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伶官傳序》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
【目的要求】
1、學習文中的一些實詞、虛詞。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義。
【文言基礎知識】
1、字詞解析
①注音釋義
系燕父子(系jì,捆綁。)
仇讎已滅(讎chóu,同“仇”。)
亂者四應(應yìng,應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興盛。)
盛以錦囊(盛chéng,裝。)
、谠~性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木匣→用木匣封裝。名詞作狀語)
一夫夜呼(在夜里。名詞作狀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使國興,使身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垡辉~多義
【原】
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當“泉”講,用的是本義。《祭妹文》)
武夫力而拘諸原(原野!稓ブ畱(zhàn)》)
天地之所以養(yǎng)人者,原不過此數(shù)也。(原來!吨纹狡)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
【微】
微行入古寺(隱蔽身份,這是本義!蹲笾乙愎菔隆)
嶺嶠微草,凌冬不雕(極小的!恫刹菟帯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微小的。)
其文約,其辭微(微妙,深奧《屈原列傳》)
恨晨光之熹微(微弱!稓w去來兮辭》)
微指左公處(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
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如果沒有!肚G軻刺秦王》)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不是!对狸枠怯洝)
【告】
遷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上報,報告)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告訴,陳述《鴻門宴》)
自告奮勇(表示,表明)
【盛】讀shèng
盛衰之理(強盛、興盛)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豐盛!峨蹰w序》)
其意氣之盛(盛大,雄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職位高!稁熣f》)
讀chéng
盛以錦囊(裝。)
2、難詞句解析
、偈⑺ブ恚m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處可理解為原因。事:做。人事:可理解為“人為”。豈……哉:難道不是……嗎?此處是用反語問句的形式來抒發(fā)感嘆。
譯作:興盛和衰敗的原因,雖然說是上天決定的,難道不也是人為造成的嗎!
、谠f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結構助詞,可有可無,不必解釋。原:推究。之:代上一句講的道理。
譯作:推究莊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這個道理了。
③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受:授,接受。古漢語中“受”“授”同源。廟:宗廟,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廟”。從事:一般的官員。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只豬作祭禮。
譯作:莊宗接受了劍,把劍收藏在宗廟里,從那以后,每當用兵的時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員用一只羊、一只豬的祭禮向祖廟禱告,又請出那三枝箭,用錦囊裝了,背著(劍)一馬為先,等到得勝回來時,再把箭放回原處。
④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抑:連詞,還是。本推究……根源!暗弥,“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詞,代“天下”。兩個“而”都是表轉折的連詞。自于:由于。
譯作:難道是得天下困難而失掉天下容易呢?還是推究那導致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為造成的呢?
、莘虻溁汲7e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忽微:極細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極小的計量單位。智勇:有“智”與“勇”的人。所溺:溺愛的人或事。豈獨……也哉!難道僅僅(單單)……嗎?也哉:語氣助詞連用。
譯作:災難禍害常常是從小的事情上積累起來的,聰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愛的事兒困擾,難道僅僅是幾個伶官(造成的)嗎?
【內容主旨】
全文共4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豈非人事。
2~4自然段以唐莊宗為例,邊擺事實,邊講道理,展開討論。唐莊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這是他成功的時候。但天下平定后,卻一夫作亂,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這是他慘敗的時候。莊宗成時:意氣之盛,可謂壯哉;莊宗敗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敘述史實中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從而進一步推出:禍患常積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寫作特點】
1。本文在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之后。運用正反對比推理,使論證其有極強的說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無可辨駁的史實,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2。本文感情充沛,語言寓于變化,長句短句錯落得體,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讀起來瑯瑯上口,加上陳述句與反語句反復出現(xiàn),語氣詞多處運用,使議論中透出情韻。文章結尾處“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歸結,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給人以啟示。
【解題指導】(思考和練習)
一、見【內容主旨】
二、
1、(莊宗)請其矢,盛(之)以錦囊,負(之)而前驅。
2、(莊宗)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3、公使陽處父追之,反諸河,(孟明等)則在舟中矣。
4、鄭穆公使(之)視客館,(杞子等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5、若從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將拜君賜。
三、這樣行文,使句式對稱,讀起來瑯瑯上口。特別是一些正反對比的對稱句子,不僅有音節(jié)美,而且在細細咀嚼中,我們可深刻地領略作者褒貶揚抑的立場,體味到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
【資料窗】
1、關于作者
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宋史》卷三百十九有傳。
2、關于歷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為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當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新課
二、解題
、苯榻B作者和寫作背景
、步榻B“序”
三、整體感知
、崩首x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⒉質疑解難
⒊思考:
、俑爬ㄇf宗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
②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四、具體分析
、逯行恼擖c
、鼻f宗李存勖父親晉王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概括莊宗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
明確:
①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③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睬f宗滅敵立國,用了15年時間;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這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中心論點
探討:
、贋槭裁从梅磫柧涮岢鲋行恼擖c?
