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三下冊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新單詞,讀好課文。
2、理解文中的敘述順序,想象文中描述的場景,感受珍珠泉的美麗與可愛。
3、體驗作者表達的感受,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的熱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進口。
孩子們,你們見過泉水嗎?誰能說說泉水的特點?(清澈,細細的.水,順著山勢流淌),這節(jié)課老師會帶領大家領略珍珠泉的美。
第二,舉例讀課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
。ㄒ唬├蠋煄е星榇舐暲首x課文。
(2)學生找出課文中的相關句子并閱讀。
第三,自學課文,梳理層次。
。1)自由閱讀,將文章分成小節(jié)。
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2—4個自然段)。
第3款(自然第5—6款)。
(2)指導學生分段閱讀課文。
第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1)讀第二段,想一想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順序描述的?
。2)讀第二段。
1、你認為這一段哪一句寫得好?畫下來,多看幾遍,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為什么這些句子寫得好?它在哪里?
2、泉水有什么特點?(青、暗、清),你能說出哪一句話?這句話是什么句型?(并行)。
3、泉水是怎么出來的?"撲哧一笑。"這是關于泉水寫的什么?(人)。
4、討論:這個泉為什么叫“珍珠泉”?
第四段中的這句話在這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總結(jié),概括)。
。3)讀第三段。
討論:這段話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我灑了多少珍珠!”你什么意思?
第五,總結(jié)拓展。
這篇文章文筆細膩,語句生動優(yōu)美,使美麗的《珍珠泉》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那么為什么作者能把家鄉(xiāng)的泉水寫得這么美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對泉水和家鄉(xiāng)的深愛。同學們,你愛你的家鄉(xiāng)嗎?
第六,布置作業(yè)。
請選擇你最喜歡的場景,按照一定的順序?qū)懴聛恚欢ㄒ炎约旱母惺苋谌氲矫谰爸小?/p>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繼續(xù)學習文言中一些實詞、虛詞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文運用設喻講道理和表明見解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鄒忌勸說齊王納諫是愛國的表現(xiàn)。
【教學重點】
文中出現(xiàn)的句式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本文第二段鄒忌以自己的事情設喻,勸說齊王納諫。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提問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看過《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時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進諫國君而被紂王剖心致死,像這樣悲慘的結(jié)局足以使諫臣望而卻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雙全的忠臣義士,為了國家的前途而勇于進諫,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位杰出的人物鄒忌,看看他是如何諷諫齊威王納諫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關知識介紹
1.解題
參照注釋⑴明確:鄒忌是齊國人名。諷:是諷諫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類方法委婉地規(guī)勸。納是接受、采納。諫是臣子向國君提建議。全題合起來就是鄒忌委婉地規(guī)勸齊王采納臣民的意見。
2.《戰(zhàn)國策》
初三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作過簡介。可參照預習提示內(nèi)容。注意:這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與前面學的《史紀》(紀傳體)、《資治通鑒》(編年體)不同。
三.教師范讀課文
四.學生齊讀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內(nèi)容
五.課文重點內(nèi)容講解
教師串講一段,請兩名學生串講兩段,在此過程中將重點字、詞、句隨時講解并板書。
1.實詞
zhāo早晨(名詞)私人,自己(代詞)朝cháo朝廷(名詞)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詞)cháo朝見(動詞)偏愛(動詞)身長,長(形容詞)修修建(動詞)整治(動詞)今義是一個名詞
2.虛詞:莫:無定代詞,指人。譯為“沒有誰”。弗:fú,否定副詞,譯為“不”。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意動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為美”“認為……美”)
B.形容詞作動詞 私我也(“偏愛”)
C.名詞作狀語 面刺(當面)
D.使動用法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這兩句都是比較相關兩項得失高下的選擇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問代詞“孰”由于受強調(diào)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裝句。
B.賓語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C.狀語后置(介詞短語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灣譏[于市朝](能[于市朝]謗譏)皆朝[于齊](皆[于齊]朝)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此所謂[于朝廷]勝)
D.判斷句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者也。判斷句
。ㄑa)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也。式標志
E.省略句 (鄒忌)與(客人)坐談
。▽W生結(jié)合講解再默讀全文)
第二課時
六.課文難點內(nèi)容分析
緊扣題目,理解課文。首選設問文章開始沒有直接寫鄒忌諷勸齊王,而寫了什么內(nèi)容?寫的是由一件家庭瑣事引起的聯(lián)想,然后圍繞這件家事展開提問:
1.這件家事是什么?
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與徐公比美的問題。
2.由于感情不同,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問題時的口氣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語氣所含的感情色彩。
問妻:我孰與徐公美?(親昵)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嚴肅)
問客:吾與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鄒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與心理不同,所以回答問題時語氣感情色彩有明顯差異。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熱情地贊揚)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謹,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應酬)
4.面對妻妾與客的贊美,鄒忌態(tài)度如何?得出什么結(jié)論?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從“忌不自信”……內(nèi)容可知)。
他思之的結(jié)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復思考,分析鄒忌“入朝見威王”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后,并未單刀直入向齊王進諫,而是將比美這件生活小事講給齊王聽,談自己體會,然后同國家大事進行類比,將妻、妾、客與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類比,推理委婉地進諫,得出一個結(jié)論:“蔽甚”。(這里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采用了設喻手法。)
6.諷諫結(jié)果如何?
