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實習報告【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
一.前言
實習的目的:工程地質野外教學實習是本課程教學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鞏固和加深理解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為今后學習、工作中使用分析地質資料打好基礎。
實習意義:本次實習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聯系實習現場和土木工程實際,加以驗證和拓寬,使我們獲得了感性知識,開闊了視野,培養(yǎng)和提高了實際觀察能力,識圖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了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以及訓練編寫實習報告等。為以后土木工程有關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此外,野外實習還培養(yǎng)了我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yōu)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也有利于我們增強體質和磨練意志。
二.區(qū)域地質構造與地層
此觀測路線位于峰峰礦區(qū)新市區(qū)南約1000米。本區(qū)為丘陵區(qū),地層零星出露于高地和溝谷,因此觀測線沿地層露頭布置,按地層順序,由老至新進行觀測。觀測路線從南山村北開始,至仁義村東止,全長約4000米。
觀測路線上零星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有奧陶系中統峰峰組,石炭系中統本溪組,石炭系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及二疊系上統上石盒子組部分地層。觀測路線上出露的巖石有第四紀
沉積物,泥質巖,砂巖,鋁質巖,石灰?guī)r和煤層?梢钥吹降'構造有節(jié)理,崩塌,正斷層,平移斷層,平行不整合線,角度不整合線等。
三.區(qū)域氣候條件
峰峰礦區(qū)地處中緯度地帶,年干燥度為1.4度,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春季
(3~5月):升溫快,少雨雪,多風沙,氣候干旱。3月份的月均氣溫是7.7℃,4月份升到15.1℃,5月份再度上升達21.4℃,其中4月份升溫幅度最大為7.4℃。春季是日較差全年最大的季節(jié),其中5月份最大,平均為12.7℃。由于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南風北風交替出現,大約每隔4至6天就有一次天氣過程。歷年最大風速14m/秒。
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2.7%,由于氣溫迅速升高和水份增加較慢,使春季的相對濕度為全年最低值。歷年3月至5月的最低相對濕度甚至降為零。稀少的降水抵償不了蒸發(fā)的水分消耗,因而形成"十年九春旱"的氣候特點。特別是冷空氣南下時,常伴有5至6級的大風,出現較嚴重的風沙現象。歷年4月最多沙暴日為3天。春末至夏初,往往出現一種災害性天氣--干熱風。峰峰礦區(qū)焚風效應明顯,這種效應影響峰峰礦區(qū)氣溫明顯偏高。年平均氣溫比邯鄲市區(qū)高0.5℃,比肥鄉(xiāng)縣高0.9℃。這是由于冬春秋冷空氣較強,夏季冷空氣較弱之故。
夏季
。6~8月) 炎熱多雨、降水強度大、集中、變率大。月平均氣溫都在25℃以上,7月平均為27.0℃,是全年最炎熱的月份。極端最高氣溫41.9℃以上,降水量占全年的降水量的67.0%。雨日較多,日雨量≥0.1毫米的日數,6月8天,7月13.1天,8月11.2天。夏季降水又以7、8月為最多,平均降水量7月為178.0毫米,8月為146.6毫米,一般7月上旬進入雨季,8月下旬汛期結束,往往降水時間短促,強度大,因而產生暴雨、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夏季降水的另一個特點是變率大,不穩(wěn)定,因而造成某些年份先旱后澇、旱澇交替發(fā)生,其原因主要與每年夏季風的強弱及其進退早晚有關。
秋季
。9~11月) 秋季氣候涼爽,風和日麗,大氣透明度好。秋季來臨非常急促,一般始于9月上旬,正如農諺"一陣秋風一陣寒"。10月中下旬已是深秋時節(jié),這時峰峰礦區(qū)旬平均氣溫已降到12-15℃。降溫幅度逐月加大,9月平均氣溫20.7℃,10月下降到14.8℃,11月平均氣溫7.2℃。秋季強冷空氣的南侵常常促使區(qū)域性的霜凍出現,初霜凍的日期平均在10月30日。
秋季是旱季的開始,降水明顯減少。平均降水量9月為52.0毫米,10月33.7毫米,11月為17.7毫米,總計為103.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7.9%。個別年份由于夏季風撤退較晚,形成秋雨連綿,甚至有的年份到10月上、中旬仍降暴雨。多數年份降水偏少,造成秋旱。
冬季
。12~2月)冬季多晴朗天氣,少雪干冷。平均氣溫11月上旬開始降到10℃以下,至翌年3月下旬才逐漸回升到10℃以上,是峰峰礦區(qū)一年中最長的季節(jié)。1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負1.4℃,較暖年為
1.1℃。年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2月至1月,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負15.7℃。
冬季降水稀少,季平均降水量14.0毫米,僅占全年的2.4%,各月平均降水一般在3至7毫米之間。11月至次年3月為土壤封凍季節(jié)。凍土深度一般在10至20毫米,最大凍土深度可達24厘米。土壤穩(wěn)定凍結日期在1月4日,土壤化凍日期在2月3日。平均每年出現寒潮次數為1.6次。
四.區(qū)域經濟條件
區(qū)委、區(qū)政府提出了“解放思想、發(fā)揮優(yōu)勢、搶抓機遇、加快發(fā)展、在全市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峰峰”的奮
斗目標。
工業(yè)發(fā)達
工業(yè)基礎雄厚。峰峰礦區(qū)是一個典型的資源性工礦區(qū),是全國聞名的煤炭、鋼鐵、建材工業(yè)基地,以“煤都、瓷都、鋼鐵城”而遠近聞名。經過年五十年的發(fā)展,已形成了以煤炭、陶瓷、水泥、電力為支柱,鋼鐵、食品加工、電子、機械、化工、建筑、煤氣等行業(yè)齊全,企業(yè)眾多的工業(yè)體系。該區(qū)利用和發(fā)揮當地的資源優(yōu)勢,交通優(yōu)勢,區(qū)位優(yōu)勢,駐區(qū)大企業(yè)優(yōu)勢,人才優(yōu)勢和民間資金優(yōu)勢,努力增創(chuàng)后發(fā)優(yōu)勢,大力推進和加快實現原材料工業(yè)向現代加工業(yè)轉變,資源向資本轉變,開發(fā)礦產資源向人力資源轉變。重點推進了義井煤化工產業(yè)園區(qū)、大社循環(huán)經濟產業(yè)園區(qū)、和村煤化工產業(yè)園區(qū)、義井陶瓷產業(yè)園區(qū)和新坡新型工業(yè)園區(qū),大批新型產業(yè)和項目迅速發(fā)展,有力推動了該區(qū)經濟高速運行。
資源豐富
旅游資源豐富。該區(qū)旅游資源豐富,致力于建設“山水峰峰、園林峰峰、生態(tài)峰峰”,在結合傳統旅游強勢項目南北響堂石窟、磁州窯遺址、無梁閣等景點基礎上,聘請中國旅游學院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知名專家學者,對區(qū)內旅游資源進行論證和規(guī)劃設計,系統開發(fā)利用。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2
一、前言
通過這六天的實習,加深了我對工程地質這門課的熟悉,讓我從書本中走了出來,親眼見到了真實的地質現象,了解了斷層、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質現象,親自觀看了和體驗了各種巖石的分布和形態(tài),讓我從本質上對三大巖石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實習讓我們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來抽象的概念,使學問詳細化,印象更深刻。實習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為我們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都有肯定的關心,同時實習的過程激發(fā)了我在將來學習的熱忱。所以,實習對我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們對這次實習也做了縝密的部署:
1、時間:20xx年5月4日—20xx年5月9日
2、地點: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國家地質公園
3、路途:
1、秦皇島市石門寨鎮(zhèn)
2、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3、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鴿子窩公園海灘
4、目的:
1、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學問,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力量同時增加感性熟悉,擴大視野,培育提高觀看力量,動手操作力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力量;
2、鑒別和觀看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征及工程性質;
3、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月、結構、產狀、形成緣由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4、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二、實習地區(qū)概況
1、柳江盆地地質概況
柳江盆地為我們在秦皇島地區(qū)野外地質實習的主要區(qū)域。它位于秦皇島市區(qū)北側,其中心距秦皇島市28km,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區(qū)內有縱貫南北的大路及地方窄鐵路與秦皇島市區(qū)相通,交通極為便利。
該盆地為南北延長的低山丘陵區(qū),其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穿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qū)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東南,出盆地后在山海關的南側入渤海。盆地內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為老君頂,海拔493。7m。
本區(qū)年降水量為400—1000mm,其中70%集中于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2祖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級地質公園和國家級稀有植物及瀕危野生動物自然愛護區(qū)。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北部。京沈高速秦皇島西出口沿秦青大路北行12公里即到,距秦皇島市區(qū)23公里。屬原始森林峽谷型自然風景區(qū)。因燕山以東、渤海以北諸峰均以它的分支延綿而成,故名“祖山”。20xx年開發(fā)至今,形成五大景區(qū),100余處自然景點,是淮河以北少有的南派山水。
祖山原始森林峽谷總面積118平方公里,主峰(天女峰)海拔1428米,區(qū)內千米以上高峰20多座,植被掩蓋率96%以上。象形奇石、云海、日出、古洞、原始叢林、溪流、飛瀑、奇花、高山自然?草原、樹掛構成景區(qū)十大景觀。祖山原始森林峽谷是侏羅紀至白堊紀末地殼運動而成。在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擊下,形成了多處絕壁幽谷和造型地貌。
祖山,山勢跌宕,峰巒陡峻,因渤海以北、燕山以東諸峰都是由她的分支盤撥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名之。她立峭巖作脊梁,以瀑流注血脈,搽嬌花飾容顏,披蔥郁為秀發(fā)。景區(qū)內山勢陡峻,溪水跌宕,可謂立峭巖作脊梁、注瀑布為血脈、披茂林作秀發(fā),裁白云作霓裳,集雄奇嫵媚于一體。峰奇水異,洞幽石美,林豐草茂,歷史淵源,是觀完旅游、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的絕好場所。
3、鴿子窩公園海灘概況
鴿子窩公園又稱鷹角公園。由于地層斷裂所形成的臨海懸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鷹矗立,故名鷹角石。該石高20余米,過去常有成群的鴿子或朝暮相聚或窩于石縫之中,因此得名鴿子窩。鴿子窩公園是欣賞海上日出的最佳之處,每逢夏日早晨,這里云集數萬名游客欣賞“紅日浴海”的奇景。
三、實習內容
1、柳江盆地愛護區(qū)石門寨西門180米處
該處巖石以沉積巖居多,由地質構造形成。亦有石灰?guī)r,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經長期風化作用,暴露在外表的部分呈深灰色,巖層
為中厚型,中間夾有薄的灰?guī)r;?guī)r呈竹葉狀,較破裂,屬碎屑結構,這些碎屑物質經膠結后形成灰?guī)r。此處巖石約5億年前形成,屬下奧陶世紀,粘土礦物發(fā)黃,巖石經劇烈的構造運動,由水平變?yōu)閮A斜,產生背斜現象,并有正斷層出現。用地質羅盤測該處巖石的產狀,走向為北偏東10°,傾向為北偏東100°,傾角為30°。
由此處向西約200米處巖石出露于地表,閱歷證為砂巖,其結構為碎屑結構,此處不整合現象明顯,由砂巖和灰?guī)r組成,屬沉積接觸,砂巖約2億年前形成,灰?guī)r約5億年前形成,由于形成年月不同,說明為不整合。此現象說明秦皇島地區(qū)至今至少經受了2次地殼運動,由于3億年間隔形成的不整合面應在海平面下形成,至少經受2個循環(huán),而該處巖石現在又出露在地表。在不整合面上有礦物,是地質學家發(fā)覺地下礦物的'依據。不整合面處強度差,不適合在此面上施工。
2、砂鍋店東北200米處
該處為石灰窯產石場,觀看此處巖石,巖溶現象明顯,有溶溝、石芽、天生橋等。其緣由是地殼運動抬升到潛水地表以下,潛水地表共同作用形成的巖溶現象,因巖石中有裂縫,有空間且水有徑流通道。
巖溶現象是由于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巖石經長期化學反應,使巖石具有可溶性。該處向西北走約100米處,發(fā)覺大面積的巖石間侵入接觸現象,石灰?guī)r中夾有巖漿巖,說明此處經受過火山噴發(fā)。該處亦發(fā)覺有巖墻,較長,寬約3-4米,其走向為南北方向320°,由花崗巖、長石、石英、云母組成?拷乇淼膸r石經長期風化,產物為第四紀土,巖石中還發(fā)覺有巖洞。此處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有大量石灰?guī)r形成的巖層,呈單斜,基本走向為南偏北。在砂鍋店東等地,發(fā)覺石英斑巖,它是花崗斑巖的又一種變種,具隱基斑狀結構,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蝕現象。此處也有閃長玢巖,呈巖墻狀產出,具隱基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是斜長石,有時含角閃石較多,有的基質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見球粒結構和流線結構等。
2、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祖山為早白堊紀形成,為響山巖基的一部分,此處沉積巖中有破裂帶,火山爆發(fā)時巖漿從中冒出,冷凝成巖漿巖。祖山占地217平方公里,平面形段呈橢圓形,長軸長25公里,短軸長15公里,南北方向,巖石中以花崗巖居多,占65%左右,為中粗粒,成分主要是成肉紅色的正長石,又稱甲長石。
石英其次,占20%-25%左右,透明發(fā)亮。此外,還有云母、斜長石。斜長石呈灰白色,由于長石含量不同,云母顏色也不盡相同,云母占整個巖石的5%-10%。較黑的巖石中,云母含量不超過5%。在此處觀看,長石顆粒大小在1厘米左右,晶體顆粒,為結晶結構。山體構造為原生結理構造,山體中有裂縫,都為豎直方向,有原生孔洞,又稱之為晶洞構造,而外形不規(guī)章的孔隙是水晶的成長地。
此處地貌陡峭,險峻,構造為原生結理,由于長期的風化作用及地表水的侵蝕作用,巖石部分豎直掉落,形成深谷奇峰。此處巖石傾角較大,巖體破裂。山體中有河流,稱為石河,發(fā)源于祖山響山山脈,山上有明長城,由元朝徐達修建,1967年,戚繼完重修,基本走向為南北方向,直達青龍。祖山最高峰為響山,海拔為1421米。
3、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鴿子窩公園海灘
此處濱臨渤海,為海洋環(huán)境。海洋環(huán)境按地理位置分為濱海、淺海、半深海和深海。低潮時暴露于海岸帶的部分,稱為濱海。濱海又分為后濱帶、前濱帶、外濱帶。后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常年暴露在外;前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到中濱線處;外濱線為中濱線以外的部分。海岸線到海底深約200處的部分,稱為淺海,此處陽完充分,有機物含量多,是海洋生物的抱負棲息地。深海處動物少。
此處巖石又遠古火山噴發(fā)而形成,以巖漿巖為主,巖石受海洋水動力作用,常見有海浪作用、潮汐作用和洋流作用,使此處形成有特色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和海蝕平臺等,形成緣由有沖蝕作用,磨蝕作用等,使巖石破裂。
巖漿巖受風化作用等變成高嶺土、偉晶巖。偉晶巖顆粒大,和花崗巖成分相差不大,由正長石、斜長石、云母、石英等組成。巖石被多組結晶切割。
四、結束語
通過本次實習我熟悉到:本區(qū)地層出露較全。從中生代地層開頭,除缺失寒武系、奧陶系、三疊系、侏羅系、第三系以外,其他地層均出露完好。所形成的巖石類型多樣,包括巖漿巖類,沉積巖類以及變質巖類。本區(qū)的巖漿活動從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淺成侵入,噴出等。所見巖類有基性巖類和酸性巖類。從變質作用和變質巖方面,本區(qū)的變質作用主要為區(qū)域變質作用。主要變質巖有千枚巖,大理巖以及板巖。在構造方面,本區(qū)分布有四大褶皺,另外還有七個斷層。兩個大斷層幾乎將此區(qū)分為三部分。區(qū)域進展方面,本區(qū)經受了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四個構造層?傮w說來本區(qū)構造運動較強。