明確:強調“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谶\用哪些論證方法來證明中心論點的?
明確:例證法――后唐莊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爭
對比論證
“失天下”之“衰”→身死國滅天下笑
引證法――《尚書》
、婢唧w論證
、艑
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莆觥暗锰煜隆
a、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雄武。
明確:“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憂勞可以興國”﹤“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b、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zhàn)都要“負而前驅”?
明確: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c、小結
莊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業(yè)業(yè),負矢前行,終得天下,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俏觥笆煜隆
a、莊宗“好俳優(yōu)”,一些伶人“出入宮掖,侮弄縉紳”,致使“群臣憤激,莫敢出氣,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鎮(zhèn),賄賂交行”,最后終于眾叛親離,不可收拾。課文怎樣寫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莊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慘情景。
明確:“倉皇東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離散”
“泣下沾襟”
b、小結
莊宗接受遺命,矢志復仇,終如愿以償,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寵幸伶人,以致政綱傾頹,身死國滅。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運,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評曰:“敘唐莊宗處,倏而英俊,倏而衰颯。憑吊唏颯,雖尺幅短章,有縈回無盡之意!
、缃Y論
本來行文到第二部分,論點已得到證明,似乎應結束了,可作者為什么還寫第四段?
明確:引出教訓,借古諷今
、僮髡邚娬{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局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聲色犬馬,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
、诤钆u朝政,諷諫北宋當權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五、課文小結
本文脈絡清晰,首尾呼應,結構緊湊;敘事生動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評:“這等文章,千年絕唱!鼻迳虻聺摗短扑伟舜蠹易x本》卷十四評:“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xiàn)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yǎng)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D方其系(xi捆縛)燕父子以組()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ㄒ唬┭a充注釋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及:等到
。ǘ├斫庀铝性~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晉以歸梁
E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ㄈ┡袛嘞铝懈骶涞木涫教攸c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四)自讀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賞讀
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問討論)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憂勞可以興國”。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一段議論,二段記敘;總分關系。
六、自讀并背誦一二段。
七、作業(yè)(略)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shù)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ǘ├斫庀铝性~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C
2、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氣而揖之
D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數(shù)十伶人困之
B天下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饑日已高
D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7、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首x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jīng)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答:是對照關系。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啟發(fā)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xiàn)實,告戒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
4、(討論)本文在寫作構思上有何特點?
