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成人免费视频,国产一级a作爱视频免费观9看,色五月丁香亚洲,亚洲欧美性爱在线视频,1000部黄片免费观看一区,国产亚洲性生活视频播放,三级黄色在线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語文教案>高中語文教案>高中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教案

時間:2022-11-27 12:23:09 高中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語文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教案(集合15篇)

高中語文教案1

  導學新概念:

  新教材說明指出:“閱讀訓練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礎(chǔ)上,學習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著重培養(yǎng)理解、分析現(xiàn)代文的能力和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北締卧膶W習重點正是依據(jù)這個要求確定的。在我國的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精品,縱橫古今,囊括中外。課本編者獨具匠心精選了許多美文精品,特別是現(xiàn)當代的一些學者文人的作品。如錢鐘書、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潛等。面對這些熠熠發(fā)光的篇章,分析評價、借鑒吸收顯得尤為重要。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強調(diào)從某一個側(cè)面進行分析,從而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方可談得上借鑒吸收。當然我們借鑒吸收的是其中的精華,借鑒吸收的是有用的東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這種特點。

  教學設(shè)計:

  一、導語設(shè)計:

  我國古代流傳著許多古人煉字的好例子,大家能舉上幾個嗎?(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歸納:這些煉字的做法,似乎顯得有點咬文嚼字,但實際上卻調(diào)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達。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正闡明了這一點。

  二、教學過程設(shè)計:

  要求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仔細分析原作,可設(shè)計表格幫助學生分析。

  參考表格如下:

  例子分析說明的道理文章主旨

  品味評價:

  本文除結(jié)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guān)系。三個例子,三種類型,三層意思。例一說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例三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善用聯(lián)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shù)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yīng)”,一派套語濫調(diào),全無新奇的意味。

  還可以采用復(fù)述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做出評價。

  借鑒吸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師可引導學生召開專題討論會,研討學習了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應(yīng)吸收借鑒哪些。如從材料方面,可以領(lǐng)會借鑒材料的重要,更領(lǐng)悟到積累材料的方法。從觀點方面,注意領(lǐng)會觀點和材料的完美統(tǒng)一。也可以研討這些觀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為了檢驗學生借鑒吸收的結(jié)果,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練習來強化。如:

  1、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句表現(xiàn)力更強些?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評析。除此之外,低還有什么獨到見解?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B、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A、僧推月下門。

  B、僧敲月下門。

  A、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B、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A、這女子長得柳腰桃面,真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

  B、東家之子(女),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A、紅杏枝頭春意濃。

  B、紅杏枝頭春意鬧。

  2、作者認為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修改“實在遠不如原文”,并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你如何理解這句話,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對改前與改后還有什么見解嗎?

  3、要求學生從自己的習作中任找一篇,也來個“咬文嚼字”如何?

高中語文教案2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shè)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yù)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jié)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yīng)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描寫了怎樣的勝景?/p>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本文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語文第二冊教案》,本文署名馬彥英。

  附:

  桐城派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nèi)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發(fā)展了方苞關(guān)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shù)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強調(diào)“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文風上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頗具特色。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滴跛氖迥辏1706)進士。五十年,被牽連進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獄。赦出后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累官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寫《獄中雜記》,揭露當時司法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具有現(xiàn)實意義。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創(chuàng)始人。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時始終以此為宗旨,文章寫得雅潔精練,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chuàng)清代古文的新風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因而發(fā)表很多文章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在當時影響極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劉大櫆(1698~177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極重文的神氣。在布局謀篇、行文寫作上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為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在描寫山水、刻畫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長大、描繪詳盡取勝。代表作有《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后》、《黃山記》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論文偶記》1卷。

  《海峰先生詩文集》書影

  姚鼐(1732~1815)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偲,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繼承方苞的義法論和劉大櫆的聲氣論,在理論上又有所發(fā)展。①提倡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濟”。②總結(jié)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陽剛、陰柔兩大類的風格,認為兩者不能偏廢。姚鼐的文章與歐陽修、曾鞏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于“陰柔”之美。他的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抄序》,書信如《答翁學士書》,記傳如《登泰山記》,都可看出他的風格。其缺點是氣力不能健舉,規(guī)模不夠闊大,缺少現(xiàn)實內(nèi)容。他的詩清拔淡遠,尤工近體,但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世以為精當,流傳很廣。

高中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學會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來描繪刻畫人物。

 、评斫饧毠(ji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帕私饨鹪懒叵壬男愿裉卣鳌

 、仆ㄟ^本文看到當時西南聯(lián)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教學重點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并運用細節(jié)描寫。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yù)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jīng)有位記者采訪金岳霖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蓖粼髀牶罅ⅠR反駁:“古有秦少游,今有雙黃蛋,我汪曾祺還要排在后面呢!

  二、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深受沈從文影響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信息?

  明確:寫人文章,并且作者對主人公十分尊敬。(金先生是作者選修課的教師。)

  四、人物介紹

  金岳霖先生,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哲學系,歷任清華、北大、西南聯(lián)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現(xiàn)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推動了中國對現(xiàn)代邏輯的研究,并培養(yǎng)了許多邏輯學者。

  五、簡要介紹西南聯(lián)合大學(多媒體展示圖片)

  六、課文分析

  1、思考:作者寫出了金岳霖先生怎樣的個性?

