,大家討論了狐貍搶先挑選菜地占沒占到便宜的問題,當時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現(xiàn)在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讓兩個學生分別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結果。

  四、全課總結

  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還有哪些收獲和疑問?

  五、作業(yè):布置學生課后做思考題。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2.經歷嘗試、失敗、成功等過程,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比較面積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激發(fā)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準備例2的三幅圖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并給學生提供剪刀、長方形紙條、透明方格紙和硬幣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學生選用。

  學生每人準備一支藍彩筆,一支紅彩筆。

  課件。

  教學過程:

  一、主動參與,探索新知,在概念對比中建構面積的意義

  1.規(guī)范摸的動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義。

  2.再次摸,體會大小。

  3.總結板書,揭示面積的意義(板書課題:面積的意義)。

  4.拓展面的意義,鞏固面積概念。

  5.自由列舉,比比物體表面的面積。

  6.閉眼摸物體,辨析周長和面積。

  7.說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讓學生判斷是周長還是面積

  二、比較面積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體到面,明確平面圖形的面積。

  2.畫平面圖形,體會平面圖形的.面積。

  3.說一說校園平面圖的建筑和各自面積的大小。

  4.比較幾個省的面積。

  5.小組研究面積大小的比較方法

  6.制造矛盾,讓學生解決,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7.練習數方格的方法

  三、及時總結,升華認識,形成經驗

  通過今天的學習,當你碰到一些物體時,會注意觀察它的什么?

  四、聯(lián)想對比,拓展思維,形成空間觀念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3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體會面積單位的大小,能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2、能正確地應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通過練習,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含義,鞏固面積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授

  1、選適當的單位填空。

  (1)一根跳繩長約2()。

  (2)一間臥室的面積約為22()。

  (3)一張報紙的面積約為44()。

  (4)教室的門高約為2()。

  2、填空:

  7平方米=()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公頃=()平方千米

  3公頃=()平方米4米=()厘米1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3、邊長為12厘米的正方形紙,可以剪成面積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個?

  4、一根鐵絲正好能圍成邊廠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這根鐵絲圍成長方形,它的面積有多大?

  5、調查我國的陸地土地面積約多少平方千米。你能從地圖上知道我國哪個省或自治區(qū)的面積最大嗎?

  6、右圖是鋪了正方形地磚的客廳地面。

  (1)這個客廳共鋪了多少塊地磚?

  (2)如果每塊地磚的邊長5分米,這個客廳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

  7、(1)綠化面積是多少?

  (2)每塊水泥磚是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鋪路共需多少塊水泥磚?

  8、某足球場的長約是100米,寬約是50米,足球場的面積約是多少?

  9、小調查

  調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學校操場的面積,并在全班交流。

  長㎝

  寬㎝

  面積㎝

  10、數學游戲

  在下面的方格紙上畫出面積是16cm的圖形,你能畫出幾

  種?它們的周長相等嗎?

 �。ㄔ谶@個活動中,學生復習了面積與周長的含義;能夠畫出多種形狀不同的圖形,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的周長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數學事實。)

  三、小結

  教學后記:學生基本能正確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正)方形的面積,但對一些稍微有變化的題目,就感覺措手不及,說明空間觀念比較差。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4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佟鞍又傅氖鞘裁础�?“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邸�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1)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2)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jié)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xiàn)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xiàn)在經過了幾分?一節(jié)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能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致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5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 游戲新課,感知面積

  1、黑板出示:面積 關于面積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戲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游戲2:好,接下來,請一個同學,到講臺上來,閉緊眼睛,伸出你的手,找找老師的手是哪個面,對了,你是看到還是摸到的?

  (二)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面積的意義

  出示:現(xiàn)在,請大家看這個盒子,有面嗎?

  師:是看到還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師:再請你閉上眼睛,摸盒子的2個面,(指定)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還有想說的嗎?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兩個面是一樣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師:那就是說,物體的面有大有小(生說)(板書;面 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積(板書:面積)

  師;好,大家一起拿出數學書,和老師一起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

  引導: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國旗面的大小就是國旗的面積 師,這些物體的面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摸到的 在數學里,有沒有什么面只能看到,不能摸到呢?

  生;2個說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一張紙有4個格子,另一張紙有8個格子,你認為可能一樣大嗎?理由。有沒有可能8個格的紙面積大呢?理由

  師:如果一個格子是一個面積單位,那么這張紙有幾個。 在數學上,有專用的面積單位 1平方分米

  師:有了面積單位,就可以量物體的表面的面積。 請大家量一量書面的面積 師:生匯報,你量了…、、

  思考,現(xiàn)在就用它6個小正方形去量黑板,好嗎?不夠,(生指)全班都接給你,你還想擺嗎?太麻煩了,那怎么辦呢?