四、自讀并背誦三四段
五、作業(yè):課后練習
六、教學后記: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2、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guī)律。文中涉及五代歷史。閱讀時必須首先弄清史實,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關系。課前布置學生自學(預習),提出自學提綱,教學中檢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一文的序!读婀賯鳌酚洈⒘撕筇魄f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這篇序并未直接寫這些事情,而是寫后唐莊宗的盛衰成敗。教學中一要把歷史情況略作補充,二要引導學生理解文(內容)與題(題目)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3、文章平易流暢,論證條理井然,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要求讀懂課文,口頭翻譯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論證過程和結論。然后讓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提高對史論的鑒賞水平,并就某一史實提出自己的見解,學會寫評論文章。
教學時數(shù)安排兩教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閱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了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薄闹刑岬綍x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jù)注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注解)。
。场r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yōu)(pái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础⑹柰ㄕn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注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閱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后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jù),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半m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jù)。全文的論據(jù),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fā)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胺狡洹芍^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翱芍^壯哉”在贊嘆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
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書設計(可配合疏通課文書寫)
。、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lián)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lián)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lián)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及重點】:
。、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fā)誘導。力求學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fā)中有所發(fā)現(xiàn)。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边@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xiàn)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lián)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tǒng)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么內在的聯(lián)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fā)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jīng)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jù)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yōu)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guī)律
教師對著所畫的起伏曲線解說:本文鮮明的抑揚頓挫的藝術特色,體現(xiàn)在莊宗的盛衰、興亡、得失,以及作者對此感情上的抑揚、筆調上的起落之上。那么我們看一下,這些起起落落,實際上都是在圍繞著什么上下波動的呢?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guī)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guī)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guī)律”。
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shù)淖h論結構。
3、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4、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fā)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法: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文章議論思路。
3、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舉出所學過的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
2、與《醉翁亭記》對比導出《伶官傳序》(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來抒發(fā)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zhí)行其父親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幸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3、由學生介紹歐陽修。
4、關于序。
5、背景介紹。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共同研討:共同翻譯全文,解釋個別詞,字義,說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齊讀課文,教師指導:①讀出重音,體現(xiàn)這種強調的意義來。(豈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讀出節(jié)奏,體現(xiàn)出文氣的急切舒緩來。(“方其”領起下面分句一氣貫通,有聲勢,不可一世的氣概。)③讀出對比,體現(xiàn)出文章的抑揚變化來。④讀出玉器,體現(xiàn)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來。
三、研討本文嚴謹?shù)乃季S線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jù)?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jù):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論?(“皆自于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現(xiàn)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說說。(“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鑒”“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
7、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shù)乃季S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8、處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并冠以短序?
9、師結: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tǒng)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四、課堂延伸:
1、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后,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fā)?(小事不小,玩物喪志,事在人為,以古為鏡)
2、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味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劇!
3、課后作業(yè):①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關鍵字、詞。③背誦此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xiàn)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guī)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tǒng)治者吸取后唐莊宗的歷史教訓,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把握“抑”字前后選擇關系,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板書:
三、作業(yè)
完成課后第三題
【教后感和課后反思】
1、關于學生
此節(jié)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所以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在讀中加強對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實際除了一次學生齊讀和對各段理解文意時的默讀,讀得太少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此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是理解文中幾個重要句子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意脈但在重難點的解決上卻存在問題由于教學中想在理解觀點把握文脈的同時借此課第二段圍繞中心選材指導學生寫作,所以教學切入從第二段開始,造成學生對本文觀點理解混亂,反倒不如從第一段開始清晰,教學難點和重點發(fā)生偏離同時,也因缺少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在對重要文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較難理解,耽誤了太多時間,對其他文言句子翻譯落實不到位
3、課堂提問