  明確:有趣。

  2、問題探究:金岳霖先生的有趣體現(xiàn)在哪里呢?有哪一處或幾處描寫給你印象最深?請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進行問題的討論。)

  3、多媒體課件以及板書配合歸納明確: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態(tài)、眼鏡、衣著。

  2、奇特的行為舉止: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養(yǎng)一只大斗雞,同一桌吃飯;搜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3、獨特的教學風格: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稀奇古怪的問題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問。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4、對專業(yè)理論的獨特理解: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jié)論說二者沒有關(guān)系。

  5、對友情獨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后,他還給她過生日;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不再風趣幽默。

  6、對生活獨特的熱愛: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介紹金岳霖與梁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間的友誼,從中體會金岳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體展示三人合照。)

  概括金岳霖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金岳霖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口頭作文訓練:請你把有趣的老師描繪出來,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性的特點。

  (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后請代表發(fā)言,學生猜。)

  小結(jié):“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細節(jié)寫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獨特的風采。每當那率真、怪誕又滿腹經(jīng)綸的金岳霖形象浮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就會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掛上我們的嘴角。

  七、布置作業(yè)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師或同學寫一寫。

高中語文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要論點,正確理解從師學習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論述思路。

  3.了解正反對比在文中的運用。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及文章的結(jié)構(gòu)。掌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現(xiàn)象。

  難點:準確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掌握其論證說理的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髡吆喗。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所以后人稱“韓昌黎”。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積極提倡古文(和當時流行駢文相對立,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及秦漢文體的散文)運動(是一場在復(fù)古的旗號下進行的既繼續(xù)傳統(tǒng)又有所革新、有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運動,這場運動的領(lǐng)導者提出的文學主張是“文道合一”“文以載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ǘ⿲懽鞅尘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隋唐以來,由于佛教、道教的沖擊,儒家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師道觀念也淡化,人們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狂名。”韓愈倡言師道,勇為人師!稁熣f》是中國古代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著作。

  (三)識體:

  許多文言文從標題中的某一個詞就可以判斷文章的體裁,如《小石潭記》中的“記”、《出師表》中的“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傳”、《馬說》、《捕蛇者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本文的“說”。“說”——是一種有敘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議論文體!皫熣f”——即“說師”,動賓倒置的現(xiàn)象多見于書籍、文章標題,如《實踐論》、《黃生借書說》。解釋為“說說(議論)有關(guān)老師的問題”。

 。ㄋ模┓侄卫首x,解釋重點詞句

 。ㄎ澹┲饘臃治觥稁熣f》的論證方法

  1.分析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

 、倮蠋煹穆氊煝跒槭裁磸膸煝垡允裁慈藶閹。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jié)為從師的結(jié)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jié)。

  對比論證: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比——縱比

  其子擇師與其身恥學于師比——自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比——橫比

  a.縱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通過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錯誤言行,從反面論證了“學必有師”。這是對當時盛行的門第觀念的有力批判、公開挑戰(zhàn)。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與第一段關(guān)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yīng)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

  4.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jié)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yīng)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yīng)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正反論證,突出中心意思

  這篇說理文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正面肯定從師的好處,從反面批判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反復(fù)論證,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一論點,并加以論證。第二段里又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一論點,并分三層,引用典型事例,運用對比方法,從批判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尚,論證了中心論點。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無常師”這一論點,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論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進一步論證了中心論點。最后簡短地贊揚了李蟠不拘于時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視從師的態(tài)度。文筆簡潔流利,結(jié)構(gòu)嚴謹,把從師的道理和師的作用在于傳道受業(yè)解惑等方面,論述得很精當透徹,富有啟發(fā)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煉的含意深刻的語句,常被后人運用。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圣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等等。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guān)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guān)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guān)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fù)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圩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高中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薄⑼ㄟ^反復(fù)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背誦全文

 。、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shè)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病⒃缱粤曨A(yù)習文章,疏通字義。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jié)是哪一天嗎?

  為什么我國要設(shè)立這個節(jié)日,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jīng)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范圍,“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為“解說關(guān)于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復(fù)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jié)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把全班分為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布比賽規(guī)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理清第一段思路:

 。ㄕ堃晃煌瑢W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為什么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jié):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依次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ㄈ嗤瑢W齊讀第一段。)

 。ㄕ埻瑢W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guān)句子。

  明確:

  故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 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說的?作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為

  三段──結(jié)論

  孔子的言論

 。ㄕ埻瑢W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小結(jié)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請同學根據(jù)板書背誦全文。

 。病⒉シ女嬅,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jié)

 。、統(tǒng)計各組最后得分,宣布比賽結(jié)果。

 。、布置課外練習。

高中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

  1、學習《詩經(jīng)》的有關(guān)常識,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反復(fù)朗讀并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初步培養(yǎng)鑒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1、熟背本詩,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2、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

  教學課時:2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放錄音)讓學生聽歌曲《在水一方》。

  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詩經(jīng)》中的《蒹葭》,

  教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詩經(jīng)》中的其他作品。

  二、 簡介《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社會生活。

  原本只稱《詩》,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jīng)》按其表現(xiàn)內(nèi)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共160篇,大都是民間的歌謠,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shù)價值,成為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tǒng)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jīng)》表現(xiàn)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與 風、雅、頌合稱為《詩經(jīng)》六義。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chǎn)的形成和父系社會的確立,愛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漸產(chǎn)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給女性造成的巨大創(chuàng)傷。

  四、 指導誦讀

  放錄音:第一遍,提醒學生注意 字音和節(jié)奏(二二節(jié)拍)

  指名兩位學生朗讀,并讓其說明這樣讀的`理由。

  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 語調(diào),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詞匯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無—毋 說—脫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的詞語(至于 以為 泣涕 子 賄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詞語并解釋

  其黃而隕:黃,名詞活用作動詞,變黃。

  士貳其行:貳,數(shù)量詞作動詞,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數(shù)量詞作動詞,經(jīng)常改變。

  4、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于: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組討論 理清思路(用兩個字概括詩歌大意)

  明確:戀愛 婚變 決絕(板書)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jié),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jié)。