最后齊王納諫。文中寫到齊王納諫決心之大,行“三賞”朝廷內(nèi)外出現(xiàn)了“三變”,使得“四國朝齊”。
七.學習借鑒
1.設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學習中可借鑒,需注意的是設喻要精妙,比喻要切當。
2.詳略處理 寫作時借鑒,注意該詳?shù)牡胤蕉ㄒ獫娔缢,該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p>
3.通過對話表現(xiàn)情節(jié)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問三答
4.思想內(nèi)容借鑒
文中的“納諫除蔽”這種見解在當時有積極意義,雖然鄒忌諷諫與齊王納諫都是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但在客觀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會進步。今天,我們?yōu)閷崿F(xiàn)“四化”有借鑒意義,同時也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培養(yǎng)多謀善斷能力。
八.總結(jié)全文
九.作業(yè)設計(略)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妻————妾————客
私————畏————求諷
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蔽甚設喻(委婉)
三賞————廣開言路
納三變————政治修明諫
四國朝齊——國家強盛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3
一、課前熱身:
二、簡介背景,導入新課:
三、學習目標:
1.體會本文運用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學習武松打虎的英雄氣概。
四、整體感知:
1.讀準加點字的讀音:
袒露踉踉蹌蹌詭詐迸出血泊景陽岡
2.理解一些詞句的意思:
例:篩酒——斟酒
(1)這酒好生有氣力——
(2)偷出右手來——
3.小說節(jié)選部分的情節(jié)可以分為、 、 、下岡四部分。
五、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刻畫武松?以打虎這一情節(jié)為例,分析這些描寫方法對于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2.概括武松的性格特征。
3.你認為除了武松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外,還有什么是他能打死猛虎的原因?
六、拓展提高:
1.你還知道武松的哪些傳奇故事?
2.我們從武松的身上學到了什么?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4
一、說教材及學生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而B鳴澗》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圖,春夜,深山空曠,萬籟無聲,桂花從枝上飄落的聲息。忽然,一輪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灑滿山林。被月色驚擾的山鳥,時而啼鳴于深澗之中。詩人以花落、月出的動態(tài)和鳥鳴的聲音,非常生動深刻而細致傳神地表現(xiàn)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閑靜。這種靜境因為有聲音動態(tài)而顯得富于生機和情致;、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
這首詩主要描寫深山幽谷夜晚寂靜的情景,抒發(fā)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心情。充滿了靜謐的意境,但“花落”“鳥鳴”“月出”寫來靜中有動,動中見靜。是很成功的寫景詩,如同一幅線條清朗的水墨山水畫,正是王維所擅長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學過一些古詩,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培養(yǎng)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根據(jù)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和課程標準,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能夠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描繪的意境。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復述出來。
3.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習詩人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態(tài)度。
4.嘗試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聯(lián)想和體會,通過誦讀,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情。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復述出來。
二、說教法及教學手段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為了使學生能學得快活,學得輕松,充分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采用“激趣導入——初讀感知——感悟詩意——課外延伸”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我制作了有關課件,把月夜的影視文件、能調(diào)動學生情感的優(yōu)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制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三、說學法
根據(jù)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取“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說一說”的學習方法,采用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全班討論交流的形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讀,即讀詩中的重點詞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始終貫穿于課堂的全過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聯(lián)想到了什么;“問”,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說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始終在教師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在反復的多形式的朗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
四、說教學過程
(一)由題導入,激發(fā)興趣
今天,我們要學一首古詩,這首詩就像剛才的音樂一樣,清新、雅致,恬靜、幽美,題目叫——《鳥鳴澗》。(齊讀課題)
“澗”這個字,它的偏旁是“氵”,我們可以推想“澗”跟——水有關。水在哪里呢?水在兩山之間,所以,澗就是指夾在兩山之間的流水。這流水是涓涓細流還是洶涌波濤?那應該怎么讀題目呢?誰來試試?(齊讀)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王維他的山水詩造詣極高,《鳥鳴澗》是他山水詩的代表作,蘇軾就曾經(jīng)夸他的詩“詩中有畫”,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品這首詩,賞這幅畫。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王維在這看見了什么呢?請大家到詩中去讀一讀,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4遍,前2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爭取讀得字正腔圓,后2遍讀的時候,爭取讀通順,注意詩句內(nèi)部的停頓。
1、學生自讀。
2、(屏顯古詩)指名讀。點評。
a你很會思考,夜靜春山空,“空”這個多音字你讀準了,真是一絲不茍。
b聲音清脆悅耳,讀詩正確流暢,很好。
c聲音響亮,把每個字的音都讀準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錯。
d讀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詩內(nèi)部的停頓,讀出了詩的韻味。
3、齊讀。
4、這首詩你們都讀正確了,讀通順了,同學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弊x了這么幾遍,你知道這首古詩寫的是什么時候呢?
指名回答,并說說依據(jù)。(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板書春夜)5、詩人王維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請同學們到詩中一行一行仔細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來,四行都找完了,再舉手。
指名回答。(相機板書:花、山、月、鳥、澗)
6、的確,詩人在詩中寫花落、山空、月出、鳥鳴、澗水流,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點呢?請你到詩中把這個合適的字找出來。
指名回答。(板書靜)
的確,這首詩給我們的一個深刻感受就是“靜”。
(三)感知詩意,體味清幽
1、第一行:人閑桂花落
同學們都很會讀書,讀出了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個靜靜的夜晚。就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桂花輕輕柔柔地飄落了,(屏顯:人閑桂花落)同學們看過桂花嗎?長什么樣子?小小的,細細的桂花落在地上聲音響嗎?聲音小到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同學也包括張老師可能都聽不到,但王維卻在那個夜晚聽到了。
這桂花落地的簌簌聲告訴我們什么呢?(不作答)我們寫教室很靜,靜到什么程度?(讓學生自由說,老師不評價)靜到一根繡花針落地的聲音都聽得見。那詩人寫桂花落地的聲音都聽得見,是為了告訴我們什么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這樣的靜,但不僅因為夜靜,更因為看風景的人心靜,所以,王維他還是感受到盛開的桂花悄然落地的聲音?纯础叭碎e”兩個字,它正是告訴我們王維的心——靜。是啊,王維身處沒有戰(zhàn)亂,安定統(tǒng)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時隱居風景秀麗的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悠閑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說自己是——人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用朗讀把桂花落地地輕柔、舒緩展現(xiàn)出來。(指名讀)
(女生齊讀、齊讀)
女生讀起來清清幽幽的,別有一番情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第二行:夜靜春山空
聽著這桂花落地的簌簌聲,王維才發(fā)覺夜是多么靜啊!真是——夜靜春山空。(屏顯:夜靜春山空)同學們,鳥鳴澗這里風景如畫,白天,山澗中陽光燦爛,鳥語花香,游人踏青,動物們自由自在……真是熱鬧非凡。漸漸地,漸漸地,白天的喧鬧消失殆盡,游人散去了,動物們都進入夢鄉(xiāng)了,山林也空閑下來了,整座山就像睡著了一樣,靜靜的,靜靜的……如果此時,你也站在這座春山面前,你會用什么詞語,什么句子來形容?
