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篇[精品]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每個觀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典籍里的中國》作為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以多舞臺、多場景、古今對話的創(chuàng)新方式出現(xiàn)在大眾眼前,剛播出便收獲了4。5億的播放量。
節(jié)目將聚集多名演員來演繹典籍里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借由不同時空坐標里寫書人、讀書人的閃亮故事,讓經典照進現(xiàn)實,展現(xiàn)經典書籍中的中華文化。
當我初看這個節(jié)目時,我的`感覺是:驚艷!首先,節(jié)目的場景設計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為了讓觀眾沉浸地走進歷史,確實做了很多考慮,旋轉式座椅就是一大體現(xiàn);其次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古人的情感復雜,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為一個心系《尚書》且年過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紅老師需要從人物心理、語速、動作快慢等多個方面考慮如何去展現(xiàn)人物形象,這很考驗演員的職業(yè)技能和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時,我們從節(jié)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觀眾都被伏生的“舍命護書”所感動,熱淚盈眶,這也恰恰滿足了我們一點點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時代的我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讀經典,這個節(jié)目也正是一個好的契機,我們需要感謝這個節(jié)目,感謝這種創(chuàng)意!
節(jié)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钡浼粌H僅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他蘊含的更多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一個國家的象征。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各輩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經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叫作《典籍里的中國》的電視,它是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典籍的綜藝。
首先,會播放一個由中國國家戲劇院院長田沁鑫組織的典讀會,以此來知道演員們吃飯于這本書的理解。典讀會過后,便是話劇正式開演,撒貝寧以穿越的方式與古人相見,共同探討經書、古典的奧妙,其中,有英勇無畏、“三過家門而不回”的大禹、滿腹經綸、周游列國的司馬懿,中間,還會穿插著專家們的講解,節(jié)目最后,還會對此做出總結,《典籍里的中國》記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以穿越的形式表達了當代讀書人對前人的敬佩之情,我相信,每個人觀看時,心中都會有一股驕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或許是對祖國的驕傲,或許是古人遠大理想而自豪,總之,都是因為中國。
《典籍里的中國》是一檔特別的'綜藝節(jié)目,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趣有味,有知識,更多的是對古人的尊重,既讓我們覺得莊重無比,又并非嚴格。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齊民要術·序》言“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边@一思想最早出自《論語》和《管子》。
《論語·子路》“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乖唬骸讣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埂
孔子認為“富民”是“教民”的前提,衣食豐足、經濟富裕是德教的基礎;教化是在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后才會有成效的,正如《管子》所言“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治國》“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大意為: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鄉(xiāng)居而愛惜家園,不愿意離開,安鄉(xiāng)愛家就恭敬君王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也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視家園,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家就敢于對抗君王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裕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于國政的`君王,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加以治理。
《管子·治國》“國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
大意為:國家富裕,人民就安居家鄉(xiāng)愛惜家園;人民安鄉(xiāng)愛家,對于移風易俗,驅使調遣,甚至有所殺戮,也不會有所反感、憎惡。
《管子》認為“富民”才能“安民”,“民安”則“國安”;正如現(xiàn)今俗語“窮山惡水出刁民”反映的未嘗不是《管子》的這一思想。
《管子》認為“富民”在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促進經濟交換”,這也是《史記·貨值列轉》中所反映的經濟思想和物質觀;這也是為何《齊民要術·序》中言“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睍小稗r、林、牧、漁、副”無所不包的原因。
《齊民要術》的“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狈从车谋闶恰墩撜Z》、《管子》中的“富民、教民、安民”思想;體現(xiàn)的是《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史記》“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思想。(《齊民要術·卷一·種谷第三》“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
由此推及現(xiàn)今,去年年底的優(yōu)化防控,及之后一系列的“穩(wěn)經濟、保增長、促就業(yè)”措施,何嘗不是現(xiàn)今的“富民”之舉!案幻瘛辈拍堋鞍裁瘛,“民安”才能“國安”,“國安”才能“強國”;古今概莫如此。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4
《尚書》并非上古之書,乃后人(孔子)尊崇、崇尚《書》之典籍而美化得名。上古之書,時間尺度要拉長,以三五千年為尺度,至少是7200年~10800年以上,三皇之前,甚至以萬年為尺度,幾萬年前乃至更遠古更太古。所以,《尚書》是上古與中古之間的書,若要以具體的時間推移作為計算尺度的話,“三古”劃分之名則是后代學者所處的具體時代,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因為人類歷史再過幾千年或者幾萬年,“三古”又如何劃分都是個問題。
《書》《書經》《尚書》之演化,如果是《三墳》與《五典》的遺作,(《三墳》《五典》即:傳承“三皇”思想與“五帝”思想的書,即三皇五帝的道術),那么,還有一個可能是三皇之前的上古史要么遺失,要么已經被后人刪除了,因為上古結繩記事與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符號,后人基本是很難看懂的了!
