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在未來等你》讀后感(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在未來等你》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在未來等你》讀后感1
“遇見你之后,我想起了曾經的那個我。說來不怕你笑話,我一直覺得是因為你太差,才導致如今的我如此糟糕。所以一開始我的腦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去改變你?墒菨u漸地,我一點一點醒悟,并不是年輕的你有多糟糕,而是如今的我太麻木!弊詈螅液芟朐贀肀阋淮。謝謝你,我的17歲,謝謝你,劉大志。我會在未來等著你,用最好的樣子等著你。
這是36歲的劉大志和17歲的劉大志的和解。
年輕時,我們總會有著看似不切實際的某些幻想,因為未來對我們來說近乎是未知,我們對未來的一切都充滿幻想,有著需要消防車來才能澆滅的熱血和激情以及最純摯美好的夢想,但伴隨著長大,被現實怠慢了熱情與積極,最終離初心越走越遠。
36歲的郝回歸對于自己的工作感到了空虛和倦怠,認為這樣的生活看不到未來,而當他向周圍的人傾訴自己心中這一份不平的迷茫與失望時,卻沒有任何人能理解。所有人都認為,一個中年人,比起生活的激情,比起追求可能不切實際的夢想,更重要的是安穩(wěn)。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郝回歸與17歲的劉大志,或者說,是17歲的他自己相遇了。那時的他認為自己如今一眼能望盡一生的平淡生活,是因為17歲的自己不夠努力導致的,因此,他希望能改變命運,改變自己?墒锹,他被17歲的自己所感動,他看到了更加勇敢的自己,更加坦誠的自己,對待生活更加真摯熱情的自己。他也終于明白,不是因為17歲的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是因為長大后的'自己更加習慣于妥協(xié),整日被瑣碎而平凡的日常包圍,最終對生活感到了倦怠而忘記了自己想要追求什么。
每天在這個星球上發(fā)生無數事情,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我們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因為看得越來越多,所以漸漸地也就反應平靜了。有人管這個叫麻木,或者冷淡。
由于外界的信息密度太高,我認為很少有人到了中年還會進行自我思考,認認真真地審視自己的人生,關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要么就是疲于思考,要么就是害怕思考,要么就是覺得沒必要思考。我們的時代似乎在打擊夢想的存在,有夢想變成了一件很幼稚的事情,所有人都安于現狀,中年之后還心懷夢想,這本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于是逐漸的他們被套上了這個社會既定好的三觀,變成一個個微不足道的零件旋入社會這個高速運轉的龐大機器中,磨損的被換下,新的又被換上。
花開花落,四季更替,無所謂過去與現在,時間的流逝本來就是一種美麗。17歲的我無法想象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樣的,但我希望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珍惜當下,做好當下,希望自己永遠有勇氣去改變,也永遠有熱情去改變。多數人都認為勇氣就是不害怕,但是事實上,不害怕不是勇氣他是某種腦損傷。勇氣是盡管你感覺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盡管你感覺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對。
冰心說過:“年輕人,相信自己吧!只有你自己是最真實的,也只有你自己能夠創(chuàng)造你自己。”我們都需要一份勇氣去接受現狀,人生本就像自己駕著一輛車,人們從車門進進出出,最終永遠在車里完成全程的也就只有自己一個。
我希望17歲的自己能夠有不可磨滅的勇氣和一腔澎湃的熱情,不留遺憾。請在未來等我。
《我在未來等你》讀后感2
既然回不去,那就認真留下來
最迷茫的日子,誰在你的身邊?你現在身處何方?10年后你向往的生活是什么?你想成為誰?你想對你身邊最好的朋友說什么?這些問題是否在你的日記中出現過?現在的你和10年后的你是否能給出同樣的答案?
在這個故事里,36歲的自己以班主任老師的身份回到17歲的自己的身旁,重溫自己17歲的青蔥歲月,36歲諸多不順的他將怎樣去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軌跡?
