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tǒng)計》的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fā)展,統(tǒng)計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tǒng)計幾乎無處不在。本課是在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tǒng)計圖,并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也可以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讓學生學習平均數的知識,并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求平均數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
3、教學目標:
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fā)展。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fā)展。
4、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tǒng)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tǒng)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由于“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guī)律和教學的啟發(fā)性、直觀性及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chuàng)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chuàng)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fā)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還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一開始上課,我就用多媒體圖片把學生帶入曾經經歷的情景:投球比賽。并出示兩個小組進行投球比賽結果的統(tǒng)計表。
第一小組投球情況統(tǒng)計表
姓名
小紅
小蘭
小亮
小明
投中個數
8
5
6
9
第二小組投球情況統(tǒng)計表
姓名
小剛
小麗
小琴
投中個數
6
7
11
接著,讓學生說說從統(tǒng)計表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再請學生比較一下哪一組投球準一些。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白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總數和最多的數都不能比較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便于后面學習的開展。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初步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1)、小組內的四名同學結成裁判組,用自己的方法來判定哪一組是獲勝者。(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2)、師生分享討論結果,從中引出只有分別求出兩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才能正確判斷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現實世界的一切知識是始于經驗并終于經驗的。課上的統(tǒng)計表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做小裁判參與討論判定勝負,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捌骄鶖怠睂W生來說雖然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平均”的概念,當人數不相同,比總數不合理的情況下,引出平均數的概念成了學生的一種迫切需要,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起來。
2、初次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1)、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尋求兩個小組投中球數的平均數。
。2)、各小組匯報自己尋求答案的方法。
a、移多補少法。數量較少時使用方便。
b、計算法。
第一小組:8+5+6+9=28(個)28÷4=7(個)
第二小組:6+7+11=24(個)24÷3=8(個)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使學生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將他
們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1)、學生看算式回答: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除以4?7表示什么?
8+5+6+9=28(個)28÷4=7(個)
6+7+11=24(個)24÷3=8(個)
(28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總個數,4表示第一小組投球的人數,除以4是因為有4個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平均數。)
(2)、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試著總結計算平均數的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
4、感受平均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請學生聯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數?
學生舉例:班級考試的平均分;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電量等。
設計意圖: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
1、教學例題:
學校開展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拾礦泉水瓶的活動,小紅她們組同學拾得的瓶子數分別為13個、12個、11個、16個。求她們小組拾得的礦泉水瓶的平均數。
(1)、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獨立計算,尋求答案。教師巡視指導,并指名板演。評價板演時,再次歸納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2)、議一議:①求出的“13個”是每人實際拾到的礦泉水瓶子的個數嗎?②求出的“13個”與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一樣嗎?(不一樣,求出的“13個”只是一個平均數,而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是一個實際的數,是實際拾了13個。)
(3)、借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練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加深對平均數含義的認識,在教學中進行環(huán)保意識的滲透,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保護環(huán)境的小衛(wèi)士。
(四)、學以致用,體驗生活。
1、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對嗎?
2、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強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說小明一定比小強高嗎?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4、學校舉行獻愛心活動,我們班52名同學分成4組,第1組捐款192元,第2組捐款212元,第3組捐款205元,第4組捐款198元,平均每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說說你選擇哪一個答案,理由是什么。
5、以小組為單位,統(tǒng)計本組成員的身高,并計算出平均身高。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應用于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在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幾個現實情境。通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1、請學生當評委給這節(jié)課的整體上課效果打分,并選取幾個學生代表的分數,計算平均分。
當學生為最后得分爭論不休時,及時設疑:“以誰的分數為標準呢?什么分數是最公正的?”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請學生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以及打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給這節(jié)課打分”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信息反饋,并為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于課堂的拓展延伸,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十分有利。
五、說板書設計:
平均數
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簡潔明了,重點突出。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課本第86~87頁,例題,“想想做做“第1~5題。
連續(xù)進位乘法是在學習了不連續(xù)進位乘法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的,要比不連續(xù)進位的計算更復雜。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進位的方法或者計算不熟練,會造成計算上的錯誤。通過這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哪一位上的積滿幾十都要向前一位進位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減少乘法計算的錯誤率,按此順序進行教學,既完全符合學生堅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guī)律,又利于建構起科學的知識網絡。
根據本課的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使學生學會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中連續(xù)進位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教學重點:會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中連續(xù)進位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地進行計算連續(xù)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是計算教學,傳統(tǒng)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單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訓練,學生深感計算枯燥,《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本課創(chuàng)設了計算“3盒水彩筆一共有多少枝?”的現實情境,使學生感悟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過程,指出“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痹诒竟(jié)課中,學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將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運用練習法復習舊知和鞏固新學內容、用講解法來引導學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學習的計算方法,故事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更生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
三、說教學設計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復習為新授作鋪墊。
1.口算下面各題
20×370×83×5032×27×11
2.筆算;28×3
。1)學生練習,指名板演。
(2)集體訂正時,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
提問:個位上是怎樣算的?為什么十位上是8?
(3)提問筆算時要注意些什么?(算乘法時,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3.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運用乘法的這一計算方法繼續(xù)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進位乘法。(板書課題)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新課。
1.教學例題
。1)談話:小朋友,幼兒園老師為大班的'小朋友買了些彩色筆(出示例題圖),看圖你知道老師買了幾盒?每盒又是幾枝呢?你能幫助老師先估計一下大約一共有多少枝嗎?
