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教育》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與教育》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1
假期,我讀了《生命教育》這本書,人生最寶貴的是什么?有人會說,是聰明與智慧,有人會說,是家財萬貫,其實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
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著特別的,豐富的情感?,笑?既然你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感覺,那么,就應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與笑不同。眼淚真的很奇怪,它會使人們擁有多種復雜的情緒,讓人們難以揣摩與分辨。幸福?痛苦?其實,眼淚也是一種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軟弱、無能、可憐的表現(xiàn);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樂、開心、幸福的標志。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再怎樣說,也不會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飾我們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難受就難受,開心就開心!流自己的'淚,讓別人說去吧!
仔細想來,我已記不清自己有多久沒有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不該哭,不能哭,也不敢哭,為了種種理由,我最多讓眼淚在眼眶里打幾轉,然后讓它們自然蒸發(fā),我常問自己:“我還會哭嗎?”哭,究竟是不是壞事?哭是情緒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們卻總是說:哭,是無能的表現(xiàn);哭,是心胸狹義的證明。考試考砸了,不能哭,要尋找失敗的原因,爭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淚,只要努力,辦法總是會有的;和同學相處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發(fā)剪掉,她覺得為什么沒了胳膊就不能穿著漂亮的衣服和美麗的長發(fā),可她還是自信的面對生活,和正常人一樣甚至可以做到正常人做不到的事。看完之后,波波姐姐說:“看了這個視頻的有什么感想?”
有的人說:“做人要對自己要有自信,不然活下一點自信都沒有,那應該和死沒區(qū)別!蔽矣X得無論身體少了什么,也要自信的去面對生活,不做一個無用之人。
大家說呀,都快下課了,波波姐姐讓我們每個班分成四個小隊,守護小雞蛋?梢杂萌魏螙|西守護雞蛋。
課后我明白了,時間是無限的,生命只有一條,浪費了一條就沒了,而活著也要自信,無論少了手,腳也要自信的面對生活,不然活著和死差不多。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2
《生命教育》這本書介紹了我們生活中將會遇到的事,普及了我們關于生命的知識,教育我們保護環(huán)境,預防校園暴力,不要亂服藥物,要健康飲食,“想哭就哭”,還要學會緊急治療如為被電擊的人緊急治療,為被燙傷的人處理傷口。
身體是最重要的,沒有好的身體,只有大把的金錢,最后還是等于零。是藥三分毒,兒童用藥不能盲目用成人藥,有時藥量并不是簡單依據(jù)體重就能判斷的。量小影響治療,量大可能導致中毒,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兒童感冒也不能濫用抗生素一類的感冒藥,如果長時間使用,會誘導病菌抗藥,體內正常菌類失調。在生氣時,也不能一味的生悶氣,眼淚里含有許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可以大哭一場(15分鐘以內)來平息怒氣。也可以到宣泄室里打罵、涂鴉橡皮人、到空曠無人的地方大聲叫喊,以此來宣泄怒氣,否則你也可能成為一個“定時炸彈”。由于生活忙碌,許多人都來不及吃早飯,第一節(jié)課下課就會感到餓,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還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早餐一定要好好吃。我們生病時也不能對別人咳嗽,這也是為了預防呼吸道感染病。
我們還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為他人著想,不要光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寬容不是忍讓,不是妥協(xié),但是寬容有時需要忍讓、妥協(xié)。寬容的法師讓大漢覺悟,讓他以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別人,從此大漢走向成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的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生活也會對你寬容;多寬容一點,也讓我們的生命多了一點空間,才能讓自己有個平靜從容的生活。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每個人吧!