  驗證:請一個學生上臺板演?怎么辦?引導,用大的面積 出示:平方米

  師:更大的面積單位是平方米。

  師:請大家想像以下一平方米多大?請你用手比劃比劃 師:到底怎樣的正方形呢? 生:邊長是1米

  師:他講得對嗎?誰會說出到底多大的圖形?

  師:那我們一起來量一量。出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估一估,這么大的面積單位里面可以站多少人?請學生上臺站一站

  師:出示小卡片,這張卡片,用面積單位來量這個卡片面積多大呢?

  思考:量這張小卡片,能用剛才的面積單位嗎? 生:不能,理由

  放手問:從中你想到什么?還有更小的面積單位?

  引導生說: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反復說) 猜猜1平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縮放)

  師:找找生活中的面積單位。 哪些物品是1平方厘米,哪些是1平方分米,哪些是1平方米。 ……、、

  板書

  面積和面積單位

  面 的 大小 是 面積

  邊長1米的正方形1平方米

  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

  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里米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生活情景,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技能目標:能通過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探索24時記時法表示時間的規(guī)律,能正確地進行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相互轉換。

  情感與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去,愿意和同學合作交流,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時間觀念,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和認識24時記時法,正確地把兩種記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

  教學難點:能正確地理解0時和24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情

  1、創(chuàng)設情景

  老師先給小朋友講個故事,想聽嗎?

  小明是足球迷,小剛告訴他,星期六8時有球賽。小明早早就打開了電視機,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播放。你們猜猜: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猜測)小明等呀等呀,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就打電話去問小剛,一問才知道,原來不是上午8時而是晚上8時。(板書兩個時間)

  小結:像這樣說成上午……、下午……、晚上……的記時方法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經常用的,我們稱之為普通記時法。(板書普通記時法)

  2、引出課題

  用普通記時法表示時間,如果不說明是什么時候的幾時,容易產生誤會,引起混亂,還可能誤了大事,所以通常我們都要說清楚是上午還是下午。

  大家都喜歡看電視嗎?出示節(jié)目預報。你喜歡看什么節(jié)目呢?你喜歡的節(jié)目是在什么時候播出的?(電腦出示)這些14時、18時,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記時法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24時記時法。(板書課題:24時記時法)

  二、引導探索

  1、認識0時到12時

  (1)播放新年鐘聲敲響的錄像,問: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0點鐘聲用敲響)也就是說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0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是0時。(電腦出示鐘面圖)那時你一般在做什么呢?(睡覺)可能還在做夢呢,在甜蜜的夢境中嶄新的一天開始了。板書:0時

  (2)(點擊電腦,時針轉動)時針轉到1時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了?(1時、凌晨1時)板書:凌晨1時

  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簡單地說成1時。

  (3)時針轉至8出現(xiàn)學生升旗圖片。問:現(xiàn)在又是什么時間了?你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嗎?與你的同伴互相說一說,誰來說?

  上午8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簡單地說成8時。板書:8時上午8時

  (4)(時針繼續(xù)轉動到10,匯報,再轉到12)時針走了一圈,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了?你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嗎?自己輕聲說一說,誰來說?

  中午12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簡單地說成12時。

  (5)小結:從0時開始到12時已經經過了幾個小時?在這12個小時中,用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表示時刻有什么不同?小組討論一下,誰來說?

  在這12個小時中,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前面要加凌晨或者上午;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前面不要加凌晨或上午。

  2、學生自主探索認識13時到24時

  (1)時針接著往下轉一大格,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了?你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嗎?與你的同伴討論一下。

  得出下午1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就是13時,13時就是下午1時。

  (2)(時針繼續(xù)轉動),用24時記時法表示,自己填一填,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現(xiàn)在是24時,一天終于結束了,同時意味著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所以24時也是第二天的0時。從13時到24時又經過了幾個小時?在這12個小時中,用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表示時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組討論一下,誰來說?

  3、組織討論:

  師: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時間里,鐘面上的時針正好走幾圈?一共是幾小時?(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一天24時小時的情況。(電腦)小朋友仔細觀察用兩種記時法表示的時間,對比一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把你的`發(fā)現(xiàn)在小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哪個小組發(fā)現(xiàn)的秘密最多。

  (1)小組交流

  (2)小組匯報

  (3)教師小結

  三、應用

  1、想想做做1

  請你根據每一幅圖上小朋友的活動情況,說一說這是什么時候的幾時,用24時記時法表示是幾時?