是呀,靜,靜得詩人覺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沒有了,空蕩蕩的。誰用朗讀來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指名讀)
讓我們用朗讀來贊嘆這座空山吧!(男生齊讀、齊讀)
讓我們把這個“靜”字留在心中,讀好這句詩。(屏顯: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齊讀
3、第三、四行: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引讀: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出,月從哪出來呢?(云)怎樣的云?
(薄薄的幾片云)是呀,一輪明月從云層中鉆出來,皎潔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傾瀉在山澗中,睡夢中的鳥兒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鳥兒以為天亮了,睜開朦朧的睡眼,啾啾叫著。
“時鳴”怎樣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幾聲,就停了,過一會又叫幾聲,又停了,咦?不是寫夜靜嗎?怎么會寫鳥鳴聲呢?
對,這就是一種反襯手法,以動襯靜。古人就說“鳥鳴山更幽”
我想,鳥兒此時一定是用它動聽的叫聲在贊嘆。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這句詩。(指名讀)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5
《我用殘損的手掌》課文原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xiàn)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將驅(qū)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知識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shù)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3、感情背誦本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shù)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聯(lián)想想象欣賞法引領學生理解詩中藝術(shù)形象蘊含的情感。
3、研討點撥法用于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主題。教具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分析詩中的藝術(shù)形象寄寓的主觀情感。品味詩歌浯言,領會其藝術(shù)魅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頭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郁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并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恒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板書文題、作者)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及《我用殘損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左聯(lián)。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yè)。一年后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chuàng)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xié)”香港分會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后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1949年回到內(nèi)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
三、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全詩。掌握下列字詞。
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師感情誦讀,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一種沉郁頓挫的音樂感、很確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懷。誦讀中要注意體會停頓和重音。
3、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思考:(1)詩歌從內(nèi)容上町分為兩部分。每部分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學生誦讀體會后回答,教師適時點撥:
。1)第一部分表現(xiàn)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jīng)“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
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于摸到了“那遼遠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qū),詩人對這塊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fā)出了深情贊美。
(2)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zhuǎn)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qū)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消極的、冷色調(diào)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調(diào)的后半部分形成明顯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
4、學生集體朗讀,整體領悟詩意。
四、精彩賞析,理解藝術(shù)形象
1、學生配樂誦讀全詩、合作研討:
。1)詩中兩種不同的色調(diào)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達效果。
(2)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么?
。3)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四人學習小組研討、交流,教師明確:
。1)積極的、暖色調(diào)的詞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恒……
消極的、冷色調(diào)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愛與恨。
。2)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內(nèi)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qū)的家
鄉(xiāng),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qū)。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因而讀起來不覺蕪雜。
另外,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著相對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節(jié)奏。
。3)描寫淪陷區(qū),從實處著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畫綴連;描寫解放區(qū),側(cè)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凸現(xiàn)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學生熟讀背誦全詩,深層領會詩中藝術(shù)形象的內(nèi)涵。
3、拓展延伸。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修改,然后請學生有感情誦讀自己所寫的優(yōu)美語句,教師點評歸納。
五、課堂練習
六、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在抗日戰(zhàn)爭中覺醒和振奮起來的戴望舒,“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廣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愛國精神的升華。恰是這一片丹心,撐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詠詩歌,我們在感念中生發(fā)的是對祖國母親的一份深情、一份責任!白鎳谖倚闹小,讓我們在雄壯激昂的《國歌》聲中唱響心曲。(音樂起)
七、布置作業(yè)
閱讀聞一多的《一句話》,寫一篇精彩的賞析文章。
一句話
聞一多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這話叫我今天怎么說?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不要發(fā)抖、伸舌頭、頓腳,
爆一聲:“咱們的中國!”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
1、以讀帶講:
以讀促品是本課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在這里,通過幾遍層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nèi)涵,讀和品互為方法和結(jié)果。
2、青春時代應該是詩的時代:
可是很多同學誤以為詩歌的凝練就意味著抽象,學著寫詩寫的空洞蒼白。還有的同學很少讀詩,甚至有的同學懼怕詩歌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放在領悟詩人借助哪些具體形象抒發(fā)情感上,消除了這一部分同學的誤解,使他們在情感上又向詩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對詩歌的認識,有利于課外的閱讀和練筆。
3、課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主人”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得由老師來幫助完成。那么“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轉(zhuǎn)變觀念,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嶄新的姿態(tài)組織好教學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诖,我在語文學習中大膽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nèi)容和方式,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他活動的舞臺和空間,每個學生又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來選擇課外作業(yè)。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內(nèi)容。學生層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償失的。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quán)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靨逑至蘇廡┨氐恪?nbsp;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jié),讀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zhì)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zhì)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ń庹f: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卮疬^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jié)的內(nèi)容進行質(zhì)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zhì)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ń庹f: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jié)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請依據(jù)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ń庹f: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于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jié)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所學內(nèi)容
1、抽查背誦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jié))、舉例論證(第二節(jié))。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jié),說說本節(jié)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lián)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ń庹f:以上材料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ń庹f: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后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這篇課文。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即“舍生取義”)昨天的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將腦意識和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進行對接,很可惜,在潛連接的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
“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币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 “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著問道。響應的聲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于學生們的態(tài)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于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舍生取義”的原因。 “我們以前接觸過保爾這個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糁嗌皆冢慌聸]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睂W生A心直口快,當然觀點顯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強詞奪理了。
“對我們中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里播放說已經(jīng)將‘見義勇’改為‘見義智為’,可見,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是‘取義不舍生’。”學生B有理有據(jù)、簡捷明快的發(fā)言博得了一陣喝彩。 ……在眾多的言論之中,除了學生B的‘見義智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強調(diào)一個片面的觀點: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謂義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們列舉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從貪犯說到肇事者,從“評按說法”說到“焦點訪談”……他們不屑的說著:現(xiàn)在有誰還“舍生取義”。俊矣行┟H,有些凄凄然,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里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jù)理力爭,想為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里存在的“腐壞”思想。我急性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diào)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