  1. 學習“戀愛”部分(一二章)

 、艑W生集體朗讀此部分后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nèi)容。

  明確:相見 定情 送別 約期 (布置作業(yè):將這一部分改寫成現(xiàn)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破肺丁跋嗉s送別”場景中的語言,概括兩人性情。

  明確:氓:急噪 任性

  姑娘:溫柔 體貼 癡情 遷就男子 這也預(yù)示兩人今后的悲劇婚姻生活。

  [3] 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為期”,女子的思想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討論) 明確:女子先言“子無良媒”,是出于對“禮”的一種遵從,古禮認為女子嫁人,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后又言“秋以為期”,說明女子沖破了“禮”

  的束縛,勇敢地與“氓”私訂終身。

  [4]朗讀第二章,請學生展開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讓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當時女子的心理細 微變化。(“乘彼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保

  提問:從這兩章中我們能不能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有所了解?

  明確:

  A、當時的商業(yè)活動是物物交換—“抱布貿(mào)絲”

  B 、占卜文化—“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2. 學習“婚變”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讀第三章,提問:

 、 本章講述了什么內(nèi)容?(明確: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 既然是勸誡女子不要癡情,為何又要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同樣提到了桑葉,有何特殊含義?

  明確: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興手法。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fā)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興手法可以激發(fā)聯(lián)想,增強意蘊,產(chǎn)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shù)效果。

 、 請一學生朗讀,提問:開頭幾句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比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莆闹械谋扰d有何特點?

  [明確]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庇稚H~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n 朗讀4、5兩章,提問:

 、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確:女子嫁給男子后辛勤勞作,任勞任怨,盡妻子的職責,而男子卻“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貳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 兄弟為何嘲笑她?(學生討論)

  總結(jié):(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會對兄弟說什么話?)

  a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終身,違背當時禮節(jié)。

  b兄弟認為女子不懂得順從丈夫。

  ③ 推測當時社會女子的地位和命運?(由于社會政治歷史原因,女子將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愛人身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聯(lián)系現(xiàn)實,不要喪失自我個體的獨立性。)

 、 面對男子的背棄,女子是否是忍聲吞氣,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轉(zhuǎn)意?

高中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會文章的大氣和深沉的文化底蘊。

  2.了解秦地的地理構(gòu)造與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統(tǒng)一。

  3.習文章將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機結(jié)。

  過程與方法

  1.品味文章的語言、學習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2.體會作者在場面細節(jié)描寫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中國民俗文化的特點,從而對象征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的民間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播放幾段秦腔的段子,讓學生對秦腔有感性的認識。

  2.簡介秦腔

  ——秦腔是我國戲曲四大聲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它的覆蓋面極為廣闊,流行遍及我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晉西、豫東、河北;東北大慶、東南的廣東、福建,寶島等地以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同時也是我國最大地方劇種,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它歷經(jīng)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秦腔演出地點最好是選在露天的場所,那樣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體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樸實之感?辞厍粫r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頭”吼聲地動山搖的時候,你才會此刻真正認識到秦腔的豪放,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紹作者:

  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曾從事過幾年文學編輯工作,現(xiàn)為西安市文聯(lián)專職作家、《長安》文學月刊編輯。1982年后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作協(xié)陜西分會副主席等職。著有小說集《兵娃》、《姐妹本紀》、《山地筆記》、《野火集》、《商州散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天狗》、《晚唱》、《獲獎中篇小說集》、《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州河》、《浮躁》、《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nóng)民》等。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散文自選集》、詩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論集》等。他的《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xié)第3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滿月兒》獲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他還于1988年獲美國飛馬文學獎。小說描寫新時期的西北農(nóng)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nèi)涵,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diào)清新雋永。

  在散文領(lǐng)域頗有建樹,早期的《月跡》、《一棵桃樹》,書寫兒童眼睛中美麗單純的世界,注重詩意境界的醞釀。在80年代中期,他轉(zhuǎn)而寫陜西的風土人情,展示當?shù)氐娜宋娘L景和生活情態(tài)。的散文無論在思想意蘊、文化趣味還是語言表達上,都傾向吸取中國文學傳統(tǒng)因素,崇尚簡單古樸的風趣和靜虛境界的營造。

  二、速讀課文,把握內(nèi)容,疏理結(jié)構(gòu)

  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并歸納大意:

  ——第一部分:通過比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點,指出它的生成與風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畢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秦人對秦腔的喜愛與癡迷。

  ——第三部分:總結(jié)全文,強調(diào)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載起秦人的喜怒哀樂。

  三、研討課文

  (一)第一部分研討

  1.讀第一、二段,分別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點。秦地----空曠平坦,厚重實在

  秦腔----高亢激昂,滄桑悲涼,秦人----“二愣”粗獷,樸實豪放

  2.思考討論:請你找出課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現(xiàn)秦腔與秦地秦人關(guān)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拍懔⒓淳蜁靼琢耍哼@里的地理構(gòu)造竟與秦腔的旋律維妙維肖的一統(tǒng)!

