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法基本原則新論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勞動法基本原則新論
勞動法基本原則新論
法律原則可分為一般原則和特有原則。特有原則是某一法律部門所僅有并以之區(qū)別于其他法律部門的原則[①].每個法律部門的特有法律原則又可分為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驹瓌t是某一法律部門的框架和主題,是制定,解釋,執(zhí)行和研究該法律部門的準則和指導思想,是貫穿其始終的基礎性原則。我國于1994年7月4日在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并于次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里程碑似的的法律對于勞動法制建設具有歷史性意義[②].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部法律竟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勞動法的基本原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雖然近年來勞動法學界對于勞動法基本原則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但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眾說紛紜,缺乏權威。且我國中央和各級地方的勞動立法過于繁瑣,復雜,沖突摩擦不可避免,甚至層出不窮,為勞動守法,執(zhí)法,司法帶來不少困難。因此,確立統(tǒng)一,明確的勞動法基本原則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關懷老師的統(tǒng)編教材將勞動法法基本原則定義為“各國在勞動法中所體現(xiàn)的指導思想,在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lián)系的一些關系時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③].其后的教材大致與此類似,一般無較大爭議。筆者認為此定義有一點值得討論,其將勞動立法指導思想納入基本原則的概念中,實是混淆了二者的區(qū)別。立法指導思想是立法的主體據以進行立法活動的重要的理論根據,是為立法活動指明方向的理性認識。立法基本原則則是立方指導思想在立法實踐中的重要體現(xiàn)。二者存在明顯區(qū)別:立法指導思想是觀念化,抽象化的立法基本原則,而立法基本原則是規(guī)范化,具體化的主要的立法指導思想[④];立法基本原則是基本原則在立法領域中的一部分;驹瓌t還貫穿于守法,執(zhí)法,司法等各個領域。因此,部分學者將勞動法立法指導思想作為勞動法基本原則的一部分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我國的勞動立法指導思想應當是與我國一般法律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一致的,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筆者認為,勞動法基本原則應當是指貫穿勞動規(guī)范,集中體現(xiàn)勞動法的立法指導思想的,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lián)系的其他一些關系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它是勞動立法,守法,執(zhí)法,司法及其相關學術研究的根基和出發(fā)點,是處理勞動問題的依據,反映勞動關系的最一般特征。
二、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特點(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幾個標準)及其確立依據
要想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必須先找到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標準,也就是必須明確要成為勞動法基本原則所應具備的條件。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和標準,勞動法基本原則就無法確立起來,至少無法得到清晰統(tǒng)一的結論,從而也就失去了指導力和準據力,缺乏權威性。
1.普遍性。也稱為全面涵蓋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基本原則”,就應該具有基礎性地位,應該貫穿于勞動立法,守法,執(zhí)法,司法等全部環(huán)節(jié),得到普遍遵循。既能夠指導立法,貫穿于各個勞動法律條文,體現(xiàn)勞動法的核心和本質,又能夠規(guī)制勞動執(zhí)法和司法,保障和促進勞動守法;既要涵蓋勞動法所調整的各種勞動關系及相密切聯(lián)系的其他關系,又要涵蓋各種勞動法律制度,兩方面缺一不可[⑤].
2.高度權威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法律原則”,就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地位”。麥考密克認為,“法律原則即是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的匯合點”[⑥].這說明了法律原則的定位,既反映和體現(xiàn)法律價值和宗旨,并以之為依據,同時又作為法律規(guī)范的規(guī)則和基礎,統(tǒng)領法律規(guī)范。由此,勞動法基本原則是高于勞動法律規(guī)范的,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各項勞動法律規(guī)范都不得和勞動法基本原則相抵觸。
3.相對穩(wěn)定性。隨著勞動關系的變化,具體的勞動法律規(guī)范是經常發(fā)生變化的,勞動法律條文也是也是可以進行修改的。但只要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勞動關系未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勞動法基本原則一經確定便不再發(fā)生變化,即使是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時期也是如此,這樣才能保持不同時期勞動法律規(guī)范之間具有連續(xù)性。因此,不能將僅適用于某個歷史時期的原則作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4.一般規(guī)范性。勞動法基本原則的一般規(guī)范性是指其應當具有一般規(guī)范性內容[⑦],即體現(xiàn)勞動權利(力)和義務的要求。勞動法基本原則通常是將其一般化的規(guī)范性內容具體化為勞動法律規(guī)范,從而間接實現(xiàn)起強制性要求。因此違反勞動法基本原則并不能帶來直接的法律后果,除非是在法律規(guī)范出現(xiàn)缺位或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人們承認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可訴性也正基于此。
5.獨有性。既然是“勞動法”基本原則,就應該是勞動法律部門所特有的,而不應該是各類法律部門所通用的一般性法律原則,即要體現(xiàn)勞動法的特色和特殊需要。當然這決不意味著勞動法基本原則與其他部門法的基本原則沒有任何共通之處[⑧].
