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成人免费视频,国产一级a作爱视频免费观9看,色五月丁香亚洲,亚洲欧美性爱在线视频,1000部黄片免费观看一区,国产亚洲性生活视频播放,三级黄色在线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資料大全>說課稿>化學說課稿

化學說課稿

時間:2025-04-24 08:20:35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化學說課稿錦集6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化學說課稿錦集6篇

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和考綱分析。

  本專題內容來自于《化學反應原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jié),進行一輪復習時,我們把這兩部分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對化學反應限度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本專題的復習對后面物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的復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ㄒ唬┛季V透析:

  1、了解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了解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含義,能夠利用化學平衡常數(shù)進行簡單的計算。

  2、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認識并能用相關理論解釋其一般規(guī)律。

  3、了解化學平衡的調控在生活、生產和科學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ǘ┛键c梳理:

  考點一: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

  考點二:化學平衡常數(shù)平衡轉化率及其計算。

  考點三:化學平衡的移動。

  二、學情分析。

  (一)知識儲備。

  通過對新課的學習,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tài),化學平衡常數(shù)及平衡轉化率已有所了解。

  (二)能力基礎。

  作為高三理科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小組學習及自我學習能力,具有分類歸納的基礎。

 �。ㄈ⿲W習障礙。

  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知識會有所遺忘,大部分學生缺乏對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建立及判斷。

  掌握平衡常數(shù)和平衡轉化率及其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對主干知識的歸納、梳理和加工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

  2、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含義。

 �。ǘ┙虒W難點:

  化學平衡常數(shù)和平衡轉化率及有關計算

  五、教學方法。

  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學案導學、高效課堂”的模式,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人人參與的興趣,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讓學生課前填寫學案的知識梳理部分,為本節(jié)課的復習做好知識上的準備,明確本節(jié)課的復習目標。

 �。ǘ┱n堂學習。

  考點一、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

  教師設置問題驅動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出化學平衡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標志。驅動問題:

  問題1:化學平衡狀態(tài)有什么特點?你是如何理解正逆反應相等的?

  問題2:已知可逆反應2HI(g) I2+H2(g) △H>0,在恒容的密閉容器中加入少量NO2,在達到平衡之前氣體的顏色、容器的壓強、溫度、混合氣體的密度是如何變化的?

  問題3:可逆反應A(s) + 2B2(g) 2C2(g) +D2(g),在密閉容器中達到平衡的過程中,混合氣體的密度會有變化嗎?

 �。ㄈw納總結:

  直接標志。

  間接標志。

 �。ㄋ模⿲c練習:

  1、在固定體積的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2NO2( g ) ,2NO ( g ) + O2 ( g )該反應達到平衡的標志是:

  (1)混合氣體的顏色不再改變 ( )

 �。�2) O2氣體的物質的量濃度不變 ( )

  (3)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 ( )

 �。�4)混合氣體的壓強不變 ( )

 �。�5)單位時間內消耗2nmolNO2的同時生成2nmolO2 ( )

 �。�6)單位時間內NO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 )

  2、下列方法中可以證明A(s) + 2B2(g) C2(g) +D2(g) 已經(jīng)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個B — B鍵的斷裂的同時有一個C — C鍵的斷裂。

 �。�2)反應速率ひ(B2):ひ(C2):ひ(D2)=2:1:1。

 �。�3)C(B2):C(C2):C(D2) = 2:2:1。

 �。�4)溫度、體積一定時,容器內的壓強不再變化。

 �。�5)溫度、壓強一定時,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

  考點二:化學平衡常數(shù)K、平衡轉化率及其計算。

  典型例題:

  一定溫度下的密閉容器中存在如下反應:2SO2(g)+O2(g) 2SO3(g),已知SO2和O2的初始濃度分別為0。4mol。L—1和1mol。L—1,經(jīng)測定該反應在該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K約等于19,試判斷:

 �。�1)當SO2轉化率為50%時,該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若未達到,向哪個方向進行?

 �。�2)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SO2的轉化率應為多少?

  感悟高考真題:

  1、(1)火箭殘骸中�,F(xiàn)紅棕色氣體,原因為N2O4(g) 2NO2(g),當溫度升高時,氣體顏色變深,則該反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吸熱”或“放熱”)反應。

 �。�2)一定溫度下,反應(II)的焓變?yōu)椤鱄�,F(xiàn)將1molN2O4充入一恒壓密閉容器中, 下列示意圖正確且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

  文本框: 氣體密度 文本框: △H/KJ?mol?1文本框: N2O4轉化率文本框: v(正) ,若在相同沮度下,上述反應改在體積為I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平衡常數(shù) (填“增大” “不變”或“減小”),

  2、(1)已知反應NO2(g)+SO2(g) , SO3(g)+NO(g)的ΔH=—41.8 kJ·mol—1,一定條件下,將NO2與SO2以體積比1∶2置于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下列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

  a、體系壓強保持不變。

  b、混合氣體顏色保持不變。

  c、SO3和NO的體積比保持不變。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時生成1 mol NO2。

 �。�2)測得上述反應平衡時NO2與SO2的體積比為1∶6,列式計算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

  設計目的:節(jié)選與本專題有關的近年高考題進行分析和訓練,讓學生感受高考,明確高考方向,增強備考信心。

  七、板書設計。

  1、 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標志,變量到不變時即達到平衡狀態(tài)。

  2、化學平衡常數(shù)。

 �。�1)化學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

  (2)化學平衡常數(shù)有關計算。

  模式(三段式)

  mA(g)+nB(g) 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轉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 x qx

  對于反應物:

  n(平)= n(始)-n(變)

  對于生成物:

  n(平)= n(始)+ n(變)

  八、教學反思和教學效果。

  本節(jié)課的設計立足于高三理科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guī)律,采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將課堂學習的過程最大限度的交給學生,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精選典型習題帶動考點復習 ,再通過習題訓練讓學生固化考點的思路,通過復習讓學生達到知識點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

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

  “化學反應速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第2章第1節(jié)的教學內容。在高中化學必修2中已經(jīng)初步學習過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從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兩個方面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化學反應,使學生在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工生產問題時,體會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本節(jié)內容將進一步理解鞏固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學習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方法。是對必修二中化學反應速率的延伸和總結,同時進一步介紹了化學反應速率的本質。本節(jié)內容也為后面學習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打下了基礎,對后續(xù)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ǘ┙虒W內容

  本節(jié)教材介紹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回顧完物理現(xiàn)象速率的示方法后,進而引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過化學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教材內容由表及里,由淺深入,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識規(guī)律。

  【過渡】接下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說學情

 �。�1)學生起點能力分析:學生在高中化學必修二中已經(jīng)初步學習了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知道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掌握本節(jié)知識難度不大。

 �。�2)學生“生活現(xiàn)象”的分析:本節(jié)內容重在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學習,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已經(jīng)接觸過很多關于化學反應速率的生活現(xiàn)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礎。

 �。�3)學生“認知方式”分析:學生理解能力基本沒有問題,已具備一定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不能主動參與到知識獲得的過程中,因此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過渡】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排意圖及高一學生的特點,本課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

  2、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表達式及其簡單計算

  3、通過實驗探究,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方法,知道化學反應速率是通過實驗測量的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描述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3、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重視實驗的規(guī)范操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思維品質,體驗化學實驗的喜悅,培養(yǎng)對化學研究的興趣。