。2)同桌討論,交流估計的結果。
在班內指名說說是怎樣估算的。
學生可能這樣估算:48接近50,50×3=150,大約有150枝,或48比50少一點,50×3=150,共有的枝數比150少一點。
(3)我們估計的怎么樣呢,自己動手算一算吧
、傧泉毩⑻剿,在算式的方框中填寫。
、谕烙懻,交流算法和書寫方法。
、刍貓蠼涣,理解掌握。
教師有選擇地出示幾位學生的算式(實物投影展示),分別說說是怎樣計算的?(結合板書)重點引導學生說說積的每一位上的得數的由來以及書寫位置。
。4)用估算檢驗筆算。
談話:剛才我們估計出了得數大約是多少,現在你們計算出的積在這個范圍內嗎?這說明了什么?如果得數與150枝相差很多說明什么?應該怎么辦?
2.小結計算方法。
提問:今天學習的乘法計算題有什么特點?(在課題中補充板書:連續(xù))
在計算連續(xù)進位乘法時,你覺得應該注意些什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并強調連續(xù)進位的計算方法和書寫方法。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聯系實際,鞏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1)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做題情況,進行個別輔導。
。2)指名板演,集體講評做法。訂正時注意相乘滿十是否進位了,有沒有加上進位的數。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1)談話;今天,我們學習了連續(xù)進位乘的方法,下面就請小朋友用自己學到的本領當回小大夫,和我們的啄木鳥一起帶大樹找找病因,再把蛀蟲給找出來。
(2)出示題目,學生同桌討論錯在哪里,再改正過來。
。3)指名交流,集體訂正。
(4)提問:通過給大樹看病,你覺得有什辦法能預防這些病?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各自在書上連線,指名說答案,集體訂正,指名說說是怎樣估算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題。
做在課堂作業(yè)本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題。
獨立思考后,先在小組內交流。
指名在班內說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修正、補充。
最后是評價鼓勵,全課總結。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于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個體的發(fā)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yǎng),情操的陶冶,身心發(fā)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诖,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在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們注重借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在輕松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诖,《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于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于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么?接著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并通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huán)節(jié)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fā)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 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yǎng)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fā)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進率關系,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fā)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后,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fā)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并引導問: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師繼續(xù)問:那么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 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于挑戰(zhàn)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墒窃谏燥@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zhàn)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fā)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么?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節(jié)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生初步理解了小數的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并會比較小數的大小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信息窗的情境圖分為兩部分,分別呈現了廚房和臥室的一角。廚房里有灶室、鍋、抽油煙機等物品;臥室里有桌子、椅子、書櫥等家具,每幅圖的下面都附有數據說明。擬讓學生在感受布局協(xié)調的同時,了解設計上的科學性,由此引入對小數加、減法的學習。學好這節(jié)課的知識,對今后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減法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角度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探索簡單的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操作,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合作探索的學習活動中,提高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生實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等方式為輔,幫助學生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五、說學法
本節(jié)課,我注重了對學生以下學法的指導。
1.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借助學生常見的家居常識設置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與興趣,讓學生提出“抽油煙機距地面有多高”,“一張0.7米得書桌該配多高的椅子”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興趣,從而引入本節(jié)內容。
2.教師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
由于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學習中要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讓學生搜集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3.重視學生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前提是,是學生逐漸的形成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自主解決問題。
六、說程序
測量內容
灶臺的高度
鍋底到火口的距離
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
書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測量結果
。ㄒ唬┙涣餍畔,導入新課
談話:課前,老師給大家布置了一項實踐作業(yè):回家實際測量一些數據,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誰來說說你的測量結果?(學生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從本課的知識點,交流情況加以評價。
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測量的數據,教師合理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ǘ┨岢鰡栴}、合作探究
談話:同學們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張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組數據(出示信息圖及數據),這些數據可都是通過科學驗證得來的。
1、獨立思考:讀一讀這些數據,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2、學生小組合作,根據信息,提出問題。
可能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
。1)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2)灶臺的高度和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4)書桌高度比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高多少米?
根據學生匯報,教師篩選問題并板書:
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引導學生看著數學信息提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學生互相交流問題,激起思維碰撞的浪花,為成功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1、學生根據問題,獨立列出算式。
板書: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數加法。
談話:仔細觀察這個算式----0.7+0.6=?你準備怎樣計算?請大家先獨立試一試,再在小組內交流。
可能學生會出現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數化成分數后計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豎式計算:
米分米
0.7
+0.6
1.3
組織學生交流,教師評價。
3、教學豎式計算。
引導學生關注豎式計算,討論:這樣寫對不對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夠一米,所以整數部分是0;根據米和分米的關系把數位對齊寫出豎式。
提問:應該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將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遷移過來,說明是用什么方法計算的,計算時是怎樣想的,啟發(fā)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計算小數加法和計算整數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加法要注意什么?
觀察和思考是數學學習不可缺少的,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思考,探究小數的加法,有助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從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悅。
4、自主探索小數減法
談話:你能用我們計算小數加法的方法,試著做一做這道小數減法題嗎?(綠點標示問題: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可能學生會出現和計算小數加法同樣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樣化)
學生匯報,自己總結,優(yōu)化算法,教師重點引導理解小數減法的意義,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點討論:得數前面的0和小數點能不能不寫?計算小數減法和計算整數減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減法時,應該注意什么?