有了書,有了典籍,有了帝師,就有了學習復刻傳承的功能,因此文化的本質與天子的道術是不會斷層的,它會以另外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比如《山海經》與《莊子》,近代有《毛澤東思想》。當然了,還需要有千古圣人的降臨,才能“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以解讀天地密碼與天書密碼。
《尚書》中的記載,大禹治水,定九州,說明自上古以來,華夏一體,解放了全中國,解放了全人類;上古真人紀更是“天下一家”,“天道為一”,“地球人類命運共同體!蹦敲矗瑸槭裁磿a生中原與蠻夷的'區(qū)別呢?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幾萬年又發(fā)生了什么演化呢?上古、中古與后古的蠻荒之地呢?上古、中古與后古的流放史呢?日月昭昭,不言自明。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薄叭诵奈┪,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敝泄潘枷雭碜陨瞎潘枷耄鹿潘枷雭碜灾泄潘枷耄幻}相承。可是,道術將為天下裂,后人的思想越來越復雜,人格也越來越分裂,文化就越來越退化。文化的復興,就是要復興到天地間最本真的樸素文明。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
今晚,我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典籍里的中國》相遇,隨當代讀書人一起,進行一場穿越古今的對話!百F五谷而賤金玉!”一句話仿佛濃縮了宋應星撰寫這本書的理念。卷一《乃!罚硎恕吨橛瘛,宋應星以實際行動兌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應星在6次科考失利之后,并沒有因此頹廢,而是在路途中看、學、思,在腳下的萬里路上悟到了書卷上沒有的東西,增加了未曾聽說的見聞。功名利祿于宋應星已然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份理想:五谷豐登,物阜民康。
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把“重農固本”視為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每朝每代人殫精竭慮,極具創(chuàng)新精神,接力傳遞責任,只為中華。宋應星與袁隆平跨越三百年的握手,不僅是兩位科學家的握手,更是兩個時代的握手。他們找到了屬于科學家的共同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我們有幸生于這個時代,享受先人前輩的勝利果實,我們更要將發(fā)展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讓科技再發(fā)展,讓祖國再騰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學習的目的各不相同,也許有人想當大官,有人想當企業(yè)家,有人想當科學家,但希望當我們通過學習實現(xiàn)各自理想后,可以繼續(xù)用我們所學知識回饋社會,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6
二號”載人飛船探索宇宙的片段,展現(xiàn)了當代中國人對先賢“上下求索,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
節(jié)目開場,老年屈原在“歲月長河”里遇見了編訂《楚辭》的西漢文學家劉向、承襲《楚辭》浪漫主義風格的“詩仙”李白以及“天眼之父”南仁東。節(jié)目特別為屈原和南仁東打造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天問”。他們的成年時代和幼年時代一問一答,交錯呼應,最后共同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心靈宣言中,正式開啟《楚辭》的識讀之旅。其中最令我動容的一段對話是:
屈原:我提出了關于宇宙的疑問。
南仁東:我用一生在尋找答案。
“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
中國人民歷經磨難而不屈,中華民族歷經考驗而不衰,豐富的.文化正是這其中內在的密碼。邁步新征程,不斷開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影響力,我們的文化將更加飽滿,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將更加昂揚。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
6月10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摘得“白玉蘭”的消息傳來,“典迷”一片沸騰。適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國》將于6月13日晚八點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五期《論語》。是的,“典迷”又有過節(jié)大餐了!