  秦腔高亢響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遼闊、厚重而悠長,二者在粗獷豪放方面達到了“妙維肖的一統(tǒng)”。秦腔是黃土地與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運之聲。正如西方文藝理論家丹納在《藝術(shù)哲學》中所指出的那樣,“精神文明的產(chǎn)物和動植物的產(chǎn)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huán)境來解釋”,一個地方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鄉(xiāng)俗民情導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shù)。

 、莆謇镆淮,十里一鎮(zhèn),高音喇叭里傳播的秦腔互相交織,沖撞,這秦腔原來是秦川的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啊!“籟”本指古代一種三孔樂器,后引申為從空穴中發(fā)出的聲音,也指一般的聲音。此處“天籟”“地籟”指的是自然環(huán)境,“人籟”則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說話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這些條件孕育了秦腔。

 、寝r(nóng)民是世上最勞苦的人,尤其是在這塊平原上,生時落草在黃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黃土堆下;秦腔是他們大苦中的大樂……

  秦腔承載了秦人的喜怒哀樂,是秦人“最高的藝術(shù)享受”。

 、扔辛饲厍,生活便有了樂趣,高興了,唱“快板”,高興得像被烈性炸藥爆炸了一樣,要把整個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腸的唱腔卻表現(xiàn)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來,美給了別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皺紋。

  運用了夸張,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來的高興狂喜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辭手法,極為形象地表現(xiàn)了秦腔“慢板”對秦人心靈的撫慰作用,增添了語言的情趣。

  3.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為什么“發(fā)現(xiàn)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強硬的氣魄隨同著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產(chǎn)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聯(lián)想到它悠久而雄壯的王朝歷史,耳聞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補充簡介:13個王朝建都在此,歷史悠久,氣勢雄壯,政治文化厚重。

  (二)研討第二部分

  1.梳理第二部分的內(nèi)容分成四個層次,并歸納大意。

  ——第一層次:寫戲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對秦腔的熱愛。

  ——第二層次:寫看戲演戲的情景,突出秦人對秦腔的熱癡迷。

  ——第三層次:寫秦腔演出的同時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劇。

  ——第四層次:寫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人們在去西安旅游時,曾聽導游這樣介紹秦川:“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秦腔!备鶕(jù)你對文的理解,說說□□中應(yīng)該是一個什么字?你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

  A.都唱B.全喊C.齊吼D.均演

  3.作為一篇側(cè)重民情風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場面細節(jié)描寫上可謂出神入化,請你仔細朗讀品讀課文的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場面細節(jié)描寫,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及其表達作用。

  ——場面描寫的主要技巧有:

 、劈c面結(jié)合。⑵多種描寫結(jié)合,以言行描寫為主。⑶靈活運用修辭手法。

  4.舉例說說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5.小結(jié):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麗的筆觸神情畢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秦地人民喜怒哀樂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從中凸現(xiàn)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從秦地人對秦腔的擁護,到聽戲時的癡迷,以及對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為它以濃烈的曲調(diào)抒發(fā)了老百姓的悲情與歡快,所以才會如此讓人人心入骨地迷戀,它就如陜北的信天游一樣,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暢表達自我、抒發(fā)悲苦的抒情渠道。

  (三)第三部分研討

  1.下面語段中加點的.詞語能不能交換位置,為什么?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廣漠曠遠的八百里秦川,只有這秦腔,也只能有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勞作農(nóng)民只有也只能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

  ——不能!爸挥小北硎颈匦璧臈l件,“只能”指惟一的辦法或出路。先說“只有”,再說“只能”有一種層層遞進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對于秦人的重要性

  2.結(jié)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點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點,強調(diào)它的生成與風土人情密不可分。呼應(yīng)了開頭,強化了主題。

  (四)歸納主題。

  ——《秦腔》不但繪形繪色寫出了一個地方劇種的生成、變遷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秦川大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等風土人情的描繪,展現(xiàn)了他們熱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長于斯,對故土的熱愛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現(xiàn)了黃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濾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與丑陋。在筆下,秦腔是黃土地與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運之聲。

  (五)、總結(jié)藝術(shù)特色:

  秦腔生長的地方是蒼涼、遼遠、空廓和悠長的,它是的文字底色,這種渾厚的文風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氣厚重的藝術(shù)特色。

  四、習題解說

  1、第一題命題意圖及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本題的命題意圖是為了訓練學生梳理文章的能力,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參考答案:作者通過繪形繪色描寫秦地的風土人情,傳遞了作者對秦文化的領(lǐng)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視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與生存哲學。

 、俎r(nóng)民是世上最勞苦的人,尤其是在這塊平原上,生時落草在黃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黃土堆下;秦腔是他們大苦中的大樂,當老牛木犁疙瘩繩,在田野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立在犁溝里大喊大叫來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關(guān)關(guān)節(jié)節(jié)的固乏便一盡兒滌蕩凈了。秦腔與他們,和“西鳳”白酒、長線辣子、大葉卷煙、牛肉泡饃一樣成為生命的五大要素。

 、诿棵看謇镞^紅白喪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臺秦腔的,生兒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這個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臺,人只要在舞臺上,生、旦、凈、丑,才各顯了真性,惡的夸張其丑,善的凸現(xiàn)其美,善使他們獲得了美的教育,惡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藝術(shù)。

  2、第二題命題意圖及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本題的命題意圖是為了訓練學生如何把握場面等細節(jié)描寫的魅力,如何把握作者的寫作神采。

 、劈c面結(jié)合。

 、贫喾N描寫結(jié)合,以人物言行描寫為主。

 、庆`活運用修辭手法。

  3、第三題命題意圖及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本題意圖旨在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在不同文本的比較閱讀中,把握地域文化散文的不同魅力。參考答案:秦地的厚重、樸實、生機勃勃跟秦腔的粗獷、豪邁、充滿血氣的聲音在生命底色上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

  《秦腔》表現(xiàn)的是陜西西部地區(qū)粗獷、豪邁、樂天安命的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表現(xiàn)的是老北京隱忍、中庸、大氣的北京文化。

  《白發(fā)蘇州》則吟詠了蘇州江南風流俊逸、柔媚又向上的吳地文明。

高中語文教案8

  [教學目的]

  一、啟發(fā)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

  二、啟發(fā)學生好好把握現(xiàn)時,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每一分鐘,努力學習。把握現(xiàn)時是實現(xiàn)希望的前提和保證。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學生閱讀課文