  2、你在日常生活中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

  3、想想做做2-5,7-8(視時間情況而定)

  四、拓展

  想想做做的第6題。給鐘面畫上時針。

  五、你知道嗎?

  學生自己閱讀“你知道嗎?”,鼓勵學生課后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相互介紹,增長知識。

  六、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結束語:一天24小時人人擁有,聰明人珍惜時間,每分每秒都有收獲,愚蠢的人只顧眼前的享受和玩耍,讓時間白白的從身邊溜走,最終一事無成。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習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

  2.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3.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舉起收集的樹葉,說說它們的名稱。

  生:桑樹葉、梧桐樹葉、銀杏樹葉

  師:看到這些樹葉大家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樹葉真是千姿百態(tài)。是五顏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好嗎?

  [評:讓學生了解課前所收集的樹葉的名稱,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體現(xiàn)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lián)系。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二、探究發(fā)現(xiàn)

  1.計算長方形面積。

  師:出示一個沒有數據的長方形,能說出它的面積嗎?能想辦法嗎?生:量出長、寬。用數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積。

  師:(屏幕顯示),把長方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長方形中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評:求長方形的面積是學生已有的經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能有效激活學生用數方格方法求圖形面積的經驗,促使學生把這一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

  2.計算三角形面積。

  師:屏幕顯示一個三角形,你能說出它的面積嗎?學生互相討論,匯報。

  生:像長方形一樣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把三角形分開拼成一個正方形。

  師:你想得真好!把圖形分開來,再移動變成正方形。數一數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生:9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先數整格的,再數半格的,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師:同樣是在方格紙上數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數的過程有什么不同?

  生:長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評:求三角形的面積,學生不僅提出了數方格的辦法,而且在方格的啟發(fā)下,大膽想像,指出了先分割,再拼合的方法。這樣做便于學生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3.計算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

  師:(屏幕出示地圖、樹葉、鑰匙等實物圖,再抽象出平面圖形。)與三角形和長方形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都是由彎彎曲曲的線圍成的。它們都是不規(guī)則圖形。

  師:你們認為像這樣的不規(guī)則圖形應該怎樣計算它們的面積呢?請同學們以樹葉為例,小組討論。

  匯報:生:把它看作一個長方形來計算面積。

  師:怎么看?生:把彎彎曲曲的線看成是直的,和長方形很像。

  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它的面積。

  師:如果把樹葉放在方格紙中,這個不規(guī)則圖形和剛才看到的三角形比,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嗎?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樹葉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師:那么怎樣用數方格的辦法來算出它的面積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應該把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師:這時,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積是準確的嗎?到底哪種方法更接近呢?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算半格,計算出的面積就會比實際面積大得多,還是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比較好。

  [評:從全是整格一有的正好半格一有的比毒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教師抓住不同圖形的特征,精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矛盾不斷激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猜想、爭論,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現(xiàn)了非常可貴的估算意識。]

  請學生上臺匯報計算方法,用自己發(fā)現(xiàn)的方法計算樹葉的面積。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來,然后把半格的編號并標出來。(見圖)

  生:不滿半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把彎曲的'部分都畫成半格,再數。(見圖2)

  生:整格的分別標上數據,在兩個半格中間標上一個數據。(見圖3)

  [評: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想法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獲取成功的快樂。學生在計算時創(chuàng)造了分類計數等有效的方法,展示的過程給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提供了條件。]

  三、解決問題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物體的表面是不規(guī)則圖形?

  生:手的表面。還有很多樹葉的表面是不規(guī)則圖形。身體的正面。

  師:先估一估,再計算你手中的樹葉的面積。說說是怎樣估的?

  生:用剛才的樹葉比較。

  生:讓樹葉跟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比。

  師:把估出的面積記在心里,再算一算樹葉的面積,看誰估的面積和計算的面積最接近。

  學生匯報計算的方法。

  生:我的樹葉兩半是一樣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積再乘2就可以了。

  [評:教師隨時注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大膽估算,采用多種估算方法。在計算時學生提出了利用樹葉的對稱性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難能可貴!應該給予更多鼓勵!]

  四、拓展延伸

  1.學生相互合作,選擇手、地圖和鑰匙中的一種計算出面積。

  2.小結。這節(jié)數學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請把這節(jié)課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寫下來。

  3.回家再找一些不規(guī)則圖形算出它的面積,好嗎?