勞動法基本原則不是空中樓閣,當然有其確立的理論上和實踐上的依據:
1.憲法依據
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首先必須依據憲法。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根本大法。它和各部門法是母法與子法的關系,各個部門法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據,同時憲法也需要通過各部門法的具體法律規(guī)范才能貫徹實施[⑨].因此,憲法中關于我國政治經濟制度的規(guī)定,尤其是關于勞動權的規(guī)定,是制定勞動法基本原則的首要依據,F(xiàn)行憲法中應該作為確立基本原則的依據的規(guī)定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關于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規(guī)定,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另一方面則是關于調整勞動關系的規(guī)定,如公民享有勞動權利,按勞分配,職工民主管理權,勞動就業(yè)方針,男女同工同酬,社會保障,職業(yè)教育,遵守勞動紀律等等。
2.基本勞動政策依據。
有學者認為,勞動政策首先不具有穩(wěn)定性,易多變,其次只能反映一定時期內的現(xiàn)實情況和國家宏觀意圖的變化而不能持久永遠,因此不宜作為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依據[⑩].此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頗。正如王全興老師所言,勞動政策有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之分。具體勞動政策正如該學者所言,不具有穩(wěn)定性,易多變,只能反映一定時期內的現(xiàn)實情況和國家意圖,這與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相對穩(wěn)定性是相矛盾的,確實不能作為確立基本原則的依據。但基本勞動政策則不然,它往往是關于勞動方面的根本性或總體性問題的規(guī)定,屬于在較長時期內具有指導意義的方針和綱領,是可以作為基本原則的確立依據的。
3.現(xiàn)實依據。
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勞動法規(guī)更好的在勞動立法,守法,司法和執(zhí)法實踐中得以貫徹實施,因此勞動法基本原則必須根源于現(xiàn)實,正確反映勞動實踐中的現(xiàn)狀和要求。
我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必須以現(xiàn)階段基本國情,以現(xiàn)階段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為依據。這就要求我們在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時候,應該仔細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領域中勞動關系的本質,特征和發(fā)展趨勢,勞動關系問題和相關社會政治,經濟問題,勞動法制建設和改革的現(xiàn)狀,目標和具體步驟等,結合我國國情而不能超越現(xiàn)實等來確立基本原則。
三、勞動法基本原則內容的論戰(zhàn)
國內的幾種主要觀點:
1.單原則說。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勞動法基本原則只有一條,就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認為其他學者提出的各項基本原則均可被包涵于此項原則之中。
2.多層次原則說。有學者認為各項基本原則的地位并不相同,有高有低,還應該進行細化,分為若干個層次,每個層次上又有若干條基本原則。筆者以為此種觀點恰與單原則說相反,過于繁瑣。
3.憲法依據說。在較早的統(tǒng)編教材中,通常將憲法中有關勞動方面的條文直接移植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亞歷山洛夫也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勞動法的原則最明顯地展現(xiàn)在憲法的相關條文上面[11].有學者認為勞動法基本原則依據憲法,歸納起來主要有6點:①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②勞動者有按勞取酬的權利;③勞動者享有休息和勞動保護的權利;④勞動者享有物質幫助的權利;⑤勞動者有遵守勞動紀律的義務;⑥勞動者有集會結社和參加民主管理的權利。[12]
4.高度理論概括說。有些學者認為勞動法基本原則是勞動法學者根據法制的實踐作出的理論上的概括,是理論工作者對客觀真理的探究。有人概括出的基本原則通常有以下幾種:①保障勞動權原則;②依照團體交涉決定勞動權原則;③勞動關系安定原則;④保障公正的勞動條件原則;⑤產業(yè)的民主化原則[13].也有人概括為:①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兼顧用人單位利益相結合的原則;②貫徹按勞分配與公平救助相結合的原則;③堅持勞動者平等競爭與特殊勞動保護相結合的原則;④實行勞動行為自主與勞動標準制約相結合的原則[14].