  1、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標題“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給“人”下定義,其實是論述人生的意義。

  課文寫于新時期初期,文中一再提到,我們的時代是“為中華民族騰飛于世界奮力拼搏的時代”,我們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陽走向中興的民族”,作者勸勉人們,“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

  2、課文可分成幾大部分?概括其內(nèi)容。

  課文可分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列舉愛因斯坦、雨果、加繆、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師對“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這一部分的中心點,是說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工作。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斷工作看作人生真諦。開頭迂回地引出這個話題。先引愛因斯坦三段話。一引愛因斯坦,說論題之難;二引愛因斯坦,點到“自我努力”;三引愛因斯坦,論人的社會性,任何人都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員”,個人自當回報社會,貢獻社會,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繆,他們的回答充滿悲觀主義色彩,雨果悲嘆人生短暫,加繆悲嘆人生只是不斷的苦役。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與雨果、加繆的區(qū)別,在于悲觀與樂觀,積極與消極。在以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為代表的積極、樂觀的人生觀看來,人生的意義正在于不斷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歌德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實滿意,無怨無悔?档抡J為,一旦自滿自足,無所事事,生命就毫無意義。認識借助想象力創(chuàng)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造性工作。愛因斯坦認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賦予人生以奇異的色彩?鬃诱J為“生無所息”,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息的勞作之中?偠灾,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師的言論,把人生的意義與工作聯(lián)系起來。

  完成“思考和練習一”的表格

  工作的動機從何而來?議論要引向深入,就要向人的心靈開掘。作者將人生劃分為以往、現(xiàn)時和未來三部分,認為“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回憶、對現(xiàn)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作者對這三個部分一一展開論述。

  對往事的回憶,有好幾層意義。第一,回憶給人慰藉快樂;第二,回憶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第三,即使回憶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憂郁,能給人最高的美學享受;第四,回憶又是許多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造心理動機之一,是構(gòu)成文藝作品的一大內(nèi)容,這樣的作品能夠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第五,追憶往事可以彌補現(xiàn)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實現(xiàn)。

  對未來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著人類的一切活動,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說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不斷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對現(xiàn)時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每一分鐘,努力工作。把握現(xiàn)時是實現(xiàn)希望的前提和保證。

  對往事的追憶、對現(xiàn)時的把握、對未來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把握不了現(xiàn)時的人則不成其為人;貞浌倘挥衅湟饬x,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對未來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課文在前人論述的基礎(chǔ)上,用過去、現(xiàn)時、未來的思路闡述“人是什么”,闡述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追求,不斷工作。

  第二課時

  二難點問題討論

  1.“一個人很難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義的,當然也就不應(yīng)當以此去打擾別人!薄@句話是什么意思?

  愛因斯坦所說的“意義”,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意義”,是一個很深邃的概念。這種意義是“一個人很難知道”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學才能揭示人生的意義,科學發(fā)展到今天,盡管已經(jīng)大大推進了人類的知識,但是遠遠談不上窮盡了對事物的認識;另一方面,一個人掌握人類認識的成果又是極其有的。

  2、“苦和甜”不是主觀的感覺和感受嗎?為什么說“來自外界”?

  “來自”說的是來源。苦和甜的來源是在外界。有苦的東西和甜的東西,才能引起人們苦和甜的感覺和體驗。

  3、“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一段話中,愛因斯坦究竟認為“人是什么”呢?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愛因斯大林坦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由社會規(guī)定的,人的物質(zhì)生活的精神生活完全為社會所支配。

  4、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樣意思?

  用我們的放來說,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長或短,都是暫時的。雨果是在悲嘆生命的短暫。

  5、“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的時候,幾乎是另一種調(diào)子”,這“另一種調(diào)子”是什么樣的?

  加繆論及西西弗斯,情調(diào)是悲觀的,無可奈何的;歌德論及西西弗斯,卻是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樣勞碌一生而感到滿意、自豪。

  6“在生活中達到了(絕對)滿意——這本身就是一個征候,它表明這是一種無所事事的安謐,一切動機都已停止,感覺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活動也遲鈍了。但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就像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一樣,是與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边@段話是什么樣意思?

  “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達到了(絕對)滿意”這樣一種狀態(tài)就等于死亡。“達到了(絕對)滿意”,就是自滿,停頓下來不再前進,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動機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7“圓明園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圓明園是廢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說成“秋天里的春天”,這個“秋天”并非自然的季節(jié),而指廢墟的景觀。

  8怎樣理解“人類和個人從本質(zhì)上說都是歷史的”?

  這就是說,人類和個人的本質(zhì)都是由其歷史決定的。拿個人來說,他為什么是這樣的。要看他的歷史,一個30歲的人,是30年的歷史決定了他現(xiàn)在成為這樣一個人。今天的中國,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結(jié)果。某一國家的今天,也是某一國家歷史發(fā)展的結(jié)果。今天的人類,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結(jié)果。

  9、為什么說“追憶往事就其本質(zhì)來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為什么說“白日夢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實現(xiàn)”?

  這里所說的“本質(zhì)”,應(yīng)該從“現(xiàn)實性”“物理性”上來理解,往事已逝,其現(xiàn)實性、物質(zhì)性已經(jīng)消失,回憶中的世界,雖然過去存在過,但是現(xiàn)在并不存在,是虛幻的,所以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舉例來說,魯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的情景,寫作之時,不也是一場“白日夢”嗎?這樣的回憶不也是寄托著一種愿望,不也是這種愿望的實現(xiàn)嗎?

  10、為什么說對未來懷有希望“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志之一”?