  3、通過學習化學反應速率,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化

  學價值觀。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

  2、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難點:1、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

  2、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

  【過渡】根基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主要體現(xiàn)“教學并重”的教學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同時根據(jù)課本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化學,讓學生思考、討論、歸納并逐步將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本節(jié)課結合教材特點,指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開展知識活動,運用實驗,層層導入,讓學生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本質。

  運用講授、引導、探究、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的教學方法。首先,展示幾幅運動的圖片,以物理現(xiàn)象速率的表示方法,引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過化學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

  六、說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現(xiàn)象,結合高中化學必修二所學有關化學反應速率的相關知識,理解并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過實驗展示,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進一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思路。

化學說課稿 篇3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chuàng)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jù)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采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jù)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jīng)了解空氣占據(jù)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里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jié)內容之前,學生已經(jīng)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了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jié)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fā)現(xiàn)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制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于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后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2、結構特點

  這一節(jié)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lián)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復,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根據(jù)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jié)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jù)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并了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xiàn)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并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fā)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huán)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fā)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chuàng)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的終生發(fā)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注重體現(xiàn)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fā)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么?

 �。ㄕ故疽恢豢账芰掀浚┢恐杏惺裁�?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盡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贋槭裁纯諝饪床灰姸置恢�

 �、谠趺醋C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么物質組成?

 �、芸諝馐怯梢环N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逓槭裁达L景區(qū)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yè)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邽槭裁从械奈镔|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谠趺醋C明空氣確實存在?

 �、劭諝庥墒裁次镔|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jù)你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松開手后,塑料瓶中出現(xiàn)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系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yōu)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xiàn)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么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jù),設計實驗:

  根據(jù)已有知識,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收集到的證據(jù)可能有:

 �、賱游镞M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并放出二氧化碳;

 �、谥参镞M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芟奶欤瑥谋淅锬贸霰V泉水,片刻后,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菟执嗟娘灨稍诳諝庵虚L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拚故疽恍瞧谇胺胖帽┞犊諝庵械氖宜�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么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fā)現(xiàn)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jù)已有知識,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收集證據(jù),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xiàn)的科學態(tài)度

  2.了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了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搜集證據(jù)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的教育。

  三【實驗探究3】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xiàn)象并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并作上記號。并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后,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xiàn)象。

  5.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xiàn)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繼續(xù)上升,不能繼續(xù)上升又說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xiàn)象,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并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么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于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并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xiàn)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并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占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后,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yǎng)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yǎng)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于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于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余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著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么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并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①裝置氣密性不好;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③沒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后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yè)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并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yè)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并通過系統(tǒng)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化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zhí)教的依據(jù),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jù)。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課選自魯教版八年級全一冊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自然界中的水》第2課時《天然水的人工凈化》。本課題以水為載體,探討常用凈化水的方法與技能,主要掌握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水方法。教材處理方法是將課標要求的靜置沉淀,過濾,吸附沉降、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聯(lián)系,突出過濾這個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過濾又為后續(xù)粗鹽的提純打下基礎,因此本節(jié)內容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掌握他們的情況有利于課堂的教學。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具有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但對于實驗的規(guī)范操作以及實驗現(xiàn)象觀察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沉淀、過濾是學生第一次系統(tǒng)地體會和學習分離混合物的方法,這也為以后系統(tǒng)學習混合物的分離提供了知識準備,為學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離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因此本課的學習具有重大意義。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說出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化方法;掌握過濾的`實驗操作。

  2.通過練習過濾的實驗操作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水方法;過濾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

  【難點】

  過濾實驗的操作。

  確定這樣的重難點,是我在對教材了解的基礎上,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并充分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重點,教學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將采用啟發(fā)誘導的方式,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同學們感受新知,鞏固新知,在學法方面,我將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方式展開自主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來重點說一下我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yè)。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上課伊始,首先我將引入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讓大家思考如何幫助魯濱遜把黃泥水轉變?yōu)榭娠嬘玫乃瑥亩霰菊n主題。這樣設計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化學、發(fā)現(xiàn)化學,培養(yǎng)學科興趣。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導入之后就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會以四個水凈化的方法展開。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將采用提問和演示的方法展開,首先通過“如何除去像泥沙這種不溶性的雜質呢?”、“用靜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雜質嗎?”這樣的問題串引起學生思考,隨后展示明礬凈水的過程,使學生通過直觀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礬的作用。

  之后是過濾。過濾是初中化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實驗操作,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過濾的作用以及過濾操作。我會先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意識到過濾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雜質,接著演示完整的過濾操作,包括濾紙的折法、裝置的組裝、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隨后請學生總結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項,經(jīng)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過濾操作的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一貼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會組織學生以化學小組的形式對黃泥水進行過濾操作,實驗同時教師注意巡回指導。實驗結束后,小組之間相互展示實驗成果。濾液不澄清的小組注意總結原因。從而完成對于過濾操作的講解。

  接下來是活性炭吸附。我會讓學生觀察濾液和純凈水,看看有什么區(qū)別,接著將活性炭包放入略帶顏色的濾液中,充分攪拌后靜置。觀察燒杯中的液體變化。進而在PPT上展示關于活性炭吸附異味和色素的資料,請同桌之間相互探討活性炭凈水的主要原理。

  最后是蒸餾。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用滴管滴取上述燒杯中的清液,滴在潔凈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燈上慢慢加熱,至水分消失觀察現(xiàn)象。再將活性炭吸附后的濾液加熱煮沸,使水蒸氣冷凝在燒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燈上慢慢加熱到水分消失。觀察玻璃片上發(fā)生的現(xiàn)象。通過實驗證明通過蒸餾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雜質。

  經(jīng)過以上過程便完成了對于水凈化方法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凈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過濾操作,是為了讓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步驟、實驗裝置、操作方法等有總體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新課講授后就是鞏固提升環(huán)節(jié),我會提問學生過濾后濾液仍然渾濁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師生總結得出正確答案,達到深化過濾操作等相關知識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由學生總結課堂內容。最后布置作業(yè):課后查閱資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壺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區(qū)別?下節(jié)課交流討論。

化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在魯科版教材中,離子反應的內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學反應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學生掌握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離子反應等核心概念,學會簡單的電離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及簡單離子的檢驗,而難度較大的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弱電解質的電離、涉及弱電解質或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則安排在化學反應原理中,這種螺旋式上升的知識體系符合知識的層進性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發(fā)揮概念對學生認識發(fā)展的作用與功能,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注意知識深廣度的把握,不要隨意提升難度,加重學生負擔。本課時內容既銜接了第一章運用實驗方法進行化學研究和學習內容,又銜接了本章第一節(jié)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關系的內容,同時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根據(jù)我對課標的解讀和認識,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2、掌握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并能準確書寫常見的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簡單的離子方程式;

  3、了解常見離子cl—、so42—、co32—的檢驗方法。

 �。ǘ┻^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內容認識到離子反應是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實質,體會到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并且鍛煉了動手實驗的能力,從現(xiàn)象中分析、歸納的能力。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夠從新的角度認識溶液中的反應,從微觀層面加深對反應實質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意義、簡單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三、教法、分析學法