綜觀上述諸說,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欠缺。其實,只要嚴格按照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標準(基本原則的特點)去衡量和篩選,并不難得出結論。筆者就上述諸說試評析如下:
1.有些原則并非一種法律原則,而屬于其他學科的范疇,即缺乏法律性。如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這似乎更應納入勞動經濟學的范疇。
2.有些并非是“基本原則”,而只是涵蓋勞動法部分內容的具體性原則。即缺乏普遍性。如勞動者有享受休息和勞動保護的權利原則,這只是工時、休假制度和勞動安全衛(wèi)生制度的具體原則[15].
3.有些原則并非勞動法律部門所獨有,而是幾個或所有法律部門共有的原則。如勞動者有集會、結社和參加,民主管理的權利的原則,其實這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所擁有基本民主權利,不只是勞動法律部門,在其他如刑法,民法,其他社會法等調整社會關系時,公民都會擁有。
4.還有學者將國家在相對較短時期內的勞動政策作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而這些勞動政策不具有基本原則的相對穩(wěn)定性,發(fā)揮作用的時間較短,因而是不合適宜的。
5.也有的學者將一些勞動法律規(guī)范作為勞動法基本原則,違反了確立勞動法基本原則的高度權威性標準。
6.此外,很多學者都把“勞動權利義務竟合”原則作為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其根據在于憲法的相關條文。勞動是公民的一項法定權利,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勞動是不是公民的一項法律義務。許建宇老師提出不能把勞動看成是公民的一項法律義務,而只能是一種政治上的或者道義上的義務。他舉出了三點理由:①我國對不盡勞動義務的人未科以法律責任,比如對于某些人好吃懶做,不愿勞動,國家只能對其不予救助,卻不能科以法律責任;②如果強迫一個沒有勞動愿望的人勞動,就有可能構成強迫勞動;③我國允許公民獲得非勞動收入,如銀行存款利息和彩票中獎收入。
四、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ㄒ唬┍Wo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首要基本原則
19世紀初,在英國首先誕生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勞動法。從那一刻起,無論是哪個時期,哪個國家的勞動法(僅限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勞動法)都無不以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基本原則。
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指勞動者在勞動領域依法所享有的各種權利和利益,它包括勞動權,取得勞動報酬權,獲得勞動安全衛(wèi)生保護權,必要時的獲得物質幫助權,參與民主管理權,享有休息和休假權,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權,提請?zhí)幚韯趧訝幾h的權利等。那么,為什么要以此為勞動法的首要基本原則呢?這是因為:
、倩谌跽呃碚摗趧恿哂腥松硇,它無法儲存,必須當天出售,就算出售也無法取回,無法恢復原狀。其過度使用或在不安全不衛(wèi)生的條件下使用又會危機勞動者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勞動力商品本身的弱點決定了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弱者地位。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如此,這是經濟運行中客觀現(xiàn)象。為防止用人單位利用其強勢以強凌弱,使勞動關系雙方求得實質上的公平,國家必須通過立法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法具有這種傾斜保護的性質。
、诨谖覈鴩液头ǖ纳鐣髁x性質[16].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勞動人民是國家的統(tǒng)治者,我國法律是反映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意志的社會主義法律。這種性質決定了我國勞動法必須將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作為基本原則。
、刍趪。我國人口眾多,且勞動者素質有待提高,勞動就業(yè)問題十分突出。此外我國經濟體制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所有制并存,勞動法制不健全,往往導致勞動關系的惡化。這些情況都要求我們必須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防止經營者的侵權行為,防止勞動關系的惡化。
、苁钦{動勞動者勞動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勞動者是社會生產力中最積極的要素,且人都有避害趨利的特征,勞動者的物質利益需要是其從事生產勞動的最終動因和根本動力。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能夠充分調動其勞動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也為其個人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