我們更要守護好我們的家園。因為科技的提升,二氧化碳一類的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到空氣中,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能阻礙過多的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可以說是地球的保護層,功勞重大;可一些現(xiàn)代化學物質卻讓它傷痕累累,漸漸稀薄……最嚴重的還是水資源的缺乏:生活污水的劇增讓河流變陰溝,變胡泊為污水池,甚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也開始變?yōu)榭膳碌摹昂诤印,濫砍濫伐造成水分蒸發(fā)大量流失……所以我們要用切實的`行動來守衛(wèi)我們的家園,別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生命教育》讓我們學習擁有一顆寬容大度的心,并給予它責任感,讓它學會感恩的同時讓我們學會自我情緒調整、注意身體健康、處理各種意外傷害因為身體是一個人的根本;還讓我們了解離家出走的壞處及預防校園暴力,在災難后自我調整,武裝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大家都珍愛生命、珍惜生活,健康茁壯的成長!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3
今年暑假,教育局提出了一項新要求,要求我們教師讀一本名為《喚醒課堂生機: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的書,這本書是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的李政濤教授所寫。在書中,他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教師的重要性,并呼吁全體教師成為那些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教育者。這個理念對我來說非常新穎,以前我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因此,我非常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書,并從中獲得了許多啟示。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一些認識和感悟:。
首先,做一個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要能看到生命的存在。教師應該成為一個研究者,去研究學生的生命成長,透析學生的生命成長。我們所教育的對象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我們不能像馴化動物那樣,我們所要做的只能是引導他們,而不是控制他們。
其次,對待生命要保持正確的態(tài)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生命抱有熱愛之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正視那些被稱為“問題學生”的孩子,無論他們有著怎樣的`困難,他們依然是人,他們也能夠被感化。以前的教育方式似乎更加注重學生的成績,因此每個學生都會過于關注自己的分數(shù),認為成績是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顯而易見,這是錯誤的想法。雖然目前我國仍然依靠成績的高低來選拔人才,但我們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追求高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高能力。成績固然重要,但能力更加重要。在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獲得高分數(shù)而沒有高能力是無法立足于這個社會的。而導致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正是我們對教育理解不全面,缺乏對生命的感悟。
再者,教師需要不斷培養(yǎng)和加強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自信,增強自己的內心力量。這樣,我們才能夠面對日益強大的學生精神生活而不畏懼,不恐懼,不擔憂,從而實現(xiàn)有生命力的教育。當我們的精神生活變得強大時,我們要努力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學生的生命中,讓他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感受到美好、精彩和價值的意義;讓他們從我們的人格力量中理解做人的真諦。我們也要將學生的生命放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像關愛自己一樣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將愛與情感注入到教育過程中,喚起和凈化學生的美好心靈,為他們的成長和成功注入動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配得上“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稱號。
教育是一項長遠的使命,它承載著培養(yǎng)精神和智慧的偉大責任。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見證學生的成長,也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不斷成長。面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要實踐平等的教育,并且將生命感和責任感貫穿于教學之中,讓學生獲得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就像是回歸到一個培育生命的家園,而在這個回歸的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者之間將會發(fā)生各種不同層次的生命交匯。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4
在寒假里,我讀了《生命教育讀本》。因為學校有要求在假期閱讀,在開家長會時也推薦家長看這本,就拿起書,泛泛的翻了一幾頁,后來卻是越看越覺得不錯,就干脆坐下來細細品讀,認真體會。
生命教育講的是幫助孩子如何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與生活技能、提升生命質量。
看后覺得,這本書所闡述的是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生命教育是一門學問,也像是門藝術,也是讓所有家長、老師時時刻刻無法回避的日,嵤隆
我們的身份很是雙重的,即是家長,也是老師。很多的家長都覺得把孩子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了,成也老師,敗也老師。還說交給老師我們放心,只要是為了孩子好,要打要罵隨便,絕不袒護。家長要養(yǎng)育孩子,不僅是要養(yǎng)孩子,更要育孩子。不僅管吃穿住行,更要管成長。養(yǎng)育孩子從第一聲啼哭就開始了,我們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教育孩子。怎樣穿衣,怎樣更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的事,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表示痛苦和憤怒……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不知不覺中擔任著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半途而廢,孩子上學就把教育任務完全交到了老師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塊尚需雕琢的石頭,需要家長的辛勤勞動,需要老師的挖掘,才能成為一件驚世作品。家長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永遠不滿意,這是因為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總把自己的孩子當天才而不把孩子當成一個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試都應該滿分,所以家長永遠對孩子表失望。一個人不應該簡單的與別人相比,而應該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進步。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太苛求,遺傳、環(huán)境等很多外因和內因注定了孩子成長的差異,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在同個領域,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長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作為家長,我讀這書,收獲很多更好的教育方法,作為孩子的教育者,我讀這書,如獲至寶。閑暇時間我會在讀,在領會,在品味。與孩子一起成長是我今后該走的路。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5
假期,我讀了《生命教育》這本書,人生最珍貴的是什么?有人會說,是聰明與智慧,有人會說,是家財萬貫,其實人生最珍貴的是生命。
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著特別的,豐富的情感?蓿?既然你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感覺,那么,就應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與笑不同。眼淚真的很奇怪,它會使人們擁有多種復雜的情緒,讓人們難以揣摩與分辨。幸福?痛苦?其實,眼淚也是一種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軟弱、無能、可憐的表現(xiàn);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樂、開心、幸福的標志。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再怎樣說,也不會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飾我們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難受就難受,開心就開心!流自己的淚,讓別人說去吧!
仔細想來,我已記不清自己有多久沒有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不該哭,不能哭,也不敢哭,為了種種理由,我最多讓眼淚在眼眶里打幾轉,然后讓它們自然蒸發(fā),我常問自己:“我還會哭嗎?”哭,終究是不是壞事?哭是情緒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們卻總是說:哭,是無能的表現(xiàn);哭,是心胸狹義的證明?荚嚳荚伊,不能哭,要尋找失敗的原因,爭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淚,只要努力,方法總是會有的;和同學相處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種心情嗎?既然快樂時能笑,為什么痛苦時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種率真,哭,也是一種享受。于是,我暗暗地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假設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轉。讓淚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種心情嗎?既然快樂時能笑,為什么痛苦時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種率真,哭,也是一種享受。于是,我暗暗地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假設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轉。讓淚水沖去所有的憂傷,所有的委屈。那時,自己的心情一定能會重新明朗起來的。
書中也說到,流淚,其實也是一種特別的幸福,因為它宣泄了心中的不快,讓心靈重獲溫暖。學會流淚!對自己,何必太過苛刻。讓自己或微笑,或流淚,隨心而動,那樣,我們會更加的成熟,快樂。
雨過天晴,天會更藍;淚水過后,心情會更舒暢。生命,就要活得與別人不同,要快樂,要滿足。
幸福的時候,我喜極而泣;傷心的時候,我淚流滿面。生命,就要與眾不同,就要自由自在,就要活得精彩!