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文章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適時到位提問點撥是非常重要的但本節(jié)課的課堂提問不是很到位,問題優(yōu)待斟酌,比如課堂提問問題(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因為幾個觀點本身就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同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shù)淖x,感受繼續(xù)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原、賜、負、抑、遺、系6個實詞
2.積累歸納:與、其、歸、易、告5個詞的義項和用法。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詞類活用的文言語法現(xiàn)象(名詞活用為動詞)。
2.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的寫法,并背誦課文第三節(jié)。
德育目標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識記11個詞語,掌握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征,學習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本文是“傳序”,所以眾多的史實都是正文的主要內容,這里可簡約地點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給閱讀帶來一定的困難,成為學習的難點,只要對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利用注釋、工具書,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讀課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蘇洵在《六國論》中論說六國滅亡的原因,以借古諷今的寫法,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勿蹈六國覆轍。今天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也是借古諷今,總結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F(xiàn)在聽錄音,輕聲跟著閱讀,思考莊宗李存勖17歲后發(fā)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題
同學們根據(jù)注釋,談談作者與《新五代史伶官傳》,教師補正。
明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謚號文忠。歐陽修提倡古文,批評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學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門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读婀賯餍颉肪褪菤W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文,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總結歷史教訓,諷諫當時的北宋統(tǒng)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與宋祁合寫《新唐書》等。
三、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解釋詞句。
(1)辨析本文中的詞類活用(學生解答,教師補充更正)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明確:“原”,名詞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
明確:“盛以錦囊”是“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笆ⅰ,形容詞用作動詞,裝著。
函梁君臣之首
明確:“函”,名詞“匣子”,用作動詞,裝在木匣子里。
抑本成敗之跡
明確:“本”,名詞用作動詞,溯本,推求,跟“原”的意思相近。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明確:“興”,振興,使……興盛,動詞的使動用法;“亡”,使……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明確:“夜”,在夜間,名詞用作狀語,表示時間;“東”,向東,名詞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
(2)被動句
、俣硭绹鴾,為天下笑
明確:“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盀椤笔墙樵~。表示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谥怯露嗬в谒
明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于”是介詞,表示被動、引出動作。
2.分組討論,指定回答:
(1)提問:“雖曰……豈非……”是一個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學生解答,教師補充)
明確:“雖曰……豈非……”是反詰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強調“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點撥:凡反問句都是以疑問的語氣表達字面相反的意思,無疑而問,語意表達的比陳述句更確定、更有力、更發(fā)人深省,有更強的感情色彩。
。2)看課文,當文章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用“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著又用“豈……歟?”“抑……歟?”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
明確:(討論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學補充)“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這是兩個感嘆句,又是對稱句。感嘆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對莊宗勝利的贊賞之情,后一句表示對莊宗失敗的悲嘆之情。
對稱句,節(jié)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特別是本文的對稱句在內容上都是正反對照的,不僅有音樂美,而且給人鮮明的對比感,表達了作者褒貶、揚抑的立場,氣勢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濃郁,加強了論證的力量。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是反詰語氣的選擇關系的復句,前者被否定,被舍棄,后者被肯定,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
(3)請同學們再找出幾個對稱句和反問句,念給同學聽
明確:對稱句:“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
反問句,例:“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
(1)提問:通過閱讀課文,給李存勖編一個履歷表(課文P97注釋: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幾個年代里,年齡分別是多少歲?
明確:908年是23歲;912年是27歲;923年是38歲;926年是4l歲。
提問:在這幾個年頭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別發(fā)生了什么事?(盡可能用課文的原句回答)
明確:①李存勖23歲時的事: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齊聲朗讀:“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點撥:從這鏗鏘的節(jié)奏中,可以看見一位胸懷大志,雄姿英發(fā)的年輕統(tǒng)帥形象清晰地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谥魅斯27歲時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獲劉仁恭及其家族,劉守光逃到滄州,乃被捕獲。父子都被處死,滅燕)
、壑魅斯38歲時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從受命到立國,經(jīng)過了整整15年。
、苤魅斯4l歲時的事: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指導讀文(慢節(jié)奏)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學生在凝重的氣氛中靜思兩分鐘,想象莊宗君臣凄然相向,淚下如雨的悲慘情景,并和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雄武進行對照比較。
(4)點撥,提問:在這無聲的靜寂中,學生們心潮翻卷,歷史的風云變幻掠過心頭。在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變化中,不正寓含著某種哲理嗎?
請同學們思考:
、偾f宗滅敵立國。用了15年時間;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這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么?
明確:論點:“盛衰之理,豈非人事哉!”
、诤魬擖c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厶釂枺呵f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葉重提這件史實,他要人們記取什么樣的歷史教訓呢?
明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苓@一句讓同學們共同誦讀,并翻譯此句。
點撥:從莊宗李存勖的履歷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一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關鍵問題是由于“人事”和呼應這一論點的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內涵,從而得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訓,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在這里諷諫了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十分深長。
四、朗讀課文。背誦第三段
五、課堂小結
從唐莊宗李存勖的履歷表上可以看出“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這篇文章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以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作為事例,以論帶史,以史論證,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討論《伶官傳序》與《六國論》在寫作上的異同,并背誦《伶官傳序》第三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伶官傳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為其《新五代史伶官傳》所寫的一篇序文。此文作為宋代文學的名篇佳作,與蘇洵的《六國論》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國家興衰的道理,都總結了歷史經(jīng)驗,都有勸諫統(tǒng)治者之意。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兩文,回答問題。
二、提問
1.《六國論》與《伶官傳序》兩文的中心論點各是什么?
明確:《六國論》是一開始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
《伶官傳序》也是一開始采用反詰句式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中心論點。
2.提問:《六國論》與《伶官傳序》在論證方法上有何相似點?