  教學目標能否達成必須建立在對學生情況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對溶液的導電性、電解質、復分解反應的知識已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了電解質在溶液中能電離出離子,知道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因此,本節(jié)課的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對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反應本質——離子反應及其條件進行探討,并在分析過程中學會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理論教學一直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那么如何將枯燥的.化學理論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并指導其學習呢?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备鶕�(jù)這種情況,我主要采用了以分組實驗探究法和分組討論法為主線,結合引導分析教學法、歸納分析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讓學生能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對于難點問題的處理則采用了思維建模的方法,將難點分散到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而學生主要采用實驗探究、觀察思考、交流研討的方法進行學習。學生自己邊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科學的方法處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結論。這樣既能強化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又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對所得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

  四、過程分析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我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了四個教學任務,同時根據(jù)具體需要編制了課堂導學案,這四個具體任務是:

 �。�1)通過實驗探究和實例分析,使學生建立離子反應的概念,初步認識到離子反應的實質。

  (2)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分析出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并在分析過程中逐步體會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3)練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能從反應實質中體會方法的使用。

 �。�4)通過對比試驗,學會簡單離子的鑒別方法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的實施方法

  教學設計:

  【新課引入】

  【創(chuàng)設情景】:一位護士遇到了一個難題,她在給病人輸液時發(fā)現(xiàn)一瓶氯化鈉注射液和一瓶葡萄糖注射液的標簽脫落了,能否用一種簡便的化學方法幫她將這兩瓶溶液分開呢?

  【學生活動】討論尋找答案,可提示上節(jié)課電解質的內容。學生找到方法后進行實驗驗證

  【教師活動】在學生說出加入硝酸銀溶液的方法后,可分析在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中的電離情況,找到

  反應的實質:Ag++cl—=Agcl↓

 �。ㄔO計意圖)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實現(xiàn)學化學用化學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同時,達到以下知識與技能目標:①利用氯化鈉和葡萄糖回顧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知識②引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實質③為離子檢驗埋下伏筆。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在此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能夠認識到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肯定與離子有關,由此進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內容———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板書: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講:接下來我安排了第一組探究任務,進一步探究電解質在水溶液的反應實質。

  任務一:【實驗探究】先向Ba(oH)2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接著按P43圖2—2—8所示裝置連接,然后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指導學生邊觀察實驗邊做好下表實驗記錄)。

  講:在學生認真觀察了實驗現(xiàn)象之后,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問題探究】(1)燈泡亮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2)溶液顏色的變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白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4)稀硫酸與Ba(oH)2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混合后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討論并歸納】(教師引導學生沿著如下路徑分析歸納)硫酸與Ba(oH)2分別屬于酸、堿類電解質→從電離的角度分析,硫酸與Ba(oH)2溶液中的所含微粒分別是H+、so42—、Ba2+、oH—→燈泡亮度由亮變暗說明溶液導電能力減弱,自由移動離子濃度減小,離子有消耗,參加了化學反應→溶液由紅色變淺至消失,即溶液堿性減弱,證明H+和oH—結合生成了水→不難推斷,白色難溶物是Ba2+與so42—結合生成的Baso4沉淀→稀硫酸與Ba(oH)2溶液反應的實質是溶液中的H+、so42—、Ba2+、oH—相互結合生成了水和Baso4沉淀(難溶物)→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實質是離子間的反應。

  副板書:H2so4和Ba(oH)2的電離方程式,反應的實質Ba2++so42—+2H++2oH—=Baso4↓+2H2o

 �。ㄔO計意圖)利用思維建模的方法,在分析過程中滲透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分散難點。

  板書:1、離子反應

  講:在分析了離子反應的實質后,自動生成了兩個問題:

  【質疑】離子反應若要發(fā)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電解質溶液中的離子是否全部都參加了反應?

  講: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開始了第二組探究實驗任務:探究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

  任務二:

  【實驗探究】分組實驗探究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①向盛有cuso4溶液的試管中加入NaoH溶液

  ②向盛有滴入酚酞試劑的NaoH溶液的試管中滴加鹽酸

 �、巯蚴⒂蠳a2co3溶液的試管中滴加鹽酸

  【分析】:讓學生使用上面實例的分析過程分析各組電解質的電離情況,然后找到各組反應的實質,最后總結出離子反應

  發(fā)生的條件

  【學生活動】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各小組對反應實質的分析情況,由各組代表互相評

  析,相互修改,找到反應實質。

 �。ㄔO計意圖)認知理論研究表明,自主動手操作是認識新知的最重要的途經(jīng)之一,利用此達成過程與方法目標,同時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良好氛圍的形成。通過分組實驗,鍛煉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既能讓學生找到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又能在分析中認識到反應的實質,同時還能熟練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完成了思維建模的建模過程。在相互評析過程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避免了教師機械的講解,很好的達成了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

  板書:發(fā)生條件:生成難溶物、水、氣體

  講:在任務二完成之后,我回顧了剛才提出的問題:在離子反應中,是否電解質溶液中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離子反應?至此,學生已經(jīng)能夠很清晰的認識到并非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反應,從而順利的生成離子方程式的概念

  【講解】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實質是離子間的反應,在以上的分析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并非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反應,因此我們就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達離子反應,稱之為離子反應方程式。

  板書:2、離子方程式

  任務三

  【練習】學案中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ㄔO計意圖)因為在分析、建模的過程中已經(jīng)接觸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此處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就是解模的具體應用,學生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覺。魯科版教材中介紹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不同于以往教材中出現(xiàn)的“寫、拆、刪、查”四步法,它的優(yōu)點在于學生是在真正認識了電解質溶液反應實質的基礎上用化學語言來描述離子反應,脫離了化學方程式的束縛,有助于學生用離子反應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學生活動】書寫完成后相互修改,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

  【教師活動】根據(jù)學生暴露的問題適時進行強化,指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加深學生對方法的掌握

  【討論】結合四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讓學生分析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說出離子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區(qū)別,找到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板書:意義:描述一類化學反應,揭示該類化學反應的實質

  【舉例】Nacl溶液、Kcl溶液與AgNo3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都為Ag++cl—=Agcl↓

  【轉折】結合開始時的實例,提出疑問:滴加AgNo3溶液產生沉淀就能證明溶液中一定就有cl—嗎?

  任務四

  【實驗探究】分別向Nacl、Na2c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再加入硝酸溶液,從而引出離子檢驗的問題。

  【學生活動】自行總結出cl—的檢驗方法,同時能夠分析出so42—、co32—的檢驗方法,認識到離子檢驗是離子反應的一項重要應用。

  板書:3、離子反應的應用

  【概括總結】

  【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第二節(jié)電解質

  二、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1、離子反應:有離子參加

  發(fā)生條件:生成難溶物、水、氣體

  2、離子方程式

  意義:描述一類化學反應,揭示該類化學反應的實質

  3、離子反應的應用:離子檢驗

  講:最后我來談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效果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始終把關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放在核心位置,自始至終采用實驗探究、分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思索、探究中迸發(fā)出火花,使得原本比較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利于接受;同時由于思維建模方法的使用,將難點內容———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分散在分析、建模、解模的過程中,很好的解決了困擾學生的問題。從整節(jié)課的實施效果來看,較好的達成了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

化學說課稿 篇6

  確定課題階段:

  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我選擇初三化學緒言的理由,這兩句話高度概括了本課題內容在整個初三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確定課題之后我進行了初步思考,發(fā)現(xiàn)了最重要問題:目前師與生之間是陌生的!進一步深入思考發(fā)現(xiàn),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等教育教學理論都要求教師要了解和溝通學生,要從學情出發(fā)進行教學。