今天,我們到多媒體教室上課,一個社工叫波波姐姐,她來跟我們上課。首先我們玩了個游戲叫做拋雞蛋,每個班兩個人,一共六個人,有三個雞蛋,可是都被不小心拋到了地上,波波姐姐跟我們說“雞蛋也是生命,你們是不是應該守護它!贝蠹艺f“是的`!蔽腋杏X人和人之間,有的人很壞,很想把別人送去天堂搶奪財產(chǎn),滅口。還有在自然災害地震,海嘯,泥石流,龍卷風等等……一會兒,波波姐姐放了一個視頻給我們看,一個女明星叫雷慶瑤,她三歲的時候就失去了胳膊,她的家人把她漂亮的衣服扔掉,一天她的爸爸拿著一把剪刀把她美麗的長發(fā)剪掉,她覺得為什么沒了胳膊就不能穿著漂亮的衣服和美麗的長發(fā),可她還是自信的面對生活,和正常人一樣甚至可以做到正常人做不到的事?赐曛,波波姐姐說:“看了這個視頻的有什么感想?”
有的人說:“做人要對自己要有自信,不然活下一點自信都沒有,那應該和死沒區(qū)別!蔽矣X得無論身體少了什么,也要自信的去面對生活,不做一個無用之人。
大家說呀,都快下課了,波波姐姐讓我們每個班分成四個小隊,守護小雞蛋。可以用任何東西守護雞蛋。
課后我明白了,時間是無限的,生命只有一條,浪費了一條就沒了,而活著也要自信,無論少了手,腳也要自信的面對生活,不然活著和死差不多。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6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老師病了沒有來上課,來的是代課老師,學生們很高興,因為代課老師是不上課的,她只要管住學生不吵鬧就行了,學生們可以看課外書、畫畫、做手工;開始的時候,班級里很安靜,漸漸的聲音就大了,這時代課老師敲敲桌子:“喂喂,你們再這樣吵,我就講課了!边@樣一來,學生被震住了,班里立刻安靜下來了?戳诉@個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想要改變學生消極的學習現(xiàn)狀,拒絕高分低能的遺憾,教師必須先改變自己,只有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堅決徹底的依靠被教育者生命的蘊有,才可以使我們的教育理想得到全方位的實現(xiàn)。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的教育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嗎?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有個性的,學習階段的孩子,不僅在長著身體,豐富著知識,也在發(fā)展這著個性,而班級授課至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他客觀上很難顧及每個孩子的個性心理和個性狀態(tài),主觀上導致了教師在評價學生時省時、省力、一刀切的現(xiàn)象。老師心中的優(yōu)生就是“成績好”,這一好可以遮百丑,若是體育好,那是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會電腦,那是不務正業(yè),勞動積極肯干那是沒出息。教育在我們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培養(yǎng)會讀書會考試的學生,我們把這些學生稱之為“人才”,而導致了一大批不是這種人才的人才,他們在班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從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隨便應付難以提高成績的學習,變得毫無理想,放棄努力,自由散漫。
于是,我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厭學現(xiàn)象,使每個學生都喜愛學習,愉快的學習,讓他們的身心都能得到真正健全的發(fā)展呢?