  青年時代生命力旺盛,對未來充滿希望,一個人到了垂死的時候,就沒有未來,沒有希望?梢妼ξ磥響延邢M且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志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懷什么希望,有的還是充滿希望,表明它們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別。

  11、為什么說“‘現(xiàn)時’的經(jīng)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在物理學中不可能出現(xiàn)?

  在物理學中,時間不斷推移,“現(xiàn)時”的任何一個瞬間馬上就成為“過去”了,可以說無所謂“現(xiàn)時”。人們把眼前一段時間稱為“現(xiàn)在”,只是人們的一個觀念,所以說這種“經(jīng)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

  12、作者把現(xiàn)時看成1,對未來的憧憬看成0,是為了說明什么?

  要說明只有把握現(xiàn)時,努力工作,才能實現(xiàn)理想。理想越是遠大,工作越是努力,數(shù)值越是巨大。這是要說明憧憬未來與把握現(xiàn)時要緊緊結(jié)合起來,既要有遠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3、為什么說“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

  因為追憶往事可以給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憧憬未來、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動力,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一旦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

  14、為什么說“把握不了現(xiàn)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現(xiàn)時,蹉跎歲月,那么一切都等于0,即使懷有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5、作者為什么用“往事”“現(xiàn)時”“未來”這樣的思路來闡述“人是什么”?

  往事——現(xiàn)時——未來,是生命的進行曲。人是有思維的,追憶往事、憧憬未來,是生命思考的兩個方面,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思考,決定著怎樣把握現(xiàn)時。所以用“往事——現(xiàn)時——未來”這樣的思路來闡述“人是什么”,可以從生命的過程上去闡明問題,可以從想和做的結(jié)合上闡明問題,可以把前人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回答闡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結(jié)合時代的要求闡明我們應(yīng)該怎樣憧憬未來,把握現(xiàn)時,為振興中華而奮斗。

  三、課后作業(yè):

  按追憶往事、憧憬未來、把握現(xiàn)時三方面摘抄本文格言式的精辟議論。

高中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了解荀子有關(guān)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yīng)持態(tài)度的論述。

  過程和方法:

  1.學習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等多義詞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教學重點】

  1.比喻論證

  2.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了解全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的特點。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指導學生參閱《講練通》(作家作品、相關(guān)知識)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lǐng)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梢哉f,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

  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學生閱讀課文,自學釋疑

  要求:學生完成《講練通》“基礎(chǔ)自主預(yù)習”部分

  三、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參考答案】“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yīng)當如此,可譯為“應(yīng)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是不應(yīng)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袄K”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xiàn)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拜姟焙汀盀椤笔莾蓚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xiàn)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參考答案】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參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fù)詞,聯(lián)系上下文,偏指舟!八,名詞用如動詞,“游泳”!敖^”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敖印惫湃藢V搁L江、黃河,現(xiàn)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白ρ馈痹诒疚闹惺莾蓚單音詞,它

  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xiàn)代又轉(zhuǎn)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皬姟弊xqiáng,堅硬的意思!吧稀、“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包S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耙弧,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四、質(zhì)疑探究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第三題:本文設(shè)喻有什么特點?

  (由學生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參考答案】

  1.課文段落層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chǎn)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爸蹦緸檩啞闭f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chǔ)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guān)系才能使學習產(chǎn)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jié)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

  并非先天素質(zhì)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guān)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學習討論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shè)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設(shè)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shè)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shè)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shè)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fù)設(shè)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shè)喻與說理結(jié)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shè)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shè)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shè)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高中語文教案10

  教學背景

  嘗試把文言文教學和議論文寫作教學相結(jié)合,摸索讀寫結(jié)合的新方法。

  實施策略

  本節(jié)課設(shè)計通過對課文的講解,給學生傳授三大方面的知識

 。1)文中幾個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3)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掌握其中的一種論證方法和運用分論點的方法構(gòu)思的技巧。

  教學努力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師講解和學生閱讀歸納以及讀背相結(jié)合,通過學生的朗讀熟悉課文內(nèi)容,通過幻燈片展示引導學生背誦課文,并且直觀學習分論點對中心的論證所起的積極作用;掌握議論文要講清的三大內(nèi)容(講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實施過程:

  一、作者簡介:

  荀況(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趙國人。戰(zhàn)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晚年到楚國,春申君任他為蘭陵令,以后居于蘭陵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況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論述學習問題的一篇重要。全文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長期積累,堅持不懈、用心專一的道理。

  二、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lǐng)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三、學生試譯全文難句,教師點撥指正:(此內(nèi)容略)

  四、講解設(shè)喻的運用,并分析

  說明:設(shè)喻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稱為“設(shè)喻論證”。(通常又稱為“比喻論證”)其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xiàn)象來說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設(shè)喻的一種,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

  (一)、誦讀分析第l段并分析。

  1、 誦讀的準備。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2、 學生練習誦讀。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lǐng)讀一遍,然后檢查學生試背,指出關(guān)鍵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1、 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jié)句)

  2、提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shè)喻,這些設(shè)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jié)句這個觀點的。)

  3、提問:起句和結(jié)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guān)系呢?

 。ê笳哂脕碜C明前者——“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4、提問: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ㄒ安眲t“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shè)喻的內(nèi)涵

  1、提問:這段話中的設(shè)喻可分幾組?

  2、提問:這三組設(shè)喻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fù)?(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問:角度不同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學生參照幻燈片齊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師檢查。

  (二)、誦讀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師提出幾個問題,以學生小組討論分析為主。

  1、提問:本段有哪些設(shè)喻,先列舉出來。

  2、 問:這些設(shè)喻各有什么作用?

  3、 問:結(jié)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組設(shè)喻,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復(fù)?所假之物的性質(zhì)是否相同?