  準備工作階段:

  所以我進行了課前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三個方面:

  一是學生必須全面正確認識化學;二是要把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轉化為學習化學的動力;三是親近化學,污染不是化學的錯,是人類對化學的無知造成的。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依據(jù)課標制定了本課題的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針對前面提到的師生之間陌生帶來的問題,我利用暑假解決了問題。

  原則:

  1.“減負”原則;2.趣味性原則。

  內容:

  1.趣味實驗。2.上網(wǎng)學習,分學習小組制作PPT匯報成果。

  具體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實驗。

  首先:學生想辦法制得紫甘藍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堿面水和白醋做實驗。第三步:從生活中找其它液體進行實驗對比,并進行分類。突出化學變化到物質分類的規(guī)律性,落實對比方法和分類觀。

  二是上網(wǎng)學習,分小組制作PPT進行匯報。

  我們創(chuàng)建了針對初三化學的“未來化學世界的博客”。

  主要意圖:1、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提高興趣,引導學習。2、初步培養(yǎng)接受、吸收、整理化學信息的能力。3、學生自主學習,并進行表達、交流。

  課堂教學階段:

  我從縱向:什么是化學—為什么學化學—怎么學化學;橫向:意圖—素材—知識—情感等四個維度介紹我的實施課堂教學情況。

  “什么是化學”這個環(huán)節(jié)有三個小環(huán)節(jié)。

  第一步:課堂導入。播放燃放鞭炮視頻。

  導語:新學期開學了,對我們的一生來說都很重要的一門新學科要“開業(yè)”了,按照我們中國人習慣開業(yè)吧。播放結束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充氣氣球并扎破,對比研究提問,制

  造思維沖突。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突出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不同。

  第二步:趣味作業(yè)匯報。(展示圖片)這是學生做的情況和收到的匯報作業(yè)。該環(huán)節(jié)主要落實學科思想為:1、初步了解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2、滲透分類對比的'學科思想方法。突出變化到規(guī)律的過程。

  第三步:利用數(shù)學素材。(展示圖片)我在課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穩(wěn)定而四邊形不穩(wěn)定這一學生熟知數(shù)學素材。數(shù)學學科的結構與性質關系與化學學科不完全相同,但現(xiàn)象背后探究本質的科學意識完全相同�;瘜W變化與物質的內部(微觀)結構有關。

  完成三個小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之后,化學的定義就呼之欲出了。在“什么是化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利用了三個素材知道了化學的定義,并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體驗。

  那么,這樣的學科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

  “為什么學習化學”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四個小環(huán)節(jié)。

  首先討論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讓我高興的是就此問題學生們課后在博客中留言進行交流。

  第二步討論青銅器到鐵器和古代中國四大發(fā)明,并引向現(xiàn)代生活與化學的關系,學習小組展示匯報。首先是化學之美:該小組展示奧運煙火到上海世博煙火,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學的美麗和神奇。

  當學生展示第二個主題“衣”之后,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材質的衣物讓同學們觸摸材質。當他們翻看標簽的時刻及時滲透:查閱資料是認識物質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這一學科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于改善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品質這一重要的科學觀。

  除此之外還有“食”、“住”、“行”等主題。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這一主題的學生展示情況。(播放學生展示視頻35秒)

  學生的有些話語顯得稚嫩,但他們準備的材料和內容遠遠超出我在博客中提供的素材。我發(fā)現(xiàn),充分信任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實際上,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什么是化學”是學生的認識從生活到化學的過程;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為什么學習化學”是學生的認識從化學到社會的過程,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同學們展示結束之后,借用同學們展示的內容共同感受了化學是社會生活中的中心學科這一重要的學科觀念,并鼓勵同學們一定學好化學。

  在“為什么學習化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利用了這兩個素材和網(wǎng)絡資源等素材了解了簡單的化學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學是化學研究的領域,并有了驚訝-思考-感嘆-榮譽感到?jīng)Q心學習化學的情感體驗。

  那么,這樣重要的學科要怎么學習呢?

  “怎么學習化學”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選擇了化學實驗方法、微觀視角和化學用語等三個小環(huán)節(jié)。

  首先,演示趣味實驗。實驗設計非常簡單: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過量稀鹽酸→加入碳酸鈉粉末。形象描述為:“白酒變葡萄酒”、“葡萄酒變白酒”、“白酒變汽水”。主要意圖:突出重點并與暑假趣味作業(yè)相呼應。

  第二步:宏觀微觀視角。

  20xx年版化學課程標準開篇就明確提出“化學是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質”,可見正確認識微觀視角的重要性。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課堂上以討論數(shù)學學科中的線-點關系為例引入微觀視角,并播放了一段視頻。因說課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視頻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尋找地球,穿過大氣層,以一滴水的視角進入海洋,繼續(xù)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后到達微觀視角。

  該視頻中涉及到宇觀、宏觀、介觀和微觀,面對初中生我們只強調宏觀和微觀。該環(huán)節(jié)

  通過視聽立體感受微觀和宏觀視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有趣的科學想象。

  關于未來醫(yī)學的有趣想象:

  人造機器人,機器人再造小機器人,小機器人再造更小機器人,如此往復,最終造出來的小小機器人小到直接進入人體內修復損傷器官和部位,達到無痛治療而痊愈的目的。

  該環(huán)節(jié)中升華學生的感受,通過美妙想象激發(fā)學生的美好憧憬和無盡的向往。

  第四步:討論水的各種表達方式。

  在關于幾種表達方式孰優(yōu)孰劣的討論中學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學式�;瘜W式是以模型化思想為基礎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學科思想。理解運用數(shù)學、物理公式和化學用語,甚至書寫某體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為基礎。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實際上是最佳模型的選擇過程。

  在“如何學習化學”這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利用了這幾個素材,知道了實驗方法、微觀視角和化學語言工具,從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向往的情感體驗。

  對于本課題來說,掌握知識點不是目的,我們的教學意圖是同學們初步全面正確的認識化學這一學科,通過學習活動糾正和完善頭腦中的前概念,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這是課堂教學三個環(huán)節(jié)。

  下面是課后作業(yè):寫一篇短文:《假如沒有化學—寫在化學第一節(jié)課后》。留作紀念,今后學習更多化學知識后再次欣賞,感悟自己的成長。

  課后反思階段:

  你喜歡化學嗎?所有同學都回答:喜歡化學。這是封閉式提問,只求認同感。我又設計了這樣的開放式提問:

  假如你要成為化學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學?