自從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揚生命》,深深地被書中介紹的'生本課堂所吸引,因為生本課堂是一座知識的寶殿,同學們歡天喜地地在里面奔跑跳躍,生本課堂是一座充滿智慧的花園,同學興高采烈的在里面自由采擷;生本課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園,同學們思維的觸覺無拘無束地向著陽光燦爛的天空發(fā)散。這是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向往的生本課堂:這里沒有打手板的戒尺,沒有特為驚醒夢中人而發(fā)出的厲喝,沒有安靜,看黑板之類的勸導,沒有呱噪,沒有責備,沒有對下課鈴的渴望,甚至連東張西望都沒有。學生是如此的關注學習,教師是如此的認同學生的個性,欣賞他們每一個“獨到”的發(fā)現(xiàn)。
如何實現(xiàn)我們理想中的生本課堂呢?首先,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再是一種師生理念下的長輩施舍,而是讓學生作為一個大寫與老師并肩站立,老師對學生的尊重是對人類基本道德的尊重,就自尊心而言,學生不再是師道尊嚴的殉葬品,就人格而言,學生真正感到了平等,感到了平等的學生,在被尊重的激勵下,懂得用進取來維護這種尊嚴。完全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把學生當作一個真正的求學者,相信他們想學、能學、會學,相信他們既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的資源。
我們羨慕這樣的生本教育,但是作為教師也會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疑問:在我們心目中的兒童,弱小、無知、懶散、好動,如果高度尊重他們,他們的行動就會失控,就要超越安全的范圍,完不成教學的任務。再有,我們顧慮的是,即使我們嚴加約束,學生尚且難以完成學習任務,要讓他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豈不是更不可能完成嗎?我們還有這樣一種直覺,教師是有知者,教學理所當然應從有知流向無知,如果全面依靠學生,依靠學生自己,成績是不是得不到保障呢?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7
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讀《生命與教育》,我?guī)е约旱男娜プx,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F(xiàn)在談談我的感受。
伴隨著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知道,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雖然那些受我們教育的孩子比我們小,但是一樣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生命,愛能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愛能創(chuàng)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xiàn)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fā)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
作為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教育他怎樣珍惜自己生命,以及關愛其他人!研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yōu)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于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yǎng)好的修養(yǎng)”。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8
暑假期間,一有閑暇,我便仔細閱讀由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的論著《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節(jié),真有點兒手不釋卷。這是一本極有意義的前言,書中明確提出:教育不應是控制生命而應該是激揚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是通過二百多年億萬年的基因傳留,從出生之時,就像新的電子計算機攜帶了本機程序一樣,擁有了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chuàng)造的本能。依靠這樣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師改變教職員工為主要依靠學生,從而帶來教育的龐大變革。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揭示了生本教育以一般性生命為本的實質。把學生視作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嘲弄的對象,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F(xiàn)就印象較深的幾處談點感受體會:
一、教師應給自己的伯粉角色正確定位。書中提出:學習者擁有強大的享受成長的機制,在他們面前,教師應是“伺服器”。教育者應知道兒童有這樣幼兒的基本功能,于是等候時機,加以激揚,促使促使生命獲得更充分的茁壯成長,獲得更濃烈的成長享受,從而天天向上。教育者應作為“仆人”鼓勵他集中和想法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過開啟之,導引之,讓學習者走一條易于發(fā)揮自己這條天賦的途徑。對于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樣地率領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辦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帶到水草緊實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吃草,這意味著既管理著驢子(當然也負著安全和保護之責),又尊重著羊群的獨立的生命活動。如: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教師只要激發(fā)學生好感,營造積極、主動、快樂地學習氛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嘗試,可以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日均若干份,每兩份看做一個三角形,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后再算出整個圓的面積。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日均若干份,然后將其拆拼成一個或長方形,計算出圓的面積。最后都能推導出S=Πr2。也即自古華山一條道,條條道路通羅馬。當然特蘭縣及時發(fā)現(xiàn),在“危難之際”顯身手,及時點撥、引導,效果遠遠超過教師諾塞縣越俎代庖式的說教。
二、教職員工要有新錯誤觀——教室是出錯的地方。承上所說,既然有許多知識是在學生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有一個過程,或者說也會犯不少錯誤。學生正是在不斷地克服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感悟方法,獲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兒童的錯誤中才中常常包含著錯誤和靈氣。有個中國孩子在日本上學,這個孩子的日語不好,但上課發(fā)言非常十分積極。孩子的父母問他怎么就不怕出錯,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牛;卮鸨硎荆翰慌,老師說階梯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苯淌,出錯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錯的地方,是因為公式化我們的學生還不明晰,容易出錯,出錯是正常的,不出錯才是不正常人的。因為出錯,才會有點撥,引導,解惑;終會有教育的敏感,機智和智慧;才會有對學生巨大寬容,樂觀的期待,以及真正的愛護和為保護。如果,我們也樹立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為就不會細聲細語,一定會信心十足,回答弊病何愁聲音不響亮?
三、教師也應是教育成果學員的享受者。教師,不僅僅是一種排球的一些則代名詞,而應轉變成一種生命存在的純粹方式,成為一種人的生活方式。教師應與書為伴,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要善于從師生排除萬難共創(chuàng)的'生命舞臺上,從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中體驗一種的滿足與快樂,得到生命的茁壯與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對于郭思樂的理論,沈陽市教育專家協(xié)會會長李錦韜先生,對其教育的意義作了幾個“顛覆”的概括:一是顛覆了以往以師為本的教學,實現(xiàn)了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顛覆了以往教師研訓主要研究教師怎樣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則在研究學生怎樣學、如何讓學生好學的弊端;三是顛覆了以教師教得好為好通識的模仿標準,到教師的作用和價值為如何引導學生,使學生學得更好;四是顛覆了一直游離于課堂之外的德育課程教學,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學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課堂之中。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9
當分析課文后提出一個問題,學生會茫然地望著你,再提一個問題,學生還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嘆,孩子們這是怎么了,課余的活潑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導致這“萬馬齊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筆者認為,導致“萬馬齊喑”這一局面就是因為沒有具體落實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思想,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唯我獨尊”,對學生是牽著牛鼻子走。學生在教師單純的灌輸中,就養(yǎng)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學習的習慣了。
我想首先,給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每個學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fā)展?jié)摿,只要為他們提供了合適的教育,每個學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說,也是發(fā)揮主動性的重要方面。說是鍛煉學生思維條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媽媽》就是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勵,促學生愛問。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為目標,它是探索行為的動力,作為結果,它是新的'進一步探索的行為動力。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大小、對錯,教師都應該不失時機地給予評價,或表揚、或修正、或指導。教師可以經(jīng)常說這樣的話“你真厲害,提出的問題真有深度……”“你可認真呢,連這樣的小問題也不放過……”“你很善于動腦筋,你看這個問題能不能這樣說……”學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質疑問難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越問越會問,越問越愛問。教會學生質疑問難固然重要,教會學生釋疑也必不可少。教師應該結合質疑,滲透釋疑的方法:或反復閱讀課文,從書上找答案;或結合生活實際,獨立思考;或與同學合作,討論交流;或課外查找書籍,請教高明……實踐證明,創(chuàng)設質疑的氛圍,將質疑引進課堂,激勵學生質疑釋疑,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課堂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10
在暑假里,我讀了康岫巖的《生命因教育而出色》。讓我收獲很多,感悟很多。
的確,當教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業(yè)中時,這個生命本身的內涵將會因為這項事業(yè)而豐富,這個生命本身的價值將會因為這項事業(yè)而升華。“教育為了明天。當我們用生命來理解教育時,當教師的生命因教育而出色時,當學生的生命因教育而出色時,中國教育的生命將更布滿活力!
