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話說[字詞教學]
話說[字詞教學] 姜堰市大馮中心小學 陳秀蘭 翻開學生的作業(yè),我們會發(fā)現(xiàn),錯別字比比皆是,語句不通順也是常事,三年級剛接觸習作表現(xiàn)尤為突出。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我的反思:詞是最基本的語言單位,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大家都很重視,為何效果不佳呢? 我嘗試過多種字詞教學的改革,效果不一。在認真學習了新課改的有關材料后,課程標準“以學為本”、“彈性空間”等特點,啟發(fā)了我。下面談談我的一點做法。 一、收放自如讀字音。 初識生字,我們往往放心不下,面面俱倒,但生字讀會了,有的學生讀書時還會有不認識的字,一些后進生表現(xiàn)更甚,怎么辦呢? 我在指導學生預習初讀時,先讓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然后,指名后進生讀課文,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來讀,并及時板書下學生讀錯的字詞。因為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指名后進生讀時更能暴露問題,所以,課堂上不能只請優(yōu)等生讀,那無異于“掩耳盜鈴”,要多給后進生機會,尋找他們的閃光點,點燃他們自信的火花。 有的生字學生也許在生活中早已認識,就不再是生字。相反,有的熟字學生如果不能再認,對他們而言也只能是“生”字。針對自身情況,讀會自己不認識的字詞,對于連熟字都不認識的學生是一種復習,對已認識的學生是一種鞏固。這就是所謂的“放”。過度的“放”又會使字詞教學一盤散沙,顯得雜亂,因而,在認識了學生中讀錯的字詞后,我就展示文中的生字詞,指名讀,齊讀,這就所謂的“收”。 這樣收放自如地學習字音,重視了“人本性”問題,尊重了人的差異性、多樣性和獨特性,使課堂教學不再是預設的活動,而是生成的。 二、形式多樣解詞義。 以往學習理解詞義常常是機械性地照本宣科,不重視學生獨特的感情。其實,學生是很具有潛力的,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學的致用,因此,哪怕學生僅能說出文中含有這個詞的句子也是好的,最起碼說明他們讀書時專心了,有一定語感了,有何不可呢?我們教了那么多課文,學生真正能運用的有多少?這樣學習所得的知識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命力,它不能被運用產(chǎn)生新知識,只能是死知識。 理解詞語的方式豐富多彩。在解釋詞語時,學生有的借助圖片來解說,一眼明了,如“麥囤”;有的借助實物,具體直觀,如“蒲公英”、“麥子”等;有的做動作演一演,生動形象,如“趴”、“撫摸”;有的可以讀一讀,聲情并茂,如“興奮”、“低沉”;有的聯(lián)系實際造句,如“節(jié)儉”(××的文具盒雖然有些破舊了,但他還是舍不得扔掉,他可真是個節(jié)儉的好孩子。)其它的方式還有:聯(lián)系上下文、找近義詞、反義詞、擴詞等。 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受約束,學生才能海闊天空,侃侃而談。他們回答問題時也不像從前那樣模式化了,相反,時常能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有的成功的體驗,學生更加熱情高漲。 三、專心致志學寫字。 字詞都會讀了,理解了,不認真寫不行。有錯別字的原因之一就是寫字時只動了手,沒有做到眼到、心到,寫字就成了機械性的任務,收效甚微。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寫字作業(yè)時,不僅要注意糾正不正確的寫字姿勢,還要指導他們“手、眼、腦”等多感官并用,如描紅時就要邊描邊記憶字形。學生用心去寫了,還愁寫得不端正、正確率不高嗎? 詞語雖小,文章很大。我相信,只要我們敢于探索,亦能于細微之處育人,做到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