經過6天的實習,使我學到了許多東西,通過老師的講解,使我學會了許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包括:如何通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推斷其類別、其形成年月;如何去辨別3大巖石;如何去測量巖石的走向等等;總之,通過實習后我更好地把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把握了所學學問。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3
尊敬的XX領導: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yè)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zhèn)滿壽山和靈巖寺,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qū)。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guī)r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guī)r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fā)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fā)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fā)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fā)育,石灰?guī)r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guī)r,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fā)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fā)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guī)r,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xù)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后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后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jié)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xù)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后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4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許多地質理論和知識都必須經過實踐的過程,才能加深我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地質學的野外實習是不可缺少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這次在昆明、武定、元謀地區(qū)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我們有了一次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使我對《地質學》的有關理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地層、構造、巖石、礦物等地質學基本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ㄒ唬⿲嵙暷康
通過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鍛煉我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地質精神。樹立熱愛專業(yè)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
。ǘ┤蝿
1、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了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布狀況。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采集、地質現象觀察和描述記錄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
。ㄈ┮
1、實習前認真學習實習指導書,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2、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3、認真細致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作好記錄,多提問、多思考。
4、采集3~5塊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5、實習結束后,編寫一份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的基本情況
(一)組織形式
以班為單位進行。每個班作為一個小組,由一名實習教師指導,組長和安全員協同老師工作,同時還有班主任負責學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ǘ⿲嵙曔^程
本次實習地點為昆明、武定、元謀地區(qū)。時間為一周,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天xx。
第二天上午xx。
下午xx。
第三天上午xx。
下午xx。
第四天xx。
下午xx。
第五天xx。
下午xx。
第六天xx。
三、任務完成情況
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有了初步認識,如地質構造的識別、對風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現象的認識等;對三大巖類能進行初步識別;能使用地質羅盤測巖體的產狀;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和化石標本并作了詳細的野外記錄。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5
一:實習目的
1.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2.學會對工程地質的基本判別方法
3.學會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
4.了解巖石種類及物理性質和巖石標本
二: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鐵錘
三: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巖層產狀測量,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巖層的層面上測量的。
測量走向時,使羅盤的長邊緊貼層面,將羅盤放平,水準泡擊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走向。
測量傾向時,將羅盤的短邊緊貼層面,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傾向。因為巖層的傾向只有一個,所以在測量巖層的傾向時,要注意將羅盤的北端朝向巖層的傾斜方向。
測量傾角時,需將羅盤橫著豎起來,使長邊與巖層的走向垂直,緊貼層面,等傾斜器上的水準泡居中后,讀懸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巖層的傾角。
四:實習的`內容和過程
12月11日上午十點,統一學習使用地質羅盤的,下午1點半去往金牛山進行地質勘探,12日早上到倉山校區(qū)觀看巖石標本。
1.金牛山的簡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樓區(qū)北側閩江鄉(xiāng)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斷層及不均勻沉降對山體與道路的影響,例如馬刀樹,公路裂縫等。
2.測定巖層產狀
確定山體旁兩顆很明顯的大樹為盆架,記做樹1和樹2.測定圖中的斷層位置為對樹1的位置為n308e,對樹2的位置為n279e,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可知道是正斷層。
根據要確定位置測得的巖層的產狀為:n330e,n247e,<50
3.斷層巖石(樣品)結構及成分的分析
1).結構金牛山的巖石大部分都是巖漿巖,而且都是粗粒結構和中粒結構
2)構造金牛山的樣品分析看可知道該巖石是塊狀構造,礦物在巖石中分布雜亂無章,2.不顯層次,呈致密塊狀,富含花崗巖及花崗斑巖等系列淺成巖的構造。
3).成分從樣品看巖石是淺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崗巖或正長巖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巖石。但從全晶質中粒和粗粒結構,塊狀構造,就可以判斷是淺層巖。
4.斷層地理環(huán)境情況
金牛山地質相對復雜,在上山途中發(fā)現了很多滑坡斷層及不均勻沉降等地質現象。僅大家用于觀測的一面山體,比較大的斷層就達7處之多。金牛山斷層現象千姿百態(tài),產狀各不相同,并帶有多出滑坡現象產生,是因為金牛山主要由巖漿巖構成,巖漿巖分化后,風化殼表層間的滑動引起的風化殼滑坡。
5.巖石標本的賞識
實驗室中,陳列了大量的巖石標本,可以分為礦物光澤標本,礦物斷口標本,礦物硬度標本,礦物解理標本,礦物比色標本,礦物形態(tài)標本等類型。
理論的學習,已經讓我們對這些巖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經過這次的標本參觀,使我們對巖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讓我們開拓了視野。
6.實習總結
兩天的實習非常短暫,但我們的收獲是重大的,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學到了地質羅盤的使用及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巖石的產狀,對真實的地質現象有了一定了解。從標本室里我們更認識了許多未見過的巖石,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充實了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實習結束了,而我們對實際動手的渴求依然很強烈。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6
第一章 緒言
一、實習目的
鞏固和深化課堂上的理論知識,使之盡可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本次實習要求學生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于野外工作之中,對的常規(guī)工作方法、步驟,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等,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了解。
二、實習時間
本課程講授及考試結束后第十五周(12月7日-12月11日)進行野外集中實習,時間一周。
三、本次實習任務
1.認識區(qū)常見的礦物和巖石,注意觀察巖層的產狀,學會區(qū)別三大類巖石;
2.認識地層剖面,了解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法和依據;
3.認識實習區(qū)的地質構造,學會判識方法;
4.認識實習區(qū)的各種內外動力地質現象;
5.編寫地質實習報告書。
四、實習基本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隊長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幾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沉積巖和巖漿巖,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后,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需上交)。
4.實習結束后,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五、人員組成
交通工程系07級交通工程專業(yè)88人.
六、實習地區(qū)簡介
本次實習地點為xx省地區(qū)。
xx市xx中西部,位于xx、xx、xx之間(見圖---1)。市境東西長56公里,南北長35.5公里,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轄6鄉(xiāng)6鎮(zhèn)1個工業(yè)園區(qū)。
xx市的地形為東高西低,向東開口的盆地。該市區(qū)位于盆地中北部,海拔約380米,盆地北側為xx山脈。至東向西由xx、xx、xx、xx等山嶺組成。xx海拔1584米,xx海拔1512米。群峰禿立,山勢險峻,相對高差大于1000米,屬高中山地形;盆地南側為箕山、伏牛山;胶01064米,蜿蜒起伏于潁河之南,屬中山地形。伏牛山海拔627米,呈東西橫亙于箕山之北,屬低山地形;盆地內部為丘陵和平原。
xx為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箕山為潁河與汝河的分水嶺。
本區(qū)屬溫暖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最高40℃,最低-8℃,年降水量為614-765毫米。年蒸發(fā)量平均為1259毫米。十一月中旬降雪,次年二月融化。
第二章 實習地區(qū)地層概況
這個地區(qū)發(fā)育的比較齊全,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皆有出露。由老至新分訴如下:
(一)太古界xx群
出露于xx市及其以北等地,為本地區(qū)最古老的巖層,自上而下分為三組巖層。
1、石碑河組:主要為灰綠、灰黃色黑云斜長變粒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等,厚度大約256米巖石遭受強烈的混合巖化,其中變閃長巖年齡值為29.86—30.6億年。原巖為基性火山巖夾中酸性火山巖及少量的沉積巖。
2、郭家窯組:主要為黃褐、暗綠色角閃片巖、斜長角閃片巖夾斜長角閃片麻巖變粒巖等,上部夾雜少量的云英片麻巖。厚度857米,原巖為基性火山巖和少量中酸性火山巖及沉積巖。
3、老楊溝組:底部為不穩(wěn)定的長石石英巖,下部為云英片巖等,巖石厚度630米,本組巖石以片麻巖為主,未見混合巖化現象,具斜層理及各種片巖構成的韻律層,含大量云母等粘土質礦物。原巖為淺海碎屑巖。
(二)元古界
1、下元古界xx群:分布于玉寨山、xx、xx一帶,自上而下分為羅漢洞組、xx、屆坡山組、花峪組。
(1)羅漢洞組:與下伏太古界xx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下段為灰白色巨厚含粗粒石英巖、含長石石英巖等,厚155米。中段為白色厚——巨厚層中細粒石石英巖,呈不對稱波痕發(fā)育,厚391米。
(2)xx組:含一、二、三段。
一段為灰白、淺黃色娟云石英巖片巖、石英巖與千枚巖交互層。上部有白云質大理巖薄層或透境體。二段為青灰、灰白色千枚巖,頂部有白云質大理巖透鏡體。厚304米。三段為紫雜色綠泥娟云片巖、娟英片巖夾赤鐵石英巖。底部為一層厚層中粗粒石英巖,上部是一層厚8—10米的假象赤鐵礦層封式鐵礦。本段厚310米。
(3)屆坡山組:
下部為灰白的厚狀粗粒石英巖夾致密石英巖,底部巖層發(fā)育呈波痕或泥裂狀。中部為灰白色夾紫紅色條帶狀石英巖。上部為中厚層狀粗粒石英巖夾紫紅色赤鐵石英巖及千枚狀絹英片巖。厚395米。
(4)花峪組:
底部為紫紅色鐵質千枚巖和角礫狀千枚巖,靠上有一層含磷千枚巖。下部為灰黃色厚層狀白云巖和泥質白云巖。偶夾千枚巖。中部為灰質、灰白色千枚巖。底有一層含磷千枚巖。上部為灰白色中層狀石英巖。厚194米。
2、中元古界五佛山群
不整合覆于xx群或xx群上,自下而上由何家寨組、駱駝畔組、葡萄峪組、xx組組成,本區(qū)缺少底部兵馬溝組。何家寨組為中薄層狀灰?guī)r、泥質灰?guī)r、硅質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與黃綠、紫紅色頁巖夾細砂巖及粉砂巖。中上部為疊層石灰?guī)r。駱駝畔組為紫紅、灰黃色石英砂巖夾砂質頁巖。底部為粗粒或細礫巖。葡萄峪組為灰黃、黃綠、紫紅色頁巖、砂質頁巖夾泥質灰?guī)r。xx組為紫紅色底礫巖和灰紫色含礫石英巖、肉紅色石英砂巖夾層間礫巖痕、泥裂和交錯層理發(fā)育。厚度變化較大。向東南均變薄。本群總厚度大于1000米。
3、上元古界震旦系羅圈組
主要分布在林區(qū)臨汝羅圈、偃師上徐馬等地,實習區(qū)南部送表馬窯一帶有零星出露。與下伏五指山群石英砂巖成不整合接觸,厚30-60米,下部為灰黃色膠結冰磧礫石。礫石分為石英巖、石英砂巖、灰?guī)r、石英斑巖、花崗巖及各種變質巖。上部為含冰磧礫石的紫紅色泥砂質頁巖。
(2) (三)古生界
本區(qū)古生界地層有寒武、奧陶、石炭及二疊系。
1、寒武系
(1)寒武系下統:自下而上依次為饅頭組、朱砂洞組和關口組。
a、饅頭組:厚30—100米。為紫紅、黃綠色泥質灰?guī)r與礫質頁巖互層或夾層。
b、朱砂洞組:厚65—97米,下部為紫紅色泥砂質灰?guī)r、泥灰?guī)r組成;上部為青灰、深灰色厚層狀泥質灰?guī)r、豹皮狀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組成。頂部白云質灰?guī)r含灰色結核。
c、關口組:厚23—134米,由南向北變薄,與下伏元古界地層呈起覆不整合接觸。本區(qū)底部為底部礫巖,南部相變?yōu)楹咨皫r。其上為波痕、泥裂發(fā)育的石英砂巖。
(2)寒武系中統:自下而上依次為張夏組、徐莊組及毛莊組。
a、張夏組:厚49—218米。以灰、深灰色厚及巨厚層狀的狀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為主。間夾豆狀、竹葉狀灰?guī)r。
b、徐莊組:厚54—144米。底部為海綠石細砂巖;下、中部為深灰色中厚層狀具泥質條帶的白云質灰?guī)r與黃綠色砂質頁巖,呈夾層或互層狀;上部為中薄層狀泥質條帶灰?guī)r。
c、毛莊組:厚92—150米。以紫紅色砂質頁巖為主,夾薄層層面含白云母碎片的粉砂巖,頂部夾泥質灰?guī)r。
(3)寒武系上統:自下而上依次為崮山組、長山組、及鳳山組。
a、崮山組:厚36—277米,為灰、深灰色厚層—巨厚層狀白云巖、狀白云巖及白云質灰?guī)r。頂部為黃色薄層泥巖或泥質白云巖。
b、長山組:厚46-120米,為灰、深灰色厚層狀白云質灰?guī)r、白云巖及含硅質團塊或條帶的白云巖、白云灰質巖。
