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則熱點話題微博作文素材
兩則熱點話題微博作文素材河北龐振軍
話題一
4月13日晚7點30分左右,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八年級(1)班14歲的女生李欣碉從自家五樓的窗戶跳下,14日早晨,因搶救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愛她的父母、親友、老師和同學。當天晚飯后7點07分,李欣碉的媽媽收到了老師發(fā)給家長的短信,要求還未理發(fā)的女生這周末理發(fā)。李欣玥拒絕剪發(fā),然后“騰”地就從椅子上站了起來,直奔客廳沙發(fā),打開窗戶只猶豫了一秒鐘就跳了下去,李欣玥的媽媽根本就沒有反應過來,當時就傻眼了。
。4月17日“新華網(wǎng)”)
【網(wǎng)友“微言”】
愛水的魚: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90后的中學生呢?青春萌動的他們,留著小清新的長頭發(fā),別提多洋氣了。而在網(wǎng)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他們,有個性、有主見、情緒不穩(wěn)定、自尊心極強。面對窒息的教育和沉重的學習壓力,加上學校、家庭的不理解,自尊心受損的他們會選擇反抗,而最大的反抗舉動便是采取這種極端行為。
蒼天在上:德國哲學家史懷澤說:“人連對動物、植物的生命都要敬畏,能不敬畏自己的生命嗎?”敬畏生命應是人類共識,但對不少孩子來說,生命教育卻嚴重匱乏。
你說我說:學校要求留短發(fā)有其合理的地方。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已經(jīng)逐漸有了“美”的意識,留長發(fā)會使很多女生把心思放在發(fā)型上,這無疑會分散學習的注意力。要想打扮,現(xiàn)在還太小。
愛在他鄉(xiāng):學生成績好壞與頭發(fā)、衣著沒多大關系,而與學校的教育有莫大關系,清華、北大附中對學生頭發(fā)不管不問,不是照樣精英輩出嗎?學校與學生頭發(fā)過不去,其實是一種管理上的懶政行為。學!熬尽敝鴮W生頭發(fā)不放,也是教育粗暴化、簡單化的表現(xiàn)。
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出發(fā)點,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尊重生命。誠哉斯言,沒有生命教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尊重生命,提高化解危險的能力,應該成為孩子生命教育的關鍵。
愛美沒有錯:教育要與時俱進,更要以人為本,守著老教條不放最終會被淘汰。多年不變的死校規(guī),并不見得有多么先進,學生不反抗才怪呢?
大大泡泡:頭發(fā)剪短后,可以再長出來,但是性格的偏激、個性的缺失,可能一生都難以彌補。(高考作文 m.htc668.com)14歲女生李欣玥的縱身一躍,為教育敲響了警鐘。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教育工作者恐怕得多費點心思,是否該更人性化一點呢?
話題二
中南大學22歲的大三學生劉路,由于破解了堪稱國際數(shù)學難題的“西塔潘猜想”,被聘為正教授級研究員,還獲得百萬元獎勵,引起熱議。
。3月21日《人民日報》)
【網(wǎng)友“微言”】
美夢成真:數(shù)學家多在青年時代嶄露頭角。法國數(shù)學家塞爾不滿28歲就獲得數(shù)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我國王元院士25歲就證明了“3+4”,陳景潤先生32歲證明了“1+2”。劉路的出現(xiàn),符合數(shù)學英才的成長規(guī)律。
興趣人生:對于劉路來說,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他從小到大對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對數(shù)學問題的執(zhí)著求索,是其成功的奠基石。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證明西塔潘猜想是他長期求索的結果,他完全有資格被聘為國內最年輕的教授。
山中樵客:僅憑破解一道難題,就給一個正教授研究員是不是獎勵過重?題破解得好,不等于整體知識水平就達到了教授的水平。
學著認真:選才固然要有突破常規(guī)的勇氣,也需深思慎取的理性。若對劉路過度“捧殺”,難免過猶不及,無益于其才智涵養(yǎng),還可能影響他的自我認知。數(shù)學家楊濤就認為,這類水平的“猜想”很多,媒體不必刻意拔高,鼓勵也該適可而止。
方舟車江:看那些一度很受追捧的“少年天才”、高考狀元,不少人已“泯然眾人矣”。過度的獎勵和關注,可能會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我要分享:中南大學在學術上獎掖后進,對年輕人而言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如果沒有及時發(fā)掘,劉路過些年或許會泯然眾人。我們一直說缺少創(chuàng)新型人才,在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上,要不拘一格、唯才是舉。中南大學的做法,開了個好頭。
笑著看你:毫無疑問,在論資排輩的世俗規(guī)則下,校方能不拘一格用人才,難能可貴。“只唯實,能者上”的做法,也贏得不少贊譽。不是每個“千里馬”都能遇上“伯樂”,對劉路的破格提拔,展現(xiàn)了校方剔除成見、摒棄陋規(guī)的決心。
天地正氣:常格不破,大才難得。中南大學不以論文和資歷論英雄,讓科研成果說話,積極為創(chuàng)新人才搭建成長平臺,這正是其“破格”處。當然,一個“劉路”不足以支撐起高聳的學術大廈,如何以“22歲教授”為契機,深化人才培養(yǎng)機制改革,激發(fā)廣大師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更多“劉路”在科研中脫穎而出,依然任重道遠。
稀里糊涂:網(wǎng)上有這樣一個帖子,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4歲;胡適,26歲;劉半農,26歲;劉文典,28歲;林損,27歲;周作人,32歲;陳獨秀,38歲;朱希祖,38歲……校長是蔡元培,49歲。最年輕的是畫法研究會導師徐悲鴻,22歲。放在現(xiàn)今,這個年齡的許多人恐怕還是“啃老一族”,而前輩們已經(jīng)成為大師了。是什么原因呢?在關注劉路該不該被捧殺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追問,劉路為何能夠出現(xiàn)?這個土壤能夠復制出多少劉路?
【熱點話題微博作文素材】相關文章:
關于微博的作文:今天,你“微博”了嗎08-13
關于微博的作文08-13
微力量作文素材07-28
微博經(jīng)典名言08-23
經(jīng)典微博語錄01-01
經(jīng)典的微博語錄12-26
微博的語錄12-01
微博網(wǎng)名08-17
微博經(jīng)典句子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