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文集,《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盡管作者是誰至今仍無定論,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論語》是孔門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人的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都蘊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對話里。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茍無孔子,則中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
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一位老師,萬世師表。本期節(jié)目將以孔子和弟子之間的故事來講述《論語》當中貫穿始終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終在歷史的時空中凝望著我們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傳道授業(yè),每逢杏壇講學,四方弟子云集!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學說堅定的追隨者、實踐者和傳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國》特別邀來四位讀書人,大家在節(jié)目中不僅精妙解讀了《論語》的核心思想和后世傳播,還特別從孔子及其弟子關系的角度品讀《論語》,帶領大家感受孔子弟子響應老師召喚,凝聚在孔子周圍,共同追求仁愛理想世界的生命歷程。
《論語》現(xiàn)存二十篇,接近一萬六千字,孔子的這些言論為從何而來?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介紹道:“《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里邊就記載了孔子晚年的兩個弟子,在講學的過程中,輪流記錄。看到這些材料以后,我們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實際上是各有所記,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論語》的來源!
但凡讀過《論語》,一定會對“子曰”印象深刻。透過那一個個“子曰”,今人能夠感受到20xx多年前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鮮明個性:子貢“富而好禮”;顏回“貧而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子路直爽而勇武,盡心盡力地保護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能將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論語》中記錄著顏回對夫子的贊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我們從哪能得知?研讀典籍,我們探究中華文化的精粹,激發(fā)蘊藏在血脈里的文化溯源。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為西漢司馬遷所著,他用一生心血完成這部著作。他的父親司馬談想記錄中華民族的歷史,臨死前將這個使命傳給了司馬遷!妒酚洝肥堑谝徊考o傳體通史,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構成,共計130篇記載了從皇帝到漢武帝的三千多年歷史。它樹立華夏之模范,是萬千歷史果實的.凝聚。
典籍以舞臺劇的形式演出,演員們的演技炸裂,讓人身臨其境,用簡單明了的表演講述古文。撒貝寧帶領我們與司馬遷跨時空的碰面。我看得入了迷,不知覺中,眼前出現(xiàn)了位先生。我鞠躬行禮,后說:”先生,我是來自二千年后的學生!毕壬c了點頭!蹦悄闶欠裰酪院蟮氖拢咳藗儠础妒酚洝穯?”我肯定回答后,他的臉上浮現(xiàn)笑意。我笑著又和他說:”先生,《史記》一書成為了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上的瑰寶。為后世的史學和文學有著深刻的貢獻!
先生帶我領略歷史,講解道德之典范。“后世還會研究歷史嗎?”先生轉過頭問!爱斎唬酚洖楹笫姥芯繗v史作出很大貢獻。后人們也熟識您。您來自史官世家,十歲興讀古文,之后又聽董仲舒先生講《公羊春秋》,孔安國先生講《尚書》。您父親對您的影響更為深重,二十歲便游歷全國,為寫史做準備。雖然一場橫禍的突然降臨讓您受到致命打擊,但您更加成熟深沉,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記》,后人也稱您為“史界太祖”。
中華歷史,賡續(xù)延綿,后世都開始研究歷史,喜愛您的《史記》。后世一位偉大的作家,魯迅先生對您的《史記》極為推贊,承贊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一本歷史百科全書。語言生動流暢,評論犀利深刻,展現(xiàn)古時人類的文化成就。它啟迪后人,促進民族思想,為中華文明之明珠。”先生說:”能為民族作貢獻乃吾的榮幸。愿后世幸福安康,愿青史永垂不朽!”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弊x《史記》,體會文中神韻,獲得典范和教益。《史記》延使人類文明,通古今之變,擔華夏之筋骨。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9
讀《天工開物》有感偶然的在購物中,選中一本歷史課中背過書名的書,《天工開物》。本是隨意的買來翻翻,但開卷之后,贊嘆不已。實在沒有想到,我國在明代,就有這樣的科技著作。
《天工開物》,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我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在理學占據文化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的當時,《天工開物》既是對古代科學傳統(tǒng)的有效繼承,也與當時興起的各種具有啟蒙意義的反權威意識,實學意識和民生意識息息相關。