2.奧陶系
該系缺失上統及下統。中統馬家溝組:分布于北部與偃師、鞏縣交界的邊鄰地區(qū)及東部告城至密縣、禹縣一帶,與下伏寒武系呈平行不正和接觸。下部以灰黃色頁巖、泥灰?guī)r為主,底部有砂礫巖,厚30米。中上部為深灰色致密狀灰?guī)r、豹皮狀及角礫狀灰?guī)r,厚93米。該層含有豐富的牙形石。
3.石炭系
這里僅有中統本溪組及上統太原組。
(1)本溪組:與下伏奧陶系或寒武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厚2—16米。下部為紫紅、灰白、灰黃色含鐵鋁土頁巖,底部夾透鏡狀或雞窩毒藥赤鐵礦層;中上部為灰、灰綠色鮞狀鋁土質泥巖夾砂紙泥巖及鋁土礦層。
(2)太原組:厚51—105米,由灰?guī)r、砂巖、泥巖及煤層組成。頂部以黑灰色硅質泥巖或燧石層與上覆山西組分界,本組灰?guī)r富含蜓科、腕足類、珊瑚、海百合及苔蘚蟲化石。泥巖中含鱗木、楔葉等化石。
4.二疊系
二疊系與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觸。分為二疊系下統和二疊系上統。
a、二疊系下統:其下部為山西組,上部為下石盒子組。其中山西組厚70—109米,主要由灰、灰黑色砂質泥巖、泥巖、砂巖及煤層組成,本組大古砂巖產硅化木化石,粉砂巖,砂質泥巖中含豐富的植物葉部化石。而下石盒子組主要由灰、黃灰色中粒長石石英砂巖、粒砂巖夾灰黃、青灰色砂質頁巖、紫斑泥巖及煤層組成。
b、二疊系上統:自下而上依次為上石盒子組、xx組及土門組。其中上石盒子組由淺灰、黃灰、綠灰色砂巖、砂質泥巖、紫斑泥巖、深灰色泥巖及煤層組成,xx組底部為肉紅色含礫砂巖或透鏡狀礫巖、下部為淺灰、褐黃色厚層、巨厚層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上部為褐黃、黃綠色中細粒泥質砂巖夾砂質泥巖及泥巖,土門組由紫紅、黃綠色鈣質粉砂巖、鈣質頁巖夾砂巖及透鏡狀砂質灰?guī)r組成。
(四)中生界
本區(qū)僅有三疊系,與下伏二疊系整合接觸。
1、三疊系下統圈門群:由紅灰、紫紅色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沙質泥巖及泥巖組成
厚550米。底部為紫色巨厚層狀石英砂巖(金斗山砂巖):下部以砂巖為主,夾粉砂巖、沙質泥巖及泥巖。上部以粉砂巖、沙質泥巖及泥巖為主。夾砂巖。中上部夾數層鈣質粉砂巖及粒狀泥灰?guī)r。頂部粉砂巖產大量痕跡化石(淺水生物潛穴)。
2、三疊系中統二馬營群:灰黃、灰綠色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紫紅色鈣質粉砂巖、沙質泥巖互層,厚320米。
3、三疊系上統延長群:下部為土黃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質巖夾紫紅色沙質泥巖;上部為土黃、灰綠色粉砂質與紫紅、黃綠色沙質泥巖互層,厚大于300米。
(五)新生界
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與下伏地層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1、下第三系陳寨溝組:
由褐紅色、礫石砂巖、泥巖夾透鏡狀泥灰?guī)r組成,泥巖層面偶有薄膜狀石膏,底部為砂礫巖,礫石磨圓度及分選性極差,鈣質膠結,含泥質雜基,本組厚185—436米。
2、上第三系xx組:
為褐黃、褐紅、灰白等色泥巖與泥灰?guī)r互層夾砂礫巖透鏡體,砂礫巖呈半固結狀態(tài)。厚12—83米。
3、第四系
為褐紅色亞粘土、黃土、亞砂土、礫卵石等沖積、洪積、坡積及殘積物,厚12—55米。
第三章 巖石礦物類型
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巖石,按成因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
(一) 巖漿巖
由巖漿冷凝而形成的巖石稱為巖漿巖。以冷凝成巖漿巖的環(huán)境不同,將巖漿巖分為三大類;
(1)深成巖:巖漿侵入地殼某深處(約距地表3km)冷凝而成的巖石,由于巖漿壓力和溫度較高,溫度降低緩慢,組成的巖石結晶較好。
(2)淺成巖:巖漿沿地殼裂隙上升距地表較淺處冷凝而成的巖石。由于巖漿壓力小,溫度降低較快,組成巖石的礦物結晶較細小。
(3)噴出巖(火山巖):巖漿沿地表裂隙一直上升噴出地表,這種活動叫火山噴發(fā),對地表產生的一切影響叫火山作用,形成的巖石叫噴出巖。
本區(qū)巖漿巖按形成年代可分為:
1、太古代巖漿巖:由基性到中酸性巖石均有發(fā)育,多呈小巖株或巖脈產出,侵入太古代xx層地層中,巖石均已變質,片理發(fā)育。常見的有變閃長巖、輝石角閃巖、變輝綠巖、花崗偉晶巖。
(1) 變閃長巖
為深成侵入巖,具變余輝長結構、含長結構、塊狀結構,主要有保持輝石假象的纖閃石和鈉黝簾石、板狀斜長石及少量次生礦物黑云母、綠泥石、綠簾石、石英等礦物組成,結構致密,強度高具有較高的韌性和抗風化能力。原巖可能為灰長巖。
(2) 輝石角閃巖
為深成侵入巖,深灰色,塊狀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為普通角閃石(65——70%)、輝石(20——25),次要礦物有長石、黑云母、石英等。
(3) 變輝綠巖
為淺成侵入巖,呈脈狀侵入片麻巖或老巖漿巖內,巖體常有扭曲、錯斷現象,多已變質成斜長角閃巖或角閃片巖。(見圖--2)
(4) 花崗偉晶巖
為深成侵入巖,多呈肉紅色、灰色或無色。呈脈狀侵入郭家窯組地層中,礦物成分主要為鈣、鈉長巖、條紋長石、石英和白云母。其次有黑云母及微量的電氣石、磷灰石、綠簾石、磁鐵礦,可見白云母扭折現象和石英塊體被壓扁,呈平行排列,說明巖石已遭受變質。
1、早元古代晚期侵入巖
(1) 石秤花崗巖(花云母鉀長花崗巖)
巖石呈肉紅色,風化后呈灰白、灰黃色,中心相主要礦物成分有鉀長石(50—55%)、石英(35—40%),次要礦物有更長石,黑云母(2—8%)、花崗結構,塊狀結構。定名為黑云母、鉀長花崗巖,有中心向邊緣相過度,巖石顏色有淡紅變?yōu)榛野,礦物成分上黑云母、鉀長石、石英減少,角閃石、斜長石增多。巖石結構由中粗粒變?yōu)橹辛,具似板狀結構、塊狀或斑點狀構造。(見圖--3)
(2)白家寨花崗巖
分布于本區(qū)西北部,摩天寨花崗巖又稱積善花崗巖,分布于南部 ,二者一為黑云母鉀長花崗巖,均屬小型巖株,時代同屬石秤花崗巖。
(3)灰綠巖
多呈巖墻、巖脈侵入xx群、xx群及石秤花崗巖中,以近東西走向為主。巖性有三種:灰綠石(具灰綠結構,不含斜長石斑晶),灰綠巖(具板狀結構,斑晶為斜長石)及玻璃基灰綠巖,塊狀構造或動向構造。巖石呈暗綠或灰綠,礦物成分為普通角閃石、灰綠石、綠泥石組合或斜長石、陽起石、黑云母、綠泥石組合。
可見本區(qū)花崗巖分布廣泛,但由于形成年代過早,逐漸發(fā)生變化。閃長巖也有較廣泛的分布。
(二) 沉積巖
沉積巖是由松散的堆積物經長期壓密、膠結、重結晶等復雜的地質過程而形成的。
本區(qū)常見的沉積巖如下:
1、碎屑巖類:主要由碎屑物質組成的巖石,礫巖、砂礫巖、砂巖、粉砂巖等。
2、粘土巖類:主要由粘土礦物及其它礦物的粘土顆粒組成的巖石,泥巖、頁巖、硅質泥巖、沙質泥巖、炭質泥巖、鈣質泥巖等。
3、化石巖和生物化石巖類:只要有煤巖、鋁質巖、鐵質巖及碳酸鹽巖——致密狀灰?guī)r、鮞狀灰?guī)r、豆狀灰?guī)r、豹皮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礫狀灰?guī)r、含碎石結核灰?guī)r、沙質灰?guī)r、泥質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生物灰?guī)r、泥灰?guī)r、白云巖。
(三) 變質巖
變質巖主要由原來的礦物在地殼中受到高溫、高壓及化學成分的加入的影響,在固體狀態(tài)下發(fā)生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變化后形成的新的巖石。變質巖不僅具有自身特點,還兼有巖漿巖,變質巖的某些特點。本區(qū)的變質巖主要有:
1. 淺變質巖:主要有絹云片巖、綠泥片巖、絹英片巖、石英巖、變質砂礫巖等。常見的特征編制礦物有絹云母、綠泥石、石英等,具變余、變晶結構,塊狀或片狀構造。
2. 中深變質巖:主要有黑云片巖、二云片巖、云英片巖、黑云斜長片麻巖、二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片麻巖、角閃片巖、斜長角閃巖等。特征礦物主要有黑云母、白云母、石榴石、角閃石、透輝石、微斜長石等,具變晶結構,片狀、片麻巖、眼球狀或條紋狀構造。
3. 混合巖:僅見于太古代xx石牌河組和郭家窯組地層中,主要有注入混合巖及混合片麻巖兩類。
(1)注入混合巖:以貫入作用為主,伴有輕微交代作用,混合程度低。形成各種注入混合巖及注入交代混合巖。原巖(基體成分變化不大,脈體多為偉晶質,其次為長英質和石英質。脈體與基體界限一般較清楚,系巖片理或裂隙貫入,形成常為條帶狀、網狀、眼球狀、其次有腸狀、樹枝狀等。具鱗片花崗變晶結構,條帶狀、眼球狀構造。交代作用主要表現為黑云母的析鐵和退色作用(白云母化)及斜長石絹云母化。
(2)混合片麻巖:以滲透交代為主,伴有貫入作用;旌铣潭容^高。形成云母類混合片麻巖、角閃石混合片麻巖和角閃石混合巖。中粗粒鱗片花崗變晶結構,片麻狀、斑雜狀、霧迷狀、塊狀構造。強烈的交代作用是脈體與基體的界限模糊不清,呈霧迷狀。脈體以長英質為主,斜長石絹云母化,黑云母白云母化普遍。
第四章 地質構造
本區(qū)地質作用活躍,先后經歷了幾次地質構造運動。
1. 嵩陽運動
是本區(qū)太古代末期發(fā)生的一次造山運動。它使xx群底層產生以近東西向為主的褶皺、斷裂、和中高級變質,造成xx群與xx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見圖--4)
2. 中岳運動
是發(fā)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它使xx群地層發(fā)生近南北向的緊密同斜線狀之褶皺、斷裂和低級變質,并且破壞好改造了xx群的構造面貌。運動晚期伴隨有大型的巖漿侵入活動。
xx大復背斜和xx大復向斜就形成于這一時期,倒轉背、向斜的軸面向西傾斜,向東倒轉,軸面傾角大小不一。他們由一系列斜歪、倒轉、平臥,乃至翻卷的褶曲組成。在東西寬約40公里范圍內,大約有90個大褶曲,組成40個復式褶皺,
3. 少林運動、懷遠運動及塔康運動
本區(qū)震旦紀晚期的少林運動、早、中奧陶世之間的懷遠運動及中奧陶世以后的塔康運動均屬差異上升性質。
少林運動的差異上升是南部基底斷塊翹起,導致五佛山群發(fā)生由南各北的重力滑動和褶皺、斷裂,并使寒武系與五佛山群的接觸關系多樣化。在發(fā)生滑動的地區(qū)表現為角度不整合,在非滑動地區(qū)為平行不整合或超覆不整合。
加里東構造旋回的懷遠運動的塔康運動的差異上升亦表現為南高北低。造成本區(qū)南部缺失寒武系長山級、鳳山級和奧陶系地層,懷遠運動使本區(qū)北部的中奧陶系下馬家溝組與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觸。塔康運動則使中石炭系本溪組假整合覆于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北部)或寒武系上統崮山組(南部)之上。
4、印支——燕山運動
三疊紀至第三紀之間的地殼運動,是本區(qū)顯生宙以來最重要的造山運動。它奠定了本區(qū)地臺蓋層的基本構造格架。使蓋層發(fā)生東西向寬緩的褶皺和劇烈的斷裂活動,造成下第三系與下伏老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
印支——燕山構造期形成的褶皺多為寬緩的背向斜,主要有xx大背斜、穎陽——石道向斜和箕山背斜。
xx大背斜軸部位于玉寨山、xx、xx一帶,是本區(qū)蓋層的主體構造,軸向近東西全長90余公里,向西延伸至xx地區(qū),向東傾伏,沒入華北平原之下。背斜核部由xx群、xx群及石秤花崗巖組成,翼部由五佛山群和古生界組成,北翼地層出露較完整,巖層北傾,傾角15-20度;南翼因受君召——太后廟斷裂破壞和第三系復蓋,出露不全,巖層南傾,傾角20-40度。
穎陽——石道向斜位于穎陽、石道、東金店一帶,槽部由二疊系、三疊系組成,并有大片新生界掩蓋,北翼即xx大背斜之南翼,受斷裂影響,地層殘缺不全。南翼由五佛山群及古生界組成。
箕山背斜位于本區(qū)南部,呈東西向延伸,長約40公里,核部為前震旦系地層,北翼與穎陽——石道向斜相接,南翼被斷層切割,零星出露寒武、石炭、二疊系地層,與xx大背斜特征基本相似。(見圖--5)
印支——燕山期形成的斷裂以高角度正斷層為主,逆斷層次之,斷裂主要有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三組,它們將本區(qū)切割成各種形狀的斷塊,控制了新生代沉積盆地的分布范圍及排列方向,構成現代地貌單元的天然邊界,其中近東西向的斷裂形成較早,與印支——燕山期褶皺有成因上的聯系,形成嵩箕地區(qū)掀斜斷塊構造的基本輪廓,北西、北東向的斷裂發(fā)育較晚,對褶皺有較明顯的破壞和改造作用。
近東西向的斷裂以君召——太后廟斷裂為代表,斷裂線呈北東東方向,大體與xx大背斜軸向平行,延伸50公里,斷面傾向南南東,傾角30-70度,上盤地層各段不一,由寒武系至二疊系變化不定,下盤為xx群片麻巖、xx群石英巖及石秤花崗巖,斷裂面光滑平直,高出地面,表面常有鐵質薄膜。斷裂帶附近巖層有強烈硅化現象。沿破碎帶有大斷片或巨大角礫,部分角礫被磨圓成小球粒。斷裂為兼有剪性的張性正斷層,該斷裂是xx地區(qū)地質構造的一個重要分界線。從其控制了五佛山群沉積的南界和斷裂北側奧陶系的發(fā)育,南側不甚發(fā)育或完全未沉積,以及大金店——告城第三紀沉積盆地的北界受其嚴格控制等情況分析,斷裂活動可能自早元古代晚期開臺,在其后的各個階段又多次復活。
北西向斷裂以唐窯——中岳廟斷裂和xx斷裂為代表,前者長約30公里,后者長約50公里,兩者互相平行,總體走向均為北西315度,斷面傾向北東(局部相反),傾角65-80度,斷裂破碎帶最寬達250米,切割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層,將xx大背斜斜截為三段,背斜中段和東段分別向北西方向錯移2公里和3公里,兩斷裂的北東盤老地層均逆沖到南西盤較新地層之上,故均為高角度壓剪性逆斷層,根據細小斷層角礫大多被磨圓,并且被平直光滑的斷裂面切割,而斷裂面又被多組節(jié)理切割破壞,以及角礫表面有多組鏡面和擦痕等特征推斷,該兩斷面亦具有長期、多次活動的性質。
由于本區(qū)缺失侏羅系及白堊系沉積記錄,造山運動的時限較難確切推定,故籠統稱為印支——燕山運動
5、喜馬拉雅運動
早第三紀末,喜馬拉雅運動使本區(qū)抬升,除東北部個別地方外,結束了第三紀構造盆地的沉積,造成上、下第三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
該期的構造變形主要是拗折和斷裂,形成四周向中間傾斜的構造盆地,盆地邊緣巖層產狀較陡,傾角多在20度左右,大者達40度,xx城南玉皇廟等地,可見到第三系與二疊系或三疊系呈斷層接觸,斷層面傾向盆地內部屬正斷層。
6、新構造運動
本區(qū)新構造運動表現為沿老的斷裂差異上升、拱曲,并且伴有新斷裂的產生。
第五章 地質發(fā)展階段簡介
本區(qū)地殼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fā)展過程。概括起來,可分為太古代、早元古代、中-晚元古代、中生代及其以后。
太古代時期,本區(qū)為華北海槽區(qū)的一部分,石碑河時期,處于活動性很大的浩瀚大海中,伴隨地殼的多次強烈活動,海底發(fā)生多起范圍廣泛的基性巖漿溢出,形成厚達千米以上的熔巖被,每個噴發(fā)期形成中酸性火山灰的堆積,故石碑河組的原巖為基性火山巖加中酸性火山巖及少量沉積巖,郭家窯期,海底火山活動逐漸減弱,沉積作用與火山作用相互交替而形成泥沙巖和中基性巖及火山凝灰?guī)r交替形成,中間加有硅,鐵質沉積。老楊溝期,過渡為地槽型祿緣碎屑沉積。
本區(qū)太古代時期除了發(fā)生廣泛的海底火山噴發(fā),尚有多期基性及中酸性的巖漿侵入活動。
太古代末期,嵩陽運動使xx群地層發(fā)生近東向西的褶皺、斷裂和強烈變質,大規(guī)模的褶皺隆起是海水全面退回本區(qū),形成進東西向的xx古隆起從而結束了本區(qū)太古代沉積歷史。
早元古代時期,地殼處于相對穩(wěn)定和相對活動不斷轉化和更替的時期。這個時期,海洋生物開始出現。
早元古代末,本區(qū)有發(fā)生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中岳運動,受其影響,xx群遭受強烈的褶皺、低級變質和斷裂破壞,來自東西方向的巨大壓力使其形成近南北向的同斜線狀復式背向斜構造,并改變了xx群地層構造面貌,使之變得更加復雜。中岳運動還使近東西向的古斷裂復活,形成隆起和扭陷;使xx古隆起再次露出海面,形成今日xx的古地貌基礎,從而結束了本區(qū)活動性很強的地槽形發(fā)展階段。
在再次經歷漫長的風化剝蝕時期之后,到中元古代中期,地殼又緩緩下降,海水現度侵入,本區(qū)開始接受五佛山群濱!獪\海相沉積。中元古代晚期,海侵擴大,海水淹沒全區(qū)。二疊紀以來,地殼上升,本區(qū)以海陸過渡天南地北的沉積為主,發(fā)育了瀉湖,潮坪及三角洲體系的沉積,直至晚二疊世晚期,本區(qū)完全過渡為陸地。
三疊紀時,本區(qū)繼承了內陸盆地型沉積,三疊紀以后,印支運動結束了本區(qū)中生代陸相盆地沉積。到了侏羅紀以后,白堊紀之前,本區(qū)發(fā)生過強烈的造山運動——燕山運動,這次運動造成近東西向的開闊復式背、向斜褶皺和同方向的壓性斷裂,以及北東、北西向的區(qū)域性斷裂;塑造了顯生宙蓋層的構造格架,其中,主體構造xx大復背斜的褶皺隆起,造成地形上的差異和重力的不穩(wěn),導致大背斜核部地層向兩翼向斜方向發(fā)生重力滑動,形成顯生宙蓋層中的重力滑動構造,如北翼的林臺山滑動構造,南翼的蘆店滑動構造,一系列近東西向的斷裂則奠定了xx、箕山等掀斜斷塊山地及大金店——告城半地塹式斷陷盆地的基本輪廓,控制了本區(qū)第三區(qū)紀沉積盆地的分布及走向。
第六章 其他因素對地質的影響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大氣、水和生物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對地球表層所進行的各種作用統稱為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包括風化作用,流水的搬運沖擊侵蝕等。
風化作用:巖石受大氣、水和生物的作用及地表溫度變化的影響,在原地被破壞、分解,稱為風化作用(化學風化、物理風化、生物風化)。風化作用使巖石逐漸碎裂,轉變?yōu)樗槭、沙和泥等?/p>
物理風化作用是指巖石在風應力的影響下,產生一種單純的機械破壞作用。其破壞特點是破壞后巖石的化學成分不改變,只是巖石發(fā)生崩解、破壞、形成巖屑,巖石由堅硬變疏松。引起巖石物理風化作用的因素很大,主要是溫度變化和巖石裂隙中水分的凍結。由于水的熱脹冷縮作用使裂隙越來越大,直至巖石被破壞形成碎 石。由于碎石在溫度變化下引起表里不協調的膨脹和收縮作用,晝夜不停的長期進行,就會削弱巖石表層和內部之間的連接,使之逐漸松動,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產生表層剝落。
化學風化作用是指巖石在水和各種水溶液的化學作用和有機體的生物化學作用下引起的破壞過程。其特點不僅破碎了巖石,而且改變了化學成分,產生了新的礦物,直到適應新的化學環(huán)境為止。主要有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以及溶解作用。
生物風化作用是指巖石在動、植物及微生物影響下所起的破壞作用稱為生物風化作用。生物在地表的`風化作用相當廣泛,他對巖石的破壞有物理的和化學的。
植物對巖石的物理風化作用表現在根部楔入巖石裂隙中,而使巖石崩裂;動物對于巖石的物理風化作用表現為穴居動物的掘土、穿鑿等破壞作用并促進巖石風化。
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表現在生物的新陳代謝,其遺體以及其產生的有機酸、碳酸、硝酸等的腐蝕作用,使巖石成分改變、性質軟化和疏松。