作為南開中學的第六任校長,康岫巖從出生到終生從事教育事業(yè),在命運與歷史的磨礪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將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業(yè)、南開中學、南開教師、南開學生融為了一體。正是因為康校長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思索,不斷領悟,不斷總結,不斷積淀,才會引領南開中學走向了輝煌之路。作為一代教育家,康校長在治校中始終貫穿著自己的教育理念。無論是以學校文化積淀學校精神,還是重視修身養(yǎng)性,敦品立德,無不致力于發(fā)展學生的“整體高素養(yǎng)教育觀”,以培養(yǎng)“世界的中國人”為目標。正是有了這種思想的指導,才有了南開今天的迅速發(fā)展?敌iL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學識、能力、才干和教育見地、工作魄力詮釋了校長這個角色的含義。
在書中,康校長回憶了在學校推行“以課程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的情形。她選擇課程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借鑒國外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建立了以“白色、綠色、藍色”為代表的三色板塊式課程體系,開設了“學校特色、教師特點、學生特長”為立足點,凸現(xiàn)人文性、地域性、獨特性的校本課程,首開先鋒在中學開選修課,實施學分治理。這種獨特的課程治理為南開培養(yǎng)出了更多多類型、多層次的人才。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教會學生生活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創(chuàng)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為社會做貢獻,能成就自己的事業(yè),能營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吹綍心祥_教師為了每一節(jié)課冥思苦想、精心設計的動人故事時,我不禁想到了我們的教育。作為教育之基礎的中學教育,不更是應該從小從培養(yǎng)學生能力入手,教會學生學習嗎?可是想想我們平時的課堂,充斥的最多的是灌輸知識,是照本宣科。大家滿意于學生把握了多長書本上的知識,而缺少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了多長,創(chuàng)新能力增長了多長的理性自省。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信息的迅猛發(fā)展促使我們不斷思索:學習將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會學生學習更顯得尤其重要。正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漁技”,使他們“樂釣”、“會釣”、“擅釣”,才能使他們在面對未來的社會發(fā)展和激烈競爭時從容應對,脫穎而出。
教育的路上我們需要對教育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學生應該要以身作則,以學正人!渡蚪逃錾愤@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更有信心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出色人生。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11
我讀了當代教育家康岫巖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讀后頗受啟發(fā)。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我覺得很不錯。我們在學校的教學中,教師的生命面對學生的生命;教師的教育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生命發(fā)展的質量;學生素養(yǎng)的水平體現(xiàn)教師生命的價值。
讀完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教會學生生活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為社會做貢獻,能成就自己的事業(yè),能營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以身示范,以學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建立責任感,懂得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一生負責;教育學生掌握學會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教育生涯中成就自己的生命精彩。
讀完本書,我深深感到:當教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業(yè)中時,這個生命本身的內涵將會因為這項事業(yè)而豐富,這個生命本身的價值將會因為這項事業(yè)而升華。一份職業(yè)之所以偉大,因為它需要承擔的責任重于常人。醫(yī)生之于病人,教師之于孩子,都必須慎之又慎,一點細小的疏忽或是無心的沖動,都有可能對另一個人的生命帶來巨大的影響。如果一時沖動,感情用事,傷了師德是小,要是引起孩子的不良心理變化,進而影響了孩子的將來,那將是無法彌補的錯誤。
作為體育學科的教師,體育教學該重視引導學生真正懂得身心健康對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生活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磨煉意志,培養(yǎng)自己的拼搏進取精神和公平競爭意識。通過體育實踐,使學生體驗到尊重、理解、寬容、合作、責任等積極健康的情感,使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強,通過體育教育的手段,使學生對運動鍛煉的`效果產(chǎn)生價值認同,并形成穩(wěn)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應把學生的身份從目前單純的“受教育者”轉向“培養(yǎng)者”,強調“自我觀念”“自我教育”,教育過程中愈益注重“自我”的重要性。使學生體會到運動的價值不僅在于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還要掌握健身運動的方法,除了教給學生最基本的理論、知識、技能外,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學習能力。要讓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要十分重視體育與健康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重視對學習方法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體育能力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體育能力。為維持和增進健康服務!敖逃菫榱嗣魈,當我們用生命來理解教育時,當教師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時,當學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時,中國教育的生命將更充滿活力!”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12