當36歲的自己遇見17歲的自己,17歲的自己會相信36歲的自己的話嗎?如果17歲的自己殺了自己,36歲的自己會憑空消失嗎?如果這件發(fā)生在你的身上,你會像周校工一樣告訴年輕的自己未來發(fā)生的事情,而年輕的自己依然無法改變人生既定的軌跡而瀕臨精神崩潰?還是會像郝回歸那樣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年輕的自己,潛移默化的改變自己?
讀這本書,書里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次對話,是郝回歸與劉大志的對話,亦是讀者與過去的自己的對話,每一種心境似乎都有自己的影子,冰心說過:年輕人!信你自己罷!只有你自己是真實的,也只有你自己能夠創(chuàng)造你自己。當郝回歸與劉大志同時站在了元旦匯演的舞臺上,他們都跨越了自己心中的那道坎,成為了全新的自己。相信自己罷,只有你自己能創(chuàng)造你自己。
敞開心扉,向周圍的.人訴說自己的心聲,將會發(fā)現不一樣的世界。當劉大志與離異的父母談話時,才發(fā)現他們仍是彼此的依靠;當叮當與自己想象中的筆友見面時,才發(fā)現陳小武雖與想象中的他完全不符,卻是可以與自己共度一生的那一個人;當別人眼中的壞學生與別人眼中的好學生成為朋友時,才發(fā)現他們彼此羨慕著對方……人生中有許多的錯過,不是情深緣淺,而是沒有訴說情深故而緣淺。
現在的自己覺得過去的自己虛度光陰,從而造就了現在的自己懦弱無能、諸事不順,可當再次回顧過去的自己時,才會發(fā)現:不是過去太糟糕,而是現在的自己太麻木,埋怨過去不過是為自己逃避現實找一個借口,讓自己生活在自己編織的世界,沒有流言蜚語,亦沒有驚心動魄,麻木的活著,嘴里說著自己有目標、有信仰,其實什么也沒有,那不過是安慰自己罷了,騙著騙著,謊言變成了自己接受的現實,也就隨遇而安,隨波逐流,人生也就成了無言的笑話。還記得那場關于一個人想回到過去是因為自身的強大一個人想回到過去是因為自身的弱小的辯論賽,臺上辯手熱情澎湃,臺下觀眾掌聲不斷。其實,我們都知道人是無法回到過去的,即是不可能,那么不論是強大還是弱小,都要做到無悔。
要改變人生,并不是從哪一刻去改變,而是從此刻去改變。現在的自己想回到過去,那么就是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想要回到過去改變什么,那么就改變現在的自己,我在未來等你,在每一個路口擁抱你。
如果有機會重回17歲,見到那時的自己,只能說一句話,我能說什么?劉同的回答是我會在未來等你,在每一個路口擁抱你。那么你呢?
《我在未來等你》讀后感3
36歲的劉大志,是一所大學老師,擁有著很多人都求之不得的職業(yè),但是他自己的內心卻空虛無比,他不喜歡這樣的職業(yè),一眼就看到了未來,他走的路雖然是別人羨慕不已的,但卻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覺得自己走到今天都是被母親安排的結果,每天如行尸走肉一般,他甚至感覺不到自己還活著。
終于在某一天爆發(fā)了,在丫丫的百日宴上大打出手,釋放了這么多年來的所有辛酸與不爽。事后,郝回歸站在大街上不知何去何從,準備打車隨便轉轉,車上看見了一本日記,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這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回到了17歲,他遇見的17歲的自己,并成為了自己的老師,他最開始想改變自己,但是慢慢的,他被17歲的自己所感動,因為他看到的是更加勇敢的自己,更加講義氣的自己,更加真誠的自己,面對自己喜歡的女孩,更加坦誠的自己,即是對自己的坦誠也是對喜歡的女孩的坦誠。
盡管我已經記不清自己的17歲了,但是模模糊糊中,我依稀能看見穿著校服,站在操場上得我不知道心里在想著什么,似乎還記得小時候的夢想,想成為怎樣怎樣的一個人,現在如果讓我回到17歲,我想我也不會對那個自己多加干預,但是我只想告訴17歲的自己,相信自己,你很好。
故事講到最后,當在醫(yī)院看到大志撿到的日記本后,郝回歸知道自己快要離開這里了,自己必須在離開之前做點什么。郝回歸不知道自己在離開的時候該怎樣跟他們解釋,總不能將所有的事和盤托出,那樣的話劉大志將會成為下一個周校工。