流水作用包括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河流地質作用以機械作用為主,伴有化學作用。河流在大陸上分布極廣,是塑造大陸形態(tài)和建造大陸沉積物的重要營力。
剝蝕作用是指地面流水、地下水、風、冰川、湖泊、海洋等在運動過程中對地表巖石、土壤等的破壞過程,統稱剝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河水破壞組成河床的巖石、松散沉積物的作用。河水破壞河床有3種方式:水力沖擊(蝕);磨蝕(流水挾帶的沙、礫對河床的磨損);溶蝕(流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解作用)。根據河水對河床的破壞方向,侵蝕作用可分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 ①下蝕作用,河水對河床底部進行侵蝕,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蝕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區(qū)河流中占顯著地位。在這里水流受基巖河谷挾持,斷面狹窄,縱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渦流。由于組成河床的巖石的抗蝕能力存在差異,河床縱剖面崎嶇不平,常呈臺階狀。河水流經其上則形成瀑布、急流。從高處跌落的河水,以強大的沖擊力和沙、礫旋鉆,磨蝕陡坎下的河床,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巖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臺階后退。一段如此不斷地進行,臺階終于消失,河床被夷平。在河流的源頭多有跌水,下蝕作用引起的掏蝕坍落,使河頭向源頭伸長,向分水嶺上部發(fā)展,這種現象稱溯源侵蝕作用。當分水嶺兩側的河流侵蝕力強弱不同時,侵蝕力強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嶺向弱者方面遷移,甚至被切穿。兩條河流相連,侵蝕力強的河流奪取另一條河流在連結點以上的上游,這種現象稱河流襲奪。
這種剝蝕不是無限的,當河流在河口到達其匯入的靜止水面時,流速喪失,下蝕作用也就終止。外流河以海平面為河流下蝕作用的極限面,稱終極侵蝕基準面。此外,河流還以其流經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為其局部侵蝕基準面。在大陸穩(wěn)定和侵蝕基準面長期不變時,下蝕作用將河床上的起伏、臺階夷平,河床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流水動能減小。當坡度減小到流水動能與河水搬運泥、沙所消耗的能達到平衡時,河床的縱剖面在理論上是一條下凹的圓滑曲線,稱為河流平衡剖面。力圖達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床的總的趨向。 ②側蝕作用,河水破壞河床兩側的作用。它是在河彎處單向環(huán)流的作用下發(fā)生的。側蝕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區(qū)河流中最為顯著。天然河流總有彎曲,河水從直道進入彎道時,原來沿河流軸線運動的主流,因慣性離心力的影響偏向河彎的凹岸,造成橫向水位差,從而單向環(huán)流發(fā)育起來。環(huán)流的表流沖擊凹岸彎頂的下段,掏蝕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環(huán)流的底流帶到河彎凸岸邊堆積,形成邊灘。隨凹岸后退擴展,凸岸邊灘增長,河彎頂不但后退而且緩慢下移,河床的彎曲度加大,變成 s形,進而演變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這種形狀的河流稱河曲或蛇曲。當兩個河彎貼近,河水便沖開連接兩彎的細頸部,棄彎走直。這一過程稱為裁彎取直作用。遺留下的廢河道,變成了新月形的牛軛湖。河彎在環(huán)流作用下,不斷擺動,使河谷的谷坡不斷破壞,河谷底部加寬,但河床的寬度基本不變。側蝕作用使河床的長度增加,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積物中迂回流動。由地球自轉引起的科里奧利力,可使除赤道區(qū)緯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區(qū)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離,從而加強河流的側蝕作用。
搬運作用是指剝蝕產物被流水、地下水、風、冰川、海洋等搬走離開原地遷移它處。河流的搬運作用河流將碎屑物質、化學溶液運往下游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運物質大部分來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帶入河中的機械碎屑或化學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蝕河床的產物。河流的搬運方式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溶運)。
沉積作用是指被搬運的物質到達適當的場所因條件發(fā)生變化而發(fā)生沉淀、堆積,統稱沉積作用。
第七章 心得體會
一周的地質實習已經結束了,現在我就這次實習談一下我具體的體會和感想。
通過本次實習我認識到:本區(qū)地層出露較全。從元古代地層開始,地層均出露完好。所形成的巖石類型多樣,包括巖漿巖類,沉積巖類以及變質巖類。本區(qū)的巖漿活動從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淺成侵入,噴出等。所見巖類有基性巖類和酸性巖類。從變質作用和變質巖方面,本區(qū)的變質作用主要為區(qū)域變質作用。主要變質巖有千枚巖,大理巖以及板巖。
一周的野外實習,我對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技能有了初步的掌握,對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地質結構和構造巖石和礦物的組成和結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偟膩碚f收獲非常大,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包括:如何通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判斷其類別、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別3大巖石;如何去測量巖石的走向等等;總之,通過實習后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在收獲的同時我也發(fā)現很大自身的問題。譬如對書本所學知識認識不夠深入,牢靠,連三大巖石都分清,真是特丟人。知恥而后進,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應更見努力。要將得過且過,直至皮毛的壞毛病改掉?梢哉f這次實習也是自我的一次檢驗。
幾天的野外實習雖說很苦,但是我們有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各種巖石及地質現象的機會。這與我們所學的課本知識相結合,是我對巖石及地質現象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加深了。不但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和認識,頁培養(yǎng)了我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堅持不懈的韌勁、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真可謂一舉多得。是我人生一次難得的經歷,不僅使識的升華,學習態(tài)度得以端正,更是人格品質的以鍛煉的精神財富。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7
專業(yè):土木工程
姓名:宋
日期:20xx-6-6
指導老師:劉傳孝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yè)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地質實習報告。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zhèn)滿壽山和靈巖寺,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實習報告《地質實習報告》。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qū)。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guī)r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guī)r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fā)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fā)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fā)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8
一、實習目的
1)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yǎng)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鑒別和觀察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征及工程性質。
3)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5)了解地質構造的內容,實踐其現場的判斷方法。
二、實習內容
地質概況:
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寬坪群和從中更新統到全新統的第四系。另外,還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該區(qū)出露的侵入巖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巖,主要有花崗巖、輝長巖和輝石巖。該區(qū)位于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的北緣,寬坪群具多期變形特征。早期褶皺近東西向,呈同斜緊閉褶皺,局部出現平臥褶皺,發(fā)生軸面片理s1及腸狀褶皺、勾狀褶皺等,伴隨早期中基性脈巖侵入,為前寒武紀變形。中期褶皺也為近東西向,與早期褶皺樞紐交角不大。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9
院系:水利與環(huán)境學院
年級:x
專業(yè)班級:x
姓名:x
學號:x
指導教師:x
古人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自從走進了大學,距離工作就不遠了,老師為了拓展我們學生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煉和提高我們的能力,以便在以后畢業(yè)后能真正走入社會,能夠適應國內外的形勢的變化,王老師帶領我們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工程地質實習,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工程地質對于今后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
一、實習時間
x年x月
二、實習目的
1、深化和加強對工程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方法的了解的掌握,為進一步學習相關的專業(yè)課程奠定感性知識基礎。
2、通過本課程教學實習激發(fā)和提高學生學習本專業(yè)的熱情和興趣。建立地質環(huán)境和工程地質條件與各類工程建設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協調關系的.思想意識。
三、實習時間計劃和路線安排
9月7號,在教室上理論課,主要講解地質實習的目的,學習野外地質工作方法,技術手段,以及各個階段的準備,最后了解羅盤儀的使用,以及接下來四天的路線安排。
9月8號坐車前往登封。
9月9號上午下雨,下午去少林水庫地質考察。
9月10號前往三皇寨測量。
9月11號前往“一腳踏過十八億年”。
少林水庫是登封市人民的生活生產用水來源,我們在那呆了一下午,欣賞了煙波浩渺的水庫風光,然后聽老師講解了水庫大壩壩基的選址要求,然后我們又下到已經干涸的河道中,觀察那些石頭,了解它們的形成,變化。面對著那些矗立億年的石頭,我們短短的二十年人生簡直就是太渺小了,我不由得想到蘇軾的《赤壁賦》中的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怪不得那句鉆石廣告那么經典“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王老師又親自演示了羅盤的使用,并讓我們現場進行了實際操作。
第三天,我們一大早起來乘車來到了三皇寨景區(qū)入口,在路兩側的峭壁上進行了節(jié)理裂隙的測量,我們組分成了三個測量點,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辛苦工作,終于測完了要求的節(jié)理,并進行了記錄。然后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一處剖面,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不同地質時期的巖石,我們的任務就是測出不同的地質帶的長度,然后記錄下來數據,最后畫出該結構面的地質剖面圖。
第四天,我們來到了,老師口中鼎鼎大名的“一腳跨過十八億年”,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采集了一些可能含有三葉草的板巖標本,再回來的路上又參觀了古剎永泰寺,只是在外圍瞻仰了一下。
這次實習讓我了解了羅盤的使用方法。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jié)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等。因此必須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巖層的空間位置決定于其產狀要素,巖層產狀要素包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巖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須熟練掌握。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因為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假若在巖層頂面上進行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巖層傾角是巖層層面與假想水平面間的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著巖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恒小于真傾角,也就是說巖層層面上的真傾斜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真傾角,層面上視傾斜線與水平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層面之真傾斜方向甚為重要它恒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層面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層面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層面之真傾斜方向。測量時將羅盤直立,并以長邊靠著巖層的真傾斜線,沿著層面左右移動羅盤,并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讀數,即為巖層之真傾角。
方位角記錄方式,如果測量出某一巖層走向為310°,傾向為2°,傾角35°,則記錄為NW310°,SW∠35°或31°,SW∠35°或22°∠35°。野外測量巖層產狀時需要在巖層露頭測量,不能在轉石(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qū)分露頭和滾石。區(qū)別露頭和滾石。主要是多觀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斷。巖體受力作用斷裂后,兩側巖塊沿斷裂面發(fā)生了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在斷層分布密集的斷層帶內,巖層一般都受到強烈破壞,產狀紊亂,巖體裂隙增多、巖層破碎、風化嚴重、地下水多,從而降低了巖石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同時,溝谷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發(fā)育。
實習很快就結束了,在指導老師和師傅的幫助下我們解決了許多問題,鞏固了專業(yè)知識,發(fā)現了許多不足,明白了專業(yè)重心所在,專業(yè)運用于何處。對于自己專業(yè)知識掌握不扎實,缺乏獨立思考探索的意識等等缺點,我將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不斷加以改正,認真學好專業(yè)知識,以求真正地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用實踐指導理論。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0
地質實習是工程地質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直接地反映課堂所學內容,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經過一學期的理論學習,我對公路工程地質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書面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作為學生,未涉足工程實際,所以對很多地質現象難以從整體上把握。非常感謝學校安排了本次野外地質實習,既鞏固了我的理論知識,又提升了我的實踐能力。
一、實習安排
1、安淑紅老師帶隊
2、實習時間為20xx、6、27——28
3、實習地點 張夏饅頭山、靈巖寺、蘇莊背斜(均隸屬濟南長清區(qū))