步履匆匆,登上講臺22年,從事這份職業(yè),讓我倍感欣慰,因為這樣可以和孩子們一起享受著童年的快樂,體驗著成長的幸福,孩子成長,我更是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學生到一個中年教師,一步步走來,快樂幸福著。讀《做有生命的教育者》這本書,更是找到了共鳴,找到了心靈的安慰和支持。
在每天流動著的課堂里,我們看到的只是知識、方法、技術,在教師創(chuàng)作的大量教例和課例中,尋覓不到生命的跳動和呼吸,處處發(fā)現(xiàn)的仍然是如何上課的各種技巧和方法;在每天都在誕生的龐大的教育論文中,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氣息和光華,除了概念、術語,就是推理和演繹: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從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把前人的文章變成自己的文章,把外國人的文章變成自己的文章。生命創(chuàng)造的光影就在如此這般的推演中遁入黑夜。
正因為如此,葉瀾教授才會吶喊疾呼: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然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這樣的生命感。有的教師看到了生命,但他想到的只是書本和各種符號如何化為自己的教案和話語,但對學生的生命本身卻視而不見了。這時的教育者看到的只是知識,他的眼中沒有生命,他的生活只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機械輾轉于教材與教室之間。有的教師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顆敏感、敏銳和細膩的心,捕捉著學生的每一句話語、每一次歡笑和哭泣、每一聲嘆息、每一次皺眉。這樣的教師敬畏學生的生命,卻未必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教師的生命感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把生命放在生命里,努力將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生命的成長建立起內在的關聯(lián):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長就是教育者自我的生命成長,他希望彼此的生命能通過教育之樹而成功地實現(xiàn)相互嫁接和疏通,在同一棵樹上綻放花朵。
有著生命感的教育者,都是有時間感的教育者,時間感不斷撞擊著他的心靈,他的手和靈魂都充滿了時間,他知道每一個生命的教育,都需要時間,都有著內在的時間節(jié)奏和韻律,在教育中,生命何時開花,何時結果,都有定期。他與受教育者一起守候時間,讓石頭在時間中開花,讓心臟為每一次綻放而激動。
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需要把教育的實踐當作一門學問來鉆研,當作一門生命的學問來貫穿一生。把生命放在生命里的含義是: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學問變成自己的學問,把學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里,同時又把自我的生命化進學生的生命里,成為其今后生命成長中的核心資源,教育者才將是一個有學問的人,而且是一個有真學問的人。這個學問就是一種以生命感為基礎的,關于生命成長的學問。其內核是:讓每一次教育的過程,都變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過程,即回到生命之家的過程。
每一個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迷宮。開掘人性,讓人性生動起來,豐厚起來,高尚起來,博大起來,讓人的生命富有人的意義和價值,是教育者的使命之一。走出迷宮的方法是:傾聽和對話。
李政道教授將教師分成四種類型。一是匠師。無論匠師的技術如何高超,始終缺乏兩樣東西:思想和激情。而我們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術和有技術的思想。二是藝師。藝師把教學藝術化,甚至浪漫化。藝師的課堂很活躍,很生動,但有時會失之于隨意和散漫。三是儒師。儒師具備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風范,有強烈的使命責任感,充滿了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孩子的溫情,且富有犧牲精神。他是本學科的專家,他的.視野始終是在自己的學科世界里,對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蠟燭,是奉獻者和犧牲者。四是哲師。哲師不滿足于只做一個犧牲者,他試圖把教育的過程變成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創(chuàng)造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自身的精神世界。他還是一個超越者,超越已有的經(jīng)驗、已有的視角和思維方式,甚至超越已有的生存方式。最理想的教師,是將上述四種類型的教師特征融為一身的教師,這樣的教師將從優(yōu)秀教師走向卓越教師。他將擁有三種東西:教育中的大智慧、大愛心、大境界。
讀過這本書以后,才發(fā)覺自己永遠走不出自己劃的教書匠這個圈。教育本身就是背負重軛。我們將重負背在肩上,用手中的刀雕刻它們,刻出生命的神采,挽留輕飄而逝的時光,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教育要發(fā)展,理念得更新,追尋的路上,我們會一直都在!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13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感人的課文,題目叫《生命、生命》。
這篇文章寫得是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飛蛾、小瓜苗、自己的心跳中體會到了: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學習中,我感受到文章寫得最好的一句話是: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作者對人生積極地態(tài)度是不可估量的,我們也該對生命負責。
我在生活中,到處可以看到、聽到、感受到生命的跳動。春天,小草從泥土里倔強的探出頭,在陽光下展示出它的勇敢,它向人們訴說它擁有生命并珍惜和熱愛生命的方式。蚯蚓在地底下默默無聞的為農民伯伯們翻土,沒有人體會到蚯蚓對生命的渴望,它的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就是最好的答案,這就是蚯蚓詮釋生命的方式。蠶破繭而出,需要的也是對生命的渴望和足夠的勇氣,而它做到的不僅僅是破繭而出獲得新生那么簡單,更需要時吐絲的貢獻。那么,到底是什么讓蠶們不惜扭曲身體,還要吐出絲呢?蠶靠的就是對生命的渴望和勇氣。連小小的動物都有對生命的喜愛和渴望,那么人類要怎樣詮釋和珍愛寶貴的生命呢?