、輵椃P于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條文過于籠統(tǒng),簡單,缺乏可操作性,無法在實踐中實現(xiàn)其立法目的,發(fā)揮作用。因此有必要通過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對憲法條文進行具體化,豐富化,從而指導勞動立法,更加全面,充分,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主要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權,二是保護勞動者的其他合法權益。勞動權的本質上是生存權,是指凡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均有獲得參加社會勞動和切實保障按勞取酬的權利[17].筆者以為,保護勞動權至少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凡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有獲得就業(yè)機會的權利;②勞動者有平等就業(yè)的權利,即防止就業(yè)歧視;③勞動者有自由的就業(yè)選擇權;④勞動者無法就業(yè)時,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必要的物質幫助的權利;⑤國家有義務保障勞動者按照其提供的勞動的數(shù)量和質量取得相應的報酬,并強調其獲得的報酬不低于國家限定的最低標準。⑥侵犯勞動權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尤其是禁止用人單位濫用解雇權。
該原則的實現(xiàn)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立法,在法律法規(guī)中明確賦予勞動者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具體權利。除了憲法的相關條文,《勞動法》第3條就規(guī)定了:“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yè)和選擇職業(yè)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wèi)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工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障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另一種方式是通過立法強制規(guī)定用人單位必須履行的義務,如限制最低工資,限制加班,工時制度,規(guī)定勞動條件等。
此外,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具有全面性,既有人身權益,又有財產權益,既有法定權益,又有約定權益,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內容;最基本性,國家通過法律法規(guī)強制規(guī)定并頒布實施最低勞動時間標準,最低工資標準,最低勞動條件標準等,對所有用人單位強制適用;平等性,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不因其民族,種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財產狀況,宗教信仰,職業(yè),勞動關系的所有制性質或用工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保護的傾斜性,在特定條件下,當用人單位利益的保護與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發(fā)生沖突時,勞動法應當側重于保護勞動者的利益,
。ǘ┤叫栽瓌t
三方性原則是西方工業(yè)國家在二戰(zhàn)后為緩解勞資對抗,防止社會矛盾激化而用來穩(wěn)定和協(xié)調勞動關系的措施之一,它是指在勞動立法,調整勞動關系和處理勞動爭議時,政府、雇主和勞工代表三方共同參與決定,并就有關問題進行協(xié)商,取得共識,共同協(xié)調勞動關系[18].國際勞工組織本身就是個三方協(xié)調機構,1976年通過了《三方協(xié)商以促進實施國際勞工標準公約》和《三方協(xié)商以促進實施國際勞工標準公約建議書》,即第144號公約和第152號建議書。1990年9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了這一公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明文規(guī)定了有條件的情況下,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應會同同級工會和企業(yè)方面代表建立勞動關系三方協(xié)商機制,共同解決勞動關系方面的重大問題。
三方性原則應體現(xiàn)和應用于立法、守法、執(zhí)法,司法等調整勞動關系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①在勞動立法過程中,政府是立法的主體。但其也應該會通同級工會和企業(yè)方面的代表共同參與,將草案和建議交其討論,聽取二者的意見和建議,并在法律法規(guī)中予以合理地反映。工會和企業(yè)代表也應該聯(lián)系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經驗,積極參加立法活動。同時,也正是由于工會和企業(yè)代表對立法活動的參與,使得勞動法律法規(guī)更能反映實際情況,方便了貫徹和實施。②在勞資雙方簽訂勞資合同時,政府通過勞動基準法對合同的條款內容進行一定的限制,如限制最低勞動報酬,限制勞動強度等,合同條款不得違反此類強制性規(guī)定。③進行集體談判簽訂集體合同時同樣要體現(xiàn)三方性原則。集體合同的簽訂必須在政府的指導下進行,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是集體合同的內容要符合勞動基準法關于工資,工時,勞動安全衛(wèi)生保障等方面的規(guī)定;其二是集體合同由勞資雙方協(xié)議確定后還必須交由勞動行政部門審核,行政部門無異議后方能生效。④勞動過程中出現(xiàn)重大突發(fā)性事件和較大勞動爭議時也要通過三方協(xié)商或談判,調整勞動關系,避免矛盾激化,使爭議得到合理的解決。⑤勞動執(zhí)法過程中,三方應互相監(jiān)督。勞動行政部門通過執(zhí)法監(jiān)督,勞動監(jiān)察和仲裁等方式監(jiān)督勞動法的執(zhí)行。工會和企業(yè)代表也可以監(jiān)督行政部門的執(zhí)法行為。