二、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判別巖石類型及典型的巖層產狀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應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包括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三、實習內容
。ㄒ唬┑刭|觀察(地點:張夏饅頭山)
山東省的地層,除缺失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和三疊系地層外,其余地層從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出露。本次實習主要觀察寒武紀系饅頭組等地層。寒武系的形成時代為寒武紀,距今約有5~6億年,屬海相沉積。該地層一般含有三葉蟲化石,為標準化石。山東的寒武系分布廣泛,由南向北分布在棗莊——蒼山——滕州一帶,泗水——平邑——費縣一帶,蒙陰——新泰——萊蕪一帶,淄博——濟南——張夏——肥城——東平一帶,露頭良好。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03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qū)。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guī)r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
灰?guī)r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1、饅頭組 雜色頁巖和石灰?guī)r,泥灰?guī)r,上部有鮮紅色的易碎頁巖與毛莊組分界,張夏饅頭山一帶有黃斑巖侵入體,厚約為58米(未計黃斑巖侵入體),層序由底到頂如下: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2米,巖層呈現黃灰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fā)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藍灰色薄層石灰?guī)r,含燧石結核,厚約4米。
第三層是灰黃色及灰色鈣質頁巖,厚13米。
第四層是由雜色頁巖組成,厚約8米。
第五層是藍灰色及灰黃色薄層石灰?guī)r,厚5米。
第六層是紫色及綠色頁巖,厚4米。
第七層是由藍灰色薄層石灰?guī)r石灰?guī)r組成,厚度2兩米,空隙發(fā)育,石灰?guī)r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綠色鈣質頁巖,厚度約3米,
第九層為灰黃色及灰色泥質灰?guī)r,厚4米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13米,顏色呈鮮紅色且易碎,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2、毛莊組 紫色及紫灰色云母頁巖為主,加鮞狀石灰?guī)r層及石灰?guī)r凸鏡體。厚約52米。由下及上依次為: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9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紫灰色云母頁巖夾石灰?guī)r結核及凸鏡體,厚4米。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8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0.8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guī)r,厚0.2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0.3米。
3、徐莊組 該組海拔較高,地勢陡峭,鑒于安全考慮,未能繼續(xù)前進。據老師介紹該組特征:紫紅色頁巖與石灰?guī)r互層,底部為具交錯層理的鮞狀石灰?guī)r及竹葉狀石灰?guī)r。厚約50米,共分為9層。
4、靈巖寺滑坡
在研究完著名的世界第三名地質山后,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靈巖寺,到這里來的原因是這個地方的靈巖山,曾有過較明顯的滑坡,并且現在形成的山體恰好適合我們的實習。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 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率切逼聨r土體沿著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fā)生的滑移現象;碌臋C制是某一滑移面上 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
。2)滑坡的識別方法
在野外,從宏觀角度觀察滑坡體,可以根據一些外表跡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斷它的穩(wěn)定性。
1、后壁較高,長滿了樹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穩(wěn)定;
2、滑坡平臺寬大、且已夷平,土體密實,有沉陷現象;
3、滑坡前緣的.斜坡較陡,土體密實,長滿樹木,無松散崩塌現象。前緣迎河部分有被河水沖刷過的現象;
4、目前的河水遠離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灘、階地分布;
5、滑坡體兩側的自然沖刷溝切割很深,甚至已達基巖;
6、滑坡體舌部的坡腳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ǘ嬙煊^察
山東省境內的構造多為斷塊構造,即由大大小小的斷層互相切割而成,褶皺較少,本次實習觀察斷層有三處,褶皺僅一處。
我們對饅頭山小型平推斷層,張夏火車站壓性斷層及范莊地塹(正斷層組合)進行了實地觀察。完成斷層觀察后,我們來到長青城關蘇莊背斜進行考察。蘇莊背斜是一處非常典型的兩翼不對稱的背斜構造。背斜核部張裂隙發(fā)育,巖層破碎,沿軸線向兩邊延伸,可見一系列水井分布。這里要求用地質羅盤測量兩翼巖層的產狀。蘇莊背斜的埡口處由于長時間的風化、剝蝕,往往給人造成假象它是向斜,其實不然。蘇莊背斜示意圖如下:
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產狀(走向、傾向、傾角)。巖層的空間位置決定于其產狀要素,巖層產狀要素包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巖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須熟練掌握。
巖層走向的測定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1
今天天氣晴朗,在觀看完影片資料,使我們對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后,開始學習閱讀工程地質圖。為使我們能了解不同傾斜程度(水平、傾斜、直立)地層、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老師詳細講解了水平巖層、傾斜巖層、直立巖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圍在老師身邊,老師講話的聲音又不是很多,所以聽的不是很清楚,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還是學會了從地質圖上閱讀各種地質現象,分析地質現象的分度規(guī)律,還掌握了對褶皺、斷層、不整合構造和巖漿巖侵入活動地區(qū)地質圖的分析方法,從有地質構造圖的地質圖上繪制示意地質剖面圖的方法,根據地質圖分析區(qū)域地質發(fā)展史的方法。
為了在野外實習時不至于手足無措,我認真的閱讀了實習指導書,還仔細的看了老師給的`課件,初步了解了在工程建設中地質勘察之重要以及工程地質勘察中的各種方法和步驟,比較全面的了解到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內容。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2
一、實習區(qū)地質環(huán)境簡介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第一個海岸帶地貌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大連市東南沿海地帶,金石灘、鰲灘園園區(qū)及地質博物館為此次實習區(qū)主要地點,該地質公園是一座集地質科研、科普教育、觀光旅游等于一體的綜合型城市海岸帶地質公園。
其中,恐龍園景群以恐龍?zhí)胶>坝^命名,主要巖石為距今8~6億年前的震旦紀石灰?guī)r,強烈的海蝕作用形成了這里塊體龐大、姿態(tài)各異的海蝕地貌景觀,代表景觀有:恐龍?zhí)胶!⒇惗喾翌^像、將軍石。鰲灘園處地層起源于早寒武紀,距今5.4億年左右,華北古陸所在地區(qū),氣候干燥炎熱,大連一帶為濱海鹽湖——薩布哈(薩布哈,意為被鹽浸透,指干旱氣候下障壁海岸潮上帶的鹽坪、鹽藻和鹽堿灘),沉積了一套紅綠黃相間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巖層;之后,由于氣候環(huán)境變遷,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巖層的狀態(tài)被破壞,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絢麗多彩的波曲狀紋理。由于地質構造運動引起海陸變遷,海底的紋層灰?guī)r和風暴礫屑灰?guī)r露出海面,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就是地質巖層紋理清晰,產狀各異,能夠反映不同地質時期的氣候條件,為地質考察,研究地質構造運動等提供了極佳的依據,巖石表面的特征更是展現了當時特有的氣候及環(huán)境。
公園濃縮了28億年以來的地質演變歷程,古老沉積地層歷經多期次的地質構造變遷,又經千萬年海蝕作用的精雕細琢,形成了長達30多公里的典型的海岸線上的海蝕地貌,是中國唯一的海岸帶喀斯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金石灘地區(qū)海岸由于受到海水動力因素如波浪、潮流的侵蝕,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海蝕奇觀,如海蝕洞,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殘丘等。
二、實習區(qū)地質構造特征分析
(一)褶皺
巖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巖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fā)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fā)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
就叫褶皺。由于板塊活動、火山噴發(fā)、斷裂擠壓等作用下,使大連地區(qū)的地層巖石產生一些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下圖為背斜及向斜構造。
(二)節(jié)理
巖石受力后發(fā)生形變,當作用力超過巖石強度時,巖石的連續(xù)完整性遭到破壞而發(fā)生破裂,形成斷裂構造,包括節(jié)理和斷層,下面主要對節(jié)理進行概述。其為巖石中的裂隙,其兩側巖石沒有明顯的位移,也是地殼上部巖石中最廣泛發(fā)育的一種斷裂構造。
。ㄈ┑湫偷孛步榻B
1、震積巖
震積巖是巖石在未固結前,由于地震的強烈振動,半凝固的.沉積物發(fā)生液化作用(噴泥、冒水)而形成了眾多彎曲的、近于直立的這些細脈被方解石充填而形成的。金石灘石灰?guī)r中密集而紊亂分布的方解石細脈是最典型的震積巖特征,它是6.5億年前遠古地震的真實記錄,是國內外地層對比的重要層位。在大約6.5億年前,由于火山爆發(fā),水下滑坡坍塌引發(fā)地震,帶來海嘯,它形成了波長達幾百公里的海洋巨浪,海水陡漲,驟然形成水墻,伴隨隆隆巨響,瞬時侵入陸地,反復多次,把尚未固結的巖石,震的紋理紊亂,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震積巖遺跡。
2、層顏疊彩
層顏疊彩,它屬于“薩布哈景觀”,不同年代的巖層層次,色彩富于變化,紅綠黃相間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巖層。由于氣候環(huán)境變遷,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巖層的狀態(tài)被破壞,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波曲狀紋理。
3、龜背石
龜背石是
一種特殊的成巖結核,表面存在多邊形的同心環(huán)及放射狀細脈,因類似龜背的花紋而得名。它是在富水凝膠沉積物中析
出的結核物質經脫水收縮而成的裂隙,爾后,再被其他礦物充填而成。煤系地層中常見菱鐵礦質的龜背石結核。大連金石灘龜背石是一塊舉世罕見的龜背石,被稱為“天下奇石”。關于這塊奇石的成因,目前地質學界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5.4億年前后沉積的粉砂巖,在干燥、炎熱氣候條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縫又被綠色沉積物充填,形成狀如龜背的網格狀裂隙;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巖石在半塑性狀態(tài)下,由于地震作用產生垂直層面的裂隙,飽含水的泥沙流向裂隙運移,隨著震動的加劇,泥沙脈不斷生長,使兩端巖層彎曲、斷裂,在層面上表現為形似干裂的網格狀裂隙。
(四)海蝕作用及海蝕地貌介紹
在金石灘園區(qū)海蝕作用在海岸部分十分明顯,海蝕作用包括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海流作用,其中波浪作用是海岸地貌形成過程中最為活躍的營力。風作用于海面,與其摩擦,把能量傳替給海洋,使表層水質點沿風作用的方向上,在垂直剖面上作近于封閉的圓周運動,同時海面也相應地產生周期性的起伏,形成波浪,外來的波浪能直接到達岸邊,將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對巖壁的沖擊上。
波浪水體的巨大壓力及被其壓縮的空氣對巖石產生強烈的破壞,海水對巖石的溶蝕能力比淡水強,其溶蝕速度比淡水大3~xx倍,尤其對有裂隙發(fā)育的巖石更為明顯,被破壞的巖屑砂礫隨波浪研磨基巖,加快了海蝕作用的速度。比較常見的海蝕地貌主要是海蝕拱橋、海蝕柱、海蝕崖等。
1、海蝕拱橋
海蝕拱橋,常見於岬角處,其兩側受波浪的強烈沖蝕,形成海蝕洞,波浪繼續(xù)作用,使兩側方向相反的海蝕洞被蝕穿而相互貫通,形似拱橋,又稱為"海穹"。其中,恐龍?zhí)胶樽畹湫汀?/p>
2、海蝕柱
從海蝕地貌形態(tài)上來看將軍石屬于海蝕柱。它是海岸受海浪侵蝕、海蝕拱橋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巖柱。
3、海蝕崖
在海浪長期侵蝕下,基巖不斷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巖陡崖,叫海蝕崖,海蝕崖又稱浪蝕崖。海蝕崖基巖海岸受海蝕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斷層節(jié)理或層理面形成的陡壁懸崖。
四、實習感受
20xx年5月10日在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十分榮幸能夠參加此次《工程地質》野外實習課程,對于每一門課,雖然課程內容都有差別,不過學生認為,實踐應該是課程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像我們這些工科學生,沒有實踐環(huán)節(jié)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工科生。在本次的的實踐經歷中,我們逐步了解了地質學中部分地貌在實際中的判別,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本次的實踐中我們同學之間就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等問題進行了相互交流,對不太明白的部分向老師及導游進行咨詢,從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更好地理解了工程地質這門課程。其中,著重對參觀園區(qū)的地質構造進行了粗略的分析,包括褶皺、節(jié)理及海蝕作用下的海岸地貌發(fā)育進行了介紹,分析程度十分淺薄,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生也會在以后的學生活中注重積累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以便步入社會能夠更好地運用,分析內容不能保證每一項的正確性,如有錯誤請老師批評指正!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3
實習目的與任務:
按照學校的安排我們在本學期學習了《土木工程地質》,緊接著我們就進行了地質野外實習的過程。我們進行這次實習的目的在與 :鞏固和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了解巖層產狀及其形成過程和發(fā)展情況,分析沿途所見的巖石的性質以及該地區(qū)的地質發(fā)展演變簡史;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通過實習,掌握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了解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為學習后續(xù)課程、從事專業(yè)工作、擴大知識面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
實習時間:20xx年6月24日至6月26日
實習地點: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天津市北部薊縣山區(qū),屬燕山山脈中段南翼,沿津 (天)—圍(場)公路東側(薊縣段)呈南北走向,毗鄰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公園東面與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隔山相望,黃崖關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橫臥于剖面之上;南面是漁陽古城,縣城東側的翠屏湖是天津市最大的淡水湖和重要的水資源基地;北面是河北省興隆縣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西面有京東第一山、全國十五大名山之一的盤山國家風景名勝區(qū)。居京(北)、津 (天)、唐(山)三市腹心地帶,素有京、津、唐“金三角”之稱.