所以郝回歸決定提前帶大家去去松城看雪,帶著馬上要去美國的微笑,生意漸漸有成色的陳小武,成績第一的陳桐,妹妹叮當,當然還有十七歲自己。在郝回歸離開的前一天,他為每一位曾經的好友都寫下了一封信。
長大以后的我們慢慢的`都活成了曾經的自己最討厭的人,長大后的我們疏遠了曾經說好永遠在一起的好朋友。長大后的我們總是埋怨曾經的自己做錯了事情,后悔與懊惱,其實,真正做錯的仍舊是現在的我們。就像36歲的劉大志,只是我們總是喜歡逃避與幻想,用不切實際的夢掩蓋一切。這是小說中的真實寫照,更是現在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不是不能回頭,只是不再幻想,我們能夠把握依然只是現在,或許這本小說就是未來的自己送來的禮物,他在未來等待著,等著今天的你成為未來更好的自己。
我真的想抱抱17歲的自己,抱抱那個一直沒有信心的男孩,并且告訴他,你很好,真的!我也想抱抱23歲的自己,告訴他,別難過,別懊悔,別責備自己,也別覺得錯過了什么,無論有多難,都要時刻提醒自己,一切都是年少時應該經歷的苦難,不可逃避,也無法避免,未來還很長,只要現在開始相信自己,好好努力,你現在有多狼狽,以后就有多幸運。一切都來的及,一切都剛剛開始。
《我在未來等你》讀后感4
最近讀了劉同寫的那本《我在未來等你》同哥在書中以一個三四十的大學老師對自己的生活極其不滿意為起點,引出了郝回歸突然在一次意外突然回到了自己上過的高中,并且當上了自己高中時候劉大志的班主任,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現在的窘境,所以他不想劉大志繼續(xù)走上自己的路,然后過上這樣的日子,然后對自己的生活更加不滿。所以他對自己的年輕人進行了自己所認為的改造。在輸的最后里面還帶了封郝回歸給劉大志的一封信。
看到這本書,心里感觸良久,雖然我才十九歲,跟郝回歸差遠了,但是我卻有著跟他一樣的迷茫,一樣的討厭現在的.自己,對自己的現狀一點也不滿意,對自己的生活也十分不滿對于自己的生活以后的打算,雖然自己也幻想過好多結果,但是也像郝回歸醫(yī)用有許多無奈與不舍?赐赀@本書我也幻想了回到十七歲的自己,一遍一遍的對那個十七歲的自己去努力學習。只有努力,你才能過上那個屬于自己的生活,生活遠沒有自己當初想象的那么簡單。但是自己越這樣就越發(fā)現自己離自己想要的越遠。卻會發(fā)現自己像劉大志一樣,不是想回到過去,因為自己現在不夠好所以自己猜想回到過去,回到那個所謂的年輕時代。
雖然這本書很厚,但是我卻沒有花掉太多時間就把它讀完了,最讓我感觸的就是本書的開頭,郝回歸因為參加發(fā)小的婚禮,在婚禮上被別人叫做教授時候自己極其的不自如,可以看出自己的內心是對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滿意,而他終于忍不住爆發(fā)了,在婚禮上大打出手,看出他真的想對自己做出改變,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或許不是因為母親,他早就吧這份教師工作給辭掉了,到了37的年齡,看不起別人一副世俗的模樣,也討厭現在的自己,在最后給劉大志的那封信里他說自己被打磨成了沒有棱角的圓球,整天隨波逐流,哪里下坡就滾下哪里,再也沒有抬起頭看過自己曾經站過的位置。而最后通過同哥說的那句話真的讓我動容,他說剛開始一直想改造你,是因為我覺得你太差,太導致了現在的自己。讀后感結果越來越發(fā)現,并不是有多差,而是如今的我太過于麻木。我應該為你的人生負責,我看的身份感動。最后他給大志說自己終于變得勇敢了,他說自己去機場向微笑求婚,然而結果是她真的留下來了,他對大志說這點他比他勇敢,而他也沒有辭去自己工作,而是嘗試讓自己去適應這份工作,他應景讓讓這份工作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樣,有的純粹,有的瘋狂,但每個人的青春又都是一樣的,投入去愛,投入去拼投入去憂郁,投入去證明自己。每一個人都獨一無二。然而人生這本大書是非常奇妙的,一旦當你去認真的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結果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那么老天爺一定會給你一個更好的結果;蛟S這就是我們?yōu)槭茬叟Φ脑虬伞?/p>