“哎……”傳來一片唏噓,接著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我很高興大多數(shù)孩子人本善良)“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法律的更嚴懲,選擇后者,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guī)兔Ψ治。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愿意選擇后者,盡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舍生取義”的勇士,發(fā)出由衷的贊嘆,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 “現(xiàn)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xiàn)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舍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舍身’,所以學生B獲得最佳發(fā)言人!”在一片掌聲中我們結(jié)束了討論,從學生折射來的目光里,我知道這節(jié)課的收獲還是不小的。最后布置了一個小作文題目《魚我所欲也》,來寫自己的一次選擇經(jīng)歷,期望在作文過程中總結(jié)所學,學會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選擇,這該是學習該課文的最終目的。
雖然這節(jié)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著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靈活的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為教師,如果不斷的喚喚這群孩子的良知,對于他們?nèi)松^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7
、逊驊(zhàn),勇氣也。
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颖私呶矣士酥。
⒃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瘴嵋暺滢H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課文可分幾部分?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乃入見”) 。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zhàn)?’”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zhàn)術(shù)決策為主。
第三段, ?煞謨蓪樱
第一層(從 開始 到“故克之”)以“夫戰(zhàn),勇氣也”為根據(jù),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fā)動反攻的觀點,回答了為什么等待“齊人三鼓”而后“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為根據(jù),提出作戰(zhàn)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以追擊的原因。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zhàn)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蹲髠鳌贩帜暧浭拢瑳]有篇名。
【鏈接材料】——2. 長勺之戰(zhàn)的背景:
: 這一戰(zhàn)事發(fā)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fā)動的第二次戰(zhàn)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zhàn)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quán)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zhuǎn)年春便再次發(fā)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shù)亻L勺展開的戰(zhàn)事。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 )又何間焉( )鄙( ) 弗敢專也( )小惠未編( ) 小信未孚( )
公與之乘( )長勺( )轍( )軾(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釋加橫線的詞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既克,公問其故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齊師伐我 又何間焉 何以戰(zhàn) 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zhàn)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異義
、儆趾伍g焉 ②肉食者鄙 ③犧牲玉帛
、苤抑畬僖 ⑤可以一戰(zhàn) ⑥一鼓作氣,再而衰
、叻 ⑧加 ⑨安
4、重點句子翻譯
、偃馐痴咧\之,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垡率乘玻ジ覍R,必以分人。
、苄』菸磸堂窀囊
、轄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
、扌⌒盼存冢窀ジR
、咝〈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
、嘀抑畬僖?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峁c之乘,戰(zhàn)與長勺。公將鼓之
、恺R師敗績。公將馳之
、舷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
、屑瓤耍珕柶涔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8
《唐雎不辱使命》課文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玻鞘恐。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語文教案
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jié),言之有據(jù),言之有力。)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zhàn)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zhàn)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于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里的唐雎,是《戰(zhàn)國策》里塑造的又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zhàn)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于鋪陳,多加渲染夸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zhàn)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于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搶qiāng傀guī祲jìn縞go撓náo諭yù
3.同學反復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fā)學習讀書的樂趣。
4.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jié)。
(五)總結(jié)、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zhàn)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業(yè)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zhàn)。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戰(zhàn)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短砌虏蝗枋姑芬远绦〉钠瑢懥艘粋結(jié)構(gòu)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nèi)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并無商量余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xiàn)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jié)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彼麄兏鞅磉_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fā)動戰(zhàn)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wèi)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jié)。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nèi)荏的本質(zhì),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yè)。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jīng)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zhàn)國策》,文章以記言為主,情節(jié)跌宕起伏,矛盾沖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為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fā)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在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尼克松與周恩來的精彩對話,讓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就對如何得體、巧妙的說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正當學生為周恩來機智的回答叫絕時,我順勢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連帶著介紹了課文背得。打鐵要趁熱,我這開頭一個高潮,讓學生覺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么討厭,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無味的了,在很大程度上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的欲望。先讓學生認真聽老師范讀,給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后考考大家的記憶能力,再讓學生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好。有了這個激勵,學生在聽課文錄音時就格外認真,特別是一些后進生更認真,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現(xiàn)象。另外,《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言文字面障礙較大,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堂課里掌握重點字詞句,這是一個需要教師仔細斟酌的問題。因此我在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時就采用洋思的文言文教學模式,采取了讓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讓學生先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接下來一人一句進行翻譯,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再發(fā)言,最后教師評講并將重點詞語的意思板書在黑板上。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是好勝的,哪怕是成績很困難的學生,他也期盼能在課堂上答對一個問題,得到老師的微笑。從教學結(jié)果看,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shù),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性。因此,當我課文學習結(jié)束時,學生也能流利地翻譯課文了,甚至還包括那些學困生。
關于文章分析我著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jié)、展現(xiàn)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讓學生先按導學稿的內(nèi)容進行自學,然后小組進行交流。構(gòu)建了一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新學習框架。借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再有,本節(jié)課在強調(diào)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故事復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為人物設計神態(tài)、動作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以及與秦王同歸于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在課外活動時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
本節(jié)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了學習。當然也有遺憾之處:1、學生的層次不同,討論時層次低的學生因有老師聽課而不好意思舉手發(fā)言部分喪失了話語權(quán),學得相對被動。2、分角色朗讀不夠充分,學生未能讀出秦王的語言特點。3、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朗讀。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在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時間分配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總之,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學相長,相輔相成的道理,同時,也為我進一步探索課程改革的奧秘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示例。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9
一、課標要求:
本文是對人生理想進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過對七種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否定,表達了作者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詩人的想象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為尋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離開了七種不同生存狀態(tài)的人,表達了“我”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課時計劃:
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品味作者純潔明凈、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體會作者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四、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作者純潔明凈、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及寓言式的表現(xiàn)手法。
、.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五、教學方法:討論法、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由課前準備導入。
、.配樂讀課文(配《南極物語》)
、.解題:“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詞,用其修飾“浩瀚”說明還有比這更遼闊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過對七種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否定,表達了一種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自主學習讀一讀,整體感知。
、.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記述了一個怎樣的寓言故事?