古老的地質構造奠定了現代地貌發(fā)育的基本框架和發(fā)展方向。地勢北高南低,地質公園北端與興隆縣交界處的九山頂,海拔1078.5米,是天津市的最高峰。而座落在地質公園南端的府君山,海拔只有350米,海拔高度相差728.5米。保護區(qū)的地貌類型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寬谷、盆地和坎谷等構成。中、低山主要分布在長城沿線及其以北地區(qū)的石英巖分布區(qū),山高、坡陡,氣勢磅礴。丘陵主要分布在縣城以北的石灰?guī)r、白云巖、砂頁巖分布區(qū),海拔一般在300、—500米。山體渾圓,坡度緩,土層較厚。是我國惟一記錄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質歷史的國家地質公園。其范圍北起九山頂,南至府君山;東至八仙山,西至盤山,分為7個景區(qū): 1、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2、八仙山石英巖峰林峽谷景區(qū);3、盤山花崗巖地貌景區(qū);4、九龍山碳酸鹽巖峰叢景區(qū);5、黃崖關斷崖地貌景區(qū);6、九山頂石英砂巖峰林景區(qū);7、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qū)?偯娣e342.05平方公里,規(guī)劃面積240.6平方公里,核心區(qū)面積53.6平方公里,北緯40°00′~40°15′,東經117°15′~117°35′。處于京、津、唐交會地帶,交通發(fā)達、地理位置優(yōu)越。
實習對象:河北工業(yè)大學交通工程專業(yè)07級全體學生
實習活動:(如下)
6月24日早上我們從西生活區(qū)坐大巴一路奔波來到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下車后,我們稍作整頓,然后老師開始介紹地質情況,我們的地址野外實習考察也就開始了。
1. 礦物、巖石的認識和地質構造的認識實習
首先講的是沉積巖。
沉積巖是在地表環(huán)境中,先前存在的化石(巖漿巖、變質巖和早已形成的沉積巖)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的物質、有機物質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等地址作用而形成的巖石。沉積巖是地殼表面分布最廣的一種巖石,雖然它的體積只占地殼的5%,但是露出面積約占陸地表面積的75%。沉積巖主要由碎屑物質、粘土礦物、化學沉積物、有機質及生物殘骸等一些物質組成。
沉積巖的結構按其組成物質、顆粒大小及形狀等方面的特點,一般分為碎屑結構、泥質結構、結晶結構及生物結構四種。
1) 碎屑結構 碎屑結構是指巖石中由50%以上的碎屑顆粒被膠結物所膠結的結構,是沉積巖所特有的結構。按碎屑粒徑的大小,碎屑結構可分為:a、礫狀結構(碎屑粒徑>2mm) b、竹葉狀結構(碎屑形態(tài)多呈扁平狀) c、砂質結構(碎屑粒徑介于2~0.05mm之間) d、粉砂質結構(碎屑粒徑為0.05~0.005mm)
2)泥質結構 該結構由粒徑<0.005mm的粘土礦物顆粒組成,是泥巖、頁巖等粘土巖的主要結構。
3)結晶結構 該結構是由溶液中沉淀或經重結晶所形成的結構。
4)生物結構 該結構是由生物遺體或碎片所組成,如貝殼結構、珊瑚結構等,都是生物化學巖所具有的結構。沉積巖的構造是指其組成部分的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間的排列關系。產檢的沉積巖構造有層理構造、塊狀構造、鮞狀構造及層面構造。
沉積巖的構造按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空間排列和組合方式等方面的特點,一般分為層理構造 塊狀構造 鮞狀構造 層面構造
1)層理構造 沉積巖在形成過程中由于沉積環(huán)境的改變,是先后沉積的物質在顆粒大小、形狀、顏色和成分上發(fā)生變化,從會而顯示出成層現象。由于形成層理的條件不同,層理有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常見的類型有:水平層理、斜層理、交錯層理和波狀層理。
2)塊狀構造 巖石層理不清楚,礦物顆粒排列五一定規(guī)律。
3)鮞狀構造 具有同心心圓狀的圓形或橢圓形顆粒,形似魚籽。鮞狀構造直徑一般在0.5~2mm之間,鮞粒的形成系膠體物質圍繞沙粒、碎屑在淺海淺水環(huán)境中沉積而成。
4) 層面構造 沉積巖巖層面上的特征如波痕、泥裂、雨痕等,這些特征同樣反映了沉積巖生成條件和形成環(huán)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古地貌的標志。其中的波痕特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沉積巖的肉眼鑒定:在鑒定碎屑巖時,除觀察顏色、碎屑成分及含量外,尚需特別注意觀察碎屑的形狀和大小,以及膠結物的成分。在鑒定泥質巖時,則需仔細觀察他們的構造特征,即看有無頁理等;在鑒定化學巖時,除觀察其物質成分外,還需判別其結構、構造,并輔以簡單的化學試驗,如用冷稀鹽酸滴試,檢驗其是否起泡。
接著我們考察了巖漿巖。
巖漿巖又叫火成巖,占地殼總質量的95%,在三大類巖石中,巖漿巖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巖漿巖是由巖漿冷凝形成的巖石。巖漿巖上升侵入圍巖,在地殼深處結晶形成的巖石,稱為深成巖(形成深度大于3km)。在地面以下較淺處形成的.巖石稱為淺成巖(形成深度小雨3km)。兩者統稱為侵入巖。由噴出地面的巖漿凝固形成的巖石成為噴出巖,包括火山碎屑巖和熔巖。巖漿巖的礦物成分巖漿巖主要由SiO2、 Al2O3、 Fe2O3、 MgO等氧化物組成。其中SiO2是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它是反應巖漿性質和直接影響巖漿巖礦物成分變化的主要因素。
常依SiO2的含量,將巖漿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超基性巖(<45%);基性巖(=45%~52%);中性巖(=52%~65%);酸性巖(>65%)。巖漿巖的結構和構造 巖 漿巖由于形成的環(huán)境不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結構和構造。巖漿巖的結構是指巖石中礦物的形態(tài)、大小和結晶程度,以及顆粒之間的關系。巖漿巖的構造是指巖石中 礦物的空間排列及其填充的方式。
了解結構和構造可以了解巖漿巖的形成環(huán)境。如噴出巖由于冷卻快,來不及結晶,形成玻璃質,稱為玻璃質結構。其中一些氣體尚 未逸散,形成氣孔構造。巖漿一面流動一面凝固形成許多流紋,做流紋構造。深成巖在地下緩慢結晶,它的顆粒在空間分布比較均勻,形成塊狀構造;在深處,各種 礦物結晶的大小相近,這樣的結構叫做等粒結構。而淺成巖中由于礦物結晶時間不同,造成先結晶的晶體粗大,后結晶的晶體細小,從而形成斑狀結構。巖漿巖的簡易鑒定方法:
首先,觀察巖體的產狀等,將定是不是巖漿巖及何種產狀類型。然后觀察巖石的顏色以初步判斷巖石的類型。含深色礦物多、顏色較深的,一般為基 性或超基性巖;含深色礦物少、顏色較淺的,一般為算子那個或中性巖。相同成分的巖石,隱晶質的教顯晶質的顏色要深一些。應注意巖石總體的顏色,并應在巖石 的新鮮面上觀察。
接著觀察巖石中礦物的成分、組合及特征。并估計每種礦物的含量,即可初步確定巖石屬何大類。進一步觀察巖石的結構構造特征,區(qū)別是噴出巖 還是淺成或深成巖。
最后綜合分析,據《土木工程地質學》“巖漿巖分類表”確定巖石的名稱。
最后,考察了變質巖。
變質巖是指地殼中已存在的巖石,由于地殼運動和巖漿活動等造成物理化學環(huán)境的改變,處在高溫、高壓及其他化學因素作用下,使原來巖石 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發(fā)生一系列變化所形成的新的巖石。
根據變質作用的地質成因和變質作用因素,將變質作用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區(qū)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 和動力變質作用。
變質巖的結構可分為:變余結構(殘余結構);變晶結構;碎裂結構。巖石經變質作用后常形成一些新的構造特征,這是區(qū)別于其他兩類巖石的特有標志,是變質巖的作重要特征之一。原巖變質后仍殘留有原巖的部分構造特征者叫變余構造。
通過變質作用形成的新的構造叫變成構造:a)板狀構造 巖石具有平行、較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劈埋面,沿此面巖石易于分裂成板體,原巖基本未重結晶,僅有少量絹云母或綠泥石。b)千枚狀結構 巖石常呈薄板狀,其中各組分基本已重結晶并呈定向排列,但結晶程度較低而使得肉眼尚不能分辨礦物,僅在巖石的自然破裂面上見有強烈的絲絹光澤,系由絹云母、綠泥石小鱗片造成。常具撓具和小皺紋。c)片狀構造 在定向盈利的長期作用下,巖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狀、柱狀礦物如云母、角閃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巖石中各組分全部重結晶,而且肉眼可以看出礦物顆粒。d)片麻狀結構 以石英、長石等礦物為主,期間夾以鱗片狀、柱狀變晶礦物,并呈大致平行的斷續(xù)帶狀分布而成,他們的結晶程度都比較高。e)塊狀結構 巖石中的礦物分布均勻,結構均一,無定向排列,這是大理石和石英巖常具有的構造。
變質巖的簡易鑒定方法:
鑒別變質巖時,可先從觀察巖石的構造開始,根據構造,將變質巖區(qū)分為片理構造和塊狀構造兩類。然后可進一步根據片理特征和結構以及主要礦物成分,分析所屬的亞類,確定巖石的名稱。
2. 水流的地質作用認識實習
河流普遍分布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帶,是改造地表的主要營力之一。
河流的地質作用主要有侵蝕作用和搬運作用。
1 河流的侵蝕作用
河流在運動過程中對河谷巖石進行的破壞作用稱為侵蝕作用。其主要通過沖蝕 磨蝕和溶蝕三種形式對河底及兩岸進行侵蝕
1) 下蝕作用
下蝕作用的強度首先與流速和河水中的泥沙含量有關。此外,還與河床的巖石性質及地質構造有關。 下蝕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時又使河流向源頭伸長。分水嶺不斷遭到切割剝蝕,河流的長度不斷增加,以及河流的襲奪現象都是河流溯源侵蝕的結果。
2) 側蝕作用
河流一攜帶的泥沙為工具,并以自身的動能和溶解力對河床兩岸的巖石進行侵蝕,使河谷加寬的作用稱為側蝕作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平原區(qū)的河流,由于河床坡度較為平緩,側蝕作用占主導地位。
2 河流的搬運作用
河流主要通過對碎屑物的懸運 躍運和推運三種方式來進行搬運。碎屑物以何種方式被搬運,主要取決于顆粒的沉降速度與上推力的對比情況。
3 河流的沉積作用
河流搬運物從水中沉積下來的過程稱為沉積作用。
4 河流沖積土
1)河床沉積
2)河漫灘沉積
3)牛軛湖沉積
4)三角洲沉積
5)山區(qū)河流沉積土
6)由冰川補給的河流沖積土
3. 風化作用認識實習
影響風化作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氣候、地形和地質因素。
一、氣候因素:影象風化作用的氣候因素主要指降水量與溫度。降水量豐富且水循環(huán)快的地區(qū)有利于化學風化的進行;而溫度則影象化學反應的速度,水中游離氧的含量和水的離解度隨溫度增高而加大,水中CO2含量雖隨 溫度增高而減少,但溫度增高十度,反應速度卻加快一倍,因此,氧化作用和水溶液的作用都隨溫度增高而加快,有利于化學風化作用的進行。而且,氣候控制著數量和類型,它們對風化作用產生各不相同的影象。
地球氣候的分帶性決定了風化作用速度及其產物類型的分帶性。
二、地形因素:
在相對高程很大的中低緯度山區(qū),可以看到不同高程上有不同的氣候帶因而有不同類型的風化作用。
地形陡緩的不同,風化作用也不同。陡坡地下水位低,植被稀少,物理風化相對強烈,產物不易保留,未風化巖石不斷暴露接收風化;緩坡平地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相對強烈,礦物分解徹底,風化產物殘留原地,母巖被覆蓋,不利于物理風化,最后形成大量粘土和殘余礦床。
坡向也有影象,中低緯度陽坡晝夜溫差大,冰凍風化比陰坡強烈,以至陽坡比陰坡更凹凸不平。
三、地質因素:主要有巖石的礦物成分、巖石結構構造和構造運動的影響。
4. 不良地質現象認識實習
山區(qū)公路地質選線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質現象的制約,主要的不良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巖 崩、巖溶、巖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土、濕陷性黃土、凍土、水害、采空區(qū)以及強震區(qū)(高地應力)等。
因此在施工前優(yōu)選出工程地質條件最好、地質災害最少、工程建設對地質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最小的路線走廊帶,真正貫徹地 質選線的原則。對于滑坡、崩塌、巖堆、泥石流、巖溶、軟土、泥沼等嚴重不良地質地段和沙漠、多年凍土等特殊地區(qū),路線應設法繞避。
其次,當工作中發(fā)現仍有重大的地質病害存在或有潛在的重大地質病害時,必須及時調整線位。對于重大的地質病害應盡量繞避,實在無法繞避的要考慮工程措施的可能性與可靠性,并且應減少對地質環(huán)境的破壞,提高工程措施的可靠性和安全度。對地質病害應以防為主,以治為輔,能避當避,即使增加工程造價也是值得的。
實習總結:
在3天的實地考察中,我們和老師走在一起,學在一起,老師給我們進行的詳細舉例說明,增強了我們的實踐能力,并且這些都加深了我們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對三大類巖石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讓我知道了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如果你不和實際聯系起來的話它只能變成無用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應該盡量多的去實踐。這次實習也讓我認識到團體協作的力量,在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一定要注意團隊合作,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在這次實習中我所收獲的這些為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基礎,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定會給予很大的幫助。
在這期間,我們面對烈日當頭曾汗如雨下,汗水浸透了我們的衣服,但是我們堅持了。在堅持一下,在挺一會兒,一切都會過去,等待我們的只有勝利。同時感謝李老師和郭老師不畏酷暑給我們進行的生動講解,而兩位老師的這種敬業(yè)精神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尊敬。
景點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北起九山頂、南至府君山、東至八仙山、西至盤山、總面積342平方公里。其科研價值、環(huán)境價值、旅游價值很高。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曾評價薊縣地質剖面:“在歐亞大陸同時代地層中,薊縣剖面之佳,恐無出其右者”。目前,現已形成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八仙山石英巖峰林峽谷景區(qū)、九山頂石英砂巖林景區(qū)、黃崖關斷崖地貌景區(qū)、盤山花崗巖地貌景區(qū)、九龍山碳酸巖峰林叢景區(qū)、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qū)7個景區(qū),總計87個景點。
編輯本段形成
地質遺跡是地球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演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記錄和自然遺產,代表著這一地區(qū)的地質歷史、事件和演化過程。因此,概括地說地質遺跡的成因幾乎全部是地殼內外地質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本區(qū)18億年前是古大陸,遭受剝蝕。18億年時地殼開始下降接受沉積,形成中上元古界長城系由陸相到海相的沉積物,由碎屑巖建造演變到富鉀、富鎂的碳酸鹽巖建造,構成一個巨型沉積旋回。常州溝期氣候較溫暖,雨量充沛,早期形成厚度較大的河流相碎屑堆積。串嶺溝期氣候更加濕熱,藻類植物大量繁殖,水體相對加深。團山子期和大紅峪期同處于亞熱帶溫暖氣候,有利于菌藻類生物繁衍,伴隨大量碳酸鹽巖沉積,形成豐富的規(guī)模不等的疊層石礁體。高于莊期氣候炎熱潮濕,微體藻類大量出現,尤其是高于莊早期藻礁和疊層石相當發(fā)育,形成大量碳酸鹽巖和鐵錳質沉積。在長城紀時期,造成了八億年跨越,砂巖層理、宏觀藻類化石,錳方硼礦等地質遺跡。
薊縣紀從14億年開始,氣候炎熱濕潤,地殼仍然緩慢下降,有利于碳酸鹽巖的大量沉積和菌藻類生物的生長。巖石組合以各種類型的碳酸鹽巖為主,古地理處于濱海瀉湖相,潮間帶和淺海陸棚。從而形成了大量藻類化石和疊層石等生物地質遺跡。
青白口紀從10.5億年開始,地殼下降速率漸緩,碎屑巖、粘土巖增多,出現河流相,濱海岸邊砂泥相等沉積環(huán)境。景兒峪期地殼下降形成淺海陸棚相泥灰?guī)r沉積。此后地殼上升,陸地遭受剝蝕。僅保留了8億年的景兒峪組。
寒武紀早期,約5.6億年地殼下降,接受府君山組碳酸鹽巖沉積。古風化殼形成“2億年跨越”的著名薊縣運動地質遺跡。
本區(qū)在印支運動期,形成了盤山花崗巖,時間約217.1——222.7百萬年。為花崗巖地貌景區(qū)奠定了巖石基礎。
本區(qū)在長城紀大紅峪期,約16億年發(fā)生海底火山噴發(fā)活動,形成了與火山熔巖類有關的地質遺跡。
構造運動是地質景觀遺跡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據地質條件分析,本區(qū)地貌奠基于印支運動期,成型于燕山造山運動。燕山造山運動距今約1.8——1.4億年,使薊縣北部黃崖關、九山頂、八仙山及盤山隆起成山。此后,經風化侵蝕形成了砂巖峰林峽谷和花崗巖地貌。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qū)內逆掩斷層形成的飛來峰就是燕山運動的產物。