明確:《六國論》提出論點時從反面否定,與正面肯定兩方面提出論點。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賂秦”,然后作者承題作兩方面分析,一是賂秦的國家“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是不賂秦的國家“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所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緊接著論證賂秦國家滅亡的.原因與不賂秦者滅亡的原因。賂者,用引證“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不賂者,用例證,(齊人)“與贏而不助五國也。……”賂者與不賂者正反對比論證了中心論點,并以議論兼抒情,假設論證反面推進,似乎在批評六國的“為國者”,實是告誡北宋“為國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點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傳序》采用正反對比推理,使讀者讀后深感道理確鑿。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文章依據(jù)史實對比推理,自然得出結論:晉王臨終授矢莊宗,告以遺恨,叮囑莊宗不忘世仇,實現(xiàn)遺愿。是時,莊宗重任在肩。兢兢業(yè)業(yè),用兵時負矢直前,惟恐有負先王。終于獲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償,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寵幸伶人。以至政綱傾頹。衰敗隨之。文章以成功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的情景,與失敗時“士卒離散”“泣下沾襟”的慘象進行對比,十分鮮明地導出成敗由人的道理。對此,作者未直陳己見,而是用反詰句式予以表達!柏M……歟?”“抑……歟?”充滿感慨之情,增強了感染力,寫到這里又用古訓“滿招損,謙得益”,追本求源,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照應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實在涵義。最后推而廣之,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著眼于歷史教訓,收束全文,論證中同樣用例證與對比論證方法。
點撥:《六國論》《伶官傳序》兩文的作者都以諷喻現(xiàn)實為寫作目的。史論性的作品,往往名為論古,實為喻今。因此,透過作者對紛繁的歷史事實的評述,弄清他們諷喻現(xiàn)實的寫作目的,是理解課文的突破口。
3.討論,提問:《伶官傳序》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討論后指名回答
明確:(1)例證法。本文屬于史論。寫史論使用例證法,可以以論帶史,以史論證。運用這種方法,關鍵在于準確地選擇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為事例,并加以詳述,體現(xiàn)了選材的匠心。
(2)對比論證。本文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這一論點本身就是一個既正反對立又合而為一的命題。全文以“盛衰”二字貫穿始終,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
4.提問: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確:(1)語言委婉,氣勢旺盛
本文作為一篇總結歷史教訓、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動人。
(2)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發(fā)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落到立論根據(jù)上,再緩緩落人“晉王三矢”的敘事;又語勢猛然一升,發(fā)出對莊宗之“盛”的贊嘆,而后語勢陡然一降,發(fā)出對莊宗之“衰”的悲嘆,繼而步步緊逼,設疑、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發(fā)出發(fā)人深省的教訓,戛然而止,將全文的語勢穩(wěn)穩(wěn)地落在結尾上。篇幅雖短小,卻寫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氣呵成,淋漓酣暢。
(3)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本文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句,如“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fā)人深省。
5.討論,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lián)系?
討論后指名回答,補充更正
明確: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lián)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的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lián)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三、課堂小結
全文以“盛”“衰”二字為中心,先以反問指出國家盛衰與人事有關,而后對莊宗用兵報父仇作了肯定敘述,也為表述其功業(yè)之盛張本。第三段就盛衰對比提出設問,最后得出論斷,亦即全文的中心論點,末段再次將盛衰對比,進而指出莊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義,這就是寫《伶官傳》的緣由。“興亡規(guī)律”——即是“規(guī)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guī)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guī)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布置作業(yè):繼續(xù)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段。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讓學生了解本文嚴謹?shù)淖h論結構,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的寫作手法。
3、讓學生感受文章氣勢旺盛、波瀾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簡約凝練的語言。
4、讓學生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論點的歷史意義及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感受文章氣勢旺盛、波瀾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簡約凝練的語言。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解題
二、整體感知
生讀文章。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論據(jù)又是什么?
三、文本探究
1、學習第1段
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比較: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實乃人事也。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2、學習第2段
這一段是圍繞什么來寫的?
明確:矢
這一小段又從哪兩個方面來寫的?
作者是如何寫晉王賜矢的?
重點分析“爾其無忘乃父之之志!”
莊宗又是如何對待這矢?(請找出相關動詞)這表現(xiàn)了什么?