明確:“我和我的心”為尋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別離開了七種不同生存狀態(tài)的人。
⑵.“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種人,這些人有怎樣的表現(xiàn)?具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呢?
明確:坐在一塊灰色的巖石上,把鹽撒向大!^厭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0
教學內(nèi)容
本課在教材第36---51頁。文章講述了一位艱辛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形成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構(gòu)造龐大的工程,描繪了這個母親內(nèi)心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了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確、靈活地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深情朗讀部分片段,并詳細講解這些內(nèi)容如何表達、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課文中女主人公的作為。
3.組織討論,學生從自己的感受探討母愛的無私、偉大。
4.結(jié)合其它關于母愛的名篇,談如何從細微處來表情達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偉大,從內(nèi)心深處激起對母親以及其它親人的熱愛。
2.使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以及發(fā)展的巨大作用,引導學生擯棄從社會中沾染的不良習慣與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nèi)涵及其對于社會發(fā)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教學突破
1.運用儀器和設備,放映一些反映或表達母愛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過圖片來加強效果。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揣摩、領會作者的一些寫作手法,來感受這些手法的寫作技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出預習內(nèi)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愛的圖片、音像等資料,如課文的朗讀帶、世界名片的錄像帶或者自己的能夠反映母親或其它親人的關懷的故事。
2.第二課時課前,教師搜集一些以“母愛”為內(nèi)容的文章,如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梁曉聲《年輪》片段,與本文進行風格上的比較。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嘗試有感情地閱讀這篇文章,標示出重讀的字詞,摘抄描寫陶影的心理活動的句子;主動查找并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2.第二課時課前,摘抄一些反映母愛或其它親人關懷的文章,認真體會,感受溫情。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導入新課。
1.從描寫陶影的生活狀態(tài)的內(nèi)容入手,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體驗,感受母愛,進入新課。
2.朗誦教學,教學誦讀的基本技巧。
2.學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初步體會小說的意境及其表達的情感。
3.設置問題,分組研讀。
3.探究動詞的使用效果,體會小說的內(nèi)涵。
4.分組描繪母親或其它親人的圖畫。
4.體會作者如何慢慢通過鋪墊表達情感。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描繪自己的母親或其它親人對自己的關懷。
1.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母親或其它親人對自己無私的關懷。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會賦予母愛不同的內(nèi)容,結(jié)合一些人對母愛的說法,導人新課。
3.有感情地朗讀文中集中反映母愛的片段,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課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寫母愛或其它親人關懷的句子,感受親情與真情。
3.在聽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和重音,初步體會這些句子所蘊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讀,體會小說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說出教師朗讀的句子表達了文中主人公對孩子的何種情感(教師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深入分析這些句子表達的情感,重點對坐車給孩子買票及訓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細節(jié)進行講解,使學生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詞語從本身來說并無特殊之處,但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溫文爾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當,但它卻恰恰說明了普通的母親為了孩子能夠養(yǎng)成好的品行,而對自己的超越和升華。提問學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進行總結(jié),分析作者對于細節(jié)處理的妙處。
1.回答教師的提問:句子表達了陶影對琶子無私、偉大、真誠的母愛,表現(xiàn)了母壽內(nèi)心的蒼涼。
2.根據(jù)教師的講解,體會母親為了讓孩尋能獲得尊嚴,主動買票,為了讓孩子具有大家風度,全力以赴地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學生交流體會,補充答案)
3.討論回答:“捺”字把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具體化了,生動地寫出了母親所能感覺到的巨大責任感,更能刻畫一個普通母親心里的所思所想,對于深化主題、豐滿人物形象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4.通過教師的總結(jié),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細節(jié)處理的妙處所在,把握通過細節(jié)的處理來升華文章主旨的寫作技巧。
三、組織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根據(jù)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繪制的圖畫。
2.結(jié)合課文,指導學生真正從內(nèi)心理解“母愛”的內(nèi)涵。
3.提醒學生注意:母親或其它親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圖紙的許多內(nèi)容可以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勾勒出來。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jié)組內(nèi)同學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繪制的圖畫。
2.通過教師的講解,真正理解“母愛”的內(nèi)涵,并對之有所感悟。
3.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教師的提示,體會圖畫中的母親或其它親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可結(jié)合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勾勒。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新課。
1.誦讀,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本課。
2.學習課文。
2.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前后所發(fā)生事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暢所欲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研討作者對于陶影心理活動描寫的作用。
4.比較閱讀,教學生學習鑒賞小說的技巧。
4.比較教師所列其它文章與本文的異同,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學會遷移運用。
一、復習已學內(nèi)容,進入新的學習(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點名朗讀等方式,讀出重點詞、句子的音律,并回顧上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
2.提問學生是否了解文中所舉第三件事情的經(jīng)過,并請一個同學略述其經(jīng)過。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次課的知識點,并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
2.回答,踴躍略述其經(jīng)過,認真聽取教師的補充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文童結(jié)構(gòu)(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區(qū)別在何處?
