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1
暑假里,我捧讀了《陶行知名篇》一書,總能感到似有一位老人在向我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書中陶行知以自己多年教育實踐經(jīng)驗對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精彩的論述,或者娓娓道來,或者一臉嚴肅。其中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yè)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zhàn)線上的工作者,徜徉在教育界泰斗陶行知著述的理論海洋中,我感觸頗多。
首先,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jīng)過類似的經(jīng)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jīng)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jīng)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吧鐣唇逃,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nèi)我怙w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其次,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yǎng)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diào)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zhì)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xiàn)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jīng)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fā)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到底,矢志不渝!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2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開篇先說為職業(yè)教育確定一個“正當主義”的重要性,緊接著論述“生活主義”和“衣食主義”不適用于職業(yè)教育的理由,隨之提出了“生利主義”。從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把“利”當做利益,但陶老此處的“生利”,一是指生有利之物,如“農(nóng)產(chǎn)谷,工制器”;二是指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yī)生治病”。
當把生利主義定為職業(yè)教育的理念之后,陶老接著從師資、設備、課程、學生四個范疇分別進行了闡述。
師資方面,職業(yè)學校教師應具備三大素質(zhì),一是經(jīng)驗,唯有“己立”方可“立人”,唯有“己達”才能“達人”;二是學識,僅有經(jīng)驗無法“改良”,更無法“進取”;三是教法。三者之中,“經(jīng)驗尤為根本”,基于此,緊接著談論了選取職業(yè)教師的三種途徑:收錄普通學子教以經(jīng)驗學術與教法;收錄職業(yè)界杰出人物教以學術與教法;專家與職業(yè)界有經(jīng)驗者共同合作相互補益。
設備方面,一是可以使用學校自已擁有的設備,二是可以利用職業(yè)界中的設備,無論哪一種,重點在于能讓師生有“利器”可善其事。
課程方面,提倡“按事施教”和“小班制”,并舉了一個很通俗易懂的例子:要學習種豆,那么就得把種豆自始至終的整個過程作為一課。
學生方面,先談到了職業(yè)教育的'一個弊端——“學農(nóng)者不歸農(nóng),學商者不歸商”,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入學之時所選專業(yè)與自己的才能興趣相去甚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陶老提出了職業(yè)學校應設“職業(yè)試習科”,讓學生在入學之時,能對多種專業(yè)進行嘗試之后再做取舍。
文末說到了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國無游民,民無廢才,群需可濟,個性可舒,然后輔以相當分利之法,則富可均而民自足矣”。可見職業(yè)教育對于國富民足、長治久安具有深遠的意義。
那么,目前的職業(yè)教育現(xiàn)狀如何呢?因自己不太了解,不敢妄言,但從身邊的一些孩子的選擇中有一個直觀的感覺:那些選擇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往往是由于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大學之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是職業(yè)教育本身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和重視,更嚴重的是,那些在“不得不”的情況下選擇了職業(yè)教育的學生,往往只是以混日子的方式完成學業(yè),完全達不到職業(yè)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出來的往往只是徒有學歷而無能力的學生。
20xx年,曾有幸旁聽來自德國的崔勒博士介紹以巴伐利亞州為代表的教育體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們對待職業(yè)教育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認識和態(tài)度。在巴伐利亞州,孩子在完成幼兒園2年、小學4年的學習之后,便開始了明顯的具有職業(yè)傾向的分流,約有40%的學生進入“完全中學”,學制8年,主要奔大學而去;約28%的學生進入“實科中學”,學制6年,主要奔“雙元制職業(yè)學校”而去,部分可改進“完全中學”;約25%的學生進入“中學”,學制5到6年,主要奔“雙元制職業(yè)學!倍,部分可改進“實科中學”。在“雙元制職業(yè)學校”學習2—5年不等之后,一部分學生走入勞動力市場,一部分則進入高一級的職業(yè)學校再學習2—3年后,可選擇走向勞動力市場或者進入大學。一個最大的區(qū)別是,無論是從哪一級職業(yè)學校走出的學生,都是“專業(yè)型”的人才,無論是社會認同,還是自我認知,甚至最簡單到待遇收入,和那些從大學走出來的學生,沒有任何區(qū)別,唯一的區(qū)別是分工不同而已。
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里,“職業(yè)”只有分工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分,當職業(yè)教育真正得到整個社會的普遍認同和重視的時候,國富民足,庶幾近矣。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3
近日,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一書,其中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yè)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zhàn)線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師的做人顯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樣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學?在實踐中,我也不斷探索著,嘗試著……通過閱讀陶行知先生的話語,仔細斟酌,我有兩點體會:
一、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jīng)過類似的經(jīng)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jīng)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jīng)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nèi)我怙w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
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yǎng)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diào)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zhì)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xiàn)出導這個特點來。
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jīng)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fā)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xiàn)在自己的每一節(jié)課上,體現(xiàn)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范文4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于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范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回百轉(zhuǎn),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回蕩:每當下課后,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著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說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后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贊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fā)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圣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著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著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了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后轉(zhuǎn)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當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里,我們總是埋首于作業(yè)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說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當他......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于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腳步,降低身姿,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學校將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不免為這樣一所小學校叫好,因為“這個學校不但教學生讀書,并且教學生做事!
即使是現(xiàn)在,在人們的觀念中,還是以為學校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教他們做事,學生家長也認為沒有這種必要,只是認為在這里能夠接受知識即可,這里所講的知識,主要是講書本知識。而燕子磯小學,卻在短短的半歲時間內(nèi),使學生從原來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學問,學生在學校里既然肯做事了,會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會做事了,自然也贏得了家長對他們辦學理念的認可,所以這所學校在短時間內(nèi)規(guī)模擴大也應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磯坡上因為經(jīng)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凈,丁超校長就領學生們把所有的垃圾掃除一空。村民不知道衛(wèi)生,仍是時常把垃圾倒在這個地方,但村民只要往這里倒,他就會去打掃,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掃一回,后來,鄰居竟然也責備起往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磯也就從此干凈了。
看到這兒,我不禁對丁校長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對于村民們亂倒垃圾的行為,他既沒有抱怨,抱怨他們素質(zhì)差,不懂得講衛(wèi)生,也沒有在那里豎一塊“此地禁止亂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用的方式是別人倒我就掃,正是這種無聲的舉動影響了村民,使他們自己在內(nèi)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后來形成了村民自覺維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情形。
“潤物細無聲”,在無聲之中他的這種行為影響地也不僅僅是燕子磯小學的師生了,而且影響了村民,讓一種好的行為影響到周圍所有的人。
是呀,當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與我們的理想不一致的時候,與其抱怨,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態(tài),通過自己的行動努力去改變。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6-12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9-21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02-19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4-04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05-16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3篇11-30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9篇)11-30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精選35篇)02-09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11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