遷移小數加法豎式計算的經驗,先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后集體交流,優(yōu)化算法,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計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學習整數減小數
談話:你知道1米比0.3米長多少嗎?(同桌互相討論,獨立解答)
交流:10分米減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豎式計算。
。▽Α1寫成1.0”,學生可能想不到,教師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
整數減小數,學生計算起來相對較難,先讓他們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理解算理,學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1、算一算(課件出示自主練習第一題)
學生以比賽闖關的形式,進行計算,哪個小組做得快做得對獲勝。
2、解決問題(自主練習第3題)
談話:仔細觀察畫面,你能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嗎?
學生提問題,獨立解決,集體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說說是怎樣想的。
采用闖關比賽、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鞏固練習,避免計算教學的
單調與枯燥,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進行知識的交流,情感的傳遞,體驗成功。
3.數學來源于生活。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并且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我選取了一個有趣的題來鞏固所學知識,肯定能激發(fā)出學生練習的欲望,題意為:每人做幾個紙團,每個紙團里寫一個一位或兩位小數,兩人一組,將準備的紙團放在一起。每人每次從中摸出一個紙團,摸出較大數的人算兩數的差,摸出較小數的人算兩數的和。
我認為以這種形式出現比單純做計算題要有趣。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48、49頁。
說教材與學情
營養(yǎng)午餐是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課題,熟悉的是學生每天都必須接觸,陌生的是學生對于什么樣的搭配才是合乎營養(yǎng)標準的營養(yǎng)午餐還沒有達到科學合理的認識,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在學生群體中比比皆是。
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午餐的營養(yǎng)問題設計了幾個數學綜合應用活動:首先是民主路小學為學生提供的三種午餐菜譜;其次是營養(yǎng)專家介紹了10歲兒童營養(yǎng)午餐的兩個基本指標;接著是讓學生嘗試合理搭配自己喜歡的午餐菜譜,最后通過統(tǒng)計、排列組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一方面使學生綜合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tǒng)計等相關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了解各份菜中熱量、脂肪、蛋白質的含量和營養(yǎng)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標,促使學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yǎng)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設計思路
《營養(yǎng)午餐》一課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午餐的營養(yǎng)問題而設計的一節(jié)數學綜合實際活動。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進行探索:
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嘗試教學法,以激趣嘗試討論再次嘗試總結提高為主線。創(chuàng)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組合為題,通過交流、討論,提高對課程知識的認識;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通過合作,總結,結合排列、組合、圖表,完成對營養(yǎng)午餐的更深層次的認識、理解與提高。通過最后的采訪與總結,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所學數學思想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主張。
在學習方法上,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營養(yǎng)專家指出的一些關于合格營養(yǎng)午餐的指標,不是以命令式、指導式的形式提出來,而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在交流中發(fā)現想象中的午餐與科學的午餐的沖突,產生對什么才是合格的營養(yǎng)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讓學生自行探索認知。接著通過小小美食家與小小營養(yǎng)家的討論交流,使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營養(yǎng)午餐的合理搭配上達成共識,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與主張,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
通過激趣引入、巧妙設問,在學生熟悉的場景下引入課題、產生疑問,在學生愉悅的交流中解決問題。在模擬現實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做菜、點評、評菜,使學生在樂中求知。通過小采訪活動,使關于胖與瘦的探討這一問題,以日常閑聊的形式,讓學生各抒己見中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綜合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tǒng)計等相關知識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各份菜中熱量、脂肪、蛋白質的含量和營養(yǎng)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標,促使學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yǎng)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學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說教學準備
有關營養(yǎng)的小常識 投影片
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師:一日三餐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相信,可口的菜肴一定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老師昨天學了幾招廚藝。今天,就讓老師露一手,弄幾組菜,讓同學們瞧一瞧,老師搭配得怎么樣?
出示情境圖:民主路小學今天為學生提供的三組午餐菜。
[設計意圖:以圖的形式出現,比以文字出現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以老師的親身體驗,更能使教材的內容更具現實化、生活化]
2、師:老師設計的這幾組菜,同學生喜歡哪一組呢?
[設計意圖:突出組字,給同學們留下一個怎樣合理搭配的雛形,為接下來的學習埋下伏筆,直指教學重點合理搭配。其次,通過學生的自由發(fā)言,緩解剛上課的緊張情緒,活躍課堂氣氛]
二、初次嘗試,發(fā)現問題
1、師: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老師不得不佩服同學們的審美能力,接下來,老師也想看看同學們心中理想的午餐,能把它介紹給老師嗎?
[設計意圖:這里,不急于推出營養(yǎng)專家提出的營養(yǎng)的相關知識,而是趁熱打鐵,讓學生各抒己見,說出心中的營養(yǎng)午餐,從而引出問題]
2、出示學生的午餐方案。
師:這樣的方案合理嗎?