  [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估計并計算手掌、鑰匙、地圖的面積,及時鞏固新學習的方法,學生的體驗是豐富而深刻的。鼓勵學生把最感興趣的地方寫出來,是很好的總結和反思,值得提倡。]

  [總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本節(jié)課很好地實踐了這一理念。除此之外,還有必要提出三點: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為本課安排的內容容量很少:先介紹用數方格方法計算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然后估計兩片樹葉的面積,最后嘗試計算自己手掌的面積。教師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間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內容做了補充。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適合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活動,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2.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策略。計算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只要得到一個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時候估算就能解決問題了。據此,教師注意適時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導學生在計算時主動地估算,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估算的意識。更可貴的是,學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時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找參照物類比、利用面積單位去估計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發(fā)展。

  3.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有效地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學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計算樹葉的面積,學生提出化曲為直、分類計數的方法;估計樹葉的面積學生運用了類比的方法;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樹葉的對稱性,利用了對稱特點簡化計算過程。正因為融入了數學思想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濃厚的數學情趣,學生在活動中思維得到磨礪,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優(yōu)化,學習的經驗得到充實,成功、自信的體驗得到強化。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8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余數的和有余數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后校對反饋,并且說出口算的算法。

  二、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信息,并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并且說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并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么,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后,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說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驗算,學生說。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并且說說為什么能算的這么快。

  三、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著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淇淋,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fā),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淇淋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說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并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并且說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余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余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說)

  2、課堂作業(yè):補充p2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提供了思維基礎。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xiàn)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來展開的 。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并會應用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學法

  (一)說教法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著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真真實實的感受,實實在在的體驗。

  (二)說學法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了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兩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長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來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

  (二)探索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1)觀察身邊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紅旗、桌椅、書本等,讓學生指出他們的表面在哪?

  (2)讓學生比較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便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板書)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課件出示各種規(guī)則及不規(guī)則封閉圖形,讓學生說出什么是封閉圖形。

  (2)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

  通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和封閉圖形大小的認識,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面積的概念。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fā)認識沖突,怎么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比然出現(xiàn)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設計意圖: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俪S玫拿娣e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垡螅喊阎匾恼Z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俪S玫拿娣e單位有哪些?(板書: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郛嬕划嫞涸诓莞灞旧袭嬕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菰囈辉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指定不需要學生的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lián)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四)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并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huán)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五)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么?

  設計意圖: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采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學生學習了本部分的內容為四年級學習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三角形和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估算、口算和筆算方法的活動,使學生經歷理解算理的過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理解算理,體驗算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索算法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在理解算理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筆算乘法的順序與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答題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小紅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媽媽一起來到書店買書,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一套書12本,每本24元。)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個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想法出發(fā),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

  預設生:一共花多少元?

  師:這也是小紅正在思考的問題。(課件出示)你們能解決嗎?怎樣列算式?

  學生列算式,師板書24×12

  師:這是一道幾位數乘幾位數的算式?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那像24×12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揭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礎上口算出實際得數。

  師:大約一共花了多少錢呢?你能估算一下嗎?

  (1)預設3種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數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請學生思考,這個240是估大了還是小了?(小了)為什么?

  引導學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實際上算的是幾本書的價格?(10本)那要計算一共花多少錢,還要怎么做呢?

  學生說想法,課件演示幫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師:也是240元,這次,又少計算了哪一部分呢?

  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書少算了幾元?(4元)要計算一共付多少錢,還要怎樣做?

  學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課件演示20×10=200這部分,計算一共花了多少錢?還要計算哪一部分?

  結合課件演示學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顧口算過程,為筆算作好鋪墊。

  請學生回想一下口算的過程,是怎樣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錢的,以這種口算方法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請同位互相說一說。

  學生交流。

  把沒學過的知識轉變成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這種方法在數學上叫做轉化。

  【設計意圖:在估算的基礎上口算實際得數,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為后面理解算理做鋪墊。】

  2、筆算

  請學生結合著口算的過程,試著用豎式的形式來計算24×12=?

  請學生先獨立試著算一算,然后小組討論豎式。

  展示學生出現(xiàn)的幾種豎式,全班交流、完善:

  預設生1:3個豎式

  預設生2:一個豎式,有+號,240后面寫0。

  預設生3:一個豎式,無+號,240后面無0。

  學生討論優(yōu)化豎式。(重點討論“+”和“0”的去存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豎式,在討論交流中不斷完善,形成最后的筆算過程。這個過程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實現(xiàn)情感目標。】

  3、梳理過程

  (1)課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計算兩本書的價格,用個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著計算10本書的價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這個24的位置決定了它表示的是24個(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這個0可以省略不寫。最后把它們(加起來),計算的就是12本書的價格了。