看完整本書感覺自己十七歲的青春又來了一遍,自己又回到了37歲的郝回歸的那個年代,看到了自己年輕的時候的傻樣子,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大的啟發(fā),最后,我也想像同哥一樣,對他說,謝謝你,我的十七歲,謝謝你,我會在未來等你,用我最好的我樣子等著你。
《我在未來等你》讀后感5
這本書是我上個星期看完的,作者是很多年輕人都比較熟悉的一個作家——劉同,現在是光線影業(yè)的副總裁。
我之前也零散的看過他的《誰的青春不迷!泛汀赌愕墓陋,雖敗猶榮》,不過那兩本應該算是隨筆,或者散文。而《我在未來等你》應該他的第一篇長篇小說,我當初買這本書是聽說這本書里面有一封信,我只是好奇作者會給讀者寫怎樣的一封信,才買了這本書,這就是巧合。
書的封面下面有一句話:
假如有一天,一覺醒來,你發(fā)現你回到了高中時代,父母師長依然年輕,你和你的朋友依然有夢,此時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誰都知道不能回到過去,但,假如呢?
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為視角,穿越回了自己的高中時代,成為了高中時代“我”的班主任,之后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幫助年輕時代的“我”建立自信,和朋友化解矛盾,理解父母的難處,最后向最后喜歡的的女孩子表白。
其實內容都很簡單,有些內容甚至有些覺得不真實。但是就是這本書,卻吸引了我,因為我們也在高中抄過作業(yè),也有同學突然輟學,也有特別不理解父母的時候,還有心中藏的一個不敢說出來的人,到最后幡然悔悟,努力學習,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主人公,在年輕時代的自己身上看到了自己不足,同時也看到了自己身上一些自己不屑卻有閃閃發(fā)光的地方,看到了很多他上學的時候他朋友長大后不得不做某些事的苦衷,然后頓悟了很多事情,最后鼓起勇氣,去表白,追求真愛。
其實看完整篇文章,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應該是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主人公本來在大學里面教政治,但是卻遲遲沒有升教授,覺得自己雖然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卻又一事無成。后來經歷過了所謂的穿越,他才明白他應該找到做這份職業(yè)所應該有的意義,比如能上好每一堂課,把政治相關的內容傳達給每一個學生。
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有時需要換個角度看問題。就像我現在所做的職業(yè),其實我也不滿意,經常出差,經常面臨無償加班,也許換個角度,你真的教給了你的學生一些東西,傳遞他思考問題的正確思維,是不是也是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情。
說完“假如”,我們再說現實。
現實就是我們根本不可能穿越回去,即使穿越也改變不了未來不是嗎?可能每個人都曾有一個穿越的夢,很多事情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主人公回到高中去想通過自己行為去避免很多事情的發(fā)生,最后還是發(fā)生了,我們總為自己的很多事情而懊惱,但是何不向前看,做錯的就做錯了,承認一下有那么難嗎?能挽回的就挽回,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能讓這個錯誤擴大,也不能因為一個謊言而用更多的謊言來彌補,不正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活在當下嗎?
打開信封,是主人公離開的時候寫給自己高中的信,最后一句話是“你做好你自己該做的,而我就在未來等你”。希望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未來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