  有41.7%的同學填寫了想研究醫(yī)藥方面的化學。

  今天不一定決定未來職業(yè),但這種愿望是同學們繼續(xù)學習的動力!也是我覺得這節(jié)課成功的地方。

  不難發(fā)現(xiàn),把課堂還給學生,觸動孩子們內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會帶來無盡的前進動力。

  結束語:

  在設計、備課、上課、反思、整理說課稿的過程中我真切體會了“功夫在課下”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備好緒言課備的不只是一節(jié)課,是整個初三化學,甚至是整個基礎化學教育。

  我想,對一個老師而言,用心上課就是最好的課。

  我的說課結束了,請您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化學說課稿05-21

初中化學說課稿12-21

高中化學說課稿05-27

化學說課稿匯編八篇04-13

(集合)高中化學說課稿05-28

初中化學說課稿優(yōu)秀03-20

初中化學說課稿[實用]07-23

【精華】化學鍵說課稿三篇02-08

【經(jīng)典】初中化學說課稿15篇05-23

化學鍵說課稿匯總5篇04-22

關于化學說課稿錦集6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化學說課稿錦集6篇

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和考綱分析。

  本專題內容來自于《化學反應原理》第二章第二節(jié)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jié),進行一輪復習時,我們把這兩部分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對化學反應限度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本專題的復習對后面物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的復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ㄒ唬┛季V透析:

  1、了解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了解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含義,能夠利用化學平衡常數(shù)進行簡單的計算。

  2、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認識并能用相關理論解釋其一般規(guī)律。

  3、了解化學平衡的調控在生活、生產和科學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ǘ┛键c梳理:

  考點一: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

  考點二:化學平衡常數(shù)平衡轉化率及其計算。

  考點三:化學平衡的移動。

  二、學情分析。

  (一)知識儲備。

  通過對新課的學習,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tài),化學平衡常數(shù)及平衡轉化率已有所了解。

  (二)能力基礎。

  作為高三理科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小組學習及自我學習能力,具有分類歸納的基礎。

 �。ㄈ⿲W習障礙。

  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知識會有所遺忘,大部分學生缺乏對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建立及判斷。

  掌握平衡常數(shù)和平衡轉化率及其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對主干知識的歸納、梳理和加工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

  2、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含義。

 �。ǘ┙虒W難點:

  化學平衡常數(shù)和平衡轉化率及有關計算

  五、教學方法。

  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學案導學、高效課堂”的模式,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人人參與的興趣,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讓學生課前填寫學案的知識梳理部分,為本節(jié)課的復習做好知識上的準備,明確本節(jié)課的復習目標。

 �。ǘ┱n堂學習。

  考點一、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

  教師設置問題驅動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出化學平衡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標志。驅動問題:

  問題1:化學平衡狀態(tài)有什么特點?你是如何理解正逆反應相等的?

  問題2:已知可逆反應2HI(g) I2+H2(g) △H>0,在恒容的密閉容器中加入少量NO2,在達到平衡之前氣體的顏色、容器的壓強、溫度、混合氣體的密度是如何變化的?

  問題3:可逆反應A(s) + 2B2(g) 2C2(g) +D2(g),在密閉容器中達到平衡的過程中,混合氣體的密度會有變化嗎?

 �。ㄈw納總結:

  直接標志。

  間接標志。

 �。ㄋ模⿲c練習:

  1、在固定體積的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2NO2( g ) ,2NO ( g ) + O2 ( g )該反應達到平衡的標志是:

  (1)混合氣體的顏色不再改變 ( )

 �。�2) O2氣體的物質的量濃度不變 ( )

  (3)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 ( )

 �。�4)混合氣體的壓強不變 ( )

 �。�5)單位時間內消耗2nmolNO2的同時生成2nmolO2 ( )

 �。�6)單位時間內NO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 )

  2、下列方法中可以證明A(s) + 2B2(g) C2(g) +D2(g) 已經(jīng)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個B — B鍵的斷裂的同時有一個C — C鍵的斷裂。

 �。�2)反應速率ひ(B2):ひ(C2):ひ(D2)=2:1:1。

 �。�3)C(B2):C(C2):C(D2) = 2:2:1。

 �。�4)溫度、體積一定時,容器內的壓強不再變化。

 �。�5)溫度、壓強一定時,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

  考點二:化學平衡常數(shù)K、平衡轉化率及其計算。

  典型例題:

  一定溫度下的密閉容器中存在如下反應:2SO2(g)+O2(g) 2SO3(g),已知SO2和O2的初始濃度分別為0。4mol。L—1和1mol。L—1,經(jīng)測定該反應在該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K約等于19,試判斷:

 �。�1)當SO2轉化率為50%時,該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若未達到,向哪個方向進行?

 �。�2)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SO2的轉化率應為多少?

  感悟高考真題:

  1、(1)火箭殘骸中�,F(xiàn)紅棕色氣體,原因為N2O4(g) 2NO2(g),當溫度升高時,氣體顏色變深,則該反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吸熱”或“放熱”)反應。

 �。�2)一定溫度下,反應(II)的焓變?yōu)椤鱄�,F(xiàn)將1molN2O4充入一恒壓密閉容器中, 下列示意圖正確且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

  文本框: 氣體密度 文本框: △H/KJ?mol?1文本框: N2O4轉化率文本框: v(正) ,若在相同沮度下,上述反應改在體積為I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進行,平衡常數(shù) (填“增大” “不變”或“減小”),

  2、(1)已知反應NO2(g)+SO2(g) , SO3(g)+NO(g)的ΔH=—41.8 kJ·mol—1,一定條件下,將NO2與SO2以體積比1∶2置于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下列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

  a、體系壓強保持不變。

  b、混合氣體顏色保持不變。

  c、SO3和NO的體積比保持不變。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時生成1 mol NO2。

 �。�2)測得上述反應平衡時NO2與SO2的體積比為1∶6,列式計算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

  設計目的:節(jié)選與本專題有關的近年高考題進行分析和訓練,讓學生感受高考,明確高考方向,增強備考信心。

  七、板書設計。

  1、 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標志,變量到不變時即達到平衡狀態(tài)。

  2、化學平衡常數(shù)。

 �。�1)化學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

  (2)化學平衡常數(shù)有關計算。

  模式(三段式)

  mA(g)+nB(g) 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轉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 x qx

  對于反應物:

  n(平)= n(始)-n(變)

  對于生成物:

  n(平)= n(始)+ n(變)

  八、教學反思和教學效果。

  本節(jié)課的設計立足于高三理科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guī)律,采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將課堂學習的過程最大限度的交給學生,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精選典型習題帶動考點復習 ,再通過習題訓練讓學生固化考點的思路,通過復習讓學生達到知識點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

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

  “化學反應速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第2章第1節(jié)的教學內容。在高中化學必修2中已經(jīng)初步學習過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從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兩個方面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化學反應,使學生在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工生產問題時,體會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本節(jié)內容將進一步理解鞏固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學習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方法。是對必修二中化學反應速率的延伸和總結,同時進一步介紹了化學反應速率的本質。本節(jié)內容也為后面學習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打下了基礎,對后續(xù)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ǘ┙虒W內容

  本節(jié)教材介紹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回顧完物理現(xiàn)象速率的示方法后,進而引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過化學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教材內容由表及里,由淺深入,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識規(guī)律。

  【過渡】接下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說學情

 �。�1)學生起點能力分析:學生在高中化學必修二中已經(jīng)初步學習了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知道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掌握本節(jié)知識難度不大。

 �。�2)學生“生活現(xiàn)象”的分析:本節(jié)內容重在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學習,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已經(jīng)接觸過很多關于化學反應速率的生活現(xiàn)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礎。

 �。�3)學生“認知方式”分析:學生理解能力基本沒有問題,已具備一定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不能主動參與到知識獲得的過程中,因此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過渡】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排意圖及高一學生的特點,本課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

  2、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表達式及其簡單計算

  3、通過實驗探究,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方法,知道化學反應速率是通過實驗測量的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描述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3、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重視實驗的規(guī)范操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思維品質,體驗化學實驗的喜悅,培養(yǎng)對化學研究的興趣。

