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掙扎于時代的囚籠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掙扎于時代的囚籠。ㄐ斐杏睿
看完《高考1977》,一句話在我耳邊回響,“解放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當文革尾聲解放高考的消息傳來,黑龍江農場里的這群孩子在燃燒的桔梗中眼睛濕潤,想著這一刻已經在無數個日夜里消磨,險些淪為泡影,終能在跌跌撞撞中到來。
這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是一群人的故事。處于改革開放時代的我們,如何能想見,在40年前,中國的大地是怎樣的光景,又如何能想象,在大地上耕耘的兒女是面對如何的閉塞與艱辛。文革的主旋律在我國的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這一筆無法視而不見,更無法輕易抹去。對于現在的我們,感受到的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歷史,可是在當時,卻是真真切切,深入骨髓的現在。
我一向覺得我們無權去指責一個時代,因為站在現在去面向過往,永遠沒有歷史的真實,有的只有無限接近真實的可能。既然不是絕對的真實,又何必過多的糾結于歷史的事實,只需要去還原歷史的情境,去分析時代對人這個主體的影響。人本主義總是第一位的。
電影里展現了知識分子對知識的無限渴望和外界對于知識的無限封閉,兩種無限交織,表現為一種內心的訴求和外界的壓制之間的強烈碰撞。個體就是沒有能力去掙脫的困獸,內心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可是無奈卻被壓抑在時代的囚籠之中,或是奮力反抗,或是努力掙扎,或是放棄自我。因而困獸在時代下,或是高歌猛進,威武不屈;或是以退為進,尋求機會;或是自暴自棄,鮮血淋漓。
或許很多人看了這部電影會抱怨時代的殘酷,感受到文革對于一代人的摧殘,痛恨這個沒有自由、沒有自主權,完完全全上綱上線的文化專制時代。但是對于我來說,沖擊力最大的還是在這個時代中,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影片中小根寶可謂被時代摧殘的一個典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黑暗中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集中體現。他在以組織為上的時代,得不到組織的重視,在組織捆綁下沒有自主權,感到無力,一度要用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生存的價值。在自由之光擠進黑暗的節(jié)點,他又一次想要自我了斷,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勇氣來擁抱自由,來與其他人平等競爭。我想沒有經歷文革,他會是一個小有成就的學問人,至少是一個積極地安分平和的人。(m.htc668.com)但是黑暗之光的籠罩之下,無處逃遁。他內心無力支撐這種以組織為上的不平等,卻又漸漸地習慣了自己被漠視、低人一等的地位,背沙袋的失敗對于他來說就像是又一次將自己鼓起的希望摔碎。在黑暗中漸漸模糊了自己的價值,因而在光明來臨之時,也就失去了斗爭的勇氣。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因為無數年輕的孩子、有為的青年、有思想的大家都被黑暗籠罩,傅雷夫婦、老舍、劉少奇,無數名字都被時代的洪流淹沒,被黑暗的浪潮撕扯。狄金森曾說過,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這些閃耀在歷史長河中的人不是不曾見過太陽,而是被黑暗遮住了雙眼,看不見光明重現的可能。這是時代的損失,更是每個個體對自己價值的褻瀆。
或許在這里說以退為進有些不合時宜,說要學會有彈性地生活有點隔靴搔癢,但是人自己的價值不是由社會整體的光明與黑暗賦予的,而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一個懂得生存的人,才是一個懂得對自己負責的人。曾經會覺得在黑暗中一槍了結自己也不愿去蹚這思維的渾水是一種高尚而自持的選擇,但現在想想,其實在必要的時候懂得以退為進也是一種生存的姿態(tài)。就像電影中的主人公,能屈能伸,但堅守自己內心的底線。說到底,個體與大環(huán)境的關系絕不是單方向的。封閉的大環(huán)境下,每個個體都變得閉塞而沒有活力,但是,也正是習慣服從的每個個體喪失了獨立,導致了自我封閉,最終促成了整個社會的不自由。后者或許能夠給我們更多啟示。我們面對開放了的信息多元的社會,是充耳不聞,還是偏聽則明?若說那個時代是對知識的顯性壓制,那么當今則是對于信息的隱性剝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句古話倒還是持久適用的。
影片不見得拍攝手法有多高超,這本身或許僅僅是一個時代的回望,展現了某些我們難以想象的環(huán)境與文化。但僅是身歷其境,便能感受到世事艱辛,還有當今社會的改頭換面。那個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個體生存的尊嚴與價值,卻是永恒的命題。
愿每一個思維的個體,都可以持久地掙扎于時代的囚籠,做自己的主人。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掙扎于時代的囚籠】相關文章:
高考1977觀后感11-12
高考1977觀后感1000字08-24
高考1977觀后感(精選16篇)09-14
掙扎作文08-24
小時代電影評價06-08
微寫作:開啟高考作文新時代03-25
生存就是一種掙扎作文06-20
小時代3刺金時代觀后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