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論《垓下之圍》中的項羽
論《垓下之圍》中的項羽作者/沙海艷
《垓下之圍》是江蘇中學語文教材里的一篇課文,節(jié)選自《項羽本紀》。該文記敘了項羽一生的最后階段的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三個拼殺場面,表現(xiàn)了他至死不悟、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結(jié)局,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
在垓下之圍這一場景中,先寫項王“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立見項羽所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接著寫項羽的種種表現(xiàn),項羽聽到“四面皆楚歌”后“大驚”,并且“夜起”、飲酒。一位力能拔山、豪氣蓋世的英雄竟然有這些惶惶不安的舉動,也反襯出氣氛的高度緊張。這時的項羽已經(jīng)意識到他的戰(zhàn)敗已經(jīng)不可挽回,想到自己力能舉鼎、縱橫天下,現(xiàn)在卻連自己心愛的美姬和寶馬都不能保護,項王禁不住慷慨悲歌,潛然淚下!翱犊琛背浞直憩F(xiàn)出項羽性格的另一面。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項羽是一位天下皆知的大英雄,但那時那地的項羽卻“泣數(shù)行下”,渲染出一個末路英雄的悲涼。項羽本是一個勇猛豪爽,甚至有點冷血的大丈夫,但在預(yù)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卻唱出柔腸百轉(zhuǎn)的“垓下歌”,為項羽這位鐵血英雄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這位蓋世英雄歌罷淚水漣漣,以至于手下都不忍心目睹這樣的場面。“莫能仰視”則寫盡將士們的不忍之心,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這悲歌與流淚把悲劇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
第二個場景寫項羽從垓下突圍成功到再次被困東城的過程。雖然明知不免一死,然而面對越來越近的死神的陰影,他卻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而起,神勇倍增。他告別了心愛的美姬,抹干了死別的淚水,僅帶了八百壯士,竟然奇跡般地沖破數(shù)重包圍,向南撤退。在五千漢軍的追擊下,他手下的勇士越來越少,渡過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至東城時銳減至“二十八”人,而導(dǎo)致這一局面的是田夫的欺騙,這也是項羽為以往的殘暴付出的代價,揭示了項羽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在這時,他決定不再奔走逃避,他向部下許諾:“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司馬遷用這句話表現(xiàn)了項羽的自負:他曾經(jīng)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同時也表現(xiàn)了項羽到這個時候依然沒有認識到其失敗的原因,迷信武力,至死不悟——還認為他的失敗是上天的安排,太史公也為之哀嘆:這才是項羽這位悲劇英雄真正悲哀的地方。
盡管項羽在政治上是個侏儒,但卻不可否認他在軍事上是個巨人,他首先制定了正確的戰(zhàn)術(shù):“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期山東為三處”,然后項羽三勝漢軍:他先是大呼一聲,斬一漢將,“漢軍皆披靡”,這是一勝;然后怒目一嗔,赤泉侯辟易數(shù)里,這是二勝;最后破圍合兵,再入敵陣,又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這是三勝。當他做到許諾的一切后,他充滿自豪地謂其騎日“何如”,這一問表現(xiàn)了項羽非常享受這種沖鋒陷陣所帶來的快樂!霸笧橹T君快戰(zhàn)”則表明了項羽最后的戰(zhàn)斗并不是為了戰(zhàn)爭的結(jié)果,而是為了暢快、盡情地展現(xiàn)他的勇猛無敵,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為結(jié)束。
文章的最后一個場景寫項羽烏江自刎。這一段寫了兩個場面。第一個場面是烏江拒渡、贈馬亭長。項羽本“欲東渡烏江”,但真正來到烏江岸邊,他又改變了自己的決定。項羽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司馬遷用這番話表現(xiàn)了項羽知恥重義的性格。在生與義,茍活幸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做出選擇。那位曾經(jīng)“泣數(shù)行下”的血性男兒,這時反而笑了。“項王笑日”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zhèn)定安詳?shù)摹靶Α薄m椨鸷碗S從全都下馬步行,沖人重圍,同前來追殺的漢軍短兵相接。這無疑是一場寡不敵眾的戰(zhàn)斗,也是一場必輸無疑的戰(zhàn)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棄戰(zhàn)斗,舉手投降,那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寧肯站著去死,也不會跪下求生的。第二個場面是賜頭故人、自刎而死。當項羽看到了背楚歸漢的故人呂馬童,他并沒有追而殺之,而是犯了老毛病——婦人之仁,贈頭給他,自刎而死。這與故人的追之、認之,必欲殺之以邀功取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情節(jié)表現(xiàn)了項羽視死如歸的豪俠性格。司馬遷用這些內(nèi)容凸現(xiàn)了項羽的高貴感和英雄氣質(zhì),但從另一側(cè)面也表現(xiàn)了項羽為了逞一時之強,輕易地放棄了生命——放棄了一切反敗為勝的機會。項羽此時不愿意過江東的一個重要原因:“無顏見江東父兄”,這實際上是虛榮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因為項羽曾言:“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而此時此刻項羽已無富貴可言,他不愿讓江東父老看見自己狼狽不堪,不愿意接受他們的憐憫和施舍。
縱觀全文,可以看出項羽是司馬遷所鐘愛的一位英雄,他是一位善于攻伐、勇猛善戰(zhàn)、知恥、重義、重情的鐵血將軍,但司馬遷也客觀地指出了項羽的致命弱點——他沒有冷靜而果決的心智,缺少成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與冷酷。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明達中學( 224002)
【論《垓下之圍》中的項羽】相關(guān)文章:
垓下之圍08-16
語文 -三十 垓下之圍08-16
垓下之圍讀后感08-24
《垓下之圍》讀后感03-09
論《數(shù)學之美》08-24
論英語教學中重語感輕語法之謬誤根源08-18
論《論語》中的君子08-23
論德育經(jīng)濟功能之特征08-17
論發(fā)展農(nóng)村客運之思路08-15
論同心同德之團隊建設(sh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