  【設計意圖:結合著12本書,學生理解算理。動態(tài)的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掌握算法�!�

  請同位互相說一說怎樣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然后請在探究中寫錯豎式的學生再計算一遍。

  【設計意圖:這是學生內化的一個過程�!�

  (2)師生共同板書,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現(xiàn)在沒有了書,我們再一起把這個筆算過程寫在黑板上。

  學生說教師板書豎式。

  【設計意圖:這次板書過程,看似重復,實際不然。目的一是檢查學生對筆算的內化情況;目的二是為后面對比優(yōu)化方法做鋪墊;目的三是有利于幫助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

  (3)比較優(yōu)化方法

  請學生對比口算過程和筆算過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說說理由。

  當我們在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計算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時候,用豎式計算更簡便一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請同學們用豎式的形式計算14×22=43×12=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題不在多,重點是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如果小紅下次買18本書,每本書24元,又該怎么計算呢?請同學們課下動腦筋好好研究研究。

  【設計意圖:這節(jié)課學習的是不進位的乘法,后續(xù)將學習進位乘法,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連貫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面積教案范文11

  一、教材和教學目標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而編排的�!懊娣e”的編排,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首先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設計了一系列“矛盾沖突”: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一些,用重疊的方法也很難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從而使學生產生認識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通過親身體驗與討論交流,學生發(fā)現(xiàn)“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接著教材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探索“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選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進而自然地引出面積單位的教學。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難點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學生認識到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有以下三點: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3、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yǎng)和發(fā)展空間觀念目標。

  4、時間安排

  基于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要求,本節(jié)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用時5分鐘。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guī)則。用時10分鐘。

  (3)認識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表象。用時15分鐘。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用時10分鐘。

  5、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個。兩個大小不一的長方形。

  學具:兩張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紙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實物。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我采取教學方法是觀察、實驗探究法,將情景引入、直觀演示等方法貫穿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比如:上課開始通過情景引入創(chuàng)設涂色比賽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積的意義,我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動手操作與合作探究中真實地感受什么是面積,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為了讓學生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正確表象,我采用活動教學法,目的是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并運用這些表象解決相關的問題。學生認識了面積和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權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理解面積單位含義,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三、教學程序和教學策略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三維目標。

  1、 激趣導入新課

  根據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易從情景中引發(fā)學習興趣,因此我首先由在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上進行涂色比賽引入,當學生完成后,我提出問題:誰輸?誰贏?原因是什么?讓學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個面,有大小之分的,為學生學習面積概念做好鋪墊。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在游戲的參與中體驗,感知,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自然引出新知,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積的含義。這一環(huán)節(jié)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學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通過讓學生指一指身邊物體(如:黑板,課桌,書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誰大誰小,讓學生通過實物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小結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第二步:教學封閉圖形的大小。

  通過質疑:假設我們把練習本的封面畫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狀?引出封閉圖形,并出示一組封閉圖形,讓學生認一認有哪些是封閉圖形,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面積大一些,讓學生感知到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第三步: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由學生概括說出面積的含義,教師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懊妗笔鞘裁�?說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理解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面積有大有小,那么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呢?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請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這就造成了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

  (2)提供學具,讓學生自己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

  (3)匯報展示。學生在選擇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標準:有的選擇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圖形,既長方形和正方形混合來擺;有的選擇大小相同的圖形(如同一種正方形或同一種長方形),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為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大小不同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因為前面學生已經拼擺、測量,所以學生自然而然的選擇正方形。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體現(xiàn)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4、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這個環(huán)節(jié)分三步來完成。

  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并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

  第二步: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學習“1平方厘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拿,讓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著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圖形并把它印到腦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習“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學習“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面積單位,發(fā)展其空間觀念。

  第三步:用面積單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并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畫、找、量等環(huán)節(jié)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lián)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5、練習內化,鞏固新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三個練習。第一題目的是強化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第二題使學生學會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為下節(jié)課做好鋪墊,并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思維的空間;第三題進一步在學生腦海中加深面積單位的表象。

 �、�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2)邊長是( )的正方形,面積是( )。

  ②填上適當的單位。

  一枚郵票的面積約是4( )

  教室的地面約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數學課本長大約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2)面積是8平方厘米的圖形。

  6、全課總結

  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來談談收獲,不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學生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

  四、教學體會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

  1、立足面向全體,重視發(fā)展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說、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xiàn)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無論是時間的安排還是教學策略上都結合學生提供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chuàng)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2、注重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到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鼓勵學生拿、想、比、畫、量等策略讓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整節(jié)課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有效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研究面積是什么,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