[學情預設:對于教師提出的方案,一般的學生是比較不敢質疑的,先讓學生說說心中的午餐方案,使其它學生更能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主張]
三、小組合作,初步認識
1、交流對學生及老師設計的營養(yǎng)午餐的看法。
2、引出營養(yǎng)專家的建議,初步完成對營養(yǎng)午餐的科學認識。重點理解不低于不超過
3、得出結論,判斷老師及同學們提供的幾組午餐是否合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產生對知識認知的欲望]
[學情預設:學生對什么是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缺乏深層次、科學的認識。因此,要大膽放手,讓學生經過討論、自主學習,適時的引出專家的建議,才能達到不奮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效果]
四、再次嘗試,提高認識(游戲我是小小營養(yǎng)師)
1、游戲安排:將全班分成兩大組,一大組扮演廚師,負責提供合理的`營養(yǎng)午餐;一大組扮演消費者負責品嘗,評定。每大組根據人員適當分成幾個小組
2、游戲過程:
。1)小廚師將自己小組設計的營養(yǎng)午餐方案張貼在本組的廣告欄上。
。2)消費者參照營養(yǎng)專家給出的兩個指標給以評定,選出合格的營養(yǎng)午餐。
。3)統(tǒng)計用這10種菜肴共可以搭配幾組營養(yǎng)午餐,其中
(4)評選小小美食家小小營養(yǎng)家。
[設計意圖:結合游戲,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悟,更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也使數學問題更具情景化,加深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學情預設:運用排列組合的思想,大概了解10選3搭配成一份午餐共有120種不同的搭配方案,其中24種符合營養(yǎng)標準,但這是一道開放題,不必要求學生能列出所有的24種]
五、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1、根據上面的合格的營養(yǎng)午餐,選出自己喜愛的五種搭配方案。
2、將選舉的結果成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3、哪種營養(yǎng)獲取的蛋白質最多?
[設計意圖:了解用圖表統(tǒng)計的方法,通過圖表的效果,感受圖表的優(yōu)越性,增加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運用相關的統(tǒng)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滲透簡單的極值思想]
六、 引申發(fā)展,總結提高
1、請一名同學扮演小記者,以記者采訪的形式,了解本班胖者、瘦者、中等身材的飲食習慣。
2、探討:從他們的飲食習慣中,我們能否發(fā)現一些問題?
3、提提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采訪,使學生學會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通過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總結式的提高;通過探討,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學情預設:采訪的人選,可隨機抽取一些同學,最好能有胖、瘦、中等學生的代表,注意交流的語言,避免使學習對自己的身體情況產生憂慮感,自卑情緒]
七、布置作業(yè)
調查家中午餐的菜譜,評價午餐的安排是否科學合理,并向父母提出你的建議。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實踐是數學知識的延伸,也是數學知識的來源]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后系統(tǒng)的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之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屬于小數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小數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于小數是十進分數的特殊表現形式,其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要深刻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利用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重視直觀、引導、注重啟發(fā),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3、通過對一位和兩位小數的初步認識,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認識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而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五、說教、學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張老師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fā)法、嘗試法、引導發(fā)現法、生生互動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師在設計本課教學時開始讓學生進行數字游戲活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讓學生說一說我們身邊的小數同時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小數并作為本課課題的切入點。揭示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
2、自主探究 , 認識小數
小數的含義屬于概念教學,較為抽象、教學例題時,教師結合商品的價格并讓學生說說商品的價格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在觀察、分析中發(fā)現規(guī)律,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概括出小數的概念,歸納讀寫小數的方法。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的難點是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
教師緊緊結合教材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習以米、分米、厘米為素材的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和寫法。通過觀察、對比、總結出規(guī)律。此處采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3、探究新知,教學例題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結合身高實例,鞏固小數的認識
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的雙重效果,教師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5、拓展延伸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7
平均數是統(tǒng)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求平均數作為一種統(tǒng)計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新課改強調:學習數學知識,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此,我選取了學生身邊和社會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素材進行教學。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了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情感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價值目標:滲透統(tǒng)計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個步驟鋪設教學過程:
一、課剛開始,通過“比比眼力”的活動從實際操作層面讓學生在移動筆筒里的鉛筆的過程中學會用“移多補少”、“先總后分”的方法使得三個筆筒里的`鉛筆同樣多。
二、在新課部分,我安排了四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從學生感興趣的“套圈”游戲入手,提出“怎樣比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準一些?”使學生產生困惑,掀起學生積極思維的高潮,通過激烈的討論,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體驗平均數產生的過程,從而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
第二個活動“見多識廣”,圍繞熟悉而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對平均數的感受,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同時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三個活動“明辨是非”,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第四個活動“一鼓作氣”,學會準確估算平均數的范圍以及計算簡單的平均數,并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了“節(jié)約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
三、最后總結全課,在“智力沖浪”中設計了一次有趣的射擊比賽,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變化,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讓這堂課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升華。
課堂上,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著眼于經歷、體驗、感受平均數的產生,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關注學習過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解題的策略,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激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我們的數學將充滿樂趣。但由于教學經驗的缺乏和教學水平的有限,本節(jié)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懇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8
一、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系統(tǒng)性、籠統(tǒng)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和同學實際,本課時的目標分別為:
1、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同學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培養(yǎng)同學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和應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同學刻苦鉆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局部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和周長的計算是同學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后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兩個——理解周長的概念與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兩個教學重點我是這樣來突出的:
1、理解周長的概念
這個重點我是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 導入
上堂課我們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誰能說說“周”是什么意思?“長”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認識周長這個概念
出示一些圖形讓同學說出哪局部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然后再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實物讓同學說說周長。如書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籃球場的平面等。
第三步:總結歸納
小同學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籠統(tǒng)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通過這樣的教學中,同學在感性上認識了周長,這時要將感性上升為理性認識,通過討論、總結、概括什么叫周長?最后得出圍在每個圖形邊長的和,叫做這些圖形的周長。這個教學過程是同學全面、自然的、主動的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老師把知識強加給同學的過程,教師只起到了點拔的作用。
2、周長的計算這個重點分兩步進行
(1)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題,誰能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請你想幾種方法來計算周長?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②用長方形滾動③各條邊相加。這是一次訓練同學創(chuàng)新思維的練習。在沒有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學的思維狀態(tài)下,通過同學自身考慮得出的方法,無疑都是一種好方法。我們可以發(fā)現各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用長方形滾動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量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討論,同學認為只要量長和寬就行。聯系以前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學中也使舊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遷移。然后要求同學列出求這個長方形周長的算式,并要求說出你這樣做的依據。
通過同學的主動參與,大至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長+寬+長+寬”其實這就是用繩子量和長方形滾動得出的方法。
、4×2+3×2 也就是“長×2+寬×2”這是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性質來做的。
③(4+3)×2也就是“(長+寬)×2”長和寬折起來,長方形周長就是長邊與寬邊和的2倍。
2、討論總結、歸納方法
再次討論,說說哪一種方法好?為什么?通過師生的一起討論,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是“(長+寬)×2”。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第二小節(jié)《筆算除法》,按照教材的編寫和我的教學經驗,我把這部分內容分為兩課時,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第一課時——教材第19頁例1。
2、教材分析:
本課是整數除法的相關知識,這一部分內容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口算除法和除法豎式的基礎,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已具備同化新知的基礎,我認為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學了這一內容后,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基礎。因此,學好本節(jié)課內容,對學生進一步學習筆算除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與教材的編排特點,結合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指導,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會正確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
能力目標: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表達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情感態(tài)度目標: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在自評、互評、師評中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重點是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中除的順序和商的'書寫位置。難點是除法豎式中商的書寫位置及算理。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引導---自學”教學模式,采反饋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等方法.
說學法:本節(jié)采用的學法是讓學生在嘗試中練習、在練習中反饋。
三、說教學過程
1、在自學跟蹤課
首先解讀學習目標,其次學生獨學,用雙色筆標出疑難,接著在對學和群學中解決疑難,并板書出本組的疑難,最后師生共同解決疑難.
2、合作展示
由于是兩節(jié)課連著上,目標一樣就沒解讀,直接讓小組長帶領組員再組內預展,接著就是大展示,最后由于時間關系沒做測評。
四、教后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方法,但是有部分學生只是機械式的模仿,不明白算理,這引起了我的思考;像計算這類課,在大組合課堂中怎么上,才能讓學生明白算理,告別機械式的模仿?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ㄒ唬┱f課內容
《乘法估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59頁的教學內容,包括例2以及相關的練習。
。ǘ┙滩暮單
本課是在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習的。此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十整百數乘法的口算方法,能進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學好本節(jié)課內容,能為今后學習多位數除法估算以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做好知識上的準備。
。ㄈ┙虒W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結合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給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解釋估算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比較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培養(yǎng)估算意識。
難點:合理選擇估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為了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意識,我設計了估座位數、準備錢買書、師生互動等生活場景,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探究熱情,讓學生主動結合生活情境進行估算。
2、說學法:本課設計力求突出“自主學習實踐感知”的特點,采用個體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的學習情境,使學法與教法和諧統(tǒng)一在“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這個教育目標上。
三、說教學過程
為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設計教學。
1、復習鋪墊引出新知
2、創(chuàng)設情景自主探究
3、應用提高鞏固深化
4、實踐生活升華教育
5、互動總結課外延伸
。ㄒ唬⿵土曚亯|,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題的結果嗎?你是怎樣想的?
28×4≈62×7≈
[這里通過復習舊知,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做好鋪墊,并由此引出課題。]
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估算》
。ǘ﹦(chuàng)設情景,自主探究
1、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主題
由全鎮(zhèn)各校都在開展氣象知識學習的情況入手,以氣象局的叔叔來我校開展氣象知識講座為情境,出示主題圖,并讓學生完整地說一說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緊接著問:“能坐下嗎?”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明白,“能坐下嗎?”其實就是要將座位數和人數作比較。]
又問:要比較座位數與人數的大小,必須先求出什么?(座位數)你會列式嗎?(板書算式:18×20)
再問:只要比較座位數與人數的大小,需要知道準確的結果嗎?(不需要)既然不需要,那我們就試著用估算去解決會比較便捷一點。
2、嘗試估算,探索方法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小組交流,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
方法小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與一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相類似,估算時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也可以把兩個兩位數都看成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估算結果。但同樣是估算,為什么會出現幾種不同的結果呢?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根據學習卡(一)的內容,四人小組交流誤差產生的原因,完成學習卡,小組匯報。
根據學生匯報的結果分析小結:估算的時候我們可能把因數看大了,這時估算的結果比實際結果大,也可能會把因數看小了,這時估算的
結果比實際結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會有不同的估算結果,但都會與實際的結果之間存在一定的誤差。
[這樣設計促進學生在問題情景中積極參與,把探究的過程留給學生,運用生活素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主動全面參與意識。]
4、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剛才我們用了3種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得出3種不同的結果,那350人到底能不能坐下呢?
引導學生在剛才討論的基礎上,逐步理清,在第(3)種方法中,采用估小的方法得到的360都大于350,那么實際結果應該比360還要大,肯定能坐下350人。
同時指出:雖然估算的方法有很多,但在這道題中,用估小的方法來進行估算,相對而言比較有把握解決“夠不夠坐”的問題。
[這樣設計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合作交流、層層遞進的認知環(huán)節(jié),逐步形成了估算策略,從而讓學生實現從多樣化到最優(yōu)化的過渡。]
5、指導看書,質疑釋疑
(三)、應用提高,鞏固深化
1、隨堂練習,檢驗效果
讓學生獨立完成書本p62第10題第一行和書本p59做一做。
[這樣做是從本課的教學重點出發(fā),在鞏固新學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達到本節(jié)課的的教學目標。]
2、配對練習,突破難點
《氣象知識知多少》這本書每本19元,李老師決定買12本,你認為李老師大約應該準備多少錢?