2.提問:作者為何特意舉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這樣寫有什么特別的作用?
3.總結(jié):這件事情應該說明母親心中的無奈與蒼涼,因為外部環(huán)境的力量強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構(gòu)建的防線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園里的一幕與此又非常相似。
4.組織學生討論,理解在課文中的許多獨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達效果。
1.回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上幾件事情沒有將母親對孩子的感情升華,而在后幾件事情里,母子間的感情因為最后的結(jié)尾得到和諧統(tǒng)一,這就將感情升華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所起的影響。
3.結(jié)合教師的分析,討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對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所起的作用,面對這些影響,如何趨利避害。
4.經(jīng)過討論,認識到在文章中綜合運用寫作手法對形象化表達作者所要刻畫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師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jié)全文(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列舉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梁曉聲的《年輪》的部分內(nèi)容,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這三篇同是反映母愛或親情的文章。
2.總結(jié)全文,并告訴學生小說的積極社會意義。
1.分組討論,主動探究這幾篇文章的區(qū)別:從內(nèi)涵創(chuàng)設、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見。
2.小組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學習經(jīng)驗和收獲。
本節(jié)總結(jié)
這是一篇反映母愛無私、偉大的文章,雖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卻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和講解,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小說濃縮人生精華的思想。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樣,始終處在親歷人的角度,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各抒己見,暢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小說的內(nèi)容紛繁、龐雜,抓住重點事例,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
板書設計
一厘米
畢淑敏
買公共汽車票——啃瓜皮——買公園門票——量身高——請求領導講明真相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本文是刻畫偉大母愛的好文章。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說的學習一直講究體會和個人感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設置問題,推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并善加指導。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題內(nèi)涵、語言特色,而且要教會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以便學生在日后的小說閱讀和鑒賞中學會遷移,進而拓展探究能力。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1
1、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以及運用神話結(jié)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學習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2、重點難點:
1)、培養(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jié)尾的作用,體會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3、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法
一.課前準備(檢查預習)
檢查學生的學案,了解預習情況。
二、解惑釋疑(新授)
(一)、導入:《愚公移山》。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富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歷來為人們所傳頌。今天我們來繼續(xù)學習它。
。ǘ⒗首x課文,熟知文意
(三)、析讀課文,探究問題
1、交流課前預習答案:
1)、概括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2)、愚公為什么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條件有哪些?
。ú焕麠l件:山高路遠、人老勢薄,工具簡陋,遭人譏諷)
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給他們分分類并說出分類依據(jù)
(家人、遺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對移山)
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
(四)研讀課文,解惑答疑:
1、人們怎樣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為?
其妻:支持移山,關心身體,提出實際困難
家鄰:贊同移山,齊心協(xié)力
智叟:反對移山,譏笑嘲諷
神仙:感動誠心,援助移山
我們:?
2、我們到底能不能讓愚公搬家?
1)、神仙移山為何不幫愚公搬家?
2)、作者為何不寫愚公搬家?
3)、我們可以告訴愚公搬家嗎?我們從愚公的形象中讀出了什么?
五、課堂小結(jié):
六、課后作業(yè)
續(xù)寫:兩座大山搬走以后的故事(300字)
七、板書設計:
八、課后反思
第四部分:測案
思考問題:
1、愚公的形象:
智叟的形象:
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時運用了什么手法?
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2
《生命與和平相愛》選自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是當代女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的一篇散文。文章通過對一個猶太青年戴維成才原因的探究,介紹了一個猶太家庭、猶太民族重視教育,重視文化的傳統(tǒng)和為民族生存而奮斗的精神,突出了他們熱愛生命,祈禱和平,奮發(fā)圖強的民族愿望。
文章學習方法
讓學生在快速閱讀中感受猶太青年杰出的語言才能,在細心研讀中剖析成才的深層原因,在選擇誦讀中領悟文章的主題,最后讓學生聯(lián)系當今世界現(xiàn)實,在拓展訓練中凈化心靈,熱愛和平,珍愛生命。
文章的教學思路設計:
整體感知,把握思路
深入閱讀,探討問題
妨句練習,提高能力
誦讀文章,領悟主題
拓展訓練,凈化心靈
課前預習,課堂展示:
了解“猶太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
由于距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文章《生命與和平相愛》的內(nèi)容難以難于理解,學習興致也不濃厚。
因此首先從挖掘文本開始,把學生對課文的研究引進課堂教學之中。學生從文本入手,挖掘到許多豐富的精彩的內(nèi)容。老師引導學生對有關內(nèi)容進行拓展加深,由點帶面,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梢越M織學生在認真鉆研文本的基礎上,通過上網(wǎng)瀏覽、翻閱相關書籍等形式深刻理解文本內(nèi)涵。
如《辛德勒名單》——猶太民族苦難歷史的一面鏡子、猶太人為何多出偉人、猶太人的家教等等。
通過課題探究,同學們深深明白:猶太民族曾飽受世界上最深重的民族災難,卻在經(jīng)濟、科學和藝術(shù)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猶太人所占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這跟猶太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民族精神有關。
《生命與和平相愛》一文以小見大,通過探尋戴維這個優(yōu)秀人物的成長經(jīng)歷,引出了猶太民族的智慧與文化。這樣的學習探究不但使學生不再感到晦塞,不再覺得乏味,而且也能夠使文本迸射出了生機活力。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把握思路
文章寫什么內(nèi)容,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如何寫的,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二、深入閱讀,探討問題
細心研讀中剖析戴維成才的深層原因。
問題設計(這些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提出來,老師進行概括歸納總結(jié))
1、一個人:戴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12歲小學畢業(yè)時寫下的愿望是什么?