編輯本段旅游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地球科學知識和美學魅力的天然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了一處自然景觀美、文化底蘊厚、科學品位高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自然風景區(qū),使人們得以享受自然,陶冶情操,提高科學文化素質,F已成為薊縣對外的一個重要窗口,來薊觀光、游覽、考察的專家學者、游人明顯增多,對外影響力日益擴大,薊縣的知名度顯著提升,有力地拉動了薊縣旅游、建筑、交通、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于2001年12月1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準建立,其范圍北起九山頂,南至府君山;東至八仙山,西至盤山,面積342平方公里。
根據景區(qū)劃分原則,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劃分為7個景區(qū): 1、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2、八仙山石英巖峰林峽谷景區(qū);3、盤山花崗巖地貌景區(qū);4、九龍山碳酸鹽巖峰叢景區(qū);5、黃崖關斷崖地貌景區(qū);6、九山頂石英砂巖峰林景區(qū);7、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qū)。
編輯本段地質
薊縣有著深厚悠遠的歷史文化、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以及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是它擁有世界著名的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和大量的有觀賞價值、科學價值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因此在薊縣建立國家地質公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以中上元古界標準層型地質剖面為主的地質遺跡景觀,將為地學領域的研究、地質遺跡的保護、自然遺產的永續(xù)利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典型、完整、系統、稀有、科學的內涵,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自然魅力,記錄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自然與文化遺產。薊縣國家地質公園7個景區(qū)各具特色,天然造化、鬼斧神工、精彩紛呈,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為人類留下了珍貴的地質遺產。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天津市薊縣城北,燕山山脈南坡,北起古長城腳下常州村,南至薊縣城北關府君山,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350米,面積890公頃。薊縣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是國務院1984年批準建立的我國第一個地質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以地層齊全、出露連續(xù)、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輕微、疊層石和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總厚度近萬米為特色。它好象一部巨厚的“石頭記”,真實地記錄了地球演化距今18億年至8億年的地質歷史。被國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同一地質時期的“標準層型剖面”、 “大地的史書”和世之罕見的“地質瑰寶”,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內的地質遺跡類型多、數量大、品位高。其中堪稱世界之最的地質遺跡主要有10大奇觀:
、偎E縣地層剖面代表的地質歷史最長。頂底界限長達10億年,其連續(xù)之長,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②薊縣剖面底界年齡最老。比世界著名的俄羅斯里菲--文德剖面底界年齡還老3億年。
、鬯E縣剖面保存最完整。從老到新順序排列在24公里長的一條線上,完整的地質剖面,世界首屈一指。
、芩E縣剖面構造最簡單。從北到南,按地質年代自老至新依次展布在燕山褶皺南翼的單斜山上,沒有因構造變動造成錯位或破壞。
⑤薊縣剖面變質最輕微。從長城系常州溝組河流相的砂礫巖到青白口系井兒峪組濱海相含波狀層理、交錯層理的泥質微晶灰?guī)r,剖面總厚度9197米,基本保留原始狀態(tài),變質極淺。
、匏E縣剖面宏觀多細胞藻類植物出現的年代最早。從國際公認的9億年前提早到17億年前,是地球早期生物演化史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⑦薊縣剖面中沉積海泡石礦床最早。薊縣海泡石礦床形成于距今12--13億年前,且保存完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沉積海泡石礦床。
、嗨E縣剖面中噴氣孔構造最古老。在薊縣剖面薊縣系鐵嶺組上部地層發(fā)現10億年前形成的古噴氣孔構造,是世界最古老的噴氣孔構造。
、崴E縣剖面中古生物化石與疊層石最豐富。薊縣剖面的古生物化石從長城系常州溝組到青白口系井兒峪組均有,疊層石從長城系團山子組到青白口系下馬嶺組均有。古生物化石、疊層石層位之多、時限之長、類型之全、種類之多、保存之好為世界罕見。
⑩薊縣剖面中沉積形象最豐富。在薊縣剖面上,不論是碎屑巖、泥質巖還是碳酸鹽巖,都表露出十分豐富的沉積形象,如波痕、斜層理、雙向交錯層理,風暴沉積、地震沉積,雨痕、干裂、水下沖痕、滑塌痕等遺跡,為世界各國同時期剖面所罕見。
薊縣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除世界罕見的薊縣剖面地質遺跡之外,保護區(qū)內還有雄、險、秀、幽的多種自然景觀和神奇的人文景觀。
小貼士:
購物:紫砂礦是上乘的陶瓷原料。用薊縣紫砂礦燒制的紫砂壺,外觀高雅光澤,透氣不透水,壺內泡茶,數日不餿,具有觀富和收藏價值,可與全國聞名的宜興紫泥陶器、景德鎮(zhèn)瓷器相媲美。
編輯本段意義
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自然遺產,所發(fā)現的一些重要生物化石對研究早期生命的演化和地球的形成過程有重要意義。對揭開地球遠古時期許多科學之謎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地質公園內群峰俊秀、峽谷幽深、空氣清新怡人、自然風光迷人,自然奧秘誘人,交通方便,是休閑、度假、旅游、攬勝的好去處,探求自然之謎的難得場所。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4
一、實習概況
1、實習時間、參加人員和組織情況
土木建筑學院20xx級工程地質實習是在20xx年7月1日至20xx年7月5日,其20xx級土木工程專業(yè)的所有同學都需參加,土木工程專業(yè)十個班每班都配有一名實習老師。我所在的是土木xx班,我們班共36人,共分為六組,有組長一名,組員五名。
2、工程地質實習的性質與目的
1)、能夠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質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學》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將理論和實際結合。
2)、通過實習能夠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3)、能夠培養(yǎng)我們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yōu)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的土木工程專業(yè)之間的聯系。
3、實習地區(qū)地質地理概況
實習地區(qū)主要位于XX市境內,恰好在我國南北地理,地質分界線上。其地質特征雖屬華北類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資源豐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層動物化石—“淮南蟲”的發(fā)現而蜚聲海內外,引起國內外地質界的重視。因而地質研究程度較高,資料也很豐富,為認識實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實習地區(qū)處于北緯32度40分,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度,年平均降雨量969毫升,屬于大陸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qū)。
淮河以南為丘陵山區(qū),八公、舜耕、上窯“三山鼎力”,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最高峰為XX區(qū)的白鶚山,海拔242米。淮河以北為黃淮海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20-40米。
二、實習基本要求
1)、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識別沉積巖和變質巖,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后,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后,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三、實習基本內容
1、巖石礦物的野外識別
1)、巖石類型的鑒別:首先根據野外巖石的產狀判斷巖石屬于的大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然后再從巖石的顏色、礦物成分、含量等具體確定巖石的具體名稱,注意使用一些輔助工具來幫助鑒別巖石,如放大鏡、小刀、稀鹽酸等。觀察時,首先要用地質錘敲開巖石的新鮮面再進行其它工作,否則其風化表面會使觀察產生錯誤的認識。一般放大鏡可將巖石中的細小礦物顆粒放大10倍,能夠觀察其成分、結構等,用稀鹽酸可以區(qū)別方解石與其它礦物。
實地觀察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巖石的顏色,對巖石顏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說,巖漿巖和變質巖的顏色往往與其暗色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云母等,它們都是含有的硅酸鹽礦物)含量有關。含量愈高,顏色愈深。因此在觀察巖漿巖,變質巖的過程中,對顏色的正確描述有助于巖石類型的識別。而沉積巖中,深色巖層系因其富含有機質所致,如淮南地區(qū)石炭,二疊系含煤巖層多為灰、深灰色。而常見于巖漿巖、變質巖中的暗色礦物極易風化分解,難以出現在沉積巖中。紅色沉積巖層多含有,是氧化、干燥條件下的產物,接下來利用手中的工具觀察巖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現象。另外在沉積巖中,還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觀察。
2)、巖石的結構類型識別:注意觀察巖體中結構面(裂隙面、斷層面、巖層層面等)發(fā)育的情況,包括發(fā)育方位、密度、延伸情況、充填。由此確定巖體是屬于以下哪一類型:
a、整體塊狀結構
b、層狀結構
c、碎裂結構
d、散體結構
2、常見堆積物類型及其工程地質特征
首先觀察堆積物所處的位置特征,然后結合堆積物的組成,顆粒大小、顆粒表面特征和下伏基巖的關系等判斷是屬于哪種堆積物(殘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坡積物等)。
3、常見地質構造類型(斷層、裂隙)
1)、會利用羅盤,測量巖層的特性,如巖層傾向、傾角和走向。
2)、根據實習老師的指導,觀察斷層兩側地層產狀的變化、地層移動方向、斷層面的特征,并由此判斷斷層的性質。
3)、結合地形地質圖,觀察地層彎曲變化情況、核部地層、兩翼地層、樞紐產狀、軸面產狀。并由此判斷褶皺的類型:水平褶皺、傾伏褶皺、直立褶皺、倒轉褶皺。
4、常見地貌類型及場地工程地質特征
根據實習老師的指導,觀察地貌類型(河流地貌、山嶺地貌、巖溶地貌等);根據場地平整情況、巖石的分布以及工程性質、土的類型以及分布情況、場地周圍地形復雜程度等初步判斷場地的工程地質復雜程度。
5、各種地質作用
1)、河流的側蝕作用--注意觀察側蝕方向和建筑物位置的關系。
2)、滑坡--注意觀察滑坡附近地形特征,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tài)特征,滑坡周界和滑坡壁特征。
3)、巖溶--注意觀察和描述巖溶的形態(tài)特征、巖溶發(fā)育和巖石性質、地質構造、地形、氣候的關系。
四、實習的內容與安排
1)、周一上午8點在北2101教室舉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動員大會,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實習內容。
首先,周二早上8點在羅山油庫站集合,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觀察各類巖石,了解巖性、地層接觸關系、巖體結構類型、風化作用。
然后,周三早上8點淮南礦業(yè)集團門口集合,到洞山實習。了解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差異風化、地層倒轉。
再次,周四在校園觀察地板磚,墻上裝飾材料,選出三大巖性的代表性巖石,拍好照片、注明地點、編寫實習報告。
最后,周五計劃早上7:30在北校區(qū)大門口準時出發(fā)去八公山、茅仙洞,考察邊坡穩(wěn)定性、河流沖蝕作用。但由于天氣原因,計劃取消。
周六,周日編寫實習報告。
2)、實習第一站----羅山
7月2日早上8點我們到達工程地質實習的第一站——羅山。首先我們在羅山山腳看到的是一塊紫紅色的巖石,在聽了實習老師介紹后,才明白這塊巖石居然是三疊紀的紫紅色中粒砂巖,命名為“劉家溝組巖”,如下圖所示。仔細觀察劉家溝組巖,發(fā)現其表面有黑色的泥皮構造,代表著河流沉積,巖石厚度為1m到2m;劉家溝組巖石具有槽狀交錯層理,由流水造成的切割面可判斷巖石新老關系,從而可以判斷巖石是正常地層還是倒轉地層。而我們觀察到的下圖所示的巖石便是倒轉巖石。
通過實習老師講解使我們認識到到舜耕山是一座無根山,由于地球板塊運動平推而來,因此存在地質斷層。
為了測量此塊巖層產狀,我們學會了使用羅盤。
a)、磁偏角的校正
b)、定向與定位
最后測得該巖層的傾向330°,傾角63°,走向244°。
告別第一塊巖石,我們繼續(xù)向山頂走去,不知不覺走到了羅山油庫圍墻外,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白云巖,巖體的表面有許多刀砍狀的條紋,實習老師告訴我們這些條紋是巖體的風化表面,風化表面越細密,說明巖體中的鈣離子被鎂離子取代的越多。
而白云巖是含有雜質的,巖石的強度就與其所含的雜質成分有關,若雜質為泥質,泥質的含量越高,巖體的強度越低;若雜質為碳酸鹽,則碳酸鹽的含量越高,巖體的強度越高,如圖所示。
稍作休息我們便繼續(xù)向山上走,終于爬上了山頂,有一種開闊的感覺,在山頂實習老師給我們講解的羅盤的使用技巧,然后便開始下山。下山的路很陡,老師讓我們拿出羅盤測一下傾角是多少,出乎我們的意料的是,目測有60到70度很陡的坡實際上只有17度的傾角。這讓我不禁想到其實很多事情,我們的經驗和眼睛看到的現象不一定就是真實的,必須拿出科學的依據來才行。
3)、實習第二站----洞山
第一站觀測的巖石是奧陶系馬家溝組巖,經實習老師介紹,我們觀察到巖石厚度大于2米,如圖所示。
該巖石是奧陶系馬家溝灰?guī)r,是整體狀、層狀巖體,細細觀測,發(fā)現奧陶系馬家溝組巖是倒轉巖體。接下來,我們拿出羅盤,各小組散開測巖石的傾向和傾角,我們這組測得的巖石傾向是350°,傾角是40°。在測傾向和傾角時要注意觀測的地方一定要是巖體的層面,巖石的層面是在沉積過程中由于環(huán)境變換造成的巖石變質。而我們觀測的巖石可以看到明顯滑動的'方解石擦痕。
繼續(xù)向上走,我們遇到了二疊紀石盒子組巖,肖縣組巖,賈汪古組巖,土壩子組巖,崮山組巖。經老師的講解和我們自己的觀測,我們了解到肖縣組巖是中厚層狀巖石,由白云巖和灰?guī)r交替組成;賈汪古組巖以泥巖和頁巖為主,而泥巖是隔水層。
接下來遇到的巖石便是崮山組巖了,崮山組巖是由泥質白云巖和鮞狀灰?guī)r組成,鮞狀灰?guī)r位于崮山組巖的底部。向上走一段路便是葛萬藻化石與徐莊組巖,徐莊組巖是由純凈的灰?guī)r位于頂部,而砂巖是位于中部組成。
經我們細細觀測,眼前的肖縣組巖石中有細小的晶瑩顆粒,老師說這個巖石是蜂窩狀白云巖,而它的本質便是不規(guī)則石英條帶,而肉眼看不到的石英結晶稱為碎石。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采集三葉蟲化石,由于風化作用以及人類活動,頁巖特別易碎,用手就可以掰開,這為我們找化石提供了便利,幾乎每塊頁巖里都有距今5.7億年前的三葉蟲。很興奮,感覺好像親自經歷了5.7億年前的一些事,雖然身上全是泥巴,也走了很多冤枉路,但是我們依舊很開心。
4)、實習第三站----校本部
首先,我們來到了校本部的第一個觀測點---新教大廳。在大廳柱子上,看到了石灰?guī)r,淺黃色可能是輕微大理石褪色所致。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化石,由于此類化石是劃分石炭、二疊紀的重要化石,因此這種石材的科學價值遠高于它的應用價值。大廳
地板為閃長花崗巖,其含有角閃石、黑云母、長石等。還有一種俗稱“中國紅”的堿性長石花崗巖,其強度高,抗壓強度在160mpa~180mpa。
第二個觀測點為新教廣場上六根漢白玉石柱,因為其美觀、大方且不易打磨,實習老師說其價格非常昂貴。接著看到了灰?guī)r塊,在其上可以看到許多樹枝、樹葉的化石,如圖所示。
此塊巖石由溶洞中長成,故又被稱為石鐘。如下圖所示。
校本部南門是有白云巖砌成的,我們主要是根據它的顏色、硬度以及與鹽酸的反應來判斷的。用一個小刀輕輕的刮巖石表面就可以看到有白色出現,其實這是由于巖石的硬度小,被刮成粉末而呈現的顏色。如果在巖石上滴加幾滴鹽酸就會發(fā)現會有氣泡冒出,此外,我們還認識了灰?guī)r等。
五、實習體會
通過工程地質學的實習,使我們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了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巖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巖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
