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陳永苗:理性之巴別塔
法律如何面對有血有肉的人?法律對人的痛苦、焦慮、煩惱說什么?星野英一在《私法中的人----以民法財產法為中心》文中的這一拷問,后世相信羅馬法有過答案,羅馬保留了人類終極關懷的品質。而該拷問在不同的時代都不停地懸在人類的心尖,不同的時代都得給出自己的答案。
最初的人是自然之子,作為自然界渺小而無力相當于動物的一個組成部分,經過漫長的被動狀態(tài)和無明之后,茫茫黑夜中放現出一線曙光,逐漸地擴大。自我意識從混沌之中獲得主導型的精神能量,取得優(yōu)勢地位而成為人類的主要的精神特質,以使人類從自然之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社會的人。
克拉各斯用天堂神話說明自我意識的產生,亞當和夏娃偷食智慧之果被解釋為人類脫離了與自然統(tǒng)一的過程。上帝詛咒亞當和夏娃必死,因此,人就這樣被生命的有限性的意識和受到恐懼死亡的折磨。
自我意識的產生,膨脹擴張的進程,也是人類認識和走出自然界,走向相對獨立性的自由獲得自性的過程。然而正是這種人類自我意識,無情地是人類從自然界母體的“子宮”中分離出來,使他們獨立地面對無意識和自然界斷面的威脅,感到殘缺、有限、孤寂、無助的焦慮和恐懼,于是人們開始創(chuàng)造替代物,營造安寧和和諧的“居所”,從自己本性的另一方面發(fā)展限定出一種“完善機制”,以努力消除人類的有限性,照亮人性的陰暗角落。 “可以說媒介的境況限定就是限定我們自己,制度、法律、習慣等都有這種意義……。因此,意識形態(tài)任何時候都不能不包含理念、內容,應當作為具有現理念意義的辯證法的一般者的自己限定看待產生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的、歷史的限定”(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法律無疑是作為一種“居所”或“完善機制”而得以在場的。
因偷食禁果被驅除出伊甸園的人類,永恒地被切斷回歸之路,但無法湮滅的歸真原欲,向上提升的超越意向迫使人類通過物質性的磚和泥土建立巴別塔,以接近上帝。工具主義的法律與道德、倫理等價值理性比較,更具有物質性氣息。帕斯卡說,我們急切想找到一個堅實的基礎和最終的永恒根基,以便在那里建立起高聳入云的塔樓。因此,法律也是人類通過“物質性的磚和泥土”建立的巴別塔,以接近正義之上帝。
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描繪了這樣一種意識:靈魂和世界的統(tǒng)一構成了開始的狀態(tài),這種統(tǒng)一的瓦解產生了一種“渴望的原始感覺”,從這種瓦解中產生了內涵意識的所有形式(《卡西爾得《國家的神話》也有類似的觀點》。“渴望的原始感覺”被體驗為不得停留的超越的強烈要求,其狀態(tài)有二個方面,“孤獨感”是消極方面,因為這種統(tǒng)一的瓦解,靈魂同世界的分割,這種感覺“死死地攫取住靈魂”;從積極方面看,它是一種欲成為上帝的,發(fā)展和完善,向上超升的努力!翱释脑几杏X”是一種深深地嵌在人類的有限性和無限可能性之間張力之中的。在前客觀意識的豐富內容中,在“渴望的原始感覺”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反方向的原則在起作用,那就是“世界恐懼”。這種恐懼出現在超越的強烈要求得到客觀實現的地方,出現在“已在”之中,出現在“生成”的結果中。這是一個達到的目標不合期望的一般經驗,也就是對有限性的絕望和焦慮?謶质亲鳛椤俺錆M矛盾的可怕的東西和讓人感到壓抑的模棱兩可的東西”,這種感覺給人類的周遭世界打上不確定、陌生,風險、偶然的印章,使人類“被拋入”黑夜下的波濤怒海之中,不能自己。