在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后,讓學生幫老師拿個主意,應該選擇下面哪種建議?
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xx×20=240(元)
在學生的爭論中,讓學生逐漸明白:像這種準備錢購物的情況應該盡量選擇估大的方法來進行估算,才能更為有效地解決問題。
同時作出小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由于因數的'不同特點,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幾種,但我們在解決不同的情景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具體情況,靈活地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本題練習設計和例題教學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根據具體問題情境來選擇估算方法,有效提高估算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
(四)、實踐生活,升華教育
設計學生采訪的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鞏固所學知識。
內容A、我們組采訪的是()老師,他家每月水費支出大約是()元,一年大約支出水費元。我們是這樣估算的。
內容B、我們組采訪的是()老師,他每天批改作業(yè)()本,每個星期(5天)大約批改作業(yè)本,每學年(40個星期)大約批改作業(yè)本。
看到這么大的數字,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學生估算的應用能力,還讓孩子們在估算中體會到老師工作的艱辛,老師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實現教育升華。]
(五)、互動總結,課外延伸
互動總結:在今天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獲呢?
課外延伸:請你把你是怎樣用估算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小故事記錄下來,寫一篇生動的數學日記。
[這樣設計促使學生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從而體現數學學習的“大課堂”思想。]
四:說板書設計
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估算
18×22≈
18×22≈40018×22≈44018×22≈360
。20)(20)(20)(20)
卡通頭像卡通頭像卡通頭像
答:能坐下。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平移和旋轉》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從低年級觀察物體的靜態(tài)形狀,發(fā)展到感知物體的動態(tài)運動的起始階段。認識平移和旋轉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物體運動變化中最簡潔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化的必要手段,也為綜合運用幾種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對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初步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本套教材兩次教學平移和旋轉,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二次安排在四年級下冊。本單元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一次試一試、一次想想做做。例題教學日常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列舉火車、電梯、火箭的運動和風扇、螺旋槳、鐘擺的運動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他們能根據畫面想象出實際狀態(tài)。教材通過這些物體的運動,讓學生初步體會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很普遍,建立對物體平移、旋轉的感性認識。
對于平移和旋轉教材沒有下定義,也沒有用語言描述,只要求學生有初步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運動有什么相同點,通過觀察、想象、比較等學習活動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
1、要求憑借初步的感受判斷圖中各個物體的運動是平移還是旋轉。
2、到生活中尋找平移和旋轉。這兩道題既幫助學生充實感性材料,又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現象。
3、要求學生用手勢表示平移或旋轉,讓他們用動作表達、交流自己對這這兩種運動的認識,也是對現實中眾多的平移、旋轉現象的初步概括?梢姡滩陌才牌揭、旋轉的教學活動時,充分考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fā)展水平,有層次地逐漸遞進。
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但還不知道這兩個專門術語,也不會有意識地體會平移和旋轉。而且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在確定圖形的平移距離時,常常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大部分學生會把兩幅圖之間的距離作為是平移的距離。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和實例,使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并會直觀地區(qū)別這兩種常見的現象,同時滲透分類思想。
2、能在方格紙上確定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一次后的距離。
3、在經歷觀察、操作、合作等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fā)展形象思維。初步形成解決問題一些基本策略。
4、了解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確定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距離。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確定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距離。
教具準備:
課件、畫有房子方格紙、房子卡片等。
二、說學情
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有助于他們選取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的'現象有很多,學生們都已見過,只是沒有經過一定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平移和旋轉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物體運動變化中最簡潔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化的必要手段,也為綜合運用幾種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對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初步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三、說設計理念及教法學法
本課設計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呈現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知平移與旋轉,使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思考,實踐操作等活動不斷感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征,掌握平移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
本節(jié)課我采用情景教學法,引導觀察法和實踐操作法等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采用動手操作、觀察發(fā)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移一移、畫一畫等活動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特征,掌握物體平移的距離。
四、說教學程序
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為:“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轉--聯系生活,體驗平移和旋轉--觀察操作,掌握平移的距離--輕松欣賞,感受神奇拓展視野”等四個環(huán)節(jié)。
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轉”中,我首先通過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感知它的運動方式是旋轉,通過學生上講臺和回座位感知這樣的運動和風車的運動是不一樣,再通過課件演示物體運動畫面,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物體運動的方式、對物體運動的方式進行分類、并說明為什么這樣分等形式,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抽象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fā)生改變。旋轉就是圍繞著一個中心轉動,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為了讓學生對平移與旋轉現象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認識,課件再次舉例出示運動的物體,說說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幫助學生進一步感性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特征。
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聯系生活,體驗平移和旋轉”中,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在哪兒見到過平移或旋轉現象。學生也會在自己親自發(fā)現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感受到數學是那么的有趣。
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中“觀察操作,掌握平移的距離”中,由于平移的距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圖形的平移是通過點或線的平移來實現的,所以,
1、先通過點的平移這一形式按“先點后體”的程序來教學平移距離,然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搬房子”讓學生感受物體平移的方向與距離,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有效地分散了教學難點,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再次直觀地感受物體的平移距離和方向,又一次突破了難點。學生觀察分析得出:要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先找出一組對應點,再數一數對應點中間有幾格,對應點之間的格數就是圖形平移的格數。師生共同總結平移時,我們先確定物體平移的方向,再通過某一條邊或某一個點確定平移的距離。(開始、1 、2 3……)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畫三角形的平移圖形,小組通過討論,很快就能畫出平移圖形?梢赃x了幾個畫得快的同學上來匯報,你是怎樣畫的?最后讓學生總結出畫平移圖形的方法是:找點、移點,連點。
在第四個環(huán)節(jié)中“輕松欣賞,感受神奇拓展視野”中,首先讓學生欣賞運用平移旋轉的方法制作出來的美麗圖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接著用課件演示上海音樂廳搬遷的新聞報道,讓學生通過了解樓房平移和旋轉現象,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設計的板書,直觀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課的重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鞏固和掌握本課所學知識。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本節(jié)內容在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課時。“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提供了思維基礎。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來展開的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并會應用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
2、情感目標:
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的價值。
3、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表象。
2、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法、學法。
1、活動教學法:
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行著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2、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
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識的起點。教學中要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直觀經驗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兩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長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來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
(二)探索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1)觀察身邊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紅旗、桌椅、書本等,讓學生指出他們的表面在哪?