地質實習還對我們的意志有所磨練,雖然烈日當頭,但是我們還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勝利地完成了實習的各項工作。這期間我們曾經揮汗如雨,但是堅持就是勝利,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一個人退縮。
最后我想對我們的實習老師說聲感謝,謝謝他不顧酷熱和我們一起爬山,看各種現象,向我們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真誠的感謝他們。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5
一、實習目的:
1.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系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yǎng)和實際工作能力。
2.掌握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及沖刷形成河谷的過程。
3.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辨別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產生時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等。
4.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5.用流水地質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并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
6.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yōu)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yè)的相關聯系。
二、實習內容:
這學期我們土木專業(yè)進行了為期兩天半的廬山地質實習,第一天上午我們到達了那里并安排好了住宿,下午一點我們出發(fā)到秀峰觀察其地質概況。第二天上午到海匯鎮(zhèn)水庫觀察其地質概況和沉積物,并學習羅盤的使用,下午便去三疊泉觀察沉積巖的形成以及廬山的形成,最后一天沿路返回觀察獅子洞的溶巖現象,然后去了采石場。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們進一步加固和加深了課堂里學過的理論知識,而且我們還能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征,學會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工程地質的地位以及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
三、實習路線:
秀峰龍?zhí)?秀峰臥龍橋-海匯鎮(zhèn)水庫-三疊泉-獅子洞-隘口馬頭山莊
四、廬山及其概況:
廬山,雄峙于長江南岸,兀立于鄱陽湖西北。廬山、長江、鄱陽湖三位一體的奇妙結合,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出具有突出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廬山稱為“地壘式斷塊山”。它在10億年前就開始了它的發(fā)展史,它記錄了地球的地殼演變史,它承載過地球曾發(fā)生的那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巨變。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形態(tài)呈腎形,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逐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峰為漢陽峰,高1474米。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反復考察和研究,認定廬山第四紀時發(fā)生多次冰川,并命名為:鄱陽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 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
在整個的廬山地區(qū),存在著兩大主要的斷層:泉斷層(鄱陽湖一帶)下降,形成盆地,即為鄱陽湖;蓮花洞斷層(九江一帶)下降,形成了九江盆地。鄱陽湖即為斷陷盆地。
(一)秀峰龍?zhí)?/p>
20xx年4月20日下午我們來到了整個實習的第一站——秀峰龍?zhí)丁?/p>
老師告訴我們整個廬山以石英砂巖為主,但這里是火成巖中的花崗巖。花崗巖后期被巖漿侵入形成的;◢弾r,形成于株羅紀燕山運動的產物。分布規(guī)律:沿廬山東麓條帶分布,北面海匯→秀峰→溫泉,順廬山東麓的一條斷層帶侵入上來的。溫泉斷層是廬山和鄱陽湖向的斷層。上盤:鄱陽湖平原下降。下盤:廬山上升。五老峰斷層崖。花崗巖中剪切節(jié)理,暗色的為黑云母;淺色為石英和長石。
下一站我們來到了青玉峽,它是典型v型溝谷,地殼上升強烈,流水侵蝕強烈。山上升,水下切,即形成了光滑的磨石,沖石,和浴石等,也形成了現在的秀峰的深谷。
卸荷裂隙(發(fā)生在硬和脆的巖石當中):平行斜坡坡面,溝谷回彈產生的。
龍?zhí)兜男纬墒撬骱偷貧み\動的綜合作用結果。水流的侵蝕、搬運、 沉積按方向分可以分為向下和側向,按成因有:速度沖刷,細小顆粒磨蝕,可溶性巖的溶蝕。下蝕使河床變深,一般在河流上游,側蝕使河彎曲,一般在河流下游。
在那我們還看到了張節(jié)理,由張力引起,裂面寬,不長,不光滑,不寬。
。ǘ┬惴迮P龍橋
逆著秀峰的主溪流而上的,我們來到了臥龍橋。由于有流水的作用沖擊,使秀峰的內部巖石地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通過老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臥龍橋處為火成巖中的花崗巖,它是由地下深處的巖漿以侵入巖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它由正長石,白石英和黑云母組成,東西走向長40km。南北走向寬1km,在三疊紀時代重出海平面,并且伴隨有斷層的形成.正式形成于第四紀。此處由于地幔巖漿的侵入形成斷層,既南面凹線的鄱陽湖,正面下降形成現在的九江,所以說鄱陽湖盆地是個斷裂盆地。
此處的巖體比較大,為偉晶花崗巖,他是由于花崗巖內部產生裂隙,巖漿二次侵入形成的, 等粒結構、粒徑大于5mm,顆粒徑較大,這種形成主要與溫度有關。花崗巖是一種分布廣泛的巖石,各個地質時代都有產出。形態(tài)多為巖基、巖株、巖脈等,它是由深度變質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崗巖化作用的結果。即地下深處的巖漿以侵入巖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許多有色金屬礦產如銅、鉛、鋅、鎢、錫、鉍、鉬等,貴金屬如金、銀等,稀有金屬如鈮、鉭、鈹等,放射性元素如鈾、釷等,都與花崗巖有關;◢弾r結構均勻,質地堅硬,顏色美觀,是優(yōu)質建筑石料。由于地下巖漿的作用,形成了拉應力作用的張節(jié)理。我們還了解到在這樣的巖脈和巖墻里,容易產生寶石
( 三 ) 海匯鎮(zhèn)水庫
4月21號,也就是實習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海匯鎮(zhèn)水庫,從河流中的巖石可以看出,自上游至下游,顆粒逐漸變細,這個特點稱為分選性。它是由于搬運途中,瑣碎顆粒在運動中相碰撞,摩擦,帶菱角的碎石被磨得渾圓,而且顆粒逐漸變細。
在河床中沉積有粗大的巨礫,卵石,礫石和粗砂,河流下游則為較細的礫石,沙子。此區(qū)河床比較粗大,在河流凸岸形成河漫灘,洪水時被水淹沒,河漫灘下部有河床相的砂卵石,而上部是河漫灘相的細砂,粉沙或粘性土。此地區(qū)區(qū)域為接納變質,在動力壓力的交替作用下形成沖擊的石子為硅卡石。它是由于地殼的階梯上升,河床育出地面以上,地下基座上有基巖,與此同時水流下落加強,在水流的沖擊,搬運,沉積等地質作用下,并在是水的不斷侵蝕下,地面階梯老化堆積而導致堆積物的`形成。
此處的源頭為三疊泉,在水的沖擊下,下游的石頭粒徑都比較小,有的地方甚至成細砂狀分布。
繼續(xù)向前,入口處的一塊大巖石,能看到變質巖(花崗片麻巖的一種)、片麻構造、變晶結構。巖石中有深色礦物的云母、角閃石和淺色礦石石英,長石成條狀帶狀分布,相成黑白相間的斷續(xù)帶狀構造。礦物有云母、綠泥石、滑石等片狀礦物。節(jié)理比較完整,強度低,抗風化能力強,極易沿片理產生滑動。
此巖石形成與震旦紀與二疊紀之間后經風化等形成枕狀節(jié)理,沿四角風化,象饅頭,蘑菇的形狀,是全風化的結果。
風化分有幾種:
a. 全風化:
。1)全部變色,光澤消失
。2)巖石的組織結構完全被破壞,已崩解和分解成松散的土狀或砂狀,有很大的體積變化,但未移動,仍殘留原始結構的痕跡
。3)除石英顆粒外,其余大部分風化蝕變成次生礦物
。4)錘擊有松軟感,出現凹坑,礦物手可捏碎,用鍬可挖動。
b.強風化:
1).大部分變色,只有局部巖塊保持原來形狀。
2).巖石的結構大部分已破壞,小部分巖石已崩解成土,大部分巖石呈不連續(xù)的骨架或心石,風化裂隙發(fā)育,有時含大量次生夾泥。
3).除石英外,長石、云母和鎂、鐵礦物都已風化蝕變。
4).錘擊啞聲,巖石大部分已風華變質形成風化次生礦物。易碎,用鎬撬可以挖動,堅硬部分需要爆破。
c.弱風化(中等風化):
1).巖石表面或裂隙面大部分已變色,但斷口仍保持新鮮巖石色澤。
2). 巖石原始組織結構清楚完整,但紛華裂隙發(fā)育,裂隙壁風化劇烈。
3 ).沿裂隙鐵鎂礦物氯化銹蝕,長石變的模糊不清。
4). 錘擊啞聲,開挖需要爆破。
d.微風化:
1)巖石表面或裂隙面有輕微褪色
2)巖石原始組織無變化,保持原始完整結構
3)大部分裂隙閉合,僅沿大裂隙有風化蝕變現象,或有銹膜浸染
4)錘擊發(fā)聲清脆,開挖需要爆破
e.新鮮巖石:
1.保持新鮮巖石光澤,僅大的裂隙面有褪色。
2. 裂隙面緊密,完整或焊接狀填充,僅個別裂隙面有銹摸侵染或輕微蝕變。
3.錘擊發(fā)聲清脆,開挖需要爆破。
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也學到了如何運用羅盤儀測量巖層產狀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jié)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等。因此必須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
1.巖層走向的測定: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因為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巖層之走向。
2.巖層傾向的測定: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假若在巖層頂面上進行測量有困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3.巖層傾角的測定:將儀器上蓋開啟到極限位置,并用羅盤側邊緊靠地質界面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線,讓長水準泡居于下方,旋動測角旋鈕,調長水準氣泡居中,此時傾角指示盤在下刻度盤指示的數值即為該地質界面的傾角。在實際測量時,如果傾角較大,則可只用測傾向和傾角,如果傾角較小,為了提高精度,則要首先測走向且標記走向線,然后再測傾向和傾角。
在此處我們主要是學了一下羅盤的使用,我們在此處所測的一處的數據如下:一處的地質產狀的測量結果如下:傾向:124.5° 傾角14° 走向29°
( 四 ). 三疊泉
實習的第二天下午我們來到了三疊泉,我們到售票點的時候天下雨了,這給我們帶來了一點點麻煩,但我們都想看看三疊泉到底是怎樣的,因而大家依然很興奮。剛進大門大門不久,也就是三疊泉的入口處我們看到在我們的右邊有一座很特別的山,巖石是一層一層的,而且層與層之間是相互平行的,老師告訴我們這是沉積巖。我們還了解到此處的巖石為石英砂巖,中間夾雜有云母夾層,其的形成是由泥巖變質而成。老師告訴我們在廬山的褶皺中,左邊向斜延伸至三疊泉,背斜部分缺失,延伸至鄱陽湖底。
沉積巖是地殼三大巖類之一,是由成層沉積的松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巖石,分成不同的層次,彼此間層面很明顯,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風力造成的。最普通的沉積巖有砂巖、頁巖、石灰?guī)r和礫巖等。在點上,我們看到的是礫巖和沙巖的結合體,也就是礫石之中還夾雜著沙巖層,這種結構在工程上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夾層兩邊很容易發(fā)生錯動,發(fā)生滑坡。當然,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只有加強護坡來程度的避免危害發(fā)生。
隨后我們繼續(xù)往上走,爬了好久終于來到了三疊泉。三疊泉它位于五老峰下部,我們看到飛瀑流經的峭壁有三級,溪水分三疊泉飛瀉而下,據了解它落差共155米,看起來極為壯觀,撼人魂魄。三疊泉每疊各具特色。自古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在此處我們又了解到了沉積巖的有關信息。沉積巖是巖石圈在地表的各類巖石在太陽能, 大氣,水和生物等作用下,發(fā)生物理和化學風化,使原巖崩解,經水流搬運或其他方式沉積為松散沉積物,又經物理,化學條件改變,經硬結成巖作用二形成的。顆粒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巖鹽,石 三疊泉膏,粘土等礦物.其結構是碎屑結構。巖層之間有清晰的層理,有的水平,有的傾斜,或者波狀斜交錯層理。而此處只有平行層理:層與層之間平行,可見它是在沉積穩(wěn)定時形成的三疊泉峰險峻,奇特,而且富有魅力。它是地質現象的偉大杰作。非常非常的美!
。 五 ).獅子洞
最后一天我們驅車來到獅子洞,它位于九江縣城正西5公里處的獅子山腹,因山而得名。 獅子洞屬典型的溶巖洞穴,全洞長500米,總面積為3050平方米,有1個景廳40多個景觀,廳廳相連,景景各異,步移景換,異彩紛呈,各種形態(tài)的石乳琳瑯滿目,石塔石幔氣勢磅礴,石菊石蓮芬芳似溢,石禽石獸栩栩如生,就如一座石雕寶庫,蔚為奇觀。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巖溶現象,即為可溶性巖石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蝕、侵蝕和微生物作用而不斷被破壞和改造的一種地質作用或地質現象。巖溶發(fā)育的基本條件:a巖石具有可溶性;b有溶蝕能力的水;c可溶巖具有透水性;d有循環(huán)交替的水流。其礦物主要是變質巖里的石灰?guī)r,在三疊紀時代,在它剛從海平面沖出時,由于水中含大量的co2的原因,然后
h2o+co2→←h2co3←→h + + hco3-
caco3==ca2+ +co2+ 3
caco3+h2o+co2 ====ca2+ + 2hco-- 3
由于h +和hco3-的含量過剩,破壞了ca2+和co2+ 3的平衡,從而使ca2+和hco-- 3形成 ca(hco 3)2進行溶解,同時ca(hco 3)2又分解成caco3,又進行沉淀,就形成了溶洞的形狀。
(六). 隘口馬頭山莊
最后一程我們來到了隘口馬頭山莊,這里以前是一個采石場。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座背斜山,背斜山也就是與背斜構造相一致的山。在褶皺構造地區(qū),地貌發(fā)育的初期背斜部位尚未經受明顯的侵蝕破壞,形成背斜山。其山脊位置和背斜軸相當,兩坡巖層向外傾斜。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還了解到褶皺的背斜情況,在那里我們發(fā)現其核部由于巖層彎曲而很容易破裂,它的形成是由于地殼的運動而產生了斷層,并且?guī)r層在受到剪力的作用下,發(fā)生擠壓, 在它抵抗破裂時發(fā)生變形形成了褶皺,因此處的傾角大于45?,因此為沖斷層。下盤擠壓,上盤相對上升而形成。
實習總結:
在依依不舍中我們告別了廬山之旅,期末也快來臨了,大家又忙碌了起來。這次的實習讓我們在快樂輕松、人杰地靈、山水如畫的環(huán)境學到了很多在學校都無法學到的知識。通過這次實踐讓我收獲很大,不僅學會了羅盤的使用方法并且親手測定了巖石的走向,傾角和傾向,加深了對各種地質作用的理解,看到了很多地質構造,而且了解到三大巖石的種類,結構,形狀及產狀;看到了三大巖石的一部分類型,比如變質巖的石灰?guī)r,和沉積巖等。了解到了各種地質構造對道路和橋梁建設的影響,也對整個廬山地區(qū)的地質構造有了一定的了認識。
這次實習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課堂內的專業(yè)理論和課堂外的真實情況,既鍛練了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yōu)良品質,也培養(yǎng)了實際工作能力,獲益甚多。通過這次實習,我不僅培養(yǎng)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對地質科學的熱愛和興趣,而且還在實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地質知識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質學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從之前的感性認識升華為如今的理性認識,這種質的飛躍,歸功于實踐的作用。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06-28
工程地質的實習報告10-27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1-29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范文04-06
【熱】工程地質實習報告02-09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熱門】03-03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精選15篇03-03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5篇)02-01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5篇01-23