偶然和不確定性來源于黑暗的、神秘的東西,人類無法抵御,因神秘和不確定性是人類最可怕的敵人,使我們的所有的基礎發(fā)生了斷裂,大地裂為深淵。帕斯卡宣布了人類的脆弱,將人命名為脆弱的能思想的蘆葦。而理性給人們提供一切的堅定性和明顯性,憑借這些人們就可以安靜地生活和腳踏實地地睡覺。蘇格拉底留下的遺訓是:“不受騙的只有理性,只有理性才能清楚我們的恐慌,并且給我們以可靠的根據和信心。”笛卡爾確立理性的目標是,無論如何要把神秘逐出我們的生活,能夠明晰和清楚地認識。驅除的動機在于驅除風險和偶然,尋找安全,笛卡爾竭力追求是世界、生命、人們擺脫那控制一切的秘密和神秘力量。作為笛卡爾的對立,帕斯卡在其自身身上給出了笛卡爾的原因,在帕斯卡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類被無休止的焦慮和恐懼驅趕著,它們如附骨之毒龍,在體內飲盡幸福之瓊漿,而不許人類停頓,不許人類休息,一直走,沒完沒了的往前走。因為偶然、變化莫測、不可信的東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威脅著,人類只有行走和思才能感到自身的存在和安全,只有行走和思才能“找到一個堅實的基礎和最終的永恒根基”。因此,笛卡爾說出,cogito ergo sun(我思,故我在)。而帕斯卡悲觀地、憂郁地、絕望地說,他不想要明晰性,帕斯卡的拒絕是一種“反演巫術”,對于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東西,反過來聲稱是所不欲求的(E.貝克爾《抗拒死亡》)。
冷靜、實務的英國經驗主義保持“維特根斯坦”式的緘默,使探索其焦慮意識變得十分艱苦,霍布斯的野蠻狀態(tài)說、休謨的人性斷裂以及英國清教主義的原罪背后隱隱然是其死亡焦慮之“骨髏般的面容”,邊沁以降的堅強是戴上E.貝克爾《抗拒死亡》中的“英雄主義的人格面具”。
現代心理學表明,人必然產生一種渴望,即渴望有約束性的規(guī)定和規(guī)則提供秩序,告訴人們如何合理、確定和安全地生活,這就是說道德方式生活和要求內在地蘊含在人的本質存在中的渴望。就清晰感和清楚的感覺而言,道德良知的決定,與知性理性相比較,并無二致。道德理性這樣的行動之所以也稱為理性,是因為它既非盲目地跟從傳統(tǒng),也不是基于情緒的沖動,起碼在行動者心目中有強烈的理由相信自己的作為是合理的(Boude 1997:7)。知性理性和道德理性都是基于自我焦慮而生成的一種自然的“形而上的需求”,一種“不可壓抑的沖動”,跨越既定常規(guī),給經驗和日常生活賦予連貫意義,二者都表現在秩序、系統(tǒng)性、內在一致性和絕對詳盡性。
在此之前,斯賓諾莎按照上帝的命令殺死了上帝(舍斯托夫:《在約伯的天平上》)。笛卡爾只相信了自己,在他看來,依賴性,甚至對完美無缺的存在物的依賴性,都是不能忍受的累贅和痛苦。他扶立自己為命運和造化的主人!妒ソ洝返挠魇,你要象上帝一樣(I am that I am),人類在遵行它。其后在德國,路德虔誠地說,看啦,上帝,我發(fā)誓要整個一生都背信棄義,褻瀆神靈。黑格爾說,人們將成為上帝。施勒格爾說,成為上帝做一個人。人必須在人身上尋找上帝,天國的精神只在人的事務中。在人的思想和情感中才能顯現出來。
此時理性的陽光普照,世界上沒有幽暗的角落,人類精神乘著純理念的雙翼,翱翔在純觀念的真空中----柏拉圖在《斐德洛斯篇》中所說的那片“超乎天界的地方”。
施本格勒和海德格爾所言,由于靈魂和世界的統(tǒng)一的瓦解中產生了意識的所有形式,人們相信人性中必然存在法律意識的基本原則,而且這些原則是可以通過對人性的必然結果進行推斷的方式來發(fā)現的。因此,人們信心十足,著手創(chuàng)立一種適用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的普遍有效的原則,并且據此為立法推導出一部完整的法典,而現實中發(fā)生的或可能發(fā)生的一切問題,均可從法典處求得解決。