  學生熟讀、背誦這一段。

  (三)、誦讀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五、總結(jié)全文,結(jié)合議論文的寫作,輔導學生議論文的寫作。

  1、 中心內(nèi)容。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講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意義(分論點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論點之二)(講清“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積累、堅持、專一——態(tài)度、方法(分論點之三)(講清“怎么做”)

  教師點撥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 設(shè)喻的運用。

  本文的設(shè)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正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shè)喻以加強效果;有時從正反兩面設(shè)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反復(fù)設(shè)喻,使內(nèi)容逐步加深。

  3、 對舉(對比)的運用。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guān)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gòu)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業(yè)

  1、 熟練背誦全文

  2、 完成作業(yè)“思考與練習”三、四、五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對文言文和作文教學相結(jié)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嘗試,讀、析、講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課時的學習時間,無法從文言文的新課教學過渡到寫的能力的訓練,這是最大的不足。擬在今后的教學中,再次嘗試這種結(jié)合,希望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高中語文教案11

  一、導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tǒng)治者窮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凄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二、簡介背景

  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guān)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

  三、誦讀

  1.教師范讀(也可聽藝術(shù)家朗誦錄音)。

  2.學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chǔ)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3.誦讀點撥

 。1)把握基調(diào):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diào)。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yīng)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應(yīng)用升調(diào)讀。第一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伴L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diào),“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diào)凄楚。結(jié)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熬灰姟睉(yīng)重讀,“古來”句道盡戰(zhàn)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yīng)重讀。

  四、鑒賞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

  明確:

 。保路▏烂。形式上采用古稱“一頭兩腳體”的結(jié)構(gòu)方式。從整體看,節(jié)奏整齊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jié),析之則三,合則為一。內(nèi)容上,一是前后呼應(yīng),二是層層遞進。

 。玻羁痰乃枷胄院蛷娏业母腥玖νㄟ^高度的藝術(shù)性表現(xiàn)出來。

 、僦啬伻。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致刻畫相結(jié)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xiàn)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fā)。接著展現(xiàn)出震人心弦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來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xù)四個動作,把進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詩人的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千萬家庭因征戰(zhàn)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②巧妙構(gòu)思。詩人通過設(shè)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zhàn)爭造成的巨大災(zāi)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diào),描述了古戰(zhàn)場上的悲慘現(xiàn)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yīng),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fā),唐王朝勞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shù)效果。

  探究活動

  從《兵車行》看歌行體語言的音樂性

  (1)從押韻上研究:《兵車行》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diào)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zhì)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zhuǎn)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

  (2)從聲調(diào)上研究:摹聲疊詞和頂真手法。

  (3)從句式上研究: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diào)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zhuǎn)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xiàn)語言急促。

  牪味潦檳浚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樣合轍押韻》,北京出版社。

高中語文教案12

  一、圍繞課文開展語文活動,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豐富性的理解,認識廉頗、藺相如思想品質(zhì)的可貴之處

  1、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

  2、各組依次表演“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盡可能全組參與,注意人物語言的運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師生評議各組表演

  4、總結(jié):思考藺相如、廉頗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板書)

  藺相如:機智勇敢、忠心報國、胸襟闊大、顧全大局、

  廉頗:忠誠獻策、勇武有功、忠心報國、勇于改過

  5、各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為例,說說課文在運用語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組分別討論,將討論結(jié)果匯總

  7、各組請一位代表交流本組討論結(jié)果

  二、教師總結(jié),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明確:以藺相如為例,作者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段刻畫人物形象

 、賯(cè)面描寫如繆賢推薦藺相如,從他的推薦中,可見藺相如的膽識與智謀

 、谡婷鑼懭缰苯用鑼懱A相如的語言、行動、表情和神態(tài)在正面描寫時,有時集中筆力寫一個人;有時同時寫兩個人,通過對照,表現(xiàn)藺相如;有時用環(huán)境氣氛烘托,如藺相如獻璧時,秦王“傳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顯示了秦廷的威嚴氣氛,烘托出藺相如不為威勢所懾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墼诿軟_突中刻畫人物以“完璧歸趙”為例,出使秦國之前,擺在趙國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趙國君臣一籌莫展、久計不決的情況下,藺相如一番誠懇有禮的分析點醒了趙王,表現(xiàn)了藺相如處事果斷機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國后,強秦和弱趙之間“奪璧”和“保璧”,“殺藺”和“保藺”的矛盾更加尖銳突出在秦廷之上,藺相如審時度勢,巧設(shè)妙計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陳詞,怒斥秦國君臣不守信用在這場斗智斗勇的較量中,藺相如最終以他有禮有節(jié),機智勇敢的`個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這一個又一個以弱對強、困難重重、險象環(huán)生的矛盾沖突中,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個性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2、個性化的對話描寫

  在三個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對話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節(jié)干脆由對話來表達,許多對話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們?nèi)缏勂渎,如見其人先說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陳詞,有時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松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jù),雄辯折人;有時堅決表態(tài),分析利害,暗示對方;有時怒不可遏,咄咄逼人總之,詞鋒犀利,剛?cè)峒媸,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xiàn)了他是一個熱愛祖國、不畏__、有智有勇,長于辭令的外交家再說廉頗,在將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說的這一番話,表現(xiàn)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狹窄,非常符合武將廉頗的性格特點,后來寫他知過改過,負荊請罪時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語言不多,坦誠直率,可敬可愛

  3、選取典型事件

高中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shù)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涉江采芙蓉》

  一、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fù)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自由朗讀

  3、個人朗讀

  四、(一)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zhì)。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xiàn)。例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還有灞橋折柳,現(xiàn)實生活中情人節(jié)送玫瑰,母親節(jié)送康乃馨。