動詞:受、藏、請、盛、負、納
為完成父命,盡心盡力。
3、學習第3段
第3段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莊宗的成功之盛和失敗之衰,以及分析了他成敗的原因。
如何寫莊宗成功之盛的?(請找出相關動詞)那一句話最能表現(xiàn)?“可謂壯哉!”
又是如何寫莊宗失敗之衰的?連續(xù)短句的運用,讓我們感到莊宗的'氣勢斗轉直下。那一句話最能表現(xiàn)?“何其衰也!”
二者的鮮明對比,有什么表達效果?(在情感的表達上)
明確:表達了作者“嘆惋”之情。
回到文首“嗚呼”,奠定“嘆惋”的感情基調。
作者所分析莊宗成敗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人事!皯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边@是中心論點具體的闡釋。(投影相關材料)
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shù)乃季S線索,他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4、學習第4段
重點理解句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者為什么還要寫第四段呢?
明確:①照應題目
②借古諷今。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投影北宋當時現(xiàn)狀的資料)
、圩髡邚娬{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局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聲色犬馬,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加強文章的針對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現(xiàn)實意義。
四、課堂小結:
古人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們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能玩物喪志,重復古人的錯誤和悲劇。
五、課后作業(yè)
1、熟讀全文,背誦名句。
2、學習此文后,根據(jù)你所得到的啟示,選取感受最深的一個觀點,結合自身實際,寫一篇小作文,文體為議論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2.學習根據(jù)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
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很多詩文,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他的一篇史論《伶官傳序》。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1.作者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勵后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chuàng)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2.時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zhàn)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yōu)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fā)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fā)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三、整體把握
1.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贊M招損,謙得益。
、趹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③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觀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4.熟讀課文。
四、掌握重點詞語及語言現(xiàn)象和句式特點。
1.補充注釋
、僭f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诤壕贾住
函,原指木匣子,這里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2.詞類活用:
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使……興,動詞→使動。
亡,使……亡,動詞→使動。
、谝环蛞购。
夜,在夜里,名→狀語。
、蹅}皇東出。
東,向東,名→狀語。
3.句式(被動句)
、偕硭绹鴾,為天下笑。
“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四。
2.聯(lián)系已經(jīng)學過的《六國論》,想想史記的特點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解答課后練習四。
二、分析論證結構。
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后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歷史教訓,以古諷今。
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義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從而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后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論的特點。
任何一種文體都會不斷發(fā)展變化,史記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論,指史家在史傳后所寫的一段評論性文學,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中》中的“贊曰”等。后來慢慢擴大到凡是就史實生發(fā)議論的,文章均稱為史論。
從本文及以前學過的《六國論》等文可看出史論的特點:
1.從史實中提煉觀點。
2.介紹史實的目的是以史實做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
3.敘述史實一般比較概括簡練。
4.常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3段
2.積累相關詞語。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詞語,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揚頓挫的特點,體會作者對后唐莊宗的嘆惋之情和借史諷喻的苦心。
3、了解史論文以史帶論、以史論證的特點,深入理解、體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內涵和人生啟示。
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
難點: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通過知人論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導學基礎知識
。ㄒ唬v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xxx新運動的倡導者!疤扑伟舜蠹摇敝兴未奈逦惶K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三)字詞:
【字音字形】
伶官(líng)契丹(qì)
與爾三矢(shǐ)仇讎(chóu)
系燕父子(xì)所溺(nì)
【通假字】
及仇讎已滅(“讎”同“仇”,仇敵)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文庫(古義:和他;今義: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舍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古義:相當于“以至于”;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古義:官名,這里指官員;今義:干某項事業(yè);處理,處置;辦事,辦理事務)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古義:與“天命”相對,指人力;今義: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配、獎懲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古義:代詞“所”與介詞“以”組成“所”字結構,其義為“……的原因”;今義:常用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6.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古義:推究;今義:原來)
7.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古義:絲編的繩索,這里泛指繩索;今義:結合,構成)
【一詞多義】
1.歸
、俣员硶x以歸梁(歸順)
、诰枷囝,不知所歸(返回)
2.告
、賱t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祭告)
、诰吒嬉允拢ǜ嬖V)