  3、通過學習化學反應速率,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化

  學價值觀。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化學反應速率的含義

  2、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難點:1、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

  2、化學反應速率的測量

  【過渡】根基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主要體現(xiàn)“教學并重”的教學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同時根據(jù)課本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化學,讓學生思考、討論、歸納并逐步將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本節(jié)課結合教材特點,指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開展知識活動,運用實驗,層層導入,讓學生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本質。

  運用講授、引導、探究、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的教學方法。首先,展示幾幅運動的圖片,以物理現(xiàn)象速率的表示方法,引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過化學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

  六、說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現(xiàn)象,結合高中化學必修二所學有關化學反應速率的相關知識,理解并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過實驗展示,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進一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思路。

化學說課稿 篇3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chuàng)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jù)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采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jù)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jīng)了解空氣占據(jù)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里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jié)內容之前,學生已經(jīng)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了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jié)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fā)現(xiàn)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制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于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后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2、結構特點

  這一節(jié)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lián)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復,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根據(jù)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jié)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jù)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并了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xiàn)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并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fā)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huán)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fā)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chuàng)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的終生發(fā)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注重體現(xiàn)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fā)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么?

 �。ㄕ故疽恢豢账芰掀浚┢恐杏惺裁�?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盡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贋槭裁纯諝饪床灰姸置恢�

 �、谠趺醋C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么物質組成?

 �、芸諝馐怯梢环N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逓槭裁达L景區(qū)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yè)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邽槭裁从械奈镔|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谠趺醋C明空氣確實存在?

 �、劭諝庥墒裁次镔|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jù)你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松開手后,塑料瓶中出現(xiàn)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系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yōu)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xiàn)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么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jù),設計實驗:

  根據(jù)已有知識,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收集到的證據(jù)可能有:

 �、賱游镞M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并放出二氧化碳;

 �、谥参镞M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芟奶欤瑥谋淅锬贸霰V泉水,片刻后,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菟执嗟娘灨稍诳諝庵虚L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拚故疽恍瞧谇胺胖帽┞犊諝庵械氖宜�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么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fā)現(xiàn)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jù)已有知識,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收集證據(jù),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xiàn)的科學態(tài)度

  2.了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了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搜集證據(jù)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的教育。

  三【實驗探究3】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xiàn)象并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并作上記號。并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后,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xiàn)象。

  5.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xiàn)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繼續(xù)上升,不能繼續(xù)上升又說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xiàn)象,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并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么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于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并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xiàn)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并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占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后,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yǎng)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yǎng)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于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于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余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著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么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并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①裝置氣密性不好;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③沒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后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yè)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并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yè)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并通過系統(tǒng)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化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zhí)教的依據(jù),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jù)。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課選自魯教版八年級全一冊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自然界中的水》第2課時《天然水的人工凈化》。本課題以水為載體,探討常用凈化水的方法與技能,主要掌握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水方法。教材處理方法是將課標要求的靜置沉淀,過濾,吸附沉降、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聯(lián)系,突出過濾這個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過濾又為后續(xù)粗鹽的提純打下基礎,因此本節(jié)內容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掌握他們的情況有利于課堂的教學。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具有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但對于實驗的規(guī)范操作以及實驗現(xiàn)象觀察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沉淀、過濾是學生第一次系統(tǒng)地體會和學習分離混合物的方法,這也為以后系統(tǒng)學習混合物的分離提供了知識準備,為學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離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因此本課的學習具有重大意義。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說出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化方法;掌握過濾的`實驗操作。

  2.通過練習過濾的實驗操作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水方法;過濾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

  【難點】

  過濾實驗的操作。

  確定這樣的重難點,是我在對教材了解的基礎上,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并充分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重點,教學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將采用啟發(fā)誘導的方式,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同學們感受新知,鞏固新知,在學法方面,我將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方式展開自主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來重點說一下我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yè)。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上課伊始,首先我將引入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讓大家思考如何幫助魯濱遜把黃泥水轉變?yōu)榭娠嬘玫乃瑥亩霰菊n主題。這樣設計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化學、發(fā)現(xiàn)化學,培養(yǎng)學科興趣。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導入之后就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會以四個水凈化的方法展開。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將采用提問和演示的方法展開,首先通過“如何除去像泥沙這種不溶性的雜質呢?”、“用靜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雜質嗎?”這樣的問題串引起學生思考,隨后展示明礬凈水的過程,使學生通過直觀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礬的作用。

  之后是過濾。過濾是初中化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實驗操作,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過濾的作用以及過濾操作。我會先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意識到過濾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雜質,接著演示完整的過濾操作,包括濾紙的折法、裝置的組裝、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隨后請學生總結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項,經(jīng)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過濾操作的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一貼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會組織學生以化學小組的形式對黃泥水進行過濾操作,實驗同時教師注意巡回指導。實驗結束后,小組之間相互展示實驗成果。濾液不澄清的小組注意總結原因。從而完成對于過濾操作的講解。

  接下來是活性炭吸附。我會讓學生觀察濾液和純凈水,看看有什么區(qū)別,接著將活性炭包放入略帶顏色的濾液中,充分攪拌后靜置。觀察燒杯中的液體變化。進而在PPT上展示關于活性炭吸附異味和色素的資料,請同桌之間相互探討活性炭凈水的主要原理。

  最后是蒸餾。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用滴管滴取上述燒杯中的清液,滴在潔凈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燈上慢慢加熱,至水分消失觀察現(xiàn)象。再將活性炭吸附后的濾液加熱煮沸,使水蒸氣冷凝在燒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燈上慢慢加熱到水分消失。觀察玻璃片上發(fā)生的現(xiàn)象。通過實驗證明通過蒸餾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雜質。

  經(jīng)過以上過程便完成了對于水凈化方法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凈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過濾操作,是為了讓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步驟、實驗裝置、操作方法等有總體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新課講授后就是鞏固提升環(huán)節(jié),我會提問學生過濾后濾液仍然渾濁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師生總結得出正確答案,達到深化過濾操作等相關知識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由學生總結課堂內容。最后布置作業(yè):課后查閱資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壺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區(qū)別?下節(jié)課交流討論。

化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在魯科版教材中,離子反應的內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學反應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學生掌握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離子反應等核心概念,學會簡單的電離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及簡單離子的檢驗,而難度較大的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弱電解質的電離、涉及弱電解質或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則安排在化學反應原理中,這種螺旋式上升的知識體系符合知識的層進性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發(fā)揮概念對學生認識發(fā)展的作用與功能,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注意知識深廣度的把握,不要隨意提升難度,加重學生負擔。本課時內容既銜接了第一章運用實驗方法進行化學研究和學習內容,又銜接了本章第一節(jié)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關系的內容,同時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根據(jù)我對課標的解讀和認識,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2、掌握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并能準確書寫常見的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簡單的離子方程式;

  3、了解常見離子cl—、so42—、co32—的檢驗方法。

 �。ǘ┻^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內容認識到離子反應是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實質,體會到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并且鍛煉了動手實驗的能力,從現(xiàn)象中分析、歸納的能力。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夠從新的角度認識溶液中的反應,從微觀層面加深對反應實質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意義、簡單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三、教法、分析學法