讓我們好好珍愛有限的生命,讓它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
生日聚會星期五,是我好朋友陳思璇生日。她邀請了一大幫同學放學后為她慶祝生日,其中,就包括我。聚會的地點是位于人民路的百盛蜂。聽說,在百盛蜂吃披薩還可以自己動手做披薩,這讓我非常興奮、也非常期待。同學們懷著高興地心情來到了百盛蜂披薩店。
到了披薩店,同學們都搶著點自己喜歡的披薩,“來這里就是吃披薩的嘛!”我想。最后大家商定,點了一份鮑貝披薩,還有一份水果披薩。在興高采烈的吃披薩的過程里,同學們都喜歡相互搶飲料喝,還玩起了“圍攻鄭琰”游戲,大家唱呀,跳呀,頓時,整家披薩店都回蕩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終于到了制作披薩的環(huán)節(jié),披薩師傅給我們端來了面團、芝士、果醬和新鮮水果。我和李玘看到膨脹的面團,第一個想到就是怎么把面團給捏扁。我迫不及待的把面團使勁地按下去,里玘也把面團捏成了三角形。披薩師傅告訴我們,制作披薩的面團不能捏扁,這樣不美觀。開始做披薩啦!首先抹上果醬,我拿起勺子就是一勺,幾乎一瓶的果醬全被我給弄完了。抹好果醬,再把新鮮的水果擺在上面,我用手抓了一把水果撒了上去,幾乎看不出到底像什么,同學們說我做的是大雜燴,我開心的笑了。最后,放上芝士,每兩人一包芝士,還是我的動作迅速,抓起一把就放上去,陳思璇只拿到了一點點。終于大功告成,師傅把我們把成品都編上號,一個個的放進烤箱,大約過了數(shù)分鐘,披薩出爐了,我打開一看,一個小娃娃的臉露了出來,“哇塞!”我驚訝地說,“我的看起來像大雜燴,烤好了一點兒也不像了耶!”我美滋滋的先嘗了一口,好好吃!很脆!披薩一下就被我啃得只剩下一半了。另一半,我想帶回家給老爸老媽吃,讓他們也嘗嘗我第一次親手制作的美味披薩。
百盛蜂這個地方好好呀!即有美味披薩吃,還可以自己動手做做。好期待我的生日快點到,我也要在這里舉辦!去補習
這次的數(shù)學單元考試,我才考了80分,老媽對我的這個分數(shù)很不滿意,老媽看著我的試卷說:“徐韻小姐,你的心快要比腰還粗拉!”我為此也非常的苦惱。
周六的早上,鮑楊洋來我家玩,吃過中飯后,就邀請我去她家玩,她說:“徐韻,你來我家吧!我家請了家教呢!今天下午來幫我補習,你也來吧!”我聽了十分高興,連忙收拾好學習用具,準備出發(fā)。
老媽聽說我要去楊洋家一起學習,給了我一些票票,讓我們坐三輪車。外面的雨下得可真大呀!一把小雨傘都撐不住。頑皮的小雨點穿過傘一直的拍打在我們的臉上。我和楊洋凍得起雞皮疙瘩。好不容易才等來一輛三輪車。雖然是乘三輪車,可是沙啦啦的雨點透過車棚打進來,一路上我們可冷死了。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14
暑假期間,一有閑暇,我便仔細閱讀由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的專著《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節(jié),真有點兒手不釋卷。這是一本極有意義的書,書中明確提出:教育不應是控制生命而應該是激揚生命。生命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是通過億萬年的基因傳留,從出生之時,就像新的電子計算機攜帶了本機程序一樣,擁有了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chuàng)造的本能。依靠這樣的本能,就可以把主要依靠教師轉變?yōu)橹饕揽繉W生,從而帶來教育的巨大變革。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把學生視作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說教的對象,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F(xiàn)就印象較深的幾處談點體會:
一、教師應給自己的角色正確定位。書中提出:學習者擁有強大的享受成長的機制,在他們面前,教師應是“伺服器”。教育者應知道兒童有這樣的機能,于是等候時機,加以激揚,促使生命獲得更充分的成長,獲得更濃烈的成長享受,從而天天向上。教育者應作為“仆人”幫助他集中和方便于做核心的事情。只能通過開啟之,導引之,讓學習者走一條容易發(fā)揮自己天賦的途徑。對于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要有像牧者那樣地率領生命的管理思想,牧者不去代替或包辦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吃草,這意味著既管理著羊群(當然也負著安全和保護之責),又尊重著羊群的獨立的生命活動。如: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教師只要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積極、主動、快樂地學習氛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嘗試,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看做一個三角形,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后再算出整個圓的面積。有的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將其拆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計算出圓的面積。最后都能推導出S=Πr。也即自古華山一條道,條條道路通羅馬。當然教師應及時發(fā)現(xiàn),在“危難之際”顯身手,及時點撥、引導,效果遠遠超過教師越俎代庖式的說教。
二、教師要有新錯誤觀——教室是出錯的地方。承上所說,既然有許多知識是在學生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學生正是在不斷地克服錯誤的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感悟方法,獲取真知和技能。往往兒童的錯誤中常常包含著正確和靈氣。有個中國孩子在日本上學,這個孩子的日語不好,但上課發(fā)言非常積極。孩子的父母問他怎么就不怕出錯,孩子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回答說:不怕,老師說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苯淌遥鲥e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教室,出錯的地方,是因為我們的學生還不成熟,容易出錯,出錯是正常的,不出錯才是不正常的。因為出錯,才會有點撥,引導,解惑;才會有教育的敏感,機智和智慧;才會有對學生巨大寬容,樂觀的期待,以及真正的愛護和保護。如果,我們也樹立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細聲細語,一定會信心十足,回答問題何愁聲音不響亮?