(2)讓學生比較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便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板書)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課件出示各種規(guī)則及不規(guī)則封閉圖形,讓學生說出什么是封閉圖形。
。2)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
通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和封閉圖形大小的認識,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面積的概念。
。ㄈ┱J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體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fā)認識沖突,怎么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偻蓝烁鬟x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谟龅嚼щy,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比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①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谙扔脠D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俪S玫拿娣e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垡螅喊阎匾恼Z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俪S玫拿娣e單位有哪些?(板書: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谀靡荒茫簭膶W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郛嬕划嫞涸诓莞灞旧袭嬕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菰囈辉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指定不需要學生的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ㄋ模┙Y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并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huán)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ㄎ澹┗仡櫲n,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么?
設計意圖: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采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六、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表面
封閉圖形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3
本課是對于分數的進一步認識。由于學生易受整數大小比較方法的負遷移影響,對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學習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擾。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與改造,讓學生直接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后在現實背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化思考問題的方法。
設計本課時,我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恰當的參與,實踐探究必備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撐握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重在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fā)現的過程,使其在課堂中既有獲取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本科課堂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和故事兩方面入手:游戲對于孩子一直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在了解分數的意義之后,對于學生學習這一部分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脫離書本這一載體設計了莫分數比大小這一游戲,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你想摸到幾顆棋子?為什么?、動口說: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還有?比這個分數小的分數還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比較大?尋求規(guī)律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毫無壓力的游戲中學會了方法,學生樂學,愛學掌握知識扎實有效。在學習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時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樂學。具體地說就是先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從情境中發(fā)現、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分析、探討,逐步讓學生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最后用這一模型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問題。采用學生喜歡《西游記》為背景,創(chuàng)設分西瓜的情景,這天唐僧師徒4人走到一座山腳下,由于正是午時,天氣悶熱,八戒只化緣來一個西瓜,4個人,只有一個西瓜,怎么辦好呢?唐僧建議平均分,每個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聽急了,自己辛苦找來的西瓜只得到1/4,說什么也不同意,吵著要1/8,可切開后,見到師父和師兄的1/4就大呼上當了,說師父、師兄欺負他?為什么八戒自己吵著要1/8,可見到切開的西瓜后,就后悔了呢?直嚷嚷師兄欺負他呢?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學生探知的欲望被激起,自然過渡操作體驗,探索規(guī)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
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學具紙,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較。練習1/2和1/4,1/8和1/6,你發(fā)現這些分數有什么相同之處?在比較這樣的分數時有什么規(guī)律?引導學生總結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鞏固練習我還是以游戲為主!伴_火車”,由某一列第一個同學說出一個分子是1的分數,后面的同學說一個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樣開動第二列火車,由第一個同學說一個分數,后面的同學按這個同學的要求說一個比它大(或比它。┑,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蘋果”紙卡出示一個分數,讓學生說一個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一個比它小的分數。
讓學生嘗試比較3/5和3/4的大小,學生經歷了發(fā)現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規(guī)律,主要是為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但要靈活應用這一規(guī)律還不能做普遍的要求,這一練習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學習的需要,也了解一下,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多少學生可以超越教材。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4
教學重點是: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發(fā)現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并能正確地進行互換。
為了較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媒體演示、指導觀察、組織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師定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學法上重點教會學生觀察、比較、體驗、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實現師生間動態(tài)的對話,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鑒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 聯系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首先,以學生喜歡的腦筋急轉彎引入,他們知道一天的兩個6時可以用普通計時法區(qū)分,個別同學會用18時記錄,接著,在生活中尋找類似18時的時刻,然后老師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課題。
。2) 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并掌握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系是有些困難的。我首先提問:你認為一天是從什么時間開始,什么時間結束的?借助課件,學生感受了一天里時針的轉動過程,知道一天時針轉兩圈,是24時,在轉的過程中,選擇有些時刻讓學生動作表演,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一天是24時的理解和體會。
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同桌討論:鐘面上的`內圈和外圈的數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相差12,這為后面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打好基礎。