由空談走向實踐,是當時有識之士的反思,這種思潮在思維方式上開始散發(fā)出近代的氣息。 《天工開物》經翻譯,走向世界之后,獲得極高贊譽,并且影響深遠。《天工開物》被歐洲學者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儒蓮將此書稱為“技術百科全書”,將“天工開物”理解為“對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藝的闡明”。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為“中國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國的`狄德羅”,稱《天工開物》是“十七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yè)技術著作”。日本學者評議道:“作為展望在悠久歷史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技術全貌的書籍,沒有比它更合適的了。”
日本現(xiàn)代科學史學家藪內清也認為宋應星的書足可與十八世紀法國啟蒙學者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匹敵。十八世紀,在歐洲工業(yè)革命已經拉開序幕,但農業(yè)生產依然十分落后,播種還在使用人工播種。這種播種方式,在種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隨意,直接影響出苗率。而此時中國,已經在使用播種機。歐洲的犁設計也比較簡單、原始,操作十分費力,而中國的犁則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在讀了儒蓮翻譯的《天工開物》中論桑蠶部分的譯本后,把它稱之為“權威著作”。達爾文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yǎng)下的變異》(1868)卷一談到養(yǎng)蠶時寫道:“關于中國古代養(yǎng)蠶的情況,見于儒蓮的權威著作”。他把中國古代養(yǎng)蠶技術措施作為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
穿越古今,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四期先人李時珍的經歷,受益良多,感慨頗深。
幼時的李時珍便萌發(fā)了行醫(yī)的念頭,身為醫(yī)者的父親李言聞深知行醫(yī)的艱難,一再反對他;少時李時珍考中了秀才,李時珍自幼熟讀經史尤愛讀醫(yī)書,二次請求行醫(yī),父親李言聞以醫(yī)者地位不高,再次回絕了他;青年時李時珍三次鄉(xiāng)試未中,對父親說:“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再次懇求做一名醫(yī)者,父親李言聞被李時珍的決心打動,自此李時珍成為了醫(yī)者。
在與父親行醫(yī)救民的途中,李時珍無數次目睹了各種不識藥、用錯藥的患者百姓,心中因此萌發(fā)了重修本草的種子。學醫(yī)難,行醫(yī)難,修本草更難。李時珍踏千山萬水,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歷時三十載粗略成書,卻沒想到刊刻本草更難,因本草字數過大,刊印的難度過大、耗費時間過長,無書商肯刊刻。唯一的機會是請大儒王世貞寫序才可能刊刻。主持人撒貝寧說道;“對于李時珍而言,屈躬求序比站著寫書更難!焙L中,烈日下,經門童傳報李時珍終見王世貞大人,王世貞對本草贊不絕口,而李時珍為了嚴謹又修訂十載。時光荏苒,歲月不饒人,兩人再次相見都已鬢白如霜。最終《本草綱目》被王世貞介紹的金陵胡乘龍所刊刻。
懷平生夙愿,查歷代典籍,歷寒來暑往,修訂本草。李時珍是一個迎難而上的人,艱苦奮斗多年終修本草。是什么使他堅持至今呢?也許是和父親的約定,也許是醫(yī)者仁心、懸壺救世的情懷,也許是看到了百姓的淋雨所以想為后來的人撐一把傘……
《典籍里的中國》用短短的一個小時的`古今對話,時空轉換向我們展示了先人李時珍的一生,展現(xiàn)了先人不怕困難,逆流而上的精神,展現(xiàn)了醫(yī)者大仁,懸壺救世的情懷。我們感謝這個節(jié)目,讓我們了解更多經史,讓我們以生動的形式觀看先人的經歷,讓我們了解先人的奮斗而心懷感恩面對世界!兜浼锏闹袊分v述了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事情,讓我們知道我們身處何地,我們去往何方。
我們會永遠銘記先人李時珍的精神情懷,我們會懷著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信念為崇高的理想奮斗拼搏,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新時代青年的盛世。正如《三國志》中所說:“冀以晨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當聽見《典籍里的中國》開始的聲音,我總會有萬分激動與期盼:這一次會是哪本典籍呢?主人翁是誰呢?他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
《典籍里的中國》是由央視一臺播出的文化類節(jié)目,它演繹典籍、傳承文化、詮釋知識,用一個個動人而不枯燥的.故事訴說典籍里的人和事,其中有催人淚下的悲歡離合,有令人驚嘆的古今對話,有氣勢磅礴的千軍萬馬,有詩情畫意的高山流水……因此我十分愛看《典籍里的中國》。
看《典籍里的中國》,我不僅能看到一部典籍是如何寫出的,更能體會古人為著典籍嘔心瀝血的偉大情懷?蠢顣r珍著《本草綱目》,我明白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看司馬遷受刑而書《史記》,我感動于“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看屈子在《楚辭》中感慨“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傾慕于他對國家的一片赤膽忠心,與推行大道的堅定信念;看孔子周游列國,我明白了“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堅持不懈;看宋應星寫出《天工開物》,我明白了求知、探索的精神,以及“此書與功名利祿毫不相關也”的淡泊名利。