三、教師也應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的代名詞,而應成為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成為一種人的生活方式。教師應與書為伴,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要善于從師生共創(chuàng)的生命舞臺上,從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中體驗一種生命的滿足與快樂,得到生命的成長與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對于郭思樂的理論,沈陽市教育專家協(xié)會會長李錦韜先生,對其教育的意義作了幾個“顛覆”的概括:一是顛覆了以往以師為本的教學,實現(xiàn)了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顛覆了以往教師研訓主要研究教師怎樣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則在研究學生怎樣學、如何讓學生好學的問題;三是顛覆了以教師教得好為好課的標準,轉變到教師的作用和價值為如何引導學生,使學生學得更好;四是顛覆了一直游離于課堂之外的德育課程教學,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學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課堂之中。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15
假期,我讀了《被生命溫暖的教育》一文。讀完了整篇文章,我的心靈不禁被文中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掀起了陣陣漣漪,使得我對我們的教育,對“生命教育”的意義進行了一些思索。
目前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問題,特別是關愛心、責任心、價值感、誠信意識的缺失。我覺得只有關注學生生命個體的發(fā)展,注重“生命教育”,才能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內在良知,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價值。
一、學生的生命體驗是教育的起始點。
對于學生來講,教育應該植根于生命個體發(fā)展的需要。生命發(fā)展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必須要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關注生命,不僅意味著關注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生命的成長,在于培育獨特的精神自我和有活力的生命個體。只有將對人的認識與理解置于生命之中,將對人的教育落實在促進每一個鮮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長之中,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生命個體,是一個不斷發(fā)育、成長的生物體,一個不斷獲得經(jīng)驗、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的社會人。人和動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的生長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的發(fā)展的未完成性也使得人具有了無限發(fā)展的潛能。少年兒童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品德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更是個性品質發(fā)展的黃金階段,最具有發(fā)展的潛能,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時期,讀后感《讀《被生命溫暖的教育》有感》。因而,教育者必須把學生當作一個生命體、一個發(fā)展中的人來看待,尊重學生成長中個人的愿望、意志和需要,引導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使他們得到精神的.滿足和道德能力的發(fā)展,進而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
二、學生的生活是教育的廣闊世界。
當前教育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脫離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跟不上現(xiàn)實社會的急劇變化。學生既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主體,其特殊的生活世界是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使生命自由生長最肥沃、最鮮活的土壤應該是生活。教育如果不與社會生活接軌,不考慮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就無法真正落實教育的價值。要讓學生在和諧開放的學校環(huán)境中不斷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關心、學會合作,不斷弘揚人的主體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不斷發(fā)揮潛能,努力開拓創(chuàng)新。行之有效的教育并不是課堂上的幾節(jié)說教、課外的幾次活動所能完成的,還需要教育者在實踐中細細體味與把握,把課堂上的教育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充分考慮青少年學生日常生活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以生活為根本。把教育放到現(xiàn)實的生活情景當中,才能讓學生感到我們的教育與他們息息相關,才愿意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加以改進。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中,道德才能可教、能教,學生對道德問題的認識才會覺得真實、親切,才能懂得道德意義的存在。
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直擊生命、震撼心靈的教育。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是有些底色的,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生命個體,打開學生心靈的窗口,走進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引導其追求廣闊的精神生活,這也是實現(xiàn)教育終極目標的關鍵。
【《生命與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為生命而教育08-17
生命教育作文08-20
生命教育形象大使征文,為了生命的教育08-04
漢語教育應是打通生命的教育08-20
呼喚“生命教育”課程08-17
呼喚學校生命教育08-17
關于生命教育的思考08-19
生命教育教學反思08-25
教育:生命的“美容劑”08-23
生命教育征文范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