2、一個家庭:戴維的家庭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
3、一個民族:猶太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
圍繞三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深入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內(nèi)容。
民族——引出個人——家庭背景,社會根源——成長之路——抒發(fā)感情
問題探討:作者為什么開篇就寫猶太民族,而不直接寫戴維?(處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課后第一題)
三個問題的層層深入,由對課文內(nèi)容的再次把握到對文章結(jié)構(gòu)的分析理解。學生必須認真閱讀課文,深入課文的內(nèi)容,才能對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準確的解答。
該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于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例如,對于“戴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的探討,我設置的由橫排第四排回答,原則上各個回答必須獨創(chuàng),不能重復,八名同學回答完畢之后,或者個別同學不能回答的時候,其他同學可以適當進行補充。剛剛開始回答的學生,往往比較容易解答,因為如“語言才能強”“靈活”“精干”“天真”“快樂”“冷靜”“成熟”等問題是淺層次的顯性的。越往后面的回答,就要求學生的概括能力了。
一個學生把第六自然段的前面設問句全部讀了出來,但是沒有進行概括。
內(nèi)容如下:
這個對語言有著特殊敏感、對一切事情興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滿28歲,何以具備一旦向往,便鍥而不舍地追求的氣概與能力?這需要充沛的精力,也需要聰明過人的天分。
如何進行概括呢?
我給示范了一句:戴維是一個具備一旦向往,便鍥而不舍地追求的氣概與能力的人,之后學生便豁然開朗,進行了“戴維是一個充沛的精力,而且具有聰明過人的天分的人”和“戴維是一個對語言有著特殊敏感、對一切事情興致盎然的不滿28歲青年人”。
最后老師或者學生進行總結(jié):
戴維是一個具有杰出語言才能的優(yōu)秀猶太青年,這是因為他有一個和諧寬松熱愛知識重視文化的家庭,更是因為他有一個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的民族。
三、妨句練習,提高能力(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并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進行仿句練習:
以“我”為語述對象,仿照上句寫一段話。
這個活動實踐很是熱烈的。例如:
我是一個奮發(fā)進取的中學生,這是因為我有一個溫馨充滿愛意的家庭,更是因為我有一個充滿和諧人文氛圍的中華民族。
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猶太民族“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時候,也有一種民族自尊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情感教育上能得到升華。同時,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對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創(chuàng)新力的課堂體現(xiàn)。
語文的生活化,要求學生在加強課外閱讀的時候,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所以應該是只有閱讀注意力、閱讀思辨力、閱讀創(chuàng)造力三者形成了,才能形成學生的終身閱讀的能力,才能夠養(yǎng)成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能力。
四、誦讀文章,領悟主題
圈點文章中有關“生命”、“和平”字眼,緊扣題目和文章結(jié)尾一段,并誦讀結(jié)尾一段中的排比句,深刻領悟文章的主題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2、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fā)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fā)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難點: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fā)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檢查預習情況。
。ǘ┙榻B常識:1.關于孟子的常識。2.關于《孟子》一書。
。ㄈz查預習讀課文的情況:齊讀。
。ㄋ模├首x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節(jié)奏。
1.聽課文錄音:(學生注意節(jié)奏、字音)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diào)某些句子節(jié)奏和作用:
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jié)構(gòu)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jié)奏,讀出氣勢。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用于敘述,列舉事實,為后面的論證奠定了充分的事實基礎。
試標出下邊句子的節(jié)奏(用“/”表示),然后練習背誦課文。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jié)奏和氣勢。特別是像《孟子》這樣短小嚴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為重要。本題就是鍛煉學生劃分句子結(jié)構(gòu)、學習誦讀的能力。
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ㄎ澹┙柚⑨尯凸ぞ邥,理解疏通文意。
。┯懻摻涣鳎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現(xiàn)當代生活中的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這是一道開放題。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ò耍┱n堂小結(jié):
(九)拓展作業(yè):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魚,我所欲也》等,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記憶本課中出現(xiàn)的新的生字、生詞。
(2)了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chuàng)作。
(3)能夠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進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文章濃重的悲劇感;研讀重點片段。
(2)小組探究,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3)合作探究,對文章的寫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文明進步和自然生態(tài)之間的矛盾,認識到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必要性,增強保護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1、城市發(fā)展圖片;2、環(huán)境破壞圖片。談話導入:20xx-2013年之間,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消失不見。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在一點點的吞噬地球上寶貴的綠色。引入文章。
1、預習準備: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
課堂交流:1、介紹自己查閱到的關于作者王鼎鈞的資料。2、梳理生字詞。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細讀文章,這是一棵什么樣的樹?
2、人們?yōu)槭裁匆撤ミ@棵樹?你認為應該砍掉嗎?
學生朗讀文章。
1、研讀文章前半部分,理解這棵樹帶來的歷史感,以及對人們的城市生活的改變。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說說自己的看法和依據(jù)。
對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認識。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樹》《那樹》兩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兩文語言有何不同?