在這種法典中,人類成為“小小的神祗”!∪祟惾巳硕α⒂谔斓刂g,不得因痛苦和焦慮哀嚎,應當像一個男人一樣去競爭(龐德:《普通法的歷史》)。在法國《民法典》中,人是“有尊嚴的存在,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他忠實于自己的約定,覺悟到自己的責任存在”(薩瓦第埃),卡邦尼埃表述法國《民法典》在精神方面是個人主義,其個人不是屈從與軟弱、受欲望折磨、被經濟力量摧毀的肉體的存在,而往往是“強有力的、有見識的”,朝向目的的自由意思!】档碌淖杂梢庵臼墙浀涞谋磉_。法律的正義意味著保護絕對、永恒、普遍的個人自由,那意味著保護每個人的意志自由與其它所有人的意志相和諧。站在康德肩膀上的法學發(fā)展了這種觀念,從權利的概念中推導整個法律體系,并依照這種方式,對各種既存制度、原理進行理性批判,因此,一種純凈晶瑩如水晶的法律理想體系矗立起來。18世紀的法國民法典編纂中,編纂者理想的民法典,應當是人類理性所感知的理想的正義規(guī)范,具備理論的和諧和整體的統(tǒng)一性。其第一草案第一條曾雄心萬丈地宣稱:作為一切實定的法律的源泉的,是普遍的不可侵的法,亦支配地球上人類的自然理性。斯多葛學派的自然理性復活在其中。康德的自由意志理念作為一個基本原則,推演為權利的保護之世俗結果,其普遍行為自由理解為個人自由,因此,法律的目的就保護每個個體最可能廣泛的自由。而耶林在《為權利而斗爭》這篇鼓蕩著諾斯底靈知主義氣息的著名文章中說,法的本質在于行動----行動的自由對于法感情恰如良好的空氣對于火焰一樣,因此,對于法感情禁止行動的自由或妨礙之(象斷了空氣來熄火一樣),意味著扼制法感情的呼吸。耶林的法感情,是權利作為生存條件所保護的人格精神。任何制度或法律原理所保護的自由,是通過權利的保障得以實現的。權利為人格精神上的生存條件,由此可見在權利背后的驅動力還是來自人性,這與前面所言人們相信人性中必然存在法律意識的基本原則吻合。耶林招魂的聲音將這個真理從黑暗之幕后面拯救出來:“那么,創(chuàng)造這一奇跡的是什么?它不是認識,也不是教養(yǎng),而是苦痛這一單純的感情?嗤词乔缶鹊暮袈,本能的告知即將來臨的危害,它無論對肉體抑或精神的有機體都是一樣。如果說醫(yī)生少不了人體的病理學的話,那么,法律工作者和法哲學就少不了法感情的病理學。主張少不了遠遠不夠,而是絕對少不了,更確切地講,只有法感情的病理學之中蘊藏著法的全部秘密。在人們因自己權利受到侵害所感到的痛苦之中,蘊含著權利對他而言究竟為何物(目前是對他個人,接著是對人類社會)的被動的本能的告白,與長久平穩(wěn)地享受權利相比,權利的真義和真正的本質只有在充滿激情形式的瞬間,才明明白白的顯現出來,未有親身體驗得到這一痛苦或未通過他人經歷著一痛苦的人,即使把法典背得滾瓜爛熟,也不會知曉權利為何物,不是智慧,只有情感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稱謂是正確無誤的(《為權利而斗爭》)”。讓我們銘記這種諾斯底靈知主義氣息的呻吟!這是近代法人文關懷的答卷
【陳永苗:理性之巴別塔】相關文章:
巴別塔之犬讀后感08-03
生活如春起之苗08-17
春起之苗的優(yōu)秀作文08-08
誠信之花,永開不敗08-24
于永正教學用語之批判08-17
急功近利“痛傷仲永”育兒別做“天才夢”08-17
《世說新語》之《詠雪》《陳太丘與友期》08-16
文字之美,永流傳-五年級作文03-01
理性的選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