古人寫下這些典籍是為了抒發(fā)情懷,闡明真理,造福后世。“古人今人若流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唯有典籍仍在熠熠生輝。今天,我們能識讀經典,品味中華,何其幸也!能生在華夏大地,身為華夏兒女,何其驕傲也!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決心從典籍里收獲知識,從圣賢言行中感悟精神,從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將來去傳承中國典籍,發(fā)展中國文化,發(fā)揚中國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
大家了解《本草綱目》嗎?《本草綱目》是一部影響世界科技進步的奇書,它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專著,其內容還涉及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冶金學、化學以及天文學、氣象學等領域。先后被翻譯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國文字,在世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我之前也不怎么了解,但是在這周我看了一個名叫“典籍里的中國”的文化類節(jié)目,了解到了《本草綱目》《楚辭》《史記》《論語》等等著名的中國典籍。
“典籍里的中國”是撒貝寧主持的節(jié)目。每一期都會挑中國古代典籍進行戲劇演繹,介紹主要內容和作者的生平。
其中有一期節(jié)目,講的是《本草綱目》!侗静菥V目》的作者是李時珍,他父親是一名名醫(yī)。李時珍也十分想像父親一樣為百姓治病,但是他的父親一心想讓他讀書,便對他說:“行醫(yī)難,你不要像我一樣,做一只逆流而上的船,你好好的讀書,考取功名吧!”然而李時珍并不罷休。他三次向父親請求,答應他去行醫(yī),他的父親最終被李時珍的精神感動,問他:“你為什么要行醫(yī)?”李世珍說:“我想造福百姓,給他們治病!崩顣r珍的父親后來終于答應了。李時珍也隨父親四處行醫(yī),但是后來他發(fā)現(xiàn),歷代的本草書有許多地方有錯誤。他就下定決心,要修訂一本新的本草書,以防百姓看病時抓錯藥。李時珍四處行醫(yī)積累醫(yī)藥學知識,在民間搜索藥方,歷經年,終于寫寫出了一本部、52卷、近0萬字的《本草綱目》,這本書首次將本草用綱目分類。當他要去印刷時,當地最大的書商對他說:“這本書有0萬字,需要大量的.精力和人力。我雖然想幫助先生,但是真的無能為力呀!”李時珍說:“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書商想了想,說:“如果能求到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文人王世貞先生做的序,那同行肯定會競相印刷!崩顣r珍聽了之后,奔赴千里之外,去找素未平生的王世貞作序。他到了王世貞家,經過多次求見之后,才順利地見到了王世貞。王世貞看了書之后,也被震憾,答應為他作序。但是李世珍擔心這本書還有紕漏,又拿回去經歷了十年,改正了一些缺漏,再讓王世貞作序。終于書商胡承龍愿意印刷此書。然而,讓人遺憾的是書剛刊印好,李世珍卻撒手人寰。
在當時情況下,寫《本草綱目》十分困難。但是李時珍不畏困難,逆流而上,最終終于刊印出版。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要是他沒有這樣堅強的意志,我們可能就看不到《本草綱目》這樣的著作了。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堅持究竟是什么意思,李時珍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堅持就是不怕困難,不放棄!堅持,就是將自己喜歡做的事一直做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3
面對泛濫不絕的洪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對紂王慘無人道的暴政統(tǒng)治,武王攏民心,順天意,英勇作戰(zhàn)。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事跡,在《尚書》中有詳細記載。如今,我們捧起《尚書》,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傳遞,更是中華精神的深入學習。讀《尚書》,了解中華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傳承都來自于世代堅守,來之不易。
典籍經典的流傳,源于它本身不朽的價值,無法復制的成就,以及難以超越的貢獻。讀史書讓我們明白我們自己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去向何方;讀《尚書》,也讓我們“知先賢治國之本,知朝代興衰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的個體由一個個小的個體組成,而本國的民眾則也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影子!渡袝分械乃枷,與我們當今治國理政之路有許多相似之處,不論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還是“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的民族團結,甚至是“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節(jié)儉節(jié)約,都能為我們當今國家建設所學習。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當我們于一輪皓月下品讀典籍之雅韻,于一輪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內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價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經典的流傳,依賴于從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視與守護?鬃觿h述六經,親自親自整理編纂《尚書》內容以便后世解讀學習;伏生一生獻于《尚書》,年逾九旬仍傳《書》授學;孔子后人孔安國視《尚書》如命,用盡其力促使《尚書》的傳播。幾千年的歲月,幾千載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災難突降,多少次的戰(zhàn)火滿天,穿越幾輪年歲,攻克多少困難,多少人為此堅守付出,《尚書》這部典籍不減此前風韻,還能款款立于我們眼前。不論是精選《書》中精髓的孔子,還是舍命護《尚書》的伏生全家;不論是宣揚《尚書》價值使其廣泛流傳的孔安國,還是當今仍在研究《尚書》的史學專家們,他們懂瑰寶,敬文化,珍文明,他們視傳承全人類的經典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華文化國庫的一隅天空。