(蘇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摯;王文含蓄委婉,語言富有詩意。)
學生回顧,比較,交流。
(參考:兩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設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問題,蘇文還有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對童年生活的追尋;王文還批判了人們的自私、冷漠。)
對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層提高
教師引導探究:文章中有許多句子的表達極為特別,試找到一處做簡單的`評析。
學生自讀尋找、評價。
學生交流。
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5、歸納總結(jié)
說說讀了這兩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談論。
6、拓展提高
1、資料見后。
讀一讀,從普通民眾、林業(yè)工作者身份出發(fā)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寫給市長的一封信》談談自己對城市綠化的建議。
在這次市級常態(tài)課展示活動中,我做了一節(jié)九年級散文《那樹》的研究課。走下講臺,回顧這一節(jié)課,有些感想,期望與同行共同分享。這節(jié)課是起始課,內(nèi)容是散文的欣賞與寫法探究。在授課之前,我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了一番研究,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可挖點還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課堂短短的45分鐘內(nèi)強化教學效果,是我在備課過程中考慮最多的問題。散文閱讀最重要的莫過于賞析美感和探究寫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也就從這兩方面展開。把作者簡介、疏通文字、初讀課文、把握大意這類問題放在預習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檢測,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能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于學生在閱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因而對本課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閱讀方式,而是采用互動性閱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文本,借助這樣一種開放型的閱讀活動,激起學生身上的文化素養(yǎng)與文本這間的碰撞,促進學生實現(xiàn)文化的構(gòu)建和再建。
這篇文章的處于九年級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以“生命”為主題,王鼎鈞“那樹”通過描寫那樹,含蓄地表達對自然界寶貴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因此,處理教材時我將引導學生合作研討,共同探討人類文明和自然沖突的話題。
在引導學生感知老樹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了兩個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那樹的故事。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把握課文內(nèi)容,只要學生能夠答出大致內(nèi)容就得到了本環(huán)節(jié)的目的。以課堂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在以后的教學中,類似目標的達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學生獨立處理。
(2)結(jié)合課文有關語句說說,那是一棵________的樹。這里由于學生的注意點比較分散,所以在引導學生思考前,劃定了文章一至五小節(jié)的思考范圍,加強了課堂實效性。此環(huán)節(jié)涉及的問題比較零散,涉及的知識點有:排比句的表達作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作用,典型動詞的表達作用,等等。期間時刻注意讓學生進入文本,體驗文本內(nèi)涵,以朗讀帶理解,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寫到大樹給人類貢獻了濃蔭這一內(nèi)容,里面有個動詞——“吸”用的非常生動,這里讓學生做“吸”的表情和動作,加強了學生對內(nèi)容的體驗,符合體驗式教學的精神,收效明顯。
在探究文章打動人心的奧秘,品析鑒賞本文的哲理美、修辭美,感受悲劇色彩,深層體會王鼎鈞散文的藝術(shù)魅力這一主要環(huán)節(jié)。采用了類似的方式,以人類殘忍對待老樹的描寫為主線帶動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進行充分的理解。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四個生字,能夠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
2.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兩首古詩的情景,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誦兩首詩,并背誦。
二、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分析
教學中,力求體現(xiàn)“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的設計思路,同時也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體現(xiàn)“授之以漁”的過程。
第一步,談話導入,初讀解題知作者。
1.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古詩積累,拉近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的距離。
2.依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就“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的問題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其實也就為后來的古詩學習需要的方法作出鋪墊。
3.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知曉作者的資料,為理解古詩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據(jù)。
第二步,細讀討論明詩意。
1.一讀,詩文讀通順。
自由讀、齊讀、指名讀,選用多種方式朗讀古詩,讓學生充分熟悉詩文,掃除生字障礙,同時自主解決部分難點。
2.二讀,討論明詩意。
啟發(fā)學生借鑒已有的古詩學習經(jīng)驗進行自學。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你都讀懂了哪些地方?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能不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為學習任務,在多次自讀、指名讀的基礎上進行自學、交流。
第三步:誦讀想像悟詩情
要學生品讀詩人的內(nèi)心,激起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受學生生活閱歷的影響,有一定難度,因此,配樂誦讀詩歌,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畫面,把自己當作詩人,體會當時的心境,使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一首古詩的學習,是為更多古詩的“不學習”,因此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帶著這些方法進行第二首古詩的自學,并有所收獲才是目的。在第二首古詩的學習當中,要敢于放手,充分尊重學生自學的成果,引導學生更好地從內(nèi)心感受古詩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因為學校一直堅持開展“古詩誦讀”的活動,這兩首古詩大多數(shù)學生早就接觸過,所以并不陌生。對于剛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在古詩上有了一定的積累,盡管年齡小,但也有一定的自學的能力,小組的合作意識、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所發(fā)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以前都學過很多古詩,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板書:題目、詩人、詩意、詩情)那么我們就試著來讀懂第一首古詩。
(二)學習《鳥鳴澗》
1.板書課題,齊讀,你從題目中都了解到什么?
(重點在鳴、澗二字的字義理解上)
2.這首詩是誰寫的?出示圖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嗎?誰能簡單地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位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磥,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詩人的情況。完整板書:初讀解題知詩人)
3.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
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能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
(熟讀法、結(jié)合注釋法、查資料、結(jié)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jié)合插圖等方法。)
4.小結(jié):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jīng)積累了許多好辦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記出來,在小組里討論解決。最后請每個四人小組的組長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自學、交流:
(1)哪些地方讀懂了?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過渡:看來,同學們在細細的朗讀討論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
(完整板書:細讀討論明詩意)
6.記得我們在介紹詩人的時候,提到: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么,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是不是這樣的。請同學們邊讀邊想像,說說在你腦海中都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景物、怎樣的畫面?
7.交流,重點理解小鳥是被什么給驚嚇了?為什么會這樣?作者在山林里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體會當時山林的靜謐和作者閑適的心情、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通過再次有感情地誦讀,同學們想像到當時的情景,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完整板書:誦讀想像悟詩情)
8.我們一起帶著作者當時的心情來誦讀這首古詩。
(三)學習《暮江吟》
1.總結(jié)學法:哪位同學來總結(jié)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鳥鳴澗》這首古詩的?
(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
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暮江吟》。(板書課題。)
2.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自學《暮江吟》。
3.交流學習體會:
歡迎同學們進入“學古詩挑戰(zhàn)賽”,出示挑戰(zhàn)等級。
三星級:說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的資料。(重點解釋暮、吟)
四星級:描述這首詩的情景。(重點理解“殘陽”“瑟瑟”“可憐”的意思)
五星級:帶著作者當時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畫出這幅情景。
4.小結(jié)學生的表現(xiàn)。
(四)總結(jié)
1.兩位詩人選擇了靜、夕陽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月夜的美景。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
2.教師推薦有關“月”的古詩,供學生課下的誦讀、學習。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1-04
笑初三下冊語文教案09-30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2-09
語文《愚公移山》教案初三下冊09-25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篇)11-05
小學語文下冊教案01-07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篇12-10
生命與和平相愛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1-15
初三語文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