  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并沒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xiàn)了變化。由歡欣轉(zhuǎn)為失落,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這兩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你能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么?“還顧”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的?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的表現(xiàn)主人公孤獨、憂愁、愁悵的形象和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最后兩句,除了表達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情感,,想愛卻不能相守,讓人有“憂傷以終老”的擔憂,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chǎn)生距離產(chǎn)生美。

  總結(jié):對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通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guān)于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結(jié)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边@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zhuǎn)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

  “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高中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現(xiàn)方法,體會課文借白楊的特點,歌頌了邊疆建設(shè)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深刻含義,學習邊疆建設(shè)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3、認識本課6個生字,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邊疆建設(shè)者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見幾棵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浮起微笑,實際上是為建設(shè)邊疆后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課前準備】

  白楊、戈壁灘的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1、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袁鷹的文章《白楊》。

  板書課題:

  白楊

  2、看插圖,認識白楊樹。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借助字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讀課文:

  ⑴ 聯(lián)系課文中語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

  ⑵ 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劃下來,想想這些話的意思。

  3、檢查自學情況:

  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標點自然段。

  注意:

  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結(jié)合課文理解詞義。

  字音易錯的:清晰。

  字形易錯的:新疆!敖弊植灰獊G“土”,與“僵”區(qū)別。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大戈壁是什么樣子的?

  荒涼、寸草不生、貧瘠……

  2、讀一讀你剛才所劃的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想想其中的含義:

 、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說說從字面上體會到白楊的生長環(huán)境十分的惡劣,感受到白楊十分的堅強就可以了。

 、 朗讀:

  大戈壁這么荒涼,環(huán)境這么惡劣,白楊卻長得那么高大挺秀,像衛(wèi)士一樣守衛(wèi)著鐵路。讀到這里,你覺得白楊怎樣?應(yīng)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爸爸說的話?

  (贊美、驕傲的語氣。)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爸爸的話。

  四、再次朗讀,深入體會

  找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新課

  爸爸僅僅是在贊揚白楊嗎?他的話中似乎還有更深的含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吧。

  二、品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輕輕閉上眼睛聽錄音,看看在腦海中浮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

  板書并理解:

  高大挺秀

  2、為什么會感受到白楊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涼,寸草不生,而白楊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滿眼沒有綠意的戈壁上,白楊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楊,有什么感受?引讀第一段。

  (體會“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當哥哥和妹妹在議論白楊時,什么問題使爸爸變得嚴肅起來(默讀4~13節(jié))?

  三、理解研讀,深悟課文

  1、找到爸爸說的話,弄清有幾句,并想想這幾句概括了白楊的什么特點,請一名學生朗讀并一同歸納,板書:

  枝干挺直

  白楊 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生長

  堅強

  2、默讀:

  把表現(xiàn)白楊生命力強的詞語勾劃出來,理解這三句話怎么表現(xiàn)白楊生命力頑強的。

  3、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體會重點詞語的感情。

  4、體會句群關(guān)系,重點讀第三句。

  5、換人稱讀:

  用爸爸的話來贊美白楊。把“它”換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把16和14節(jié)對比著默讀,爸爸要表達什么呢?他和白楊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從需要、扎根邊疆、無私奉獻。

  7、默讀最后一段話,想想爸爸為什么開始沉默,后來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實現(xiàn)嗎?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楊一樣適應(yīng)那里的艱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楊一樣很頑強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

  四、縱覽全文,體會中心

  1、我們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楊的品質(zhì),那么現(xiàn)在你體會到了什么呢?

 、 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贊美白楊,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需要,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作無私的奉獻。

 、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們一樣為邊疆出力,一樣建設(shè)邊疆。

 、 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楊一樣頑強,不怕困難。

 、 ……

  2、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點句子。

  五、拓展練習

  1、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閱讀鏈接《帳篷》。

  3、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寫幾句話,夸夸像課文中的爸爸一樣的祖國建設(shè)者或保衛(wèi)者。

  【板書設(shè)計】

  白 楊

  高 直

  白楊 高大挺秀 生長范圍廣 借物

  生命力強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邊疆 |

  建設(shè)邊疆 喻人

  教育子女

高中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整體感知文意,學習議論文文章的寫作方法。

  2、學習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升學生論辯說理能力。

  3、明確學習對一個人成長起到的重要作用;學習必須通過“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提升的道理。

 。ㄒ唬┲R導入

  關(guān)于人性的善惡,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和荀子各有見解,孟子認為人性善,荀子認為人性惡。荀子的思想見解有邏輯分析,有論證過程,自成思想體系,相對成熟。荀子認為,“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闭驗椤叭诵詯骸,所以荀子主張通過學習教化,抑制惡,使人性的惡向善不斷地轉(zhuǎn)化。所以荀子提倡學習,強調(diào)學習的必要性,提出“學無止境”。

 。ǘ┯眯穆犠x

  教師示范朗讀,請學生請準字音,節(jié)奏,語調(diào)和情感。

 。ㄈ┯们槔首x

  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讀出整齊句式的氣勢,讀出作者對所有學習者的.勸諫之情。

 。ㄋ模┯弥琴p讀

  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讀出文章流暢的文脈,一邊讀,一邊領(lǐng)悟,交流分享《勸學》的論證手法。

  1、文章內(nèi)容講述“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學習的重要意義,努力學習必須靠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

  2。文章語言樸實無華,明白曉暢,短小精悍,情韻悠長。

【高中語文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高中語文教案07-24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12-01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09-04

高中語文優(yōu)秀教案09-06

高中語文《勸學》教案03-01

《燈》高中語文教案08-26

高中語文教案【精】12-23

【熱】高中語文教案12-19

高中語文教案【熱門】12-06

高中語文教案【熱】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