(三)社會化原則(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相結合原則)
勞動法屬于社會法,以社會為本位,形成了以社會權為核心,調整法為形式的立法體系[19].因此,勞動關系的調整既不能單純地依靠合同化手段(私法手段),也不能只依靠基準化手段(公法手段),而是將其納入將基準化與合同化相結合的社會化調整的軌道中來。
1. 勞動關系的合同化。合同一詞來源于羅馬法中的“contractus”,本意為“共相交易”[20].合同化是自主化的表現(xiàn)形式,它是要將所有的勞動關系逐步納入合同的運行軌道,使合同成為勞動關系的維系方式和權利義務確定方式[21].勞動關系的合同化調整主要體現(xiàn)在勞動合同制度上。勞動合同是指受雇人以勞動給付為目的,有償?shù)臑楣陀萌怂褂弥跫s[22].市場經濟要求勞動力作為商品進入市場進行流通。勞動者作為勞動力商品的所有者獨立進入市場,而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有權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意愿進入市場來購買勞動力商品。勞動關系的確立,就是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自愿地協(xié)商,以勞動力給付的有償使用為標的,以合同的方式進行的。根據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有勞動力的使用權,有法定或約定的勞動管理權和辭退權,同時也要履行法定或約定的諸如給付勞動報酬,保障勞動安全衛(wèi)生條件等義務;勞動者則是自愿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和勞動分配,遵守勞動紀律,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勞動關系的合同化原則。此外,合同化還體現(xiàn)在集體合同制度中,即由勞動者組成的團體-工會來代表勞動者一方與雇主依據法律法規(guī),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wèi)生。保險福利等事項在平等協(xié)調一致的基礎上訂立書面協(xié)議,確定勞動者的勞動條件。
2.勞動關系的基準化。由于勞動力的人身化特點,國家有必要通過立法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條件的基準化原則是建立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的基礎上的。(m.htc668.com)勞動關系基準化就是指勞動關系的調整,應當由國家通過勞動立法,制定勞動基準,明確勞動條件,約束和保障勞動權利和義務而進行。根據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我國對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三資企業(yè)等所有用人單位規(guī)定最低勞動標準,使勞動者得到最基本的保護,同時也保證用人單位勞動力使用的自主權。
我國傳統(tǒng)勞動法學是以國家為本位的,勞動關系主要依靠強制性行政法律法規(guī)來調整。勞動法律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國家意志,很少反映勞資雙方的意愿。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出現(xiàn)了“公法私法化”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勞動關系的調整也從過去單一地公法手段的調整方式逐步轉向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相結合,宏觀層次上的基準化調整與微觀層次上的合同化調整相結合的多層次,綜合性的社會化調整模式。比如,勞資雙方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既要體現(xiàn)雙方的真實意愿,又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限制性規(guī)定。同樣,勞動基準法的制定,也要體現(xiàn)和反映勞動者和企業(yè)的利益和愿望,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結語
隨著勞動法制建設的完善和加強,人們對勞動法基本原則的重要性認識也日益深化。但由于,勞動法典頒布較晚,且未能明文規(guī)定基本原則,導致我國勞動法學界對此一直爭議不止。筆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促進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早日確立。文章遺憾不少,缺誤不少,望各位老師予以斧正。
【勞動法基本原則新論】相關文章:
勞動法基本原則新論08-05
經濟法基本原則新論08-05
文件運動規(guī)律新論08-05
《赤壁之戰(zhàn)》新論08-08
“文化”概念界說新論08-09
實用寫作模式新論07-22
王婆精神新論08-15
超期羈押本體新論08-05
經濟法價值新論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