再次,就是能根據教學的實況和進程來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關系。原來在講解“兩種計時方法的互換”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我本來是做了比較多的鋪墊。但是在上課的時候,我發(fā)現很多孩子對這兩種記時方法的互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所以我就臨時做了改動:這部分內容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講,通過生生互動,他們把自己的課外知識和課內感悟進行交流,這樣等于讓他們去當“小老師”,這就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讓孩子們更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再就是在歸納、小結兩種記時方法怎么進行互換(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他們自己來講,這樣,或許孩子們能聽得更清楚;
。3) 扎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先是學一種練一種,隨學隨練,再就是鞏固練習時,以做一做,畫一畫,搶答題等形式把兩種計時法放在一起加強練習,同時還注意與生活相聯系,讓他們用兩種計時法生活舉例,帶他們去超市,按24時計時法改寫后,又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點拓展內容)。這樣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另外,我還安排了 “你知道嗎”,和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的課外內容,讓學生多了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內容,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
最后課余時間用二十四時計時法設計周末的時間安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15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教材第6冊第2——3頁上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jié)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系到小數的性質、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的加減法等相關知識。學生對小數意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本節(jié)課就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通過設置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笑笑買文具”讓學生經歷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并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實現認識的提升。
三、教學目標:
①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
、谀苷J、讀、寫簡單的小數。
、叟囵B(yǎng)學生觀察,思考以及與同伴交流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點:
、倌芙Y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
、诰唧w認識小數的特征。
、蹖W生能正確讀、寫、認小數。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的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
五、設計理念:
因為本課中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小數。為了完成從分數到小數的過渡,我力求在課上體現以下幾點:
1、注重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測量長度單位的結果不是整米數,物品的價格不是整元數,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數的最常見的情況。本節(jié)課選用從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出發(fā),緊密結合“笑笑買文具”這一具體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數的現實作用。
2、體現數學教學的樸素與真實。從“數學課本的單價是多少?”引出“小數的認識”“小數的讀法”“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寫法”等知識內容,很有數學味。
3、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教學中小數的認識及小數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學生自我觀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教師應在其中起到引導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課堂設計中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對小數的理解到對小數特征的體會,應具有層次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
六、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小數。
師:開學了!我們又發(fā)新書了。誰知道我們的數學課本的單價是多少?你能寫下來嗎?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寫的定價:7.40元。
師:在數學上我們一般把它讀作:七點四零元。
說一說:這個數跟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有什么不同?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數呢?
揭示課題:認識小數。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引領學生輕輕松松走進生活,走近小數,初步感受小數在現實生活中地應用。另外還可以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實際,探究發(fā)現。
1、小數的認識。
。1)觀察情景圖:
板書:買文具
讓學生看買文具的情景圖,在小組里自由地說出每件文具的價格。
。2)在班內匯報交流,讓學生讀出小數:
鉛筆:0.50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鋼筆:8.00元
水彩筆:16.85元
。ㄔ谶@個環(huán)節(jié)中,注重讓學生充分交流想法,因為小數表示價格在生活中比較常見,許多學生已經有體驗,并已了解部分相關知識,讓學生交流互學,效果會比較好。)
。3)你能說說小數的特征嗎?
A.認識小數點
讓學生觀察小數,跟同桌說說小數有什么特點,讓幾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進行補充講解,這個數中的點叫做小數點。
師介紹,我們原來學習的數字如:7,27等數都叫做整數。讓學生說說什么樣的數是小數,生匯報后,師做小結:像0.50,1.06……這樣的數叫做小數。
B.認識小數的`兩個部分
師:我們可以把小數分為三個部分:整數部分、小數部分、小數點。以小數點為界限,小數點左邊是整數部分,右面是小數部分。
1。06
整數部分小數部分
。ā靶怠睂τ趯W生來說,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觸認識。對于小數各部分的認識應以教師的介紹和強調作為重點,不必讓為學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討論,以免誤導。)
2、小數的讀法
讓學生再讀一讀“文具店”各商品的價格,師逐一板書“0.50讀作:零點五零元”等等。
(讀小數和寫小數的學習過程要求每個學生都開口讀一讀,動手寫一寫,才能使知識落實到位。)
3、小數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課中,用小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1)我們剛才知道了數學課本的價錢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示幾元幾角幾分呢?
。2)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討論,并說明自己的想法。
。3)班內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師做小結:整數部分是幾就是幾元,小數點后的第一位數是幾就是幾角,第二位數是幾就是幾分。
。4)讓學生說出每一件商品的標價所表示的意義。
鉛筆:0.50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鋼筆:8.00元水彩筆:16.85元
學生獨立思考后在課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內反饋。
4、小數的寫法。
。1)師拿出10元2角5分,讓學生說出總共是多少錢,然后讓學生試著用小數表示出來。
(2)班內反饋:10元2角5分10.25元
重點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
師做小結:把10元寫在小數點的左邊,2角寫在小數點右邊的第一位,5分寫在小數點右邊的第二位。
(3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2頁的“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后在班內反饋。對做全對的學生進行鼓勵。
(三)鞏固新知,拓展應用。
1、完成書上練一練①②。
2、實踐活動。
笑笑買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這學期的教科書的價格統(tǒng)計出來,我們也一起來幫她統(tǒng)計一下吧。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關于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范文集合8篇10-15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1-14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3-01
數學下冊教案03-16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1-11
三年級人教版數學下冊教案11-07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1-18
數學三年級下冊優(yōu)秀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