典籍經典的流傳,更在于當今人們的'學習與肯定。《典籍里的中國》中,當伏生看到,《尚書》在如今明亮的圖書館中展覽,聽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聲音熟練的誦讀“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驚、感動又無比欣慰的。如今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與價值;如今高科技的產品,讓典籍不在一書難求,《尚書》也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篳路藍縷,代代傳承。我們學習文化元典,典籍經典,內化于心,實踐于行,繼續(xù)對此的傳承與學習,繼續(xù)構筑輝煌的華夏文明。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尚書·牧誓》中這樣描述武王伐紂前的立誓場面。新時代的我們,也應立下傳承文化經典,傳遞文明薪火的誓言。畢竟,有典籍才有中國;畢竟,典籍經典輩輩讀,文明薪火才能代代傳。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4
每期必追的《典籍里的中國》,第四期《本草綱目》敘述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的先人李時珍歷經四十年踏萬水千山,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完成一部劃時代的'巨作,被世界稱作《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行醫(yī)一生,告誡李時珍:學醫(yī)難,行醫(yī)難,修本草書更難。但李時珍說:百姓需要,總得有人要做呀……李時珍考證本草,猶為注重實地考察,集成歷代本草,以綱目分之,總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為輔,列出各種藥物的形狀,附以氣味、主治、還有藥方,甚為實用,完成了一部利益天下的天下醫(yī)書。
當看到先人李時珍耗盡畢生心血完成的皇皇五十二卷巨作無法刊刻,他滿頭銀發(fā)還要千里奔波去求序時,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節(jié)目最新穎也是最讓人拍手叫好的是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先人李時珍穿越到現(xiàn)代,他恭捧著自己修撰的《本草綱目》時,好像真的是圓了先人沒親眼目睹巨作刊刻的遺愿。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一個電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之《傳習錄篇》,它是一個講述中國古代典籍的綜藝節(jié)目,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趣有味,有知識,更多的是對古人的了解與尊重。
節(jié)目的編排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的形式,主持人穿越到古代與古人相見,面對面地共同探討經書古典的`奧妙。
《傳習錄》是記錄王陽明思想的語錄體著作,由他的弟子徐愛記錄整理完成。成書原因,和另一部儒家典籍非常相似,那就是論語。論語說:言之必可行也,傳習錄說:知行合一。
“傳習”兩字源自《論語》中“傳不習乎”一語。
傳一一老師傳授的學業(yè),包括老師所講述的內容以及事件處理的方式、行為以及態(tài)度,即言傳身教。
習一一復習、實踐,即實踐行動。老師所傳遞給我們的東西,要時時地實踐運用。
傳習一一作為書名,是弟子想將陽明先生的思想記錄下來,并不斷地將它運用于實踐。
因此,所有讀過《傳習錄》的人都可以算是陽明先生的學生。打開典籍,品讀中國。我們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并知道王陽明先生,都應該讀《傳習錄》以學習其理論,都應該踐行《傳習錄》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陽明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yǎng)自主意識,肯定自我價值,從而成為對時代有用的人。
《典籍里的中國》記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我和媽媽觀看時,心中那份驕傲自豪的情感一直在撞擊著我的心靈,希望同學們也來觀看這個節(jié)目哦!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1-12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2-27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5-16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15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13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09
(熱門)《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8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優(yōu)秀】05-20
【必備】《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0
典籍里的中國尚書觀后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