  教學目標能否達成必須建立在對學生情況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對溶液的導電性、電解質、復分解反應的知識已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了電解質在溶液中能電離出離子,知道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因此,本節(jié)課的任務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對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反應本質——離子反應及其條件進行探討,并在分析過程中學會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理論教學一直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那么如何將枯燥的.化學理論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并指導其學習呢?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备鶕�(jù)這種情況,我主要采用了以分組實驗探究法和分組討論法為主線,結合引導分析教學法、歸納分析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讓學生能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對于難點問題的處理則采用了思維建模的方法,將難點分散到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而學生主要采用實驗探究、觀察思考、交流研討的方法進行學習。學生自己邊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科學的方法處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結論。這樣既能強化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又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對所得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

  四、過程分析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我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了四個教學任務,同時根據(jù)具體需要編制了課堂導學案,這四個具體任務是:

 �。�1)通過實驗探究和實例分析,使學生建立離子反應的概念,初步認識到離子反應的實質。

  (2)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分析出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并在分析過程中逐步體會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3)練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能從反應實質中體會方法的使用。

 �。�4)通過對比試驗,學會簡單離子的鑒別方法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的實施方法

  教學設計:

  【新課引入】

  【創(chuàng)設情景】:一位護士遇到了一個難題,她在給病人輸液時發(fā)現(xiàn)一瓶氯化鈉注射液和一瓶葡萄糖注射液的標簽脫落了,能否用一種簡便的化學方法幫她將這兩瓶溶液分開呢?

  【學生活動】討論尋找答案,可提示上節(jié)課電解質的內容。學生找到方法后進行實驗驗證

  【教師活動】在學生說出加入硝酸銀溶液的方法后,可分析在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中的電離情況,找到

  反應的實質:Ag++cl—=Agcl↓

 �。ㄔO計意圖)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實現(xiàn)學化學用化學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同時,達到以下知識與技能目標:①利用氯化鈉和葡萄糖回顧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知識②引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實質③為離子檢驗埋下伏筆。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在此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能夠認識到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肯定與離子有關,由此進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內容———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板書: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講:接下來我安排了第一組探究任務,進一步探究電解質在水溶液的反應實質。

  任務一:【實驗探究】先向Ba(oH)2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接著按P43圖2—2—8所示裝置連接,然后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指導學生邊觀察實驗邊做好下表實驗記錄)。

  講:在學生認真觀察了實驗現(xiàn)象之后,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問題探究】(1)燈泡亮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2)溶液顏色的變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白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4)稀硫酸與Ba(oH)2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混合后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討論并歸納】(教師引導學生沿著如下路徑分析歸納)硫酸與Ba(oH)2分別屬于酸、堿類電解質→從電離的角度分析,硫酸與Ba(oH)2溶液中的所含微粒分別是H+、so42—、Ba2+、oH—→燈泡亮度由亮變暗說明溶液導電能力減弱,自由移動離子濃度減小,離子有消耗,參加了化學反應→溶液由紅色變淺至消失,即溶液堿性減弱,證明H+和oH—結合生成了水→不難推斷,白色難溶物是Ba2+與so42—結合生成的Baso4沉淀→稀硫酸與Ba(oH)2溶液反應的實質是溶液中的H+、so42—、Ba2+、oH—相互結合生成了水和Baso4沉淀(難溶物)→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實質是離子間的反應。

  副板書:H2so4和Ba(oH)2的電離方程式,反應的實質Ba2++so42—+2H++2oH—=Baso4↓+2H2o

 �。ㄔO計意圖)利用思維建模的方法,在分析過程中滲透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分散難點。

  板書:1、離子反應

  講:在分析了離子反應的實質后,自動生成了兩個問題:

  【質疑】離子反應若要發(fā)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電解質溶液中的離子是否全部都參加了反應?

  講: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開始了第二組探究實驗任務:探究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

  任務二:

  【實驗探究】分組實驗探究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①向盛有cuso4溶液的試管中加入NaoH溶液

  ②向盛有滴入酚酞試劑的NaoH溶液的試管中滴加鹽酸

 �、巯蚴⒂蠳a2co3溶液的試管中滴加鹽酸

  【分析】:讓學生使用上面實例的分析過程分析各組電解質的電離情況,然后找到各組反應的實質,最后總結出離子反應

  發(fā)生的條件

  【學生活動】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各小組對反應實質的分析情況,由各組代表互相評

  析,相互修改,找到反應實質。

 �。ㄔO計意圖)認知理論研究表明,自主動手操作是認識新知的最重要的途經(jīng)之一,利用此達成過程與方法目標,同時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良好氛圍的形成。通過分組實驗,鍛煉了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既能讓學生找到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又能在分析中認識到反應的實質,同時還能熟練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完成了思維建模的建模過程。在相互評析過程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避免了教師機械的講解,很好的達成了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

  板書:發(fā)生條件:生成難溶物、水、氣體

  講:在任務二完成之后,我回顧了剛才提出的問題:在離子反應中,是否電解質溶液中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離子反應?至此,學生已經(jīng)能夠很清晰的認識到并非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反應,從而順利的生成離子方程式的概念

  【講解】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實質是離子間的反應,在以上的分析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并非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反應,因此我們就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達離子反應,稱之為離子反應方程式。

  板書:2、離子方程式

  任務三

  【練習】學案中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ㄔO計意圖)因為在分析、建模的過程中已經(jīng)接觸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此處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就是解模的具體應用,學生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覺。魯科版教材中介紹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不同于以往教材中出現(xiàn)的“寫、拆、刪、查”四步法,它的優(yōu)點在于學生是在真正認識了電解質溶液反應實質的基礎上用化學語言來描述離子反應,脫離了化學方程式的束縛,有助于學生用離子反應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學生活動】書寫完成后相互修改,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

  【教師活動】根據(jù)學生暴露的問題適時進行強化,指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加深學生對方法的掌握

  【討論】結合四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讓學生分析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說出離子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的區(qū)別,找到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板書:意義:描述一類化學反應,揭示該類化學反應的實質

  【舉例】Nacl溶液、Kcl溶液與AgNo3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都為Ag++cl—=Agcl↓

  【轉折】結合開始時的實例,提出疑問:滴加AgNo3溶液產生沉淀就能證明溶液中一定就有cl—嗎?

  任務四

  【實驗探究】分別向Nacl、Na2c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再加入硝酸溶液,從而引出離子檢驗的問題。

  【學生活動】自行總結出cl—的檢驗方法,同時能夠分析出so42—、co32—的檢驗方法,認識到離子檢驗是離子反應的一項重要應用。

  板書:3、離子反應的應用

  【概括總結】

  【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第二節(jié)電解質

  二、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1、離子反應:有離子參加

  發(fā)生條件:生成難溶物、水、氣體

  2、離子方程式

  意義:描述一類化學反應,揭示該類化學反應的實質

  3、離子反應的應用:離子檢驗

  講:最后我來談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效果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始終把關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放在核心位置,自始至終采用實驗探究、分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思索、探究中迸發(fā)出火花,使得原本比較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利于接受;同時由于思維建模方法的使用,將難點內容———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分散在分析、建模、解模的過程中,很好的解決了困擾學生的問題。從整節(jié)課的實施效果來看,較好的達成了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

化學說課稿 篇6

  確定課題階段:

  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我選擇初三化學緒言的理由,這兩句話高度概括了本課題內容在整個初三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確定課題之后我進行了初步思考,發(fā)現(xiàn)了最重要問題:目前師與生之間是陌生的!進一步深入思考發(fā)現(xiàn),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等教育教學理論都要求教師要了解和溝通學生,要從學情出發(fā)進行教學。

  準備工作階段:

  所以我進行了課前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發(fā)現(xiàn),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三個方面:

  一是學生必須全面正確認識化學;二是要把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轉化為學習化學的動力;三是親近化學,污染不是化學的錯,是人類對化學的無知造成的。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依據(jù)課標制定了本課題的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針對前面提到的師生之間陌生帶來的問題,我利用暑假解決了問題。

  原則:

  1.“減負”原則;2.趣味性原則。

  內容:

  1.趣味實驗。2.上網(wǎng)學習,分學習小組制作PPT匯報成果。

  具體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實驗。

  首先:學生想辦法制得紫甘藍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堿面水和白醋做實驗。第三步:從生活中找其它液體進行實驗對比,并進行分類。突出化學變化到物質分類的規(guī)律性,落實對比方法和分類觀。

  二是上網(wǎng)學習,分小組制作PPT進行匯報。

  我們創(chuàng)建了針對初三化學的“未來化學世界的博客”。

  主要意圖:1、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提高興趣,引導學習。2、初步培養(yǎng)接受、吸收、整理化學信息的能力。3、學生自主學習,并進行表達、交流。

  課堂教學階段:

  我從縱向:什么是化學—為什么學化學—怎么學化學;橫向:意圖—素材—知識—情感等四個維度介紹我的實施課堂教學情況。

  “什么是化學”這個環(huán)節(jié)有三個小環(huán)節(jié)。

  第一步:課堂導入。播放燃放鞭炮視頻。

  導語:新學期開學了,對我們的一生來說都很重要的一門新學科要“開業(yè)”了,按照我們中國人習慣開業(yè)吧。播放結束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充氣氣球并扎破,對比研究提問,制

  造思維沖突。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突出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不同。

  第二步:趣味作業(yè)匯報。(展示圖片)這是學生做的情況和收到的匯報作業(yè)。該環(huán)節(jié)主要落實學科思想為:1、初步了解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2、滲透分類對比的'學科思想方法。突出變化到規(guī)律的過程。

  第三步:利用數(shù)學素材。(展示圖片)我在課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穩(wěn)定而四邊形不穩(wěn)定這一學生熟知數(shù)學素材。數(shù)學學科的結構與性質關系與化學學科不完全相同,但現(xiàn)象背后探究本質的科學意識完全相同�;瘜W變化與物質的內部(微觀)結構有關。

  完成三個小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之后,化學的定義就呼之欲出了。在“什么是化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利用了三個素材知道了化學的定義,并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體驗。

  那么,這樣的學科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

  “為什么學習化學”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四個小環(huán)節(jié)。

  首先討論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讓我高興的是就此問題學生們課后在博客中留言進行交流。

  第二步討論青銅器到鐵器和古代中國四大發(fā)明,并引向現(xiàn)代生活與化學的關系,學習小組展示匯報。首先是化學之美:該小組展示奧運煙火到上海世博煙火,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學的美麗和神奇。

  當學生展示第二個主題“衣”之后,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材質的衣物讓同學們觸摸材質。當他們翻看標簽的時刻及時滲透:查閱資料是認識物質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這一學科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于改善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品質這一重要的科學觀。

  除此之外還有“食”、“住”、“行”等主題。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這一主題的學生展示情況。(播放學生展示視頻35秒)

  學生的有些話語顯得稚嫩,但他們準備的材料和內容遠遠超出我在博客中提供的素材。我發(fā)現(xiàn),充分信任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實際上,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什么是化學”是學生的認識從生活到化學的過程;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為什么學習化學”是學生的認識從化學到社會的過程,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同學們展示結束之后,借用同學們展示的內容共同感受了化學是社會生活中的中心學科這一重要的學科觀念,并鼓勵同學們一定學好化學。

  在“為什么學習化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利用了這兩個素材和網(wǎng)絡資源等素材了解了簡單的化學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學是化學研究的領域,并有了驚訝-思考-感嘆-榮譽感到?jīng)Q心學習化學的情感體驗。

  那么,這樣重要的學科要怎么學習呢?

  “怎么學習化學”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選擇了化學實驗方法、微觀視角和化學用語等三個小環(huán)節(jié)。

  首先,演示趣味實驗。實驗設計非常簡單: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過量稀鹽酸→加入碳酸鈉粉末。形象描述為:“白酒變葡萄酒”、“葡萄酒變白酒”、“白酒變汽水”。主要意圖:突出重點并與暑假趣味作業(yè)相呼應。

  第二步:宏觀微觀視角。

  20xx年版化學課程標準開篇就明確提出“化學是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質”,可見正確認識微觀視角的重要性。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課堂上以討論數(shù)學學科中的線-點關系為例引入微觀視角,并播放了一段視頻。因說課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視頻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尋找地球,穿過大氣層,以一滴水的視角進入海洋,繼續(xù)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后到達微觀視角。

  該視頻中涉及到宇觀、宏觀、介觀和微觀,面對初中生我們只強調宏觀和微觀。該環(huán)節(jié)

  通過視聽立體感受微觀和宏觀視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有趣的科學想象。

  關于未來醫(yī)學的有趣想象:

  人造機器人,機器人再造小機器人,小機器人再造更小機器人,如此往復,最終造出來的小小機器人小到直接進入人體內修復損傷器官和部位,達到無痛治療而痊愈的目的。

  該環(huán)節(jié)中升華學生的感受,通過美妙想象激發(fā)學生的美好憧憬和無盡的向往。

  第四步:討論水的各種表達方式。

  在關于幾種表達方式孰優(yōu)孰劣的討論中學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學式�;瘜W式是以模型化思想為基礎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學科思想。理解運用數(shù)學、物理公式和化學用語,甚至書寫某體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為基礎。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實際上是最佳模型的選擇過程。

  在“如何學習化學”這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利用了這幾個素材,知道了實驗方法、微觀視角和化學語言工具,從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向往的情感體驗。

  對于本課題來說,掌握知識點不是目的,我們的教學意圖是同學們初步全面正確的認識化學這一學科,通過學習活動糾正和完善頭腦中的前概念,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這是課堂教學三個環(huán)節(jié)。

  下面是課后作業(yè):寫一篇短文:《假如沒有化學—寫在化學第一節(jié)課后》。留作紀念,今后學習更多化學知識后再次欣賞,感悟自己的成長。

  課后反思階段:

  你喜歡化學嗎?所有同學都回答:喜歡化學。這是封閉式提問,只求認同感。我又設計了這樣的開放式提問:

  假如你要成為化學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學?

  有41.7%的同學填寫了想研究醫(yī)藥方面的化學。

  今天不一定決定未來職業(yè),但這種愿望是同學們繼續(xù)學習的動力!也是我覺得這節(jié)課成功的地方。

  不難發(fā)現(xiàn),把課堂還給學生,觸動孩子們內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會帶來無盡的前進動力。

  結束語:

  在設計、備課、上課、反思、整理說課稿的過程中我真切體會了“功夫在課下”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備好緒言課備的不只是一節(jié)課,是整個初三化學,甚至是整個基礎化學教育。

  我想,對一個老師而言,用心上課就是最好的課。

  我的說課結束了,請您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