、鄹嬷诘郏ǚA告)
3.盛
、偈⑺ブ,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興盛)
、谡埰涫,盛以錦囊(裝)
、燮湟鈿庵,可謂壯哉(旺盛)
、芊狡涫⒁玻e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強盛)
4.困
、偌捌渌ヒ,數(shù)十伶人困之(圍困)
、谥怯露嗬в谒纾ɡ_)
、矍責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厄)
、馨苍诠幽芗比酥Вɡщy)
5.微
①禍患常積于忽微(微小的事)
、谖⒅缸蠊帲瑒t席地倚墻而坐(悄悄地)
、蹚臄(shù)騎出,微行入古寺(為隱藏身份而改裝)
、芪⑺谷耍嵴l與歸(沒有)
6.其
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表祈使語氣,一定)
、谥劣谑奶鞌喟l(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語氣詞,多么)
、燮湟鈿庵ⅲ芍^壯哉(代詞,他)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測語氣副詞)
7.而
①而皆背晉以歸梁(但,表轉折)
、诩皠P旋而納之(表順接)
③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表遞進)
、軘(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表順接)
8.以
、倥c其所以失之者(介詞,與“所”組成固定詞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詞,憑借)
、鄱员硶x以歸梁(相當于“而”,表順接)
、芊狡湎笛喔缸右越M(介詞,用)
⑤以錦囊(介詞,用)
9.與
①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跟,介詞)
、谂c爾三矢(給,動詞)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俸壕贾祝ㄓ媚鞠蛔友b)
、谄醯づc吾約為兄弟(訂立盟約)
③抑本其成敗之跡(探求、考察)
、茉f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萜抡唇螅ǖ粝拢
2.形容詞作動詞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作亂)
3.形容詞作名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細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詞作狀語
、儇摱膀專ㄏ蚯埃
②倉皇東出(向東)
、垡环蛞购簦ㄔ谝估铮
、軄y者四應(在四面)
5.動詞作名詞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動用法
、賾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使……興盛;亡:使……滅亡)
②凱旋而納之(使……收藏)
、壑劣谑奶鞌喟l(fā)(使……斷)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者,……也”此三者,吾遺恨也
、凇啊病笔
A、梁,吾仇也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無標志式燕王,吾所立
2.被動句
A、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裝句
、俣ㄕZ后置其意氣之盛
、诮樵~結構后置
A、盛以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C、而告以成功
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4.省略句
A、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賜(于)莊宗而告之曰
C、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D、豈獨(莊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莊宗)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于)廟
5.固定句式
A、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
B、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難道……嗎
四、總體感知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jù)。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經(jīng)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五、學習課文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
、匍_篇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發(fā)思考;
、诳傤I式點出拿莊宗興亡的歷史進行說理,引起下文,為下文的敘事說理做鋪墊。
2、“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及凱旋而納之”這幾句話中哪些動詞用得好?
明確:
“受”“藏”“遣”“告”“請”“盛”“負”“納”等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zhí)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時期的征戰(zhàn)情況,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及“人事”的作用,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3、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明確: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為什么?
明確: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jīng)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至此,文章似乎已經(jīng)有了一個完整的結構。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xù)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上,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jīng)驗教訓,強調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這就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xiàn)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xiàn)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
5、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明確:
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6、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盛衰”進行對比論證的。
明確:
文本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證,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jù),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fā)的感慨或議論,都是具有對比性的。文章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7、“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簡要分析。
明確:
①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jù)。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題目是“五代史伶官傳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
觀點一:沒有文不對題。歐陽修寫作《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主要目的是:總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而有關伶官的事情在《伶官傳》中已經(jīng)有了詳細的敘述,本文不需要重復。
觀點二:有點文不對題。莊宗的衰敗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來評述國家興盛衰敗的道理,雖然《伶官傳》中詳細地敘述了有關伶官的內容,但在這篇文章中,也應該簡要地敘述一些有關伶官的事情,讓讀者更明確地把握文章主旨。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伶官傳序》教案08-27
《種樹郭橐駝傳》教學設計(通用11篇)05-13
當“官”09-05
張衡傳語文教案設計08-26
校服設計教學設計06-07
《種樹郭橐駝傳》教案設計(精選9篇)06-09
《長城》教學設計06-08
《鯨》教學